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第九章


        刘邓首长表彰赵章成发明平射炮;霍州战“五虎”,
        天皇亲赐山炮落入八路军手中;日军吉田旅团长
        假仁索炮遭拒绝

               改炮英雄赵章成

  1942年4月,山西长子县石哲镇。

  这里有一个日军的核心炮楼,约10多丈高,占地百余亩,岗楼外挖有护城壕,壕内有齐腰深的水,壕沟外还设有木桩和铁丝网。炮楼内驻有日本鬼子一个中队,还有一部分伪军。

  八路军129师的两个团为了攻占这个炮楼, 已经打了整整两天了,可是由于炮楼火力猛烈,守卫森严,加之楼高墙厚,我军的小炮居然对它毫无办法。尤其是我军装备最多的迫击炮,炮弹发射出去都是抛物状落地,不是打得太远,飞过了炮楼,就是打得太近,落到护城河里或者岗楼前的空地上。偶尔有一颗炮弹落到岗楼顶上,又由于楼顶是钢筋水泥结构,迫击炮弹在上面炸裂开来,只等于鬼子头上响个炸雷,对岗楼内的敌人毫发无损。

  刘伯承和邓小平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刻骑马赶到了石哲镇。在望远镜里,他们看到了八路军对这个岗楼的一次进攻作战。

  首先是炮火准备,但我们的炮弹一发发爆炸之后,看不出对敌人的丝毫威胁。随后是步兵的冲锋。炮楼内的敌人开始还击了,歪把子机枪嘟嘟地吼叫着,把我们的战士压得抬不起头来。炮楼内敌人的小炮也开始发射了,炮弹准确地在战士们进攻的队形中央爆炸,许多战士倒在了血泊之中……

  刘伯承看到这一幕时,痛楚地闭上了眼睛。

  他马上命令步兵暂停攻击,又吩咐参谋长将师部直属炮兵营调来,重新部署兵力,重新组织进攻。

  有了炮兵营平射炮的直接火力支援,情形就大不一样了。只见战斗一开始,我军的炮弹准确地击中了铁丝网、鹿砦,为步兵的冲击开辟出通道。然后炮弹一齐密集飞向敌人的岗楼,有的炮弹甚至准确地钻进了岗楼上的射孔,在炮楼里面轰然爆炸……

  岗楼里顿时黑烟滚滚,火光冲天,不知炮弹引爆了什么,又发出了轰轰的爆炸声。我步兵乘势冲杀过去,他们英勇地跨过铁丝网,毫无惧色地跳进护城河,前仆后继地冲向炮楼……

  终于,岗楼内的敌人泄气了,一个炮眼里,探出一根小木棍,木棍上挑着一块白毛巾,表示投降。

  邓小平同志看完总结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进攻炮楼战斗中牺牲在敌人炮火下的那些战士的身影总在他脑海中映现。

  “刘师长,对付敌人的炮楼,最有效的武器还是平射炮和山炮,可是我们的部队目前装备最多的是迫击炮。这家伙分量轻,携带方便,另外抛物线高,打山地游击战很适合,可是拔据点、打炮楼就用不上。咱们能不能改一改,让迫击炮也能打平射目标呢?”邓小平面对着战斗总结,操着浓重的四川话问。

  刘伯承点点头说:“我也在想这个问题,以前我们在苏区,打的也是游击战,可那是山地游击战,经常是你在这个山头,我守那个山头,有时候是隔着山头打仗,迫击炮能够隔山轰击,对我们的用处的确很大。可现在是平原作战,而且多数战斗都是以对付日军的据点或者坚固的炮楼为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前的战法,我们的攻坚武器也要有相应的改变……”

  “如果能把我们的迫击炮改装成平射炮,那就好了,不但武器装备可以得到迅速改善,而且不需要花费多少资金,是件一本万利的事情……”

  刘伯承沉思着:“是啊,可是谁来完成这个任务呢?”

  “赵章成,把这个任务交给他怎么样?”邓小平探询地说。

  “炮兵主任赵章成?我看行!”刘伯承赞许地说。

  赵章成在红军时期就已成了炮兵专家。他大渡河上显神威,腊子口上扬英名,谁都知道,红军里有个赵章成,善使一门铁炮,指哪打哪,弹无虚发……

  1942年5月,在赵章成的直接领导下,在129师全师范围内抽调了20余名迫击炮手和有经验的指挥员,组成迫击炮平射和特种射击研究班,向迫击炮的平射发起了技术攻关。

  参加攻关的炮手们吃不下,睡不着,发扬了刻苦攻关的首创精神,经过三个月的辛勤研究试验,于8月试制成了迫击炮平射的拉发装置,试验发射一举成功。

  从此以后, 129师的各部队都学会了用迫击炮平射来打碉堡了,而且这家伙携带轻便,使用简便,射击准确,威力奇大。

  1943年4月, 刘伯承、邓小平亲自签批了嘉奖令,表彰了赵章成的功劳:“师炮兵主任赵章成同志,研究迫击炮平射装置,业已成功,将来益助战斗弥补我炮火不足之弱点,收效必大。此种无产阶级创造性,实值得全师干部战士学习。”

  为在全师推广这一经验,师炮兵部还举办了两期训练班,共培训了百余名迫击炮指挥干部和炮手。

  中央军委得知这一情况后, 对此十分重视,于1943年11月电令129师:“闻悉你师研究成功迫击炮平射装置,甚好。请将迫击炮平射装置的构造与使用方法,速派干部带样来延安教授。”

  从此,迫击炮平射平打,竟成了一项重要战法,各部队的攻坚能力大大提高,日本鬼子躲在炮楼里也觉得不安全了,整天惶惶不可终日,深怕哪一天便会丧身在八路军的迫击炮下。

              日本天皇亲赐的山炮

  1942年4月16日, 霍州榆武公路上,一支由汽车、马车和马拉炮车组成的日军混成兵团,大约有400余人,在所谓日军“五虎将”之一吉田一郎旅团长的率领下,耀武扬威地走了过来。

  “打! ”八路军太行第3军分区代司令员刘昌毅一声令下,埋伏在公路两侧的八路军健儿立刻枪炮齐发,向着公路上的小鬼子开了火。我军的火炮引爆了敌人的炮弹,公路上预先埋设的地雷同时发挥了威力,把一队鬼子打了个措手不及,炸得人仰马翻。

  鬼子在我炮火的猛烈轰击下,实在无法组织起有效抵抗,连车上的野炮都无法架起射击,只好丢弃十多辆汽车和大炮,扔下160多具尸体,连滚带爬地逃走了。

  “小鬼子逃跑了,打扫战场喽!”战士们欢呼着冲向公路,从鬼子的尸体上解下我们急需的枪支和弹药。

  突然,有一个战士喊:“过来看啊,这儿还有一架大炮!”

  那时,八路军的装备很差,迫击炮都很少,更不要说山炮了。刘昌毅司令员听说缴获了鬼子一门山炮,心里简直乐开了花,马上赶到现场观看这门大炮。

  当他一溜小跑赶到这门山炮跟前一看,顿时心里凉了半截,说是炮,其实只是一个炮架,没有炮筒,两个胶皮轮子也烧焦了,冒着黑烟,生出一股呛人的胶臭味。

  “炮筒呢?”刘昌毅转身问负责打扫战场的王连长。

  “没,”没发现!”王连长回答。

  “打扫战场不彻底,有炮架,肯定就有炮筒,你们顺着敌人逃跑的路线,好好找一找,肯定有炮筒。”刘昌毅急切地说。

  “是,一定找到炮筒!”王连长一挥手,带着一个班出去了。

  不一会儿,前面就传来了欢呼声,一个满身泥水的战士扛着炮筒,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边跑边大声喊:“刘司令,找到了,找到了……”

  刘司令员一看,果然是一尊炮筒,他高兴地迎上前去,帮助那战士从肩上放下炮筒。

  “这小鬼子还挺狡滑,打了败仗,乖乖投降不就得了,却把这炮筒子卸下来,丢到了前面的河湾里……”王连长一边拧衣服上的水,一边乐呵呵地说。

  这炮筒有人的大腿粗,两三米长,筒身虽然沾满了泥水,但完好无损,轻轻一擦,瓦亮油光。

  刘司令员上下抚摩时,忽然感觉到炮口上好像有一串花纹,仔细一瞅,原来上面还刻有两行小字。在炮筒上刻字,这还十分少见,他忙用衣袖擦去炮筒上的泥污,仔细审视,原来,这两行小字刻的是日文,上面的一行字大一些,下面的一行字小一点,‘好像是什么落款。刘司令员只认识那几个大字,那是用日文写的“武运长久”,下面的小字写的就不知是什么了。

  打了胜仗,又缴获了鬼子的一门山炮,大家甭提多高兴了,什么疲劳呀饥饿呀,全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有说有笑地撤离了战场。仗虽然打完了,可这场漂亮的伏击战却一直挂在战士的嘴边上。当然,每次议论起来,都少不了那门山炮。有的战士还给它编了段顺口溜,相互传唱,那词是这样写的:“八路军,没山炮,小鬼子,送来了。缺了胳膊又少腿,炮筒还从水中捞。抗日将士不计较,战场杀敌立功劳。”后来,这段顺口溜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整个太行山区。

  大约过了半个月,一天,刘昌毅司令员正在司令部里看文件,警卫员进来报告说,日本鬼子派了一个维持会长来,说是有急事商量。

  开始,这位警卫员也没当什么事,后来左右盘问,才知道他带来了日军少将吉田一郎的一封信,是为那门山炮来的。那维持会长还哭咧咧地说,他的家人都被关在鬼子的马圈里,如果不见到刘司令,天黑前把信亲自交到他手里,全家人都得被处死。

  警卫员听到这里,觉得事情蹊跷,这才跑来报告。

  为了把事情搞清楚,刘司令员答应见见这位维持会长。

  几分钟后,警卫员把一个50多岁的老头带进屋来。显然这老头对自己的命运揪着一份心,满头满脸地冒热汗珠子。

  维持会长顾不得擦一把脸上的汗水,哆哆嗦嗦地从怀里掏出一封信,结结巴巴地说:“刘司令,皇军,哦,不不,是日本人限我三天之内把这封信送到,还必须亲手交给你,不然我们全家就死了死了的,今天已经是最后一天了,请将军看完信后,务必给我写个回条,我好回去赎全家人的性命……”

  刘司令员接过信来,仔细地看起来。

  信是日本翻译官写的, 全文是这样的:“将军阁下勋鉴:4月16日,皇军在榆武公路上与贵军遭遇,丢失山炮一门,闻悉该炮现存于贵部。此炮乃天皇陛下亲赐给吉田旅团长的,吉田将军视此炮为最高荣誉,如其命也,将军如能奉还,皇军将满足阁下提出的一切条件,此奉,大安。”

  看罢信,刘司令员既喜又愤。喜的是,原来缴获的山炮是日本天皇亲赐给所谓“圣战英雄”的,怪不得炮筒上还刻着两行字。现在,山炮成了八路军的战利品,而且已经修复,八路军可以利用这门山炮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了,这岂不是对天皇发动侵华战争的最好“报答”和最大讽刺吗?气愤的是,明明是日军发动侵略战争的铁证,是他们屠杀中国人民的凶器,被我缴获之后,竟然还能找上门来,像做买卖似地搞交易,真是欺人太甚!

  信中还大言不惭地说什么,只要能把炮还给他,他们能满足阁下的一切条件。条件?中国人民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日本鬼子放下屠刀,缴械投降,不知这个条件吉田能不能满足啊?

  刘昌毅司令员义正词严地对那位维持会长说:“你回去告诉吉田一狼,这门山炮是八路军用鲜血和生命从战场上缴获的,它在中国的土地上不知造成了多少血案,杀害了多少中国人,是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的铁证,他想要炮可以,让他七天以后自己到白庄来取!”

  维持会长点头如捣蒜“嗯嗯”地听着,当听到最后让吉田七天后自己来取时,立刻如释重负,慌忙不迭地说:“一定转告,将军的原话我一定一字不差地转告……”说完,回去交差了。

  维持会长走后,刘昌毅司令员把早已想好的一条妙计立刻付诸行动。在未来的战斗中,为了让这门来历不凡的山炮发挥更大作用,他急忙将王连长找来,嘱咐了一番,让他尽快把山炮整修好,再设法多弄些炮弹。另外,再选几名好炮手加强训练。

  五天之后,王连长把炮修好了,刘司令员前来检查训练成果。这一天,阳光格外灿烂,修饰一新的山炮在阳光下闪烁着幽蓝的光彩。炮手们按照王连长的口令,有条不紊地操作着,炮口高高昂起,左右灵活地转动,显得格外威武、神气。

  到了与吉田一郎约定的时间了,八路军事先将山炮埋伏好,准备让吉田好好尝尝“天皇炮”的滋味。可惜,狡猾的吉田吓破了胆,没敢到白庄来。

  不久,在子洪口战斗中,这门“天皇炮”作为八路军的重型武器参加了战斗。它虽然口径不大,但打得远,打得准,每回发射的炮弹,都像长了眼睛似的一发接一发地落到敌人头上,炸得日本鬼子抱头鼠窜,尸横遍野。

  步兵兄弟在前面喊:“炮兵老大哥,谢谢你们,省点劲打,不然,鬼子都让你们打光了……”

  这次战斗, 共毙伤日军210余人,其中有二分之一是被这门山炮炸死的。当刘司令员从望远镜里看到一群群侵略者葬身于这门日本天皇亲赐的山炮炮口之下时,心里感到十分惬意,蓦然,他想起了中国的一句俗话:“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从此,这门山炮成了八路军的正式装备,一直跟着刘司令员转战南北,打击日寇,直到抗战胜利。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