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哈尔滨“大”的欲望


  我曾去北京开过一次很体面的会,住在一家四星级的宾馆里,那里安排的每一餐,都是来自国内各个不同省份的不同风格的菜。这里且不说那儿的菜码大小了,毕竟是四星级的宾馆,菜码自然要斯文些。只是让我这个哈尔滨的食客难以忍受的是,那里盛饭的碗非常之小。头两顿饭,由于不好意思总去盛,没吃饱。吃过饭之后,再慌里慌张地跑到街头的小馆补一顿,不然,饿得连自尊心都没有了,精神也恍惚了。终于有一次忍不住了,丢下手中的那个玲珑的小碗,说:“我们哈尔滨人喂鸟才用这样的小碗儿!”说着,我拽过一个大盘子,狠狠地盛了一大盘子饭,吃了起来……
  凡到过哈尔滨的朋友都知道,哈尔滨所有餐馆的菜码都很大。不仅盘子大,而且量也足。同样的一盘菜,哈尔滨能大南方三倍以上。而且价格相对低廉、公道。我这个人经常到处走,对这一点是有深切体会的。记得我在南京的一家小饭馆吃一碗普通的肉丝面,要6元钱。碗里的面条,并不多,一筷子可以捞光,剩下的热汤仍然是满满一碗。我没吱声。因为那个还算年轻的老板精明而又和蔼(还颇有风度),我有点不好意思。而在哈尔滨,一大海碗手擀面,或者麻辣面,才收你3元钱,保证你吃得饱饱的。因此,在哈尔滨开饭馆,光让客人吃得好,还不是最明智的,重要的,是让客人吃得饱,你才有好生意做。
  哈尔滨城里几乎每一种主食,个头都很大。不是说“哈尔滨的面包像锅盖”吗?这倒是真的。不仅面包,馒头的个头也很大,一般是四两一个。油条又粗又长,最长的有半米,手腕般粗。发糕烧饼之类也都硕大无朋。饭碗也大,盘子也大。若身临其境,您能感受到哈尔滨人某些大方豪气的特点。
  哈尔滨人似乎也喜欢这个“大”字。给人起外号也常带“大”字,像“刘大埋汰”、“唐大敢干”、“张大嗓门”、“李大轮子”。对主食的称谓也常带“大”字,像“大馒头”、“大发糕”、“大菜包子”、“大饼子”等等。对人的称呼,也喜欢带“大”字,像“大丫头”、“大小伙子”、“大老爷们”、“大老娘们”等等。日常用语中也有许多带“大”字的,像“大头菜”、“大酱”、“大白菜”等等。
  哈尔滨人对“大”字有一种天然的喜欢。这其实是一桩有趣的事儿。如果外地人在哈尔滨推销产品,加上一个“大”字,效果肯定会更好。
  但不管怎么说,城市毕竟开放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新食品,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像“可口可乐”、“汉堡包”、“加州牛肉面”等等,相继涌进了哈尔滨这座年轻而又洋气的城市。这个城市的人们,在退而据守“酸菜炖肉”、“猪肉炖粉条子”的同时,似乎也不得不正视五花八门的新食品了。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