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江宁·乌衣巷秦淮小宅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病榻上 槁骸残息的王安石·星光下“目视失 明”的遗言·北山墓地年年不灭的清 冷绝唱· 司马光“革故鼎新”的风暴,从京都兴起,日益强劲凶猛地卷向全国,埋葬着“熙宁变法”,·埋葬着一个理想失落的时代。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的嘲弄?身居江宁的王安石,在历史的惩罚中病倒了。 元祐元年四月五日黄昏,随着定林寺隐约的暮鼓声传来,江宁秦淮河上绮丽锦绣的游舸花舟,先后张扬起“六朝金陵遗风”的豪华竞逐,酒旗凌空,灯火灿烂,琴瑟交鸣,流觞飞盏,妩媚婉转的欢歌笑语铺张于河面。商女们不知哀愁的《后庭》遗曲,伴奏着“革故鼎新”的翻天覆地。 在秦淮河北岸乌衣卷一座狭窄的小宅里,柴门紧闭,一片沉寂。庭院里,用松枝、株条支架的棚宇,枯萎低垂。棚宇上攀绕而起的酴(酉糜)花、牵牛花,藤叶绿暗。棚宇下一张青藤坐椅,孤零零呈现着失落的悲哀。一间昏暗的寝居里,一盏泪烛颤抖着,烛光照映着床榻上槁骸残息的王安石。他仰面而卧,危疾垂衰,面色灰黄,双目深陷,神志昏眩,气息奄奄,生命已确实接近尽头,连诊病的医生也哀叹离开了。床榻一侧的桌案上,摆置着妻子吴氏和“燕尔婵娟”赶制的寿衣、寿帽、寿袜、寿鞋,凄凄惨惨地等待着“那个”时辰的到来…… 屋外,秦淮河上的琴瑟欢歌从门隙窗扉传来,逼命似地加重了这秦淮小宅的凄凉。 泪烛颤抖着,烛光照映着王安石棱角分明的脸庞、紧闭的嘴唇和不瞑不灭的目光,显示出他狂狷不屈的倔强,似乎他仍在抗拒着死亡的逼近,似乎他仍在关注着这多灾多难的人间,似乎他仍在等待着什么。 这已是今天第三次神志昏眩了。 坐在床榻边的妻子吴氏和“燕尔婵娟”,泪流不止,相依相抚着。跪在床榻前的侄儿王防、侄婿叶涛,眼噙泪水,似在等待着老人的最后嘱托。站在床榻前的“书场浪子”,凝目注视着王安石安然无惧的神态,盼望生命出现奇迹。他的心头,骤然闪现出这位老人近一年来奇特的悲欢忧乐; 这位生性狂狷的老人,有时真是不可捉摸,不可以常人的情感衡量。先帝未逝、司马光没有重返朝廷之前,“变法”虽遭受冷落,但仍是无人敢于更动的法度,可他,寂寂于心,无一日为欢,常常倚杖北望,心系朝廷而喃喃自语:“政将如何?国将如何?欲释而难释啊!”忧患之情,胜过据位执权的公卿,全无“东篱种菊”之悠闲。冬寒夏暑,这秦淮小宅狭窄的庭院,是他步漫长夜的天地。庭院里松枝栋条支架的棚宇,是他这暑蔽雪凝神凝思的殿堂。棚宇下一张青藤坐椅,是他“骛极之思”歇翼的港湾。他自寻烦恼,无尽无休的苦愁忧悲凝成嗟世的哀歌: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皇帝驾崩了,司马光返回朝廷,敲响了“革故鼎新”的锣鼓,声讨诛伐的风暴埋葬着他的理想、追求和人格。于是,朋友疏远,门生绝离,追随者反戈,宿怨者讨债,“新法”罢废,天翻地覆,咎归一人,罪归一人,他成了一切祸事的渊薮,成了祸国殃民的罪人,连江宁府谙于世故人情的官吏也不再走近这秦淮小宅的柴门了。可他,不急,不火,不理睬,不辩解,不反驳,不申诉,任京都飞来的种种弹劾、诬陷、传闻猖獗肆虐,表现出奇特的从容和不可思议的豁达。 夜深了,秦淮河上的琴瑟欢歌变得更为炽烈,刺耳挠心地闯入了这座小宅。 床榻上的王安石,突然的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微微的吁叹,似挑夫卸去重担后舒展疲劳的自慰,似攀登者登临绝顶后。冶情形胜的舒怀。在身边亲人、友人的惊喜中,用低微的声音喃喃自语: 城闹宫车转, 山林隧路归。 苍梧云末远, 姑射露先晞。 玉暗蛟龙蛰, 金寒雁骛飞。 老臣他日泪, 湖海想遗衣。 这是皇帝赵顼驾崩消息传至江宁后他垂泪吟出的一首悼诗,此时在昏眩乍醒中吟出,倍觉沧楚苍凉。妻子吴氏急忙抓住丈夫的手轻声呼唤: “相公……” 王安石似已清醒,但声音仍是微弱的: “我梦见了大行皇帝,‘姑射露先晞’,大行皇帝似乎有几分超然了……” 突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停落在小宅门外,接着,狭窄的庭院里腾起一声凄厉的马啸。人们惊诧,“书场浪子”急忙走出屋舍察看。王安石似有所觉,声音仍然是平静微弱地喃喃着: “‘城阙宫车转’啊……” 闯入秦淮小宅的客人,不是“城阙宫车”的使者,而是王安礼从京都派出向哥哥飞报消息的中年家仆。家仆从“书场浪子”口中得知王安石处于危疾垂衰之时,不胜悲伤,急忙走进寝居跪倒在王安石的床榻前,叩头请安,并转禀了王安礼对哥哥的深切怀念。也许是一种“回光返照”,王安石此刻变得异常清醒,连声音也显得清朗有力了: “平甫在京情状如何?” 家仆急忙高声回答: “三老爷去年八月被召进京都之后,一直闲居在家。近日似有消息传出,三老爷可能移知扬州。三老爷特嘱小仆禀告老爷:京都难居,若去扬州传闻属实,他接旨后即刻南下看望老爷。” 王安石哀叹一声,不再作语,凄然闭上眼睛。良久,悲怆而语: “时不我待啊!平甫还有所转告吗?” 家仆声音也有些凄苦: “三老爷要小仆禀告老爷,朝廷中枢有变。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蔡确,已被贬知毫州;知枢密院事章惇,已被贬知汝州,中书侍郎张璪,已被贬知郑州。吕公著已任门下侍郎,范纯仁已知枢密院事,司马光已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居相位握权执政了。” 王安石似有所料,神情坦然自语: “我想念章惇子厚啊!‘变法’至今十七年,无大过大辱者,唯此一人。司马君实作相矣,势之使然,该他熬费心血了。苏子瞻现任何职?” 家仆回答: “苏子瞻去年十一月以礼部郎中入京,半个月后迁起居舍人,现已是中书舍人了,进京半年来,曾几次来府拜访三老爷。” 王安石微笑点头: “司马君实,知人善用,我不及啊!” 家仆迟疑片刻,嗫嚅不安地说: “三老爷还要小仆禀告老爷,近来吕公著、程颐等人上呈奏表,请求太皇太后禁绝《三经新义》和《字说》,司马君实尚未表示态度,故禁令尚未发出。” 王安石眉头一皱,嘴角现出几丝轻蔑的微笑: “司马君实终不似吕公著胆小如鼠!《三经新义》和《字说》总有一天会被他们禁绝的。防儿在哪?” 侄儿王防急忙站起趋前: “阿伯,防儿在这。” 王安石点头叮咛: “朝廷既然惧怕我的文字如此,我也不愿再给他们添麻烦了。书房里有我《日录》七十册,记载着熙宁年间上领旨意,下晤群僚的许多琐事,亦当全部焚毁。这样,、他们心安无猜,我也就心静无牵了。防儿,你现时就去焚毁《日录》。” 王防惊骇,迟疑不语,转头求助于伯母吴氏。吴氏垂泪哀伤。 王防,时年十八岁,王安国之子;十二年前王安国遭贬病逝于江宁,王防年仅六岁,即由吴氏抚养。此子性聪颖,酷爱史学,甚得王安石夫妇喜爱。此时,他虽然不曾看过伯父的《日录》,但他断定《日录》之所记,乃“熙宁变法”最真实、最原始的珍贵资料,不忍一炬焚之。伯母吴氏之垂泪不语,也许亦念于此。 王安石察觉王防迟疑不语之意,哀声催促: “防儿,勿迟疑了,烧掉那些《日录》吧,人事沧桑,世情诡戾,我不愿再为你们母子留下一笔冤枉债啊……” 王防泪水流出,跪伏叩头而应诺。但在应诺之时,他心头萌生了一个念头:焚毁别样书籍,保存《日录》。 王防焚毁《日录》去了,王安石的泪水从眼角流出。家仆因跪于床榻前,看不见王安石正在心痛泪流,仍继续着他的禀告: “三老爷还要小仆禀告老爷,太皇太后陛下和皇帝陛下,恩准了司马光的奏请,已下诏令罢废了‘募役法’,恢复了‘差役法’……” 王安石闻声震骇,再也禁持不住,怒目环睁,愕然而语: “司马君实竟然胡闹如此,昏过头了,亦罢废至此耶!安石与先帝议之两年,乃成‘募役法’,无不曲尽。此法终是不可罢废的!”说着,喘气吁吁。 人们惊慌,妻子吴氏急忙俯身劝慰丈夫: “相公何必如此动气,你已不在其位,何必再为此而熬心血呢?再说,千古胜负在于理啊!” 王安石怒气稍敛,神情稍为安定,苦苦一笑,微微摇头说: “理?理有时无处讲,也不让你讲。‘千古胜负在于理’,至理名言,可需要多久才能判定是非胜负?我是等不到了,也不愿等待了。夫人,我心里烧得慌,难以自安,难以自在,扶我到庭院去,我要坐在酴(酉糜)花、牵牛花攀绕棚宇下的藤椅上,清心舒意地安歇。” 妻子吴氏预感到悲哀的临近,咽泪摇头: “不,不,相公,夜深风凉……” 王安石殷切地请求着: “夫人,你知我心。心之所往,无忧而乐。这样的躺在病榻上,我觉得胸堵、心问、灵魂憋屈,连心志、神气也觉得短缺了。我要伫立庭院,脚踏热土,仰望星空,在群星中寻觅那颗属于我的星辰……” 妻子吴氏垂泪点头。 天亦有情啊!今晚中夜的晴空,碧蓝深邃,无云无霾,似一汪深情湖泊,纯晶宁静。繁星莹莹,河汉楚楚,“天道”清晖柔和的神韵,关切着凡尘的“人道”沧桑,情急意切地低垂在江宁上空,注视着秦淮河畔乌衣巷内这座狭窄的小宅。 王安石坐在青藤椅上,垫着厚厚的棉被,盖着厚厚的毛毯,由“书场浪子”和叶涛抬着,从屋内来到繁星照映的庭院,妻子吴氏和“燕尔婵娟”左右拂照着。 秦淮河上灿烂的灯火熄灭了,“六朝繁华金陵”突然变得昏暗冷清。游烟花舟上的琴瑟欢歌音绝了,喧闹的四周突然变得沉寂宁静。庭院里攀绕棚宇的酴(酉糜)花、牵牛花的蔓叶在星光下闪烁着露珠,露珠悄悄地滚落在王安石歇息的藤椅上和老人的面颊上。 宁静和清冷似乎使王安石的神志更加清爽,他抬头仰望星空,眼前却是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到。他惊诧了,气息急促地发出询问: “夫人,今夜是阴天吗?是黑云蔽空吗?怎么不见银河,不见北斗,连一颗星星也没有啊……” 妻子吴氏惊骇失魂,“燕尔婵娟”急忙伸出手掌在王安石眼前晃动,王安石浑然不察,毫无反应。人们一时都似乎屏住了呼吸,咽哑了嗓喉,全都木呆了。 王安石仍在用急切低弱的声音询问着: “夫人,婵娟,你们怎么不说话啊……” 吴氏和“燕尔婵娟”再也禁持不住,几乎是同时哭出声来,叶涛和“书场浪子’也咽泪而泣。 王安石一下子明白过来,他伸手猛力推开胸前覆盖的毛毯,挺身欲起,妻子吴氏急忙拦阻,咽声宽慰: “相公,这也许就是天意吧?眼不见为净,一切都归于安闲,无需再操心劳神了……” 王安石抚着妻子的手,凄然一笑: “目视失明,天意怜我!这样也好,再也看不见群星中属于我的那颗星辰陨落了。一切安闲,乐而忘忧,难得的福分啊!可我的双耳还没有失聪,还分辨得出人间的一切声响:这是婵娟的哭声,这是致远(叶涛)的咽泣声,这是‘书场浪子’林郎的泪滴声,看来,我还是摆脱不了人间生生不息的苦乐悲欢…… “我此生之于人世,狂狷成习,口孽深重,行止怪戾,其罪莫赎。故而,王侯侧目,豪绅诅咒,新朋故友皆群起而声讨,罪废之身已成为天下人人共诛之物。在此危疾垂衰之时,婵娟的哭声、致远的咽泣、林郎的泪滴,使我心热,使我胆壮,使我感激,使我念及此生此世而无怨无悔……” 妻子吴氏的心决要碎了,倚在丈夫的身边,“唔唔”痛哭,哀声不止。王安石抚着妻子的手安慰着,声音也变得哽咽颤抖: “夫人,莫再痛哭,莫再流泪,安石此生劳累夫人,九生难报。但愿佛门轮回之说成真,来生乾坤颠倒,再结连理,安石当以此生夫人的言行为范,报夫人此生之恩情。夫人,莫再哭泣了,我此时已是心无悲哀,胸无忧患,周身轻爽,你也该破涕为笑了…… “世间人的悲哀,大半不是为了本身的衣食需要,而是出于身外的非分追求。忧患的大半不是自身,而是追求的那个事物。忧国家之积贫积弱,患外敌之猖獗侵扰,谋社稷之中兴稳固,求朝政之廉洁清明,图黎庶之安居乐业,也追求自己的功业不朽。于是,‘变法’开始了,‘新法’创建了,忧患悲哀也就循环无尽的产生了。忧‘变法’之受阻,患‘新法’之无成,悲纷争之再起,哀世情之残酷。忧患无尽,悲哀无穷,直至子殇弟亡,黄土青家,理想毁灭,追求失落,忧患方止,悲哀方休,现时,只有旁观者的安闲了。秦淮小宅足以蔽风雨,粗茶淡饭足以解饥渴,闹市嘈杂足以驱寂寞,秦淮河上的游舸琴瑟足以览世情,棚字上攀绕的酴(酉糜)花、牵牛花足以示春秋,此刻又是‘目视失明’,更无虑于这红绿世界的干扰了。饥则食之,渴则饮之,因则眠之,还原了一个无所追求的本我,才会达到‘乐而忘忧’的高妙境界,我已是有幸涉足入境了。安闲难得啊,夫人,我若先弃你而去,请为我珍视这‘安闲’的欢愉,勿请佛僧超度,那是猥亵我不改的初衷;勿置元酒生刍张罗,那是作践我一生清白的追求;勿告知亲朋故友,那会玷污他们的名声、累及他们的前程。北山墓地,掘地六尺,入土为安,草草了事。我需要安闲,需要清静,需要恰情舒意地安歇啊。” 悲凄豁达的后事嘱托,使妻子吴氏已是咽泣难语。“燕尔婵娟”咽泣出声,跪仆在王安石的藤椅前: “老爷,古人有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你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天知、地知、人知……” 王安石伸出双手,抚摸着“燕尔婵娟”的发丝和面颊,双手微微颤抖着: “婵娟,我的女儿,你的话使我心神宽慰。我贬居江宁九个年头,赖你和林郎悉心看护,大恩难谢,我愧无可谢之物,唯有一颗行将垂毙而毫无怨悔的心。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是人生的正道。生有所图,生有所举,是人生的必然。‘举图’原是人生的一种探索,就其‘举图’本身来说,原没有成功与失败之分,‘成功’是揭示事物的奥秘,‘失败’也是揭示事物的奥秘,当然两者有利钝得失的不同,但在人们‘探索’之前,谁能分清‘成功’与‘失败’的界限呢?人间的圣人,贤人,不都是在‘探索’之后而得到的尊敬和赞誉吗?我是狂狷之人,是断定不会成为圣贤的。‘变法’轰轰烈烈的开始和凄凄惨惨的结束,也是人生的一种‘探索’,无论成功失败,利钝得失,都将为后人提供评说的话题和鉴别正误的辙印。‘成功’之处,也许是一片虚假的磷火;‘失败’之哀,谁能断定不是未来的一种先声呢?‘变法’之举,不是出于我的私欲邪念,而是出于时代之所需,故我敢于理直气壮地无怨无悔。人生在世,总得有一点精神吧,总得有一点‘举图’吧,总得有一点不怕粉身碎骨的胆量吧!如今,天地翻覆,‘变法’已成为过去,声讨也好,诛伐也好,更改也好,埋葬也好,都与我这行将就木的老头子无关了,最多只是给予王安石一个万古不劫的罪名和恶名,作为那段逝去岁月的印记罢了。‘阽予身而危死兮,览予初其未悔’,婵娟,我的狂狷终不能改啊……” “燕尔婵娟”停止了咽泣,心头似乎沉浸在王安石心迹坦荡的遗言中。神志清晰、临危不俱的可敬老人啊! 王安石骤然听到了身旁响着强忍的咽泣声: (是林郎在咽泣吧?‘书场浪子’,忘年之友,心神相通之友,萧萧长草没麒麟啊!蓬蒿中的麒麟,我在等待你为我解疑解难。” “书场浪人”急忙拭去泪水,走近藤椅,抓住王安石的双手,强颜为欢地说: “先生,今夜晴空如洗,繁星晶莹,北斗依旧,河汉横空。属于你的那颗星辰,熠熠生辉,居于北斗之畔,是永远不会陨落的。” 王安石笑了,笑声低微而舒心。 “先生一生所言所行,纵非圣人、贤人,却是一位辉耀天地的杰人。千古以来,只有一个人可比……” “此人是谁?” “此人生于我华夏先祖炎帝黄帝纵横天下之时,与黄帝争神,被黄帝断其头颅,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威以舞,呼喊厮杀,战斗不止。其志不衰,其力不衰,其魂不衰。其魂魄精气已化作华夏族类共有的不屈不挠的操节、品德和心志,衍流至今而不衰,并将衍流千秋万代……” “你说的是神话中的刑天啊!” “‘刑天舞干戚,猛志因常在’。从事业上说,刑天是一个失败者;从人格上来说,刑天是一个成功者。先生以为如何?“ 王安石欣然而泪流: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可以瞑目而眠了。致远,你还在哀痛悲伤吗?” 叶涛咽泣出声,跪倒在王安石身旁: “阿伯,我心神已乱而无状,恨‘天道’之渺茫,恨‘人道’之不公啊……” 王安石神情坦然,话语飘逸: “‘天道’的真谛,并非靡常的天命。只是前人不解而寻觅的一种境界,何必去怨恨呢?‘人道’的真谛,乃人事、道德、神志、情趣规范下的世情,善恶由人,又何必悲哀呢?用你朴朴实实、真真切切、恭恭敬敬的心去爱惜天下的黎庶,‘天道’和‘人道’就与你的灵魂相通融合了。今所嘱于汝者。若学诗,当师苏子瞻,一点浩然气,干里快哉风。若为政,当师司马光,葵花向日倾,清廉两袖风。若蓬蒿自守,当以‘书场浪子’林郎为师,麒麟恋长草,潇洒傲春风。莫学我之狂狷人生!” 叶涛咽泣回答: “谨遵阿伯教诲。” 王安石似诉尽了自己的心事,再无所牵挂了,顿然神情颓凄,似力不能支,气息微弱,喃喃而语: “夫人,你自珍自重吧!婵娟,请你清唱一曲,我疲劳至极,昏昏欲睡了。我生平所作诗词甚多,但上乘之作甚少,前年写的一首《桂枝香·登临送目》,似乎尚可与苏子瞻之作抗衡 “燕尔婵娟”泪眼蒙蒙仰望着眼帘慢慢垂落的王安石,咽泪轻声唱起《桂枝香·登临送目》: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 去排残阳里,背西凤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图画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 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 遗曲。 “燕尔婵娟”的歌声刚停,王防端着积满纸灰的瓦盆走出房舍,站在王安石倚坐的藤椅旁轻声禀告: “阿伯,《日录》已焚……” 王安石没有回答。 “阿伯,《日录》已全部焚毁了,这是纸灰……” 王安石毫无反应。 妻子吴氏情急,抱着丈夫呼唤,王安石已气绝魂离,无痛无苦地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步里程。 王防惊呆,手中的瓦盆失落,着地“当嘟”而碎,纸灰飞扬,他“扑咚”一声跪倒,痛哭哀嚎: “阿伯,防儿不孝啊……” 秦淮小宅哭声哀恸,惊醒了秦淮河睡意朦胧的黎明。 天上繁星隐去,恰有一颗晶亮的星辰坠落,在晨空中拉出一道耀眼夺目的光焰,倏然之间,消失得无踪无影了。时年元祐元年四月六日,王安石病卒,享年六十六岁。 按照江宁民间习俗,王安石的灵柩在秦淮小宅停放七日之后,吴氏遵照王安石的遗言,葬丈夫于北山墓地父母坟圭脚下、儿子王髣坟茔之上、弟弟王安国坟茔之左。 营葬之日,葬仪极简,王防、叶涛举幡带孝,“书场浪子”、“燕尔婵娟”护灵车而行,吴氏亲临墓地视丈夫灵柩入土。 无亲朋送葬,无佛僧超度,无官府参与,无门生凭吊,七尺深坑,一副薄棺,黄土覆掩,植柳作记,冷冷清清地送走了一代叱咤风云的杰人。 唯半山园附近村落和秦淮小宅四周邻居数百黎庶,自行赶来,焚香祭酒,凭吊黄家,哀声动地,安慰着死者狂狷而无怨无悔的亡灵。 人心总是善良公平的。之后的十多年间,这座北山墓地,每逢春风日暮、柳绿霞飞、阴雨黄昏、飞雪夕照,总有苍凉的歌声伴随着哀怨的琵琶声、洞箫声飞起,成了悲人心神的“北山绝唱”,行人驻足,哀伤吁叹;耕者驻耕,凄怆洒泪;渔人停舟,抚掉悲怀。其歌曰: 去来夫子本无情, 奇字新书志不成。 今日江湖从学者, 人人讳道是门生。 门前无爵罢张罗, 元酒生刍亦不多。 恸哭一声唯有泪, 故时宾客今如何? 乡间匍匐苟相哀, 得路青云更肯来? 若使风光解流转, 莫将桃李等闲栽。 江水悠悠去不还, 长悲事业典型间。 浮云却是坚牢物, 千古依栖在蒋山。 王安石光辉夺目的一生,终究是政坛纷争的狂风乱云所混灭不了的。在其逝世十年之后,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他的名字和事业,受到皇帝赵煦的敬仰,谥日文,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十八年之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他的名字和事业,再次受到皇帝赵培的推崇,追封舒王,配享于宣圣孔庙,居孟子之上,与颜子(回)为对。七十年后,野史记载,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看过他的《日录》后,对他的为人和“变法”曾评而论之:“荆公(王安石)初出来便要做事,后来为人所攻,便无去就。不观荆公《日录》,无以知其本末,他直是强辨,藐视一世,如文潞公(文彦博)更不敢出一言;司马温公(司马光)亦只见荆公不是,便倒一边;如东坡(苏轼)当初议论亦要变法,后来却又改了;神宗皇帝尽得荆公许多伎俩,便不再任用,到元丰年间,事皆白做,只是用一等庸人备左右起承耳”。二百六十年后,元朝顺帝至元年间宰相脱脱(蔑儿吉特氏,字大用),主修宋史,为王安石立传,大约是最早对王安石作出了公平的评价: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日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 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 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己。法其意,则吾 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己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 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间苍草野之 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记,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囗为常,而无一 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 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浮云千古,江流千古,王安石终是不朽的!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