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第七章 “圣神皇帝万岁,万万岁!”


  
  武则天于公元690年自立为帝,改元“天授”,改唐为周,自称“圣神皇帝”。太平公主怀着特别兴奋的心情叩拜母皇,山呼万岁。

  武后自从上次泰山封禅大出风头以后,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她觉得这是一个保留节日,应当不断重演。光是封了东岳泰山还不够,还有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黄山,中岳嵩山,都要封个遍。她向高宗建议,就近先封中岳嵩山,其它以后选定时间再说。高宗立即同意,并决定弘道元年(683年)十月祭祀嵩山,先命工部在山南建奉天官备用。
  十月,以高宗,武后和太子李哲为首的浩浩荡荡封山队伍从洛阳出发,到达嵩山奉天宫。封山大典眼看就要开始了,却下了道诏书宣布取消,原因是高宗病重,典礼无法进行。高宗这时自觉生命之路快要走到尽头了,希望赶快回到长安。然而驾返洛阳时,已经不行了。
  他召来宰相裴炎,将拟好的遗诏及辅政之事全交给他,并说:“朕去之后,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要请示太后决定。”说罢,最后看一眼与自己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武后,只见她仍然长得丰丰满满,白里透红,还像当初那样妩媚动人。他实在舍不得她,舍不得这大好河山。但天不假年,奈何,奈何!在长长的悲叹声中,高宗闭上了双眼,时年56岁。
  武后与高宗同年,也是56岁。
  对任何人来说,56岁都是一个可怕的年龄,它预示人已进入老年,剩下的时间已不算太多了。可是武后不这样想,因为高宗的死,她觉得自己的生命好像才开始,不论是政治生命或是情爱生命,都是这样。
  虽然高宗未死前,她已实际上操纵了朝政,但究竟要用高宗的名义,不论称她太后也好、天后也好,或是二圣也好,她总是在高宗之下,她不可能与高宗一起并排坐在龙椅上向全国发号施令,只能躲在帘子后面出谋划策,指指点点。高宗虽然懦弱,也不是没有一点个性,因此她也多少有点顾忌。
  这下好了,高宗死了,她独揽大权的障碍消除了,她似乎可以放开手脚为所欲为了。其实不,武后心里很明白,御座离她虽然只有咫尺,但她要走近它,平平稳稳地坐上去,不知还要走多少路。她要一步步地走,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她时时这样告诫自己。
  一切按高宗的遗诏行事:太子李哲即位为中宗,改名李显,武后位尊皇太后,任命裴炎为中书令,刘仁轨为尚书左仆射。另外还任命了一大批官员,加封唐室诸王,把人心稳定下来。武后心里盘算,如果中宗听话,一切听我的,这局面不妨暂时维持下去再说。
  可是中宗是个愣头青皇帝,他刚刚坐上皇位,册封了爱妃韦氏为皇后,便提升皇后之父韦玄贞为刺史,还要任命他为侍中。侍中是位尊权重相当于宰相的高官。裴炎向他进言说,韦玄贞没有什么功劳,不应该一下子就登上高位。中宗冒火了,说道:“我是皇上,就是把天下交给韦玄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何况一个侍中!”
  这话很快传到武后的耳朵里。好小子,就连你父皇也不敢这样说话。她把裴炎找来,密议一番,决定废了中宗。
  二月的一天,武后把文武百官召集到乾元殿,中书令裴炎、中书侍郎刘伟云、羽林将军程务挺等带兵入宫,宣布武后敕令:
  “废皇帝为庐陵王。”
  中宗大声抗议道:“我犯了什么罪?”
  武后说:“你要把天下交给韦玄贞,还说你没有罪?”
  于是,中宗被拉下皇位,软禁在后宫。后又把他流放到外地。
  这次,中宗一共坐了两个月的龙椅。
  第二天,立武后第四子李旦为皇帝,称睿宗,立妃刘氏为皇后,李旦长子李成器为皇太子。为了吸取中宗的教训,武后安排李旦住在偏殿,不让他参与政事;她自己则搬到紫宸殿,堂上挂着一张浅紫色的帐幕,接受百官朝拜,处理起政务来。
  大臣们对武后临朝议政议论纷纷,却无人敢讲。刚被任命力长安留守的老臣刘仁轨,以汉朝吕太后临朝被后代嗤笑的事,谏太后不要这样做。武后解释说:
  “现在皇帝年幼无知,我只有暂且代他;等他长大了,我自会退下来。”
  其时,李旦已二十三岁,早就过了“年幼无知”的年龄。
  为了证明自己忠于高宗遗志,武后还写诗明志。诗曰:
  
  荷恩承顾托,执契恭临抚。
  庙略静边荒,天兵曜神武。
  有截资先化,无为道旧矩。
  祯符降昊穹,大业光寰宇。

  意思是说,我接受高宗嘱托,继承他的遗志,临朝执政治理天下,一切均按先帝的措施,遵守先帝的制规,因而必然会受到上天的护佑。伟大的事业必将成功,光照宇宙。
  说得冠冕堂皇,滴水不漏。
  朝臣再没有异议了,因为她临朝执行的是先帝的政策措施,是为了巩固发展大唐王朝。就连原先向武后提意见的刘仁轨,也改变了态度,一心向着她。
  太后临朝三年后,又听有“牝鸡司晨”的议论,便下诏说要还政于皇帝。李旦知道这是母后的手腕,如果不推辞,不仅连现在这个名义上的皇帝保不住,就连脑袋恐怕也保不住。于是奉表固辞,请太后继续执政。太后也就顺水推舟地继续临朝议政下去。
  然而她的目的不是临朝,而是要当朝。她要扫清妨碍她达到目的的一切障碍,而且不择手段。
  她善于用人,更善于杀人。
  中书令裴炎的例子最为典型。
  裴炎是朝廷重臣,在高宗死后协助武后卓有贡献,但因为他反对武后为武氏祖宗立庙,便以他参与谋反定他死罪。许多大臣说:“如果裴炎谋反,那我们也是谋反的了!”武后说:“朕知道裴炎谋反,知道你们不会谋反。”还是有人不服,当初为废中宗而尽力效命的羽林将军程务挺,挺身为裴炎鸣冤。武后连他一起杀。
  这样一来,谁敢反对?
  她鼓励告密,诬告也不治罪。
  几个参加赶中宗下台的羽林军士兵在酒馆喝酒,其中有个喝得醉醺醺后说:“早知道没有赏,还不如拥立庐陵王当皇帝。”还未离开酒馆,就被人密告武后,抓去杀了。密告人立刻授以五品官职。
  索元礼本是一个被叛了罪的诈骗犯,因告密而受到重用,太后还亲自接见,提拔他当游击将军。周兴、来俊臣等,都因善于告密,罗织人罪而当上大官。
  告密能当官,即使告密失实也不追究。其结果是造成一种人人自危,人心惶惶的恐怖气氛。这正是武后需要的。武后明白,这种气氛不能长久下去,待政敌一个个消灭了,降服了,自己的地位巩固了,她便转过来整治那些告密暴发户。周兴、来俊臣、索元礼,一个个“请君入瓮”,以陷害忠良,滥杀无辜的罪名杀之于市。还把他们办的案子一一复查,为不少人平反昭雪。于是人们齐声欢呼,感谢太后为百姓申了冤,出了气。
  武后发动的告密运动不知造成了多少悲剧,但也出现过一出笑剧,成了一件历史上有趣的小插曲。
  有一个叫鱼保家的人,投武后所好,设计了一种精巧的告密箱,箱子分四层,上面有小洞,可以把告密信投进去,但却取不出来。因为箱子是铜做的,故叫“铜匦”。太后见了很满意,还重奖了鱼保家。不久,有人投书铜匦,告鱼保家曾经教徐敬业制造弓箭武器,徐敬业谋反杀死许多官兵,不能说与他无关。鱼保家因此被投进监狱,最后被押赴刑场。
  武后爱创新出奇,而且花样百出。
  比如年号,一个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如唐太宗“贞观”年号用了23年。可是高宗在位32年,在武后的指使下换了13个年号。武则天当了14年大周皇帝,年号换了13个,有时1年换3个年号。
  又比如衙门名称,她也改来改去,尚书省改为文昌台,左、右仆射改为左、右相,六曹改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不过一年,又都改过来。连官员的服色。仪仗队的旗帜,也常常改来改去。
  改年号,改衙门名称,改官员服色,都是一种政治谋略,改这样改那样,人们已经见惯不惊,乃至以后把大唐改为大周,把皇后改为皇帝,大家也不觉得奇怪。
  她还造了十几个新字,如新造的“(明空)”字,就是她的名字。日月当空,普照天下,立意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但她觉得要堂而皇之地登上皇帝御座,还有关键的一步要走,那就是转变人的观念。
  中国传统重男轻女思想很重,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女人当皇帝。“雌代雄鸣则家尽,妇夺夫政则国亡”,成了普遍认可的伦理原则。洛水“宝图”出现虽然已做了些舆论铺垫,但还远远不够,她苦思冥想,终于想到可以利用佛经为自己服务。她把薛怀义找来,命他追查佛教经典,找出女人当皇帝的依据来。薛怀义不负重托,很快就找出了好多条。
  比如《大云经》中就有一段佛主如来的预言,佛主对净光天女说:
  “汝将降生人间,成为女王,索管转轮王统治的四分之一领地。那时,汝将成为菩萨,感化众生。为此,汝现在天受女身。”
  佛经中还有这样的记载:
  南天竺有一个无明国,国王名叫等乘,他有一个名叫增长的女儿。她容貌端丽,人人敬爱。国王突然死亡,诸大臣就请女儿继承王位。那女儿继承王位后,天下臣服。
  武后看了这些,无比兴奋,忙叫薛怀义组织憎众对《大云经》进行注释,颂布天下。又在东西两京和全国各地建大云寺,命和尚登座讲解,贯穿当今太后是弥勒佛转世的主题,向百姓宣传。
  读了《大云经》后,好多人才大梦初醒。以前,认为武后不过是想长期临朝罢了,现在看来她是想自己当皇帝。
  投其所好的人有的是。
  武承嗣的把戏有人接着玩,刻有图形文字的石头又从汜水捞上来,说是天降瑞石。武后最信这类东西,马上重奖发现瑞石的人,又组织一番祭祀,改祀水为广武。
  还有人给太后送来三只脚的乌鸦,会走路的麻雀;有人报告说亲眼目睹一片祥云在上阳宫上久聚不散,又看见凤凰从明堂飞到上阳宫,聚集在梧桐树上,停了很久才向东南方飞去。
  太后听了自然高兴无比,她觉得这皇帝是非当不可的了,这是天意,天意不可违啊!
  接着,侍御史傅游艺率领关中百姓九百多人上表,请太后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周,赐皇帝李旦为武姓。武后谦让一番,没有答应。
  不久,又有六万多文武官员,皇亲国戚,僧尼道士,乃至外邦使臣,集体签名,上表太后为皇帝。群情激昂,请太后千万不要再谦让推辞了。
  在全国一片劝进声中,许许多多人都向太后献媚献策,惟独她最亲近的女儿太平公主对此不甚热衷。
  因为她也是一个很有心计的女人。
  父皇去世后,她觉得母后所走的每步都是险棋,她所走过的路布满陷阱,只要踩虚一脚,后果就不堪设想。
  就拿那次废中宗来说,如果那些武士真的被什么人收买,恐怕那天被拉出大殿打入后宫流放外地的就不是中宗皇兄了。
  再比如徐敬业扬州谋反,振臂一呼,江南皆应。那骆宾王写的《讨武檄文》:“伪临朝武氏者,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泊乎晚节,秽乱春宫。”“杀子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一坏土之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真是写得太有鼓动性了,哪个读了不感动?幸亏他们内部意见不统一,指挥失误,才被派去的军队镇压了下去。
  还有杀元老重臣,杀王室子孙。永昌元年四月七日的一天,就杀掉王公、大臣、武将三十六人。有一次连杀九员大将、三位中书令。一位中书侍郎。杀得朝廷上的人都稀了。那一天,母后杀红了眼,连她进宫见到母后都害怕。
  再说用那些酷吏,造成多少冤案?母后明明清楚,却让他们胡作非为。直到最后,才说自己不知道,责任全推到他们身上,把他们一个个杀了,又给以前被他们冤杀的人平反。
  尽管杀来杀去,人心也没有被杀服。
  看那中书侍郎刘祎之,主张还政于太子而获罪,审问他时,拿出母后的敕旨,他竟不承认,说没有经过凤阁鸾台,不合法。来俊臣逼他检举他人以减罪,他说他不做告密之徒。太后赐他自缢,他与家人从容就餐,视死如归。
  还有那个诗人陈子昂,本为尚书省一员小吏,却不顾一切后果向太后上书,反对大开诏狱。严刑逼供、滥杀无辜,“陛下不务玄默以救疲人,而反任威信以失民望”,请太后罢酷刑,施仁政。因为话说得实在,母后看了也不便追究。
  更有那不要命的郝象贤,本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一般官吏,竟被周兴安了个谋反之罪;他不服,向上级法官申诉,上级法官认为他无罪,却因此被免了法官之职。郝象贤被判了死罪后不服,在押往刑场的路上大喊大叫,把皇宫中的丑事抖了出来;又挣脱绳索,从路人手中夺过一根杠子,使行刑的人不敢靠拢。他便把冯小宝的故事从头讲来,是什么人,什么来历,太后怎样与他交往,一件件、一桩桩讲个详细。旁边的路人以及行刑官吏、解差听得津津有味把要杀他的任务都忘了……从此后杀犯人在押赴刑场前,都把嘴堵上,再不准他们有吼叫的可能。
  这些,使太平公主想到古语说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想到先祖父太宗皇帝的教诲:“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她实在替母亲捏把汗。
  更使她有想法的是驸马薛绍的死。他完全是无辜的。只要母后一句话,他就得救了。偏偏送太理寺交给周兴,谁不知道他那里是阎王殿有去无回?理由还很充分,不论什么人,只要犯了法,一律从严追究。“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亲侄儿,亲女婿自然也不例外。自家人都这样,你外姓人还敢不服?皇太后以身作则,其他人敢循私情?
  最使太平公主难受的是,那天是她把驸马亲自送给太后的,母后竟也不给女儿留点情面。早知如此,我又何必那样做?让人家骂我这个女人心太狠毒,亲手把男人绑去送死。
  越想,太平公主心里越不是滋味;越想,越感到委屈;越想,对母后越有想法。
  大概母后也觉得做得太过分了,给我加封食邑三千户。我不希罕,也懒得上表谢恩。至于母后那些事,也无心插手。可进可退,先观望观望再说。
  母后似有所察觉,那日进宫,母后板着面孔问:“你这一向很少进宫,在忙乎些什么事呀?”
  太平公主忙跪下说:“启奏母后,因与攸暨的事……”母后听了,才转怒为笑。
  现在看来,大局已定,母后将不日登基,如果自己不赶快撵几步,就晚了。她见献“瑞石”,献“佛经”等大功都已被武承嗣、薛怀义等人抢去,便赶快进宫,向母后献上改自己李姓为武姓的请求。还向母后报告了许多她亲眼见到的“符瑞”吉祥的事情,请母后顺应天意和民意,早登皇位。
  在皇妹的启发带动下,睿宗皇帝李旦也上表说自己缺乏德才,请求皇太后称帝,自己改姓武。
  武后这时才感到一切已经成熟,做出实在难以拒绝,勉强依顺舆情的架势,接受了睿宗皇帝和百官大臣的请求,改国号称帝。
  这年九月九日,太后戴上皇帝的冠冕,穿上龙袍,驾临宫城则天门城楼上,宣布废除唐王朝,建立大周朝,改年号为天授,自封为“圣神皇帝”。赐前皇帝睿宗李旦姓武,改称为“皇嗣”,他的儿子皇太子李成器降格为皇孙。
  接着,女皇下诏,在洛阳神都建武氏庙,追祖先为皇帝,最早的祖先周文王为始祖父皇帝,追父武士彠为忠孝太皇,其他五代祖皆有皇帝封号;把唐宗庙改为享德庙,不再祭祀。对武氏宗族,封玉的封王,升官的升官。对文武官员,论功行赏。宗秦客最早劝太后登基,功劳最大,任命他为相当于宰相的内史。傅游艺一再率众劝进,官升得最快,不到一年时间,由青衣(八、九品官服饰)、绿衣(六、七品)、绯衣(四、五品)升到紫衣(三品以上),故有人称他为“四时仕宦”。
  武则天的皇帝梦终于如愿以偿地圆了,高兴非凡,特地写了几首诗谱了曲让人们传唱。其中《迎送王公》一首写道:
  
  千官肃事,万国朝宗。
  载延百年,爱集三官。
  君臣德合,鱼水斯同。
  睿图方永,周厉长隆。

  歌词通俗上口,曲调流畅明快。从宫廷唱到巷里,歌声不绝于耳。朝廷出了个女皇帝,并不象人们想像的那样会引起什么灾难。虽然宫廷斗争余波未息,但对老百姓来说想得很简单,只要吃得饱穿得暖,能过上太平日子,是男是女当皇帝他们都不在乎。
  这时,惟有太平公主心情最复杂。
  她亲眼目睹了母亲登上金銮宝殿,接受百官朝拜的全过程。一个女人,单单独独坐在那高高在上的龙椅上,那么多长胡子和不长胡子的男子汉,穿戴各式各色朝服朝冠,战战兢兢地跪在她面前,三跪九叩,山呼万岁,那声音把宫殿都震动得发抖。可是,母亲稳稳地坐在上面,面带得意的微笑,真是威风八面,荣耀无比。
  太平公主见、这般情景,才觉得母亲冒那么大的险很值得。
  忽然她又想,母亲已六十有三,她以后,那把龙椅该谁坐呢?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