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科幻电影的历史


第一节 草创时期

  科幻电影几乎与普通电影同步,发韧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第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电影名叫《机器屠夫》,片长仅一分钟。内容是超现代化的屠宰流水线。1902年,电影大师梅里埃推出了《月球之旅》。这部影片合凡尔纳与威尔斯同题材科幻小说内容为一体。片长达当时罕见的二十分钟,内容也令人眼花燎乱。后来,梅里埃又推出了一部当时堪称奇迹的太空旅行片《太空旋风》,引起轰动。
  到了20世纪一十年代,更富于幻想的未来战争片代替了梅里埃式的魔幻片。这种影片的代表作有《宇宙驱逐飞船》、《英国遭到侵略》等,将幻想的可能性变为或然性,触动了人们的恐惧心理。如各种今太空大战式的科幻片都可以追溯到那个源头。这时,科幻小说也被搬上银幕,如《弗兰肯斯坦》、《化身博士》、《隐身人》、《海底两万里》等。与此同时,首批科幻侦探片也诞生了,如《困惑女人与神探》、《黑匣子》和《危险之子》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吸取了早期特技电影的手法,情节紧凑、场面惊险。
  1908年,电影史上第一部描写外星人光临地球的影片《月球人觅地球妻》在英国诞生。有趣的是,以后,特别是五十年代的科幻片中的外星人几乎都需要地球女人为伴。
  法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是《死亡之光》,描写疯狂科学家发明类似死光的武器,向巴黎城喷射。1923年,刚刚从内战中恢复的苏联拍摄了《阿爱里塔》,一反西方电影动作加冒险奇遇的套路,将其拍成艺术新颖,基调幽默的社会讽刺幻想片。观众好评如潮。科幻大师弗里德里克将其称为“默片时代最佳科幻片之一”。

第二节 第一次高潮

  20世纪二十年代,世界科幻电影步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题材呈多元化:外星人、激光、人兽变异、潜水艇、返老还童等题材方兴未艾。电影艺术伴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而不断革新,放映时间从世纪初的数分钟延长到数小时,场面趋于庞大壮阔,从无声走向有声,动作节奏变换,蒙太奇与特写镜头艺术技巧已成时尚,表演艺术个性化。然而,这时期的影片基调悲凉沉郁,所展示的未来图景大多灰色阴暗,常于荒诞不经中融入忧患色彩。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具有创造性的作品不多。模仿者甚众。
  德国科幻电影将科幻中的幻想与预言两个要素奇妙的融为一体,于1926年推出了世界电影史上的一座丰碑──,其场面之宏大,演技之高超,在1968年〈2001年太空漫游〉搬上银幕之前,一直是无与伦比的。该片故事发生在公元2000年一座特大的地下城里。城市由一位实业家费里德森统治,他的儿子弗里德和一帮朋友在天堂般美丽的花园里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工人们是一种类人生物,处在玛丽亚的控制之下。玛丽亚不准他们造反,要他们耐心等待“调解者”的到来。费里德森绑架了玛丽亚,并让一位疯狂的科学家创造了一个与她一模一样的机器人。替身玛丽亚怂恿工人暴动,类人动物于是砸烂机器,冲击地下城。弗里德与真正的玛丽亚设法抢救人们。最后,经过伟大的“调解者”斡旋,工人与实业家握手言和。导演兰从摩天大楼的壮观中得到启发,采用蒙太奇镜头,通过活塞振动与光束造成类似当今“镭射”的效果,给观众强烈的视觉震动。
  二十年代,好莱坞在科幻电影史上第一次贴近科幻文学。20世纪初就出现了幻想返老还童的电影,到了二十年代这一题材走俏美国。如《魔鬼的游戏》、《惊叫的影子》、《黑牛》、《虚荣的代价》等。这些影片迎合有“爵士时代”之称的美国20年代崇尚青春、活力,追求享乐的浮华世风。大洋彼岸,尽管英国早期科幻文学大师辈出,但20年代的英国科幻电影却无所建树。1929年,英国推出了一部科幻巨片《叛国者》,想与德国的大都会一争高低,却被国际电影界评为劣作。
  三十年代开始,科幻电影的发展继续步入高潮。其基本特征是“狂人科学家加漫画式的英雄”。这时的科幻片大都以不同的方式继承了《大都市》的衣钵:充满忧患意识的未来预言。如《世界未日》、《F·P·T不回答》、《隧道》等。“失去的大陆”题材开始进入科幻电影,产生了如《她》、《亚特兰蒂斯女王》等影片。威尔斯的小说继续被搬上银幕,如《世界未日》和《孤岛兽人》。苏联这时拍摄过《宇宙飞船》等科幻片,仍然跻身于世界科幻电影之林。由于法西斯的威胁日渐加深,电影界也开始用科幻片来反映这一问题,产生了《白色瘟疫》、《欧洲上空的乌云》等影片。
  与此同时,美国的好莱坞开始将大量新鲜特技加入老题材中,拍摄了《纽约1980》、《女儿国》、《生活六小时》、《电视间谍》等。怪兽巨片《金刚》也诞生了。一批传统科幻小说也被改装成恐怖片之类的流行样式再次搬上银幕。如《化身博士》、《隐身人》等。
  四十年代,由于世界大战的影响,科幻电影与整个电影业一起暂步入低谷。科幻电影如一盘散沙,拥有众多素材而无统一的主题和风格。其间产生有《午夜上尉》、《蝙蝠人》、《隐身间谍》等,多是战争宣传片。世界科幻电影进入低潮。

第三节 第二次高潮

  从50年代开始,人类的焦虑、疑惧与自鸣得意的心理糅和在一起。催生出一个多彩多姿的现代科幻影视体系。这一时期少有不朽之作,但却群星云集,有的时至今日仍熠熠生辉。
  50年代是科幻电影的“黄金时代”,科幻片开始拥有广阔的市场。科幻片《登月》打破了恐怖题材对科幻片的垄断,使一蹶不振的科幻片走向复兴。《地球岿然不动之日》反映了基督的生、死和复活这一宗教主题。《当星球相撞之时》最早描绘了地球与其它星体相撞的假设。《来自北极的怪兽》则开创了怪兽题材的新天地。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根据威尔斯同名小说改编的《两个星球的战争》。影片将故事背景放在1953年的加利福尼亚,内容也有数处改动。《地球停转之日》则描写了一个善良的预言家式的外星人,来到地球警告人类不要相互撕杀。
  这个时期,其它国家也在科幻片上进行着探索。日本人开始拍摄《哥斯拉系列》。与今天大家看到的该片美国版本不同的是,日本的哥斯拉被塑造成代表大自然向人类进行报复的英雄形象。
  60年代,世界各国的科幻电影继续向前发展。期间产生了墨西哥的《夜半哭声》、意大利的《太空人》、日本的《超级潜艇飞船》、美国的《猿猴世界》等。其中,《007系列》的第一部《东方博士》也诞生了。该系列是影响极大的“准科幻片”。
  这一次科幻电影发展的最高峰,当数美国科幻巨片《2001年太空漫游》。该片不仅在科幻史上影响深远,而且一直被电影界视为经典。该片赋予科幻电影以真正的哲学意义,为电影艺术创造了美不胜收的特技效果。该片场面即宏大,又细致入微,大至太空站,小至太空厕所,无不摄入镜头,旨在展示近期可能实现的太空航行的日常生活细节。该片富于哲理,试图提示人类的发展是由一种神秘力量所主宰,而这种力量的象征是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一块历尽沧桑的磐石。在影片中外星人始终不露面,在冥冥之中主宰人类的发展进程。
  (以上各节由王荣生先生撰写,有删改。)

第四节 科幻电影的高科技时代

  1977年,《星球大战》的上映在美国重新掀起科幻片的高潮。制片人乔治·卢卡斯当时是好莱坞一个不成功的小角色。当他把十几页的《星球大战》剧情提纲交给投资商时,心情与赌徒无异。《星球大战》的一炮走红,不仅捧起了卢卡斯,而且开创了科幻电影与最新高科技相结合的新时代。科幻电影与“科”的结合更为密切了。
  与此同时,斯皮尔伯格推出了《大白鲨》系列,并开始与卢卡斯密切合作。从这之后,卢卡斯除继续拍摄心爱的《星球大战》系列外,基本不再直接导戏,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开发电脑特技技术方面。成为好莱坞高科技电影在技术方面的中流砥柱。
  自有科幻片起,特技摄影就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人们往往抱着观赏奇迹的心理去看科幻片。电影特技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魔术师水平”。魔术师在台上表演的时候,尽管大家都知道目睹的一切都是假的,但如果魔术师不揭穿,观众不会知道“假”在何处。而电影特技很长时间都没达到这种境界。人们常会边看电影边议论:这个怪兽是真人披着兽皮演的,它的动作与人一模一样。这座城市是缩微模型,因为里边没有人、车等活动物体——当一种特技在观赏的同时就被看出破绽,其美感就会被彻底破坏。
  而电脑特技作为一种划时代的突破,第一次作到了使画面没有破绽的境地。这一点在九十年代以后,伴随电脑特技的成熟而日趋显示出来。以往科幻影片的编导受技术限制而不能实现的那些设想,现在能够变成现实。于是,科幻片伴随电脑特技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看过这一时期拍摄的科幻代表影片之后,像《2001年太空漫游》这样的早期科幻经典就会觉得平淡无奇。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无疑是斯皮尔伯格。《E·T》、《第三类接触》、《侏罗纪公园》以及神怪色彩很重的《夺宝奇兵系列》等等,这些影片都打下了他神奇想象力的烙印。另一位出色的人物是詹姆斯·卡梅伦,他为大家奉献了〈终结者系列〉。最近他靠《泰坦尼克号》再次轰动世界电影界。这部影片虽不是科幻片,却包含着很多科幻片和灾难片(科幻片的忠实盟友)的因素。此外,还有《独立日烽火》、《机器战警》系列、《众星之门》、《水世界》等等。科幻片在好莱坞电影中占据主导地位。除了奥斯卡奖还因为学院派传统对科幻片有所冷遇外,票房的高收入早已把观众的反响表现出来。
  到九十年代以后,高科幻、大投入、以及先进的运作模式,已经使美国科幻片与其它国家的科幻片拉开了一个相当大的距离。以怪兽片《哥斯拉》为例。该片在日本诞生几十年来,始终是一个“民族题材”。而好莱坞制片人拿到手之后,立刻使其变成为世界各国所接受的影片。这里边,除了上述那些非艺术因素外,还有两个科幻艺术本身的优点。一是美国科幻片善于制造气氛,用一系列小细节烘托出某种大难临头的氛围。这种技巧只有前苏联拍的战争片可以媲美,而后者的影响力不及前者。二是美国科幻片善于利用那些各国观众都能理解和欣赏的要素,如打斗、灾难、魔怪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特技的奇幻效果。而这两条,也是科幻小说、乃至整个科幻艺术共同的特点。

         ※        ※         ※

  科幻艺术在电影中的辉煌与电影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有关。在没有电视、电子游戏等娱乐形式冲击的年代,电影在娱乐市场上独领风骚。就是在中国,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电影市场的娇人成绩仍然留在许多人的记忆中。但当电视等多种娱乐形式出现时,电影就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当一个人可以在家里方便、便宜地看品种远多于电影的电视节目时,谁愿意到陌生的电影院花高价买票,然后非常不自由地看一个固定的,不能中途选择的节目呢?电影要想在这种竞争下生存,唯一的方法就是发展自己神奇的视觉效果这样一个优势。因为电视台很难拿出高额投资,以及耗费较长的拍摄周期来制作这样的视觉效果。这样,电影越拍越豪华,越拍越大,特技越来越惊心动魄便成了潮流。而要发挥电影的这种优势,必须找一些超越现实的题材,如神怪、武侠等。科幻当然是这类题材的重中之重。可以说科幻电影高潮的兴起是科幻与电影双方需要共同推动的结果。
  由于电影本来就是一种工业化的艺术,展望将来,科幻与电影的联姻只会越来越强。而且,科幻艺术在电影界拥有在其它艺术领域内没有的“半主流地位”。这是科幻界人士足以欣慰的。
  ------------------
  科幻桃花源推出
  http://flying01.yeah.net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