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印尼导游的顺口溜


  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听到一句特别的话,定会牢记终生。
  也许因为我是干语言工作这一行的缘故,对生活中接触过的人所说的绝妙语言,常常是佩服之至,当回忆起革年某月某地某人说过的某句话,受益无穷。不知道其他行当的人,最感兴趣的细节是什么,但我想服装设计师一定会对某时、某地、某人的穿着记忆深刻,古董拍卖商一定总会惦记着某处、某人手中有什么珍藏,反正我对有趣的语言,总能时时记起,念念不忘。
  那是1993年夏天,承蒙中国旅行总社的邀请,我以记者身份参加了一个专业旅游考察团,一行近3O人,在印度尼西亚考察了10天。
  雅加达的市容,万隆的国际会议中心,浮屠婆罗神塔,巴厘岛的民俗,都给我留下了异国情调的感受。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匆匆接触的风物人情,在我心自中只留下了斑斑驳驳的片段回忆。年深日久,连雕梁画栋都会褪色,何况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般的印象呢?
  这次旅游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倒是印尼一位女导游的一段自言自语的独白,多少次想起她这段话,我都会在心头笑起来。
  我们这个团的成员,大都是来自中旅各省的分支机构的专门负责旅游业务的副总。这些副总大都是导游出身,有的做过多年的导游工作,接待过海内外的不计其数的八方来客。在国内旅游业内,这些团友可以说业务纯熟,深谙此道。可是到了异国他乡,强龙不压地头蛇,几天过后,我们全团团友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惊呼,在旅游购物中时时上当。
  本来嘛,入境随俗,对方导游带领我们参观与购物,既是人家的责任,也是人家的营生。靠山吃山,人家也当然要从我们身上适当地盘算盘算。不过“导游领进门,吃亏在个人”。印尼的导游并不是国内的吃公粮的导游,都是个体户,招之即来,平时并没有固定工资,所以,拿回扣是天经地义的。不过,有人看到导游刚把我们带到一个商店,她自己直接奔了柜台。据说,看见人家给了她钱,不管我们买不买东西,购物与否悉听尊便,人家已功德圆满一把钞票揣进口袋。于是大家心里就嘀咕起来了,这家商店准是宰人的地方,有的人就干脆不在这儿购物,想买也不买,干嘛让你宰!
  在对导游产生的防范心理支配下,购物时,就不让导游像幼儿园老师似的领着孩子一块走,大家就放羊了。四川省旅游公司副经理苏强,此君刚从香港公务回来,就进了这个团,这位老兄与我十分投缘,一路上我们相互聊得挺对胃口。一到购物时,他往往拉着我,进了别家铺子,其实也不知这家铺子黑不黑,也许比导游领我们去的那家还宰人。
  反正印象已变为了成见,你说往东我偏往西,导游见我们从别家店里拎回了东酉,真是有点不够风度,冷嘲热讽,一定让我们明白“不听导游言,吃亏在眼前”。比方,你在别的店里买一条裤子,她一定说,小心穿上就开线。你买一双鞋,她一定会说,要是现在就穿上,等不了你回国准开绽。
  我喜欢印尼虾片,炸出来又大、又脆、又香,于是我和苏强两人进了一家超级商场,我们买了不少各式各样包装的虾片。那天也巧,其他老总们,包括并不喜欢吃虾片的人,一见我们买了不少东西,大家一窝蜂全进了这家超市,每人买了好几包,如不送人,只是自家享用,怕是够吃上三年五载的。这一下导游拉下了脸,“唉!你们急个什么劲,还怕我不带你们买吗?回去你们就知道了,根本炸不开,咯坏了牙我可不负责!”老总们当然是有风度的了,没人去跟她计较,一笑了之。
  还有一次,我们团上了巴百岛,这里的南洋热带风光令我们留连。尤其集市上、地摊上当地的手工木雕真是一绝,不但做工细腻,充满了异国情调,还十分便宜。于是,团友们三三两两步人各个摊位,连观赏带采购。附近的小贩们更是热情待客,一哄而上,有的小孩子递给你一个木雕人像,漫天要价,就地还钱,最后其价格便宜得就差倒找你钱了。
  我也买了一个人体木雕,那本色、花纹、造型、雕工没得说。这一站行程,人人满意,大家很高兴地回到车上,纷纷交换着,看看别人买的是什么雕刻,什么价格。那一天,这一批上了点年纪的团友们,忘记了天气很热,忘记了旅途的疲劳,忘记了前几天的不愉快,有的像小孩子献宝似的向导游炫示自己买的纪念品。“哎哎,别递过来!”导游拿着话筒说。很显然,她不光是说给身旁附近的人听的“团友们,请你们别抱着你们的‘女朋友’(那是指雕像),尤其穿白衬衣的男士,小心蹭一身鞋油,你们以为这是什么红木的,乌木的,老实告诉你们,没那么多好木头,这上面不过是刷了鞋油。”哈,大家没脾气了,全让她给气笑了。
  既然,我们处处受挤兑,遭挖苦,看起来,不针锋相对也不成了。当然,又不能真和人家顶撞,更不能直接和她逗嘴。于是,苏强拉我坐在旅游车的第一排,我们一边儿一个坐下,中间正好隔着一条过道,导游就靠着椅背,手持话筒面向旅客,首当其冲地对着我们俩,我们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苏强就向我讲开了,他说,他平生最讨厌别人的一个缺点,我忙问是什么,他说只有最不懂事的人,才会在观看别人买的东西时,不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就是说人家买贵了。有的人天生的这么个毛病,不说人家是傻瓜,他心里就不好受,其实,何必呢?聪明人永远夸奖别人如何会买东西、即使买贵了,也会说,你从哪儿买的,比我买的那件便宜太多了,你真有眼力,下次有功夫您一定帮我挑样东西。这叫会说话,做人千万别那么尖刻,你气了人家,人家嘴上不讲,难道心里会夸你吗?
  导游也真够可以的,她拿起话筒说,“诸位,我教大家一句顺口溜吧,旅途劳累,让大伙开开心。”于是,她说了一句名言,一个顺口溜:“你气我,我不气,我生气,中你的计!”
  于是,我和苏强都沉默了。
  我听了这句顺口溜,如醍醐灌顶,我高兴极了。听到这句顺口溜,补偿了我一切心理的不平衡。
  我立刻想起武则天在读到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檄》中那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时,武后也感叹其才。不知电视剧《武则天》中,上官婉儿怎么不念这檄文最后的句子,武则天那是王者之尊,我们小民还是觉得平民百姓的话更有意思。
  总之,这段顺口溜,也是一句真话,也是一句玩笑话,也是一段充满哲理的话。“你气我,我不气,我生气,中你的计”。好!太好了!就冲这段顺口溜,不虚此行。
  人有七情六欲,人要和人打交道,高兴与愤怒之间的中间地带就是一口气。气顺则其喜洋洋,气不顺,则怒上心头。有人常说;“人累不死,能气死”,这是人际关系没理顺,产生种种矛盾症结之后的一句牢骚话。我劝这样的人碰上不顺心的事,想想这位导游的话,可能起点作用。
  无独用偶,有一次一位同事和我议论点事情,我说,我看你一天到晚心平气和,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也不恼也不火,你的修养令人佩服。他说:“我见到麻烦事也生气,后来我想通了,你要是和别人生气,那就是用别人的缺点来惩罚自己。”这也是同样意思的一种表述,只是知识分于气浓了一些。文人大抵看不上顺口溜,大诗人绝不写打油诗。但是,民间的顺口溜有时含有深刻的哲理,且莫以儿戏视之。
  说是说,做是做,常常想想这句顺口溜,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会免去许多烦恼,少生一些闲气。
  要是早个一千多年,把印尼导游这句话,写成条幅,悬挂于中军大帐,周瑜经常看这个条幅,或许不致于被诸葛亮气死。“既生瑜何生亮”。公瑾太遗憾了,你没有碰到这位导游!如果早些开通了心胸,那“既生周瑜,不妨生亮”。导游顺口溜,进了中军帐,“你气我,我不气,我生气,中你计”。假如周郎不被气死,历史将会怎么写,不得而知。可惜,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更可惜,《三国演义》毕竟不是真正的史实。

                         写于1995年6且上海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