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第四章 熔炉再铸


           重返母校任教职,学识修养两相长;
           借机深造本宁堡,突破陈规触新知。

  话说布莱德雷收到一封令人吃惊的电报,原来,电报要求他立即辞去在布鲁金斯的军事教官职务,“刻不容缓”地去西点军校任教官。1920年9月11日,布莱德雷开着道奇牌轿车,携玛丽直奔母校。
  一路上,布莱德雷回忆着这两年来的生活。自己失去了赴法参战的机会,却拿起教鞭成了一名教官。要是在西点军校再执教4年,那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教书匠了。布莱德雷的命运与其他普通军官大体相同,但和已经大出风头的巴顿以及仍旧默默无闻的同学艾森豪威尔却大相径庭。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在法国大显身手的“坦克兵”巴顿也没有逃脱大裁减的厄运,他于1920年秋离开了附属步兵的坦克部队,重返骑兵,驻防在弗吉尼亚州的迈尔堡。布莱德雷的同班同学艾森豪威尔此时仍在国内,不过他与巴顿有了密切的合作。1917年,艾森豪威尔所在的第57步兵团驻圣安东尼奥训练,未能赴法参战。1918年2月,艾森豪威尔进修了一段有关坦克的课程后,奉命调往米德兵营的第65工兵大队。3月中旬,艾森豪威尔率领的第301坦克营计划开赴法国作战,这令他兴奋不已。不久,一纸命令夺去了艾森豪威尔的参战机会,他奉命调往宾夕法尼亚州葛底斯堡的科尔兵营,任务是组建装甲部队。10月14日,艾森豪威尔升为暂编中校,并在28岁生日那天获知他将于18日去法国指挥一支装甲部队,这真是双喜临门,艾森豪威尔脸上荡漾着得意的笑容。
  可是,艾森豪威尔还未成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接近了尾声。他希望赴法参战的愿望又一次成了泡影,这一点与布莱德雷的经历十分相似。正是缘于艾森豪威尔未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毫无实战经验,造成了严重的缺憾。艾森豪威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常遭英军将领蒙哥马利的抨击。面对蒙哥马利的傲慢和指责,艾森豪威尔有时只好忍气吞声,他确实从未指挥过部队作战。
  1919年秋天,艾森豪威尔在米德兵营与赴法归来的“坦克兵”巴顿相识了,他的任务是协助巴顿筹建步兵坦克学校。在此后的几年中,艾森豪威尔和巴顿倾注全部的热情和精力,共同献身于新兴的坦克事业,为之奔走呼吁,阐述新式武器对未来战争的重要性。大裁减风潮来临后,新兴的坦克事业连遭挫折,巴顿和艾森豪威尔的愿望也付诸东流。1922年1月,艾森豪威尔奉陆军参谋长潘兴将军之命随康纳将军奔赴巴拿马服役,巴顿则回到骑兵部队继续当“骑士”。
  布莱德雷未能像艾森豪威尔那样对新式武器坦克有所接触。他早早地转入了教学的行列。
  布莱德雷抵达西点军校任教前,母校已在39岁的校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整顿下恢复正常。第一次世界大战抽走了西点军校的所有人马,学校一片混乱。战后,时任陆军参谋长的佩顿·马奇亲自选定麦克阿瑟为校长。麦克阿瑟敢想敢干,大刀阔斧地整顿学校。麦克阿瑟的改革设想包括:增设课程;强迫学员参加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废除夏令营恶作剧式的训练;放宽纪律;扩大招生。这些设想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很多措施未能获国会的审议。但是,西点军校经过麦克阿瑟之手变得井然有序了。1920年秋,学校工作全部恢复正常。布莱德雷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召回母校任数学系的教官。
  西点军校的扩大招生及大量调进教官,造成了住房的紧张。一般来说,军官的住房按军衔和服役年限分配,但大量调入教官,房源紧张,发生了一系列争夺住房的闹剧。许多人被迫住在校外,布莱德雷和玛丽幸运一些,被分在卡勒姆宿舍附近一幢昏暗的四层石头楼房里。后来,他们又搬到一幢较好的房子里住。尽管生活条件较差,但能摆脱单调的部队生活,回到母校任教职,布莱德雷仍感到由衷的高兴。
  按惯例,布莱德雷要在西点军校当4年教官,即从1920年至1924年要在母校工作。从他的一生来看,这是布莱德雷的学识及战术思想大大长进的阶段。从此以后,布莱德雷基本上未遇到大的挫折,简直是一帆风顺,平步青云。
  西点军校数学系主任查尔斯·P·埃科尔斯上校是布莱德雷就读西点军校时的数学教官,他对布莱德雷印象很深。第一学年,布莱德雷的数学成绩居全年级第32名,很有天赋。这次西点军校扩大招生,急需数学教官,从1904年就在西点军校任教的老师就把布莱德雷匆匆地调来了。
  到了数学系,布莱德雷的工作是每星期6个上午和5个下午教一年级的数学,讲授几何和代数。同时,布莱德雷本人参加了由系主任开设的数学进修课,以求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从小时候起,布莱德雷的父亲就注意培养布莱德雷的数学才能,加之布莱德雷勤学好问,颇有天赋,他的数学水平远比英语水平高。布莱德雷不擅写作,他认为钻研数学实际上是研究逻辑学,这非常有益于训练人的思维能力。每当遇到复杂难解的问题或碰到生死攸关的情形,数学才能总能帮助布莱德雷解决问题。
  在西点军校,布莱德雷遇到了许多同学和故旧。1917届毕业的杰出人物马修·B·李奇微便是其中的一位,他奉命调回西点军校教授西班牙语。李奇微与布莱德雷曾在西点军校同学两年,他曾任足球队负责人,还在学员时期便显示出惊人的才华和体育特长。这次回母校任教,又被麦克阿瑟校长任命为全校体育运动的负责人,尽管他的军衔才是上尉。布莱德雷十分欣赏李奇微的军人仪表,并和李奇微一样,对未能赴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大失所望。平时,布莱德雷常和李奇微一起去打猎或打高尔夫球。很快地,布莱德雷迷上了打高尔夫球,球艺也大有长进。后来,布莱德雷还在1929年陆军举行的年度高尔夫球锦标赛上取得过第2名的好成绩。
  作为教官,布莱德雷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可以自由地参加社交活动。但是,布莱德雷生性严肃,克己谨慎。他和玛丽相亲相爱,不抽烟,不喝酒。当时,许多人违犯禁令喝酒,玛丽对此十分反感。布莱德雷恪守夫德,令玛丽非常满意。在业余时间,布莱德雷夫妇的消遣也很多,他们或驱车去纽约进晚餐,或上戏院看戏。玛丽也常和一些军官的妻子一起打桥牌,而布莱德雷则和男伙伴一起打扑克。在打牌中,布莱德雷以保守著称,不到十拿九稳,他决不贸然出牌,结果成了常胜将军,赢得不少钱。从打牌中,也可看出布莱德雷稳重的性格,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十分突出,这也是他后来跃居巴顿之上的重要因素。
  在西点军校,布莱德雷的月薪居于300~350美元之间,这些收入足够他们夫妇开销了。贫寒出身的布莱德雷夫妇从小养成了节俭的习惯,许多同龄人因购买汽车和抚养子女而债台高筑,而布莱德雷夫妇却有一些盈余。
  布莱德雷和玛丽一直想养一个孩子,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夭折后,再养孩子的问题成了家庭中的首要问题。不幸的是,到西点军校不久,玛丽又流产了,这对他们打击很大。1923年3月,玛丽再次怀孕,终于在当年12月3日生下一个女婴,取名伊丽莎白。从此,夫妇俩再也没生过孩子。家里添了伊丽莎白后,布莱德雷感到生活困难了些,每月薪金不够开支。于是,他利用假期到哈里曼家族联合企业投资的横跨哈得逊河的桥梁工地上去打工。每天,布莱德雷在工地上干12个小时,挣来10美元的收入。布莱德雷贫苦出身,高中毕业后即以打工为生,这一吃苦精神仍保留了下来。后来,布莱德雷买的股票获了利,家里有了较丰厚的收入,生活殷实了,他才放弃打工。
  西点军校此时十分推崇体育活动,热火朝天的体育热浪正好符合布莱德雷的意愿。布莱德雷去一个连队当起了足球教练,他的同学莱曼·W·米勒则在该连当橄榄球教练。实际上,布莱德雷对足球不是那么内行,他与米勒交换了教练位置,结果该连获得了西点军校足球和橄榄球锦标赛的两项冠军,成为赫赫有名的双料冠军。
  布莱德雷虽然很喜欢体育活动,他也积极参与其中,但是他对麦克阿瑟过分推崇体育有些不满。麦克阿瑟校长主张学员不顾一切地去搞体育活动,甚至可以与学业的位置颠倒过来,这令布莱德雷不敢苟同。有一位名叫沃尔特·E·弗伦奇的1920届新生是杰出的足球和棒球明星,但他的功课奇差。麦克阿瑟偏爱此人,认为他对西点军校的体育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直不下令除名。布莱德雷反对这种有损西点军校的荣誉和传统的做法。
  麦克阿瑟就任西点军校校长职务期间,自己并不得志。他了然一身,与老母亲生活在一起,平常极少与人交往,像个隐士。布莱德雷在西点军校执教4年,与麦克阿瑟这位传奇将军并无私交,他甚至认为他们两人隔着一条巨大的鸿沟。布莱德雷喜欢有生气的业余生活,但反对放松学校的纪律,尤其反对废除在“大平原”上举行的夏令营活动,认为那是养成军人气质和磨练人的坚强意志的行动,决不可轻易废除。
  1921年,陆军部长潘兴将军解除了陆军参谋长佩顿·马奇的陆军参谋长职务,对麦克阿瑟的“改革”也有了结论。潘兴部长也不同意麦克阿瑟的许多做法。1922年6月,麦克阿瑟没能按惯例干满4年,只当了3年西点军校校长就被解职。1890届西点毕业生弗雷德·W·斯莱登接任西点军校校长。麦克阿瑟袒护的沃尔特·弗伦奇因成绩不佳而被勒令退学。斯莱登校长重新把西点军校拉回到纪律严明的轨道上来,布莱德雷对此十分高兴。
  布莱德雷在西点军校数学系执教的第三年,进修了一门新课程——画法几何。第四年,布莱德雷被任命为数学系的副教授。
  除了一直讲授数学并不断钻研数学外,布莱德雷广泛阅读和研究了军事史著作和军事人物传记。布莱德雷对南北战争时期的威廉·T·谢尔曼将军的才能和军事思想尤感兴趣。在20年代,美国陆军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壕争夺战术,许多人把在法国的作战战术视为永不可变的经典。布莱德雷先行一步,意识到有“运动战大师”之称的谢尔曼的战术思想符合未来的潮流,而法国作战中的战壕争夺战术将会被摒弃。布莱德雷认为,在未来的战争中,运用大部队迅速穿插进敌方腹部才是摧毁对方的最佳方式,运动战将作为主宰未来战争的战术,成为主流。在这一点上,布莱德雷的认识与先人谢尔曼的军事思想不谋而合。布莱德雷是较早摒弃第一次世界大战战法的青年军官之一。当时的巴顿和艾森豪威尔,也对新兴的坦克事业有了研究,看出了机械化、装甲化部队的威力。从这一点看,布莱德雷这一代青年军官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迅速崛起并主宰战场指挥大权,有其深远的思想和历史根源。而许多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杰出将领却落伍了。
  1924年春天,布莱德雷在西点军校的任职快满4年了,他在考虑下一步的去向问题。从西点军校毕业至今,他在本土已服役9年,很希望去海外执行任务。可供他选择的地方无非是波多黎各、巴拿马、夏威夷和菲律宾。
  布莱德雷递交了去波多黎各的步兵团的申请后,获知马修·李奇微已接到去佐治亚州本宁堡步兵学校的命令。按常规,一个军官不能从一个军校到另一个军校去任职或进修,中间必须到部队或海外服役一段时间。李奇微利用他在陆军部的关系,破了这个例,直接从一个军校去另一个军校。布莱德雷本意也想再去进修,然后再到部队任职。有了李奇微在前破例,布莱德雷串通西点军校的几位同事,也借机申请去本宁堡步兵学校进修。果然,陆军部批准了申请,布莱德雷获得了进修高级军官的高等课程的机会。他为自己能找到新的进身之阶而欣喜。
  在西点军校执教4年,布莱德雷的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学识也有了增长。尤为重要的是,布莱德雷对纪律有了新的认识,对新的军事战术进行了专门研究,甚至是超前的掌握。这些对布莱德雷日后大展宏图大有帮助。在业余生活和日常工作中,布莱德雷初显了他谨慎自律、勤学好进、办事公允的性格特点和作风。他稳健沉着,头脑清醒,这些品质在以后的世界大战中,帮助他平步青云,飞黄腾达。
  本宁堡步兵学校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18年,只有短短6年的历史。这座学校最初建在俄克拉荷马州的西尔堡,专门进行步枪训练。不久,因炮兵学校扩建而将步兵学校迁往佐治亚州的本宁堡,这个地方是根据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军亨利·L·本宁将军的名字命名的。迁址后,本宁堡步兵学校的教学和训练范围日渐扩大,成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培养最有素养的步兵军官的“美国步兵之家”。1922年,本宁堡被确定为军事要塞!得到一笔资金扩建校舍,建成了1座办公大楼、50栋军官营房、几所军需仓库和医院、面包房、印刷厂等设施。1926年,本宁堡步兵学校又一次大兴土木,营造了士兵营房、运动场、游泳池和戏院。此外,还开辟了一大片空地用于军事演习,俨然是一座培养高级军官的步兵学校。
  本宁堡建校时间最短,但它的教学质量是首屈一指的。许多青年军官都希望有机会在那里深造。1924年秋天,布莱德雷等一群军衔为上尉、少校、中校的中青年军官开始在本宁堡步兵学校学习高等课程。布莱德雷的这批同学中,有23人是西点军校毕业生,其中查尔斯·W·赖德、哈罗德·W·詹姆斯、汤姆·福克斯还是布莱德雷在西点军校就读时的同班同学。另外73人中有48人来自其他院校,2人来自海军陆战队。布莱德雷在赖特堡的连长威尔伯·A·麦克丹尼尔中校也加入了高级课程的学习。在当时,还有一批连级军官在本宁堡学习初级训练课程,马修·李奇微、马克·韦恩·克拉克在初级课程的教学中任教官。
  主持本宁堡教学工作的是弗兰克·S·修科上校,他是1894届西点军校毕业生,时任助理校长。修科助理校长努力改革教学内容,最后证明,他的改革是成功的,许多教学内容正好适应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战需要。入校不久,布莱德雷就开始学习机关枪、迫击炮、自动步枪和37毫米普通火炮的知识。这些武器是布莱德雷以前未曾掌握的。修科上校认为,每位学员在离开本宁堡步兵学校时都要掌握陆军的各种标准武器,以便组织指挥未来的步兵部队作战。5年后,布莱德雷重返本宁堡执教,在重大的军事演习中表现出杰出的组织指挥才能,就有赖于他这时在本宁堡的进修。
  布莱德雷无缘赴法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在本宁堡却因祸得福。在学习了更高一级的战术学、战略学课程后,布莱德雷还参加了本宁堡步兵学校开设的“运动战”或野战课程。布莱德雷在西点军校执教时就对运动战颇有研究,到本宁堡后更是如鱼得水。可是,许多曾赴法参战的同班校发,却死抱堑壕战的陈规,不肯接受新的战术思想,思想显得非常僵化。布莱德雷在思想上没有任何框框,很快接受了正在探索中的新思想、新理论。·本宁堡步兵学校还驻扎着陆军的第29步兵团和第24步兵团,这两个团常与本宁堡的教学紧密合作。学员野外作业的70%与第29步兵团的野战训练安排在一起,包括从排到旅的战术演练。布莱德雷在野外训练中常被突然召去指挥一个营夺取某个山头,这样,他渐渐地把战术和地形、火力与机械巧妙地运用在一起,熟练地进行组织指挥了。
  美国陆军此时正在建立一套比较先进、科学的办学体制,每位军官必须逐级进修才有可能上更高层次的学校深造。布莱德雷因此格外珍惜在本宁堡进修的机遇,他比平常更加勤奋、努力,希望在将来有更好、更多的晋升机会。1925年5月,布莱德雷结业了,他进修高级课程的成绩名列73名同学中的第二名,取得第一名的是弗吉尼亚军事学院1911届毕业生纳德·T·杰罗。
  布莱德雷在后来意识到,这一时期的本宁堡步兵学校远不够完善,其教学内容还有许多缺陷。比如,布莱德雷在进修期间仅接触过一些坦克的开动表演,学校还未能将坦克的部署和步兵的作战、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于航空兵的作战运用,包括其理论和实践,布莱德雷也是很久以后才接触到的。当时,距本宁堡160公里以外的阿拉巴马州有一个马克斯韦尔机场,可布莱德雷很少看到飞机,更谈不上对航空兵作战有更多的了解。
  通常来说,布莱德雷结业后应到部队去任职,他在国内已服役了10年,从未真正跨出过国门。根据惯例,布莱德雷该去海外服役了。面对这种现实,布莱德雷又作何选择呢?等待他的是一帆风顺的高升,还是平淡无奇的职业军人生活?这仍然是个谜。这正是:本宁再造触新知,突破陈规赶潮流。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