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踌躇满志掌西点,古老军校换新颜; 两度赴菲不虚行,春风得意两升迁。 话说欧洲战事结束后,麦克阿瑟于1919年4月载誉回国。5月12日,他被召到华盛顿晋见陆军参谋长佩顿·马奇将军。马奇本人也是西点毕业生,他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深知它的弊病。因此,他决心整顿西点军校,修改其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为此,他选中了敢想敢干、具有卓越领导才能的麦克阿瑟担任西点军校校长。在接见麦克阿瑟时,马奇简洁而明确地指示:"西点已落后于时代40年了,必须废除体罚,重振军校!"这样,39岁的麦克阿瑟当上了西点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对于这项重要任命,据说麦克阿瑟的母亲也起了一定作用。马奇曾在她丈夫手下干过,并受到她丈夫的青睐,从上尉一跃而晋升为上校。当她听说马奇正在物色西点军校校长时,就及时提醒他不要忘了这层关系。 此时的西点军校一片混乱。在刚结束的战争中,为了向法国前线输送军官,学员们都提前毕了业。在校生只有一年级学员;教程也被缩短为一年,使西点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短期训练班。学员素质的低劣,不但使教学质量下降,而且也造成学校秩序的混乱。学员酗酒闹事、打架斗殴的事件时有发生。西点的教职员工们对这种状况极为痛心和不满,大批辞职离校,使西点面临垮台的境地。国会在和平与裁军的浪潮声中也对西点的存留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争论的焦点是:假如不再发生像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规模的战争,保留这样一所代价高昂的军校是否还有必要?有人主张停办这所学校,也有人建议将学制缩短为两年。尽管主张停办的一派最后没有成功,但他们对西点所提出的尖锐批评却是实情,诸如僵化死板的教学内容和因循守旧的教学方法等。 1919年6月 12日,麦克阿瑟携其多病的老母前往西点走马上任。他一走进校园,就觉得气氛有点不大对劲。教员们和学员们对他的到任反应冷淡,原校长副官威廉·加诺则正在办公室里写辞呈.当麦克阿瑟走进来与他打招呼时,发现了桌上的辞呈,便拿过来把它撕毁。他让加诺安心工作,同时叫人拆掉了案头召唤副官的电铃,说:"副官不是侍从",并把加诺的头衔改为办公室主任,以示尊重。这些举动赢得了加诺的好感,他打消了辞职的念头,并请麦克阿瑟检阅学员队。麦克阿瑟说:"以后见面的机会还多,何必多此一举。"麦克阿瑟知道他现在的担子有多重,他需要的不是虚假的欢迎,而是真诚的合作。因此,他一上任,就立即下令对军校各方面的工作进行全面调查研究。他每天深入到教员中了解情况,与学术委员会的成员进行交谈。很快,他便发现许多教员对他的改革设想并不欣赏,他们反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任何的改变。但这并没有影响他振兴西点的决心。在与保守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和调查研究基础上,他于1920年提出了改革西点军校的目标: 随着世界大战的结束,西点军校的任务应立即转变,以便为下一次可能发生的战争培养合格的军官。过去这.场战争的规律只能作为未来战争规律的参考。"随机应变"将是未来战争的口号。环境的变化需要新一代军官,因此,西点培养的人材必须具备我们传统的基本军事素质,同时还必须对人类情感的形成有深刻的理解;必须通晓世界和本国事务,并对指挥心理变化的每一个方面有更全面的认识。这一标准必须成为以旧西点的精神建设一个新西点的基础。 为了实现其办学目标,他大胆地实施了如下改革: 1.废除不合理的制度,提倡民主精神。按照西点的传统惯例,学员在校期间不许吸烟,不许看晨报,不许收邮包,不许在周末离开营房等等。麦克阿瑟废除了这些不合理的东西,并规定每月给学员增加5元钱津贴。这些措施在西点的整个改革中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学员中却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心,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此外,他还领导修改了军校的条令条例,要求在条令条例中体现民主精神,指出:"条令条例应包括高年级和低年级学员的责任和义务,应规定低年级学员和学员队的基本利益。班级之间应以礼相待。在西点,必须提倡民主精神,提倡个人为国家做贡献,与此相对立的东西绝不允许存在。" 2.精选课程,使教学内容现代化。麦克阿瑟认为,没有任何东西是静止不动、一成不变的。在他看来,"军队是为国家打仗,而不是武装国家。"军校不但要为学员将来任职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应培养学员具有广阔的视野,并教育学员树立起随时准备参战的思想。因此他强调,必须使教学内容现代化,使学员所学知识能够适应日趋复杂、不断变化的世界形势,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在他倡导下,西点增设了空气动力学、内燃机学和演讲艺术等课程。 3.增加体育课程,树立竞争精神。麦克阿瑟认为,体育运动对现代军官的培养及今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计划中,他把体育锻炼提高到与文化学习、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不是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东西。他要求每个学员每学年必须用6周的时间进行各种球类和田径训练,并组建了11个校级体育代表队,其中有足球队、橄榄球队、马球队、篮球队、田径队和游泳队等。他提出的口号是: 今天,在竞技场上 播下种子; 明天,在战场上 收获胜利果实。 这口号被镌刻在西点体育馆大门的上方。麦克阿瑟还亲自把它谱成曲子,使其成为西点人人会唱的体育歌。 麦克阿瑟非常重视校际体育比赛,认为这可以增强学员们的竞争精神和凝聚力,振奋学校的士气。他最感兴趣的是足球和棒球,每每亲临观看练球,并不时出些点子。在棒球比赛连续三年输给海军学校后,1921年5月,西点重新夺回冠军奖杯。为了庆祝这一胜利,学员们不顾校规,在校园里举行夜间游行,并在广场上燃起簧火,引吭高歌,发表演说,直闹到后半夜。第二天早晨,麦克阿瑟私下里对学员队队长说:"昨天晚上你们闹得好凶啊!"并问:"几个人受罚了?"队长紧张地回答说:"没有。"麦克阿瑟听后拍了一下桌子道:"太好了!队长,你知道吗?我真忍不住想出来和你们一起庆祝。" 4.减少体罚,加强传统教育。麦克阿瑟认为,体罚是幼稚无能的表现,这种作法与其说是一种培养性格的手段,倒不如说是用来对付那些不受欢迎、调皮捣蛋学员的一种武器。他不相信用肉体折磨的办法能将纪律和服从观念强加到学员的头脑中去。因此,在他对各种体罚方法进行了调查后,下令取消那些野蛮残忍的惩罚手段,而代之以向学生们进行传统教育,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以提高学员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使西点军校继续发扬"责任、荣誉、国家"的传统,沿着先辈的光荣足迹前进。 麦克阿瑟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思路敏捷的判断能力以及口若悬河的雄辩口才,很快赢得了西点人的敬佩。加诺这样评价他的上司:"他是一个天才型的领袖人物,使你敬之如神,同时也使你觉得他并没有忽略你。很快你就会工作得更勤奋,并对他忠心耿耿。一个领导可以以势压人,但若要别人忠诚,却只能以德服人。所谓忠诚究竟是什么,是不好下定义的。麦克阿瑟却生来就知道怎样赢得别人的忠心。" 从1919年6月到1922年6月这短短的三年时间里,麦克阿瑟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使命。他的改革使西点获得了新生。一位传记作者这样总结说:"在麦克阿瑟的漫漫人生历程中,有许多方面人们至今仍争论不休,但在这条漫长的灰色战线上,人们却一致认为,是他而不是任何别人领导西点军校跨进迅速发展变化的世界,开始了现代军事教育。的确,他在美国军事院校方面所做的开拓性努力,是他对建设现代军队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来到西点军校的第二年,麦克阿瑟在事业和生活上又交了两次好运,一次是军阶运,一次是桃花运。 1920年夏,由于军队大幅度裁减,在大战中获得临时高级军阶的职业军官,绝大多数都降为永久性军阶(巴顿和马歇尔从上校降为少校,艾森豪威尔从中校降为上尉)。麦克阿瑟一方面由于他所担任的西点校长这一重要职务,另一方面也由于受到陆军部长牛顿·贝克的器重,而被例外地宣布为正式准将,尽管他的永久性军阶不过是少校。这项提名正是由贝克首先建议,并得到参谋长马奇的同意,最后由威尔逊总统宣布的。 紧接着,在这一年的秋天,年届不惑的麦克阿瑟结交了一位离了婚的名叫路易丝·布鲁克斯的寡妇。 路易丝·布鲁克斯1885年出生于纽约一个有钱的律师家庭。在她很小的时候,生父去世,母亲改嫁给费城的一个银行家、亿元富翁爱德华·斯托特斯伯里。1908年,23岁的路易丝同巴尔的摩一个富有的承包商沃尔特·布鲁克斯结了婚,并生了两个孩子。大战期间,他们夫妻俩在巴黎过着花天酒地、挥金如土的奢侈生活。他们与潘兴将军结为莫逆之交,成为美国远征军司令部中的工作人员。有流言说,潘兴与这位有夫之妇关系暖昧,但实际上路易丝迷恋着潘兴手下一个名叫约翰·奎克迈耶的军官。1919年,路易丝在巴黎与沃尔特离了婚,并回到国内继续为潘兴工作。一年以后,她与麦克阿瑟在离西点20英里的一个游乐场的晚礼服舞会上相识,并很快堕入爱河。 1921年8月,潘兴上将接替佩顿·马奇任陆军参谋长。潘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美国远征军司令出尽了风头,有"铁锤"之称。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个保守主义者,在陆军建设上与他的前任很少有共同语言。当马奇提议将陆军扩建为一支50万人的常备军时,他却在国会上作证反对马奇的计划。作为马奇的对头和保守的西点校友会成员,他也不是麦克阿瑟热情的赞赏者,而反对麦克阿瑟正在西点积极推行的改革。因此,他在接任参谋长后仅3个月(11月),便毫不留情地通知麦克阿瑟,在第二年的学年结束之际,他将提前一年结束西点军校校长之职,而被派往菲律宾执行海外勤务。 这一消息于1922年1月,即麦克阿瑟宣布与路易丝订婚之际公诸于众。顿时,新闻界热闹非凡,又把昔日关于潘兴和路易丝的流言蜚语抖了出来,猜测潘兴解除麦克阿瑟的西点校长职务,把他"流放"海外,与麦克阿瑟博得路易丝的欢心有关。闹到最后,潘兴不得不亲自出面,公开否认自己陷入一种同一个下属军官争风吃醋的三角恋爱关系。他对《纽约时报》的记者说:"都是他妈的胡说八道。麦克阿瑟将军之所以被派往菲律宾,是因为在可派往海外服务的军官中,他是出类拔萃的。……我非常了解他,他是我所遇到的最杰出的军人。" 这场风波显然并未影响那一对未婚夫妻的关系。一个月后的2月14日(情人节),在路易丝的继父斯托特斯伯里位于棕搁海滩的"向日葵"别墅,两人正式结为伉俪。麦克阿瑟的母亲因反对这件婚事而拒绝参加婚礼,并搬出西点,独自住在一家旅馆里。6月,麦克阿瑟离开了为之奋斗了整整3年的西点军校。实际上,尽管潘兴不喜欢麦克阿瑟的改革,而代之以比较保守的弗雷德·斯莱顿将军接任西点校长,但由于大势所趋,斯莱顿上任后不得不保留甚至继续推行麦克阿瑟的改革路线。因此可以说,麦克阿瑟人虽离开了西点,但其精神和事业并没有离开西点。在斯莱顿的努力下,西点的名望日高。1927年,西点终于被美国大学联合会所承认。1933 年国会立法,批准西点有权授予毕业学员理学学士学位,并准许西点学员享有罗兹奖学金候选人资格。 1922年冬,麦克阿瑟把体弱多病的母亲送到正在华盛顿任职的哥哥阿瑟那里照看后,携妻子及妻子的两个孩子由旧金山搭乘"汤姆斯"号邮轮前往菲律宾,就任马尼拉军区司令(后任菲律宾侦察巡逻旅旅长)。 回到阔别18年的马尼拉,麦克阿瑟自然有一种故地重游的喜悦之情,加之现任总督是他的老上司、曾提携过他的前陆军参谋长伦纳德·伍德,他们通力协作、配合默契,更使他对这里的工作感到愉快和安心;而且他还有机会增进与昔日结识的老友奎松和奥斯梅纳的个人友情,他们现已分别成为国民党党魁和众议院议长。路易丝则不然,她过惯了闹市生活,留恋国内旋风般的社交活动,而对这里的单调乏味感到十分厌倦;另外,她对丈夫那种斯巴达式的生活方式和他在工作上花费大量时间也极为不满,使两人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有证据说,路易丝仍对奎克迈耶"一往情深"。 他们到达马尼拉不久,便收到阿瑟的妻子玛丽发来的一封电报,说老夫人病重垂危,恐不久于世。于是麦克阿瑟一家即刻启程回国,于1923年3月赶到华盛顿。但此时老夫人的病情已大大见好,夫妻俩便又马不停蹄地返回马尼拉。就在这一年的下半年,阿瑟因得阑尾炎而突然病逝,结果3月份的会面便成了他们哥俩的最后诀别。 1924年,麦克阿瑟母亲的健康状况继续好转,甚至可以重新为儿子的升迁奔走呼号了。她再次给陆军参谋长潘兴将军写信,字里行间充满了热情洋溢、奉承讨好和推心置腹的语言,恳求他把麦克阿瑟提升为少将,甚至说:"你大笔一挥就可以使他得到升迁。"或许由于潘兴无奈于老夫人的厚脸皮,这封信多少起了点作用,因为作为离职前的最后一个决定,他终于提名把麦克阿瑟提升为少将。1925年1月,45岁的麦克阿瑟戴上了两颗星,成为陆军中最年轻的少将。与此同时,他奉调回国,担任总部设在巴尔的摩的第3军区司令。 1925年9月,他接到华盛顿的命令,指派他为审理空军的狂热鼓吹者威廉("比利")·米切尔准将一案的军事法庭成员。麦克阿瑟把这项任务看作是他一生中所接到的"最令人厌恶的命令之一"。他和比利·米切尔是老乡加朋友,从小就认识。他们的父亲在内战时都曾服务于威斯康星第24步兵团。 米切尔本人曾在阿瑟·麦克阿瑟的部队中服过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美军航空兵指挥官,战后任航空兵副司令。从1919年起,他向政府和公众发动了一场宣传运动,极力主张空军独立和统一指挥,并激进地认为空中力量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负,要求政府以"空权论"取代"海权论",作为国家安全的基本政策。他对飞行部队的使命所下的定义是:消灭敌空中力量,夺取战场制空权(驱逐);摧毁远离战场的地面目标(轰炸);摧毁战场上的敌军部队(攻击);实施火力引导和情报搜集(侦察)。这种理论后来使他享有预言家的声誉,但对当时的飞机性能来说,却是完全不相适应和不现实的,因此遭到陆、海军的反对。但米切尔不屈不挠,仍以日益高涨的热情宣传他的理论,而且越来越无视组织纪律,直言不讳地指责政府对航空兵漠不关心的态度"近乎叛国行为"。1925年9月,陆军飞船"谢南多厄"号在一次暴风雨中失事坠毁,他在圣安东尼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公开指责陆军部和海军部"无能和失职",使得华盛顿不得不以违抗上级罪对他提出指控。 10月28日,米切尔案正式开庭审理。最初,人们预料审讯用不了一周就会结束。但米切尔把法庭变成了宣传其理论的讲坛,使得新闻界异常活跃,大张旗鼓地进行报道,结果使审讯延续到12月中旬。麦克阿瑟由于厌恶这项差事,在整个过程中"一反常态地沉默",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用眼睛盯着每次到庭的路易丝。这是他所能采取的最聪明的态度。他是"陆军中最年轻的少将、最有前途的青年军官",是一颗正在升起、'已接近顶峰的新星。此时他需要的是谨慎,而不是出风头,招惹是非。米切尔的案件非常敏感,弄不好不是得罪步兵,就是得罪航空兵,以及分别支持这两派的日后将决定他是否能向上爬的国会议员。因此他在审讯中尽量采取中庸的不偏不倚的立场,对米切尔既不表示支持也不表示反对。 米切尔确实有罪,这一点很少有人怀疑。在12月17日秘密表决时,麦克阿瑟也认为他有罪,但他接着用闪烁其辞的言语尽量把他的罪行淡化,力争减轻对他的处罚,建议不要解除他的军职。最后法庭判处米切尔停止军职5年。由于麦克阿瑟在审讯中所采取的中庸态度及为减轻对米切尔的处罚所起的作用,米切尔及其家人日后对他一直感激不尽。 与此同时,麦克阿瑟夫妇间的裂痕却越来越大。路易丝属于新潮人物,喜欢股票市场和爵士音乐,对枯燥无味的军旅生活早已失去了兴趣。她曾力劝自己的丈夫退出军界,到经济圈里做生意,而麦克阿瑟则对此全然不感兴趣。由于志趣不投,到1927年夏,两个人的关系终于破裂,路易丝独自搬到纽约去了。1929年6月,两人在雷诺办理了离婚手续,彻底分道扬镳。路易丝后来又结了两次婚,但都以离婚而告终。 1927年秋,麦克阿瑟意外地被推选为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并于1928年率美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夏季奥运会。回国后,他又奉命前往马尼拉担任最高军事职务——驻菲美军司令。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没有什么任命比这更使我高兴的了。"在马尼拉,他与新任总督亨利·史汀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常常与他的老朋友奎松讨论日本扩张问题,但两人的意见有时并不一致。麦克阿瑟对日本积极向菲律宾移民表示担忧,而奎松则持欢迎态度,认为他们带来了可用于发展经济的资金。 1929年3月,赫伯特·胡佛就任美国第31届总统,这对麦克阿瑟的晋升是非常有利的,因为他们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有过交情,彼此非常了解。胡佛就职后3个月,麦克阿瑟就收到陆军参谋长查尔斯·萨默罗尔将军拍来的电报,说"总统很想任命你为工程兵部主任"。这本来是件晋升的好事,但却使一心想当陆军参谋长的麦克阿瑟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他深知,萨默罗尔将军的参谋长任期还有一年的时间,而他作为资历较深的年轻少将在竞争这一职务上是处于有利地位的。如果他接受工程兵部主任一职,那么当参谋长的希望就变得十分渺茫了,因为按常规参谋长都是从步兵"线内"选拔的,还未曾有过从工程兵部主任升为参谋长的先例。但也不排除有打破这一常规的可能性,即总统已经考虑到由他担任未来的参谋长,而工程兵部主任一职只是一种过渡。如果他拒绝这一职务,就可能被认为是不忠的表现,反而毁掉了当参谋长的任何希望。 最后,麦克阿瑟决定孤注一掷,拒绝接受工程兵部主任职务。他也许做对了。此时,华盛顿的一些有权势的人物正在为任命他为参谋长而到处游说,其中包括他的老上级萨默罗尔将军、曾在胡佛竞选运动中出过大力的他的前岳父斯托特斯伯里及陆军部长赫尔利。赫尔利起初表示反对,但最终同意向总统提名。 1930年8月5日,麦克阿瑟收到赫尔利发来的电报:"总统刚刚介绍了你的详细情况,决定由你接替萨默罗尔将军出任参谋长。"胡佛总统在回忆录中讲述了他选定麦克阿瑟为参谋长的理由:"我始终认为选择年高资深的人当参谋长没有出路。因此,我在陆军中寻找年轻人,最后选定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他的杰出能力和优秀品质用不着我解释了。" 当久已盼望的愿望终于实现时,麦克阿瑟反而又犹豫起来。当时全国进入大萧条时期,和平主义情绪高涨,要想在陆军建设上有所成就,必将面临一场激烈的斗争。在回忆录中,他声称:"久已盼望获此任命,但面对可怕的考验,我仍犹豫,不敢接受。我的母亲住在华府,体会到我的想法,来电鼓励我接受新职。她说如果我表现出胆怯,我父亲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羞耻。"于是,他最终下定了决心,于9月19日返国赴任。在他正式就任参谋长后,他的母亲抚摸着他肩章上的四颗星说:"要是你爸爸现在能亲眼看见你该多好!道格拉斯,他的愿望你全都实现了"。正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九泉老父得安眠。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