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醒秋自到法国以来,忽忽间已过了两年又半、步入第三年头了。两年的光阴,虽不为暂,却也不为过久,但以她所经历的忧患和变迁的世事而论,即平常人二十年的人生经验,想也不过如此吧。她初到法国时的几个月,身体虽不甚好,而兴致极高,气概亦极壮,像有无穷美丽的世界,横展在她面前,只等她迈步进去这世界便是她的。她几次梦见自己学问的成功,几次预想将来的幸福而沉醉,她颊边常浮泛笑容,眼中时刻闪射青春的欢乐,她行路时,口里总唱着歌,好像胸中有无穷愉快,非发泄发泄不可。常人之情,每以自己的过去为可爱,儿童时代的赏心乐事,每成为记忆中的奇珍。但醒秋却最不喜提起她的过去,一段段遗弃在她背后的生活,她只觉得都是卑陋的,沉闷的,想起来便令人嫌憎的,(是呀,那种旧时代闺秀的生活,何足系念?何况她的家庭又是那么个家庭?)她只憬憧于她的将来,将来逐渐展开的黄金时代。后来家庭叠生变故,她的精神所受打击甚重,她的生机渐渐憔悴,兴味也渐渐消沉了。她明亮的眼光,变成阴郁,脸上褪尽红润的色彩,时常唉声叹气,视世事无不悲观。她对于儿时的纪念,以及逝去的韶华,居然觉得有无穷的眷恋,无穷如人间之视天上的欣慕,她已经不是初来法国时的她,她已经变为一个多愁善病的人儿了。 但她在法国心境虽这样不顺,读书又这样无甚成绩,家里又常写信来劝她早日回去,她却还恋恋于兹邦,不忍作言归之计。 一到法国,便不想回家,这不是醒秋一人如此,实为留学界普遍的现象。有钱的子弟,浪迹巴黎市上,出入金碧楼台,拥抱着明眸善睐的舞女,酣饮美酒,醉倒于浓烈的花香中,他们说“此间乐,不思蜀”,也还合乎情理。但也有些人,穷得不名一钱,以借贷做工度日;或家庭像醒秋一般多故,函电纷驰的叫他们回去,他们还是一再淹留;即勉强言归,而三宿空桑,犹有余恋,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据醒秋个人心理而推测他人,留学生之爱恋法国,一半为学问欲之难填,一半为法国文化的优美,实有教人迷醉的魔力。法国教育发达,又为先进的国家,高中学生,其智识程度,都堪与我们大学生相比,甚或过之;相对之余,不免使我们自惭浅薄,对于学问,遂更抱一种热烈的研究心。而且图书馆中书籍浩如烟海,博物院或陈列所,杰刻名画,满眼琳琅,美不胜收,且都有深长的历史。时时有收得美感的机会,处处是可以吸收智识和获得优良教训的环境,只要这个留学生是一个真心求学的人,不是想骗一张文凭或一个学位回去欺人的人,而对于文艺又有特殊嗜好的人,置身于这样的国家,自必自视赧然,抛去速成的观念,而建设长时期读书的计划;自必沉酣陶醉,流连忘返;这是一个原因。至于风俗是这样的优美,人民道德是这样的高尚,社会组织是这样完密,生活又是这样的安定,不像中国之哀鸿遍野,干戈满地,令人痛恨的罪恶,层出不穷,惊心动魄的灾变,刻刻激刺乎神经,两下一相比较:一边不啻是世外仙源,一边不啻阿鼻地狱,或血腥充塞的修罗场,谁不愿辞苦就甘?谁不愿身心宁谧?将来回到阿鼻地狱或修罗场讨生活,是无可如何的事,但能够在世外仙源多住得一天,也就算多享受了一天幸福啊:这又是一个原因。 不过留学生一面迷恋法国,一面又觉得作客况味,孤寂可怜。法国人待客优渥,颇有高卢民族的遗风,而平等博爱,又为他们立国的信条,无论红黄棕黑,一视同仁,不以国势的强弱,生出待遇的差别。虽然有点做面子,不尽出于至诚,但“宾至如归”四字,他们真可受之而无愧。留学生旅法久者,游于英德等国,归来辄大骂彼邦人之无道。因为法国女居停,款待异乡客人,极其周挚,主客之情,有如母子,而英德民族,一则傲慢自大,一则狂暴无礼,对于黄面皮黑头发的中国人,尤其欺侮得厉害——虽然我们中国人,不知发奋自强,有召人轻视之道,但他们也未免过于可恶。比较之余,法国人之厚客,真可在各种民族中首屈一指。醒秋居于伯克莱宿舍,享尽优待,受尽爱抚与慰安,也是一种证明。但留学生处于这等环境里,“思乡病”仍然剧烈。故国在我们想象里,成了一种极奇怪的东西,一面怕与它相近,一面却又以热烈的爱情怀慕着它。法国人虽与我们亲热,而以风俗、文化、种族,太不相同之故,我们心灵仍有一种不知其然的隔膜;我们在此邦作客时,一方面似乎乐不思蜀,一方面又日夜怀念家乡,留学生大都有一种烦闷病,留学愈久者其病愈深。这种心灵上的矛盾,非常令人痛苦。 醒秋的朋友陆芳树女士是一个思想极透彻的哲学者,情感极不易动,但她到地雄进了一年中学,偶然遇见一个略曾相识的同国女士,她高兴得像见了亲人般,对她诉说许多客中的苦闷,对她流了无数的眼泪。暑假时回到里昂,有如久客者之归故乡,全身心得了一种解放的快乐,大家取笑她,说童养媳逃回娘家了。 “法国人虐待了你么?”大家问。 “不,她们待我优渥异常,但我只觉得孤寂,一种说不出来的孤寂。”她回答。 是的,作客异邦的人,都感到这种孤寂,这种说不出来的孤寂。醒秋在伯克莱宿舍,白朗像母亲一样的爱她,而她思家之念,岂惟不能消灭,反而日益深固。她时刻盼望故乡给她的消息,虽然那些消息是偏于坏的方面多,但她总是要听。姊姊写给她的信,不是说母亲又有些不适意了,二哥才诞生几个月的小儿子夭亡了,三弟成了极怪异的神经系症,医生断定终身不治的了;便说父亲失掉差使,或春间故乡发大水,将门前石桥冲塌,坝塘工程,毁损大半;或今秋久旱,收获大为减色;或家里失了窃,偷去不少东西……这些话都是姊姊东拉西扯来做写信材料的。时过境迁,在写的人,已觉其平淡无奇,然而醒秋读了仍然会发生重大的不安。她每次接到家信,心先跳跃,手先发抖,有时候竟很无道理地痛恨家人不知体贴作客人的心理,将这些话来刺激她。但家人将事隐瞒了些时,被她发觉,她又大生其气,说家人不将她作为家庭的一份子。在她信里,家人都觉得她国文退化,信写得拉拉杂杂,不大清顺,而性情却变得比从前难缠,越发不放心她之在外国了。 法国饮馔精美,冠于全世界,点心更为有名,醒秋却时想吃中国的食物。她想念故乡的茶叶、香肠、香料腌制的鲫鱼,盐菜和酱萝卜;甚至辣椒和臭腐乳,都变成想象中顶好吃的东西,恨不得教家人寄给她。但寄费极贵,而且不易邮传,家人也无法满足她这种欲望。她极爱中国丝织品。哪怕中国绸缎,易皱、易褪色,她弄到几尺材料,也视为至宝。她把从中国带来的旧绸衣,改为不三不四的短衫,听人赞美一句,不啻九锡之荣。又喜从中国饭店,买一点中国茶叶送法国朋友。可怜的中国,除了丝茶而外,还有什么能和人比呢?即以丝茶而论,也不过徒有虚名而已,原料已不比从前了。但人在外国,爱国之心,极为浓挚,只要能为祖国争一点光荣,心里便觉得有无可比拟的快乐。这种心理是要到外国后才知道的。至于中国新出版的书报、杂志,大家简直想得做梦。偶尔中国寄来一本书,同学们便抢着借看,每每将一本新书,看得像旧钞票般的破烂和污秽。 醒秋略为知己的朋友,都已离开里昂,回到中法学院,也觉索然无味。她虽与法友同游,仍感到踽凉吊影的寂寞。天天在温柔的笑靥和真心的抚慰之中,还像置身于茫茫荒岛之上,“寂寞呀!寂寞呀!”她的心灵,只是这样呼喊着。她想有一个知心的伴侣,那须得是一个同国的人,最好是一个亲人。 一个同国的人,一个亲人,谁能合得这种资格呢?母亲么?母亲若能到法国来,固然是千好万好,但这是永远做不到的事,她也不去妄想。自己的兄弟姊妹么?他们若能来,亦未常不妙,但好像这还不是她所想念的。她所想念的,究竟是谁?她也不能回答自己,但在这时候,那秀眉广额的青年影子,却又无端浮上她的心灵! 渐渐地,她自己寻出烦恼的原因了。家庭的不幸,客中的孤寂,固能使她忧郁;思想的混乱,人生观之茫无标准,也足使她陷于所谓“世纪病”之中。但她心灵为什么总感着一种填补不满的空虚?为什么常觉有一种无名的烦恼缠纠着她?呀!她明白了,上天造人,给了他们以血肉的躯体,同时赋以爱情,无论男女,虽有迟早之不同,都有一个烦闷的时期须得经过。她现在的人生旅程是正走到这个关口上。这原是自然之理,无从讳也不必讳的。 醒秋的知识的启发,本较他人为迟,而求学的野心,又异常强盛。两年以前,她对于爱情,岂惟毫不理会,而且还视之为极端的无聊。她每见同学之辍学结婚,辄大为惋惜。她以为人一结婚,什么都完了。人想在学问上成名,或干一番事业,最好是独身,她每每想抱独身主义。 如前文所述,她为想升学,抵抗家人的逼婚,曾害过一场大病,她就是这末好胜,除了学问,什么都不放在心上。她每闻人家向她提起何时结婚的话,辄赧然不答,她有一种处女的尊严,一种自由的骄傲,一种远大前途的希望,决不为什么结婚而断送。 初到法国,她还是无爱无憎,翛然物外。虽有几个异性朋友,除讨论文学之外,不常交谈。她也曾遇着重大的诱惑而能不为所摇撼,这样看来,所谓爱情也者,似乎永远不会同她发生交涉了,谁知道她也有做爱神俘虏的时候。 她若能用心读书,使情感变为升华作用,她的情绪也不会如此扰乱的。自丹乡到里昂中学那几个月的勤奋,她曾得到书中三昧。只觉“读书之乐乐无穷”,那就是一个经验。不然,若叔健同她通通热烈浓郁的情书,使她的一颗心有所寄托,她爱情的源泉,有了正当的发展,她的心境也会比较舒畅些。但愁和病不断的牵掣着她,使她不能发奋用功;而那位未婚夫又是永远的冷淡着她,“万种风情无地着”,这一句好诗,正可为她那时咏。 她对着春花秋月,遇着良辰美景,辄怃然兴感,惜共赏之无人。暮春三月,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她躺在如茵的芳草地上,樱花的残瓣,随风飘堕,缀在她肩上、鬓边、衣衫间,夹带着一股醉人的清芬。流泉潺潺,催送她似锦的年华蝴蝶双双,如挑如逗的在她面前飞舞,她心里每忽忽如有所失。这时候她觉得有一种散漫的轻微的温柔感觉,弥漫于整个心灵,她一缕袅袅的情绪,如不可见的游丝一般,随风飘去,消失于泬寥的苍空,渡过碧漫漫的大海,要在太平洋的那面,寻找一缕同样的不可见的游丝,同它缠绕在一起! 也是合当有事,自从上一次叔健拒绝来欧后,两下都有些介介,通信比从前更稀,措辞愈觉敷衍,他们的感情,已介于将断未断之间,所维持他们的,不过是名分问题而已。但有一天,叔健忽来信说自己病了,已在工厂请假数星期调养。醒秋身在客中,深知作客的苦况,听了这话之后,引起人类的同情,而未婚夫妇的爱情,亦因之而热。她接连写了几封信去慰问。叔健覆书,常述病中寂寞心理,语气颇觉温和。过了半个多月,叔健又来一封较长的信,说一病之后,不禁引起思乡之念,自念游美以来,星霜忽已五易,学业已成,淹留无益,已打算整装作归计了。又说他的大哥生了两个孩子,寄来相片婉娈可爱,他本来喜欢小孩,见之爱不忍释。而且大哥家室和谐,极人生之乐事,也令他有无穷之歆羡云云。 醒秋一读那封信,心里顿时慌乱起来,叔健一回国,不出三个月,她家庭召她回国的金牌,是要联翩飞至了。她原不敢久留法邦,但法文才弄清一点头绪,总想再留一两年,将学问告一段落。她不敢希冀什么硕士和博士的学位,但至少也须混得一张文凭或一张大学修业的证书,以为将来活动于社会之地。 叔健来信素不作一温柔语,于今却有些不同,他也会感觉客中的苦闷,他也会爱怜小孩,可见他未常没有感情;而且他居然歆羡大哥的室家之好,这难道是没有深意存乎其间么? 醒秋一则怜念叔健之病,一则见这样一个木强人居然有动感情的时候,以为难得,就不免误会了他的意思。再者见他东归即在目前,深恐自己学业受累,事机紧迫,未免来不及深长考虑,更来不及讲什么矜持。她立刻写了一封快信给他,开诚布公地同他谈了自己求学的苦衷,劝他回国时,取道欧洲和她相见一面。如他肯在欧洲再读一二年书,那末她更为欢迎。因为她在这里没有一个朋友,未免时常感着寂寞…… 醒秋想叔健之来欧,固然为的要解决一切的问题;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她和白朗的友谊,须趁此一为结束。白朗对于醒秋,用尽心机,想劝她信教,醒秋总是不肯,白朗失望之极,只有趋向祈祷之一途。她近来脸色更苍白得可怕了,饮食更减少了,她暗地里还有许多牺牲,为醒秋所不知道的。有一次,一个同学泄漏了一件事,使醒秋十分过意不去。白朗有一个朋友,患病五年,白朗护持她胜于骨肉,两人交情,真是如胶如漆。但白朗一日忽去见那女友,说她将求天主感化一个中国女郎,她已经行了许多祈祷,现在愿更以她们深厚的友谊,付之断绝,以后永不相见,永不通信,这痛苦在她是很大的,但她愿将这痛苦贡献于天主,以为祈求的代价。那女友也是一位信心坚固的人,随即允许了她,两人很亲热的拥抱了,挥泪而别,从此两下果然不相闻问了。醒秋在马沙修女及白朗的口中,也渐渐知道了一点“祈祷”和“牺牲”的意义,但她是个中国人,唯物思想似乎是与性灵以俱来,成为一种先天性。她总觉得这类事没有什么意思。不过白朗的至诚,却使她非常感动。她想留在伯克莱宿舍里,既不愿信教,徒使白朗为她受苦,问心实不能安,不如辞去之为得计。但她一提要走的话,白朗辄百计挽留,甚至汪然欲涕。醒秋原也是一个多情的人,又委决不下来。 叔健若来法国,她一定陪他到巴黎等处旅行,就此结了婚,那么她可以脱离布克莱宿舍了。 她写信给叔健后,以为这一趟再也不会失败。只要叔健是个男子——至少是一个人,他定能鉴她苦衷而成全她的。他到欧洲来有什么损失呢?哪一个留美的学生回国时不顺道到欧洲一游,以扩眼界呢? 她的精神又有些活泼起来了。她预想叔健来欧,她如何的招待他,如何同他去旅行。她更要揭开神秘之幕,看看叔健到底是怎样的一位人物。平常读书时,偶投一瞥的眼光于叔健的照片,辄为停睇不瞬,她心里每觉怀疑,这样一个青年,竟不解柔情么?天既赋之以俊秀的容貌,难道会给他一颗木石的心么?他对她的冷淡,或者是报复从前拒嫁之仇吧?但叔健之去美国,全在她之一激,不然他在本国大学还不能卒业呢。求学是好事,叔健应当了解她的心的;况且他不是浮薄儿郎,想不致恶作剧至此。或者面皮生得过薄,对于女子未免怕羞吧?是的,他好像是一个极怕羞的人,他写的信,字里行间,常含腼腆之态,他常说怕与新式放纵的女子周旋,都足为怕羞之证。总之,叔健到法国后,她要一一问他,不许他更掩饰。 她既预备和叔健结婚,不得不置几件衣服。她对于服饰素不注意,所以不知应当如何选办,只得跑到中法学院,请同学指导。那同学见她忽然讲求衣服起来,深以为异,问其所以,醒秋性情本极浅薄,胸中藏不得芥子大的一点事,而且这次断定叔健之必来欧,未免得意得过了分儿,也不管这件事可以宣布与否,竟微笑说道:“你不要去告诉人,我就说给你听,我不久要结婚了。”随又扯了一个谎,说:叔健自己来信说要来欧一游,她已几次覆信推托,但推托不掉。 她缝纫衣服时,弥漫于她心灵中的温柔情感,一缕一缕抽出来,又深深密密的纫入衣服里。她的心微微跳荡,每忍不住要在衣缝上轻轻地亲一个吻,回头再将叔健的相片仔细端详一下。 他们将手握手地坐在锦幄银镫之下,互相倾吐了灵魂深处最神圣最秘密的话言。月廊边,花榭畔,将时见他们的亭亭双影。再到公园,见了那绿荫深处,情话喁喁的男女,她也再不羡妒了。他们要贯彻及时行乐的宗旨,为最愉快的蜜月旅行:到湖山明媚的瑞士,到阳光灿烂,花香鸟语的意大利,到森林广野的北欧……这个期待,在她是很久的了,现在是要成为事实了,她天天盼望叔健的信来,几乎上课都没有心思了。 过了二十多天,叔健才来了一封信。拆开一看,笔迹很潦草,语亦简短,好像是不耐烦而勉强写的。信里的话,真是出乎醒秋意料之外。他大约是这样说:我早告诉过你,我对于旅行,是不感一毫兴趣,到欧洲去做什么?至于结婚,我此刻亦不以为急,你想在法国继续留学,我再等待你几年,亦无不可。 这是第二回被叔健拒绝了。她万不能忍受了。她拿着叔健那封信,气得手足冰冷,浑身打战。你看吧,这寥寥数十字内,不是充满了一片烦厌、一片奚落、一片冷笑之声么?他不是似乎这样说:你不能等待了么?我却偏能等待。你几次想我到欧洲,我偏不来。其实我并不想和你结婚,请以后不要再缠我。 第一次的事,醒秋心上已经留了一个伤痕,这一次更痛楚万分了。叔健这种不近人情的行为,果然做得太过,她的高傲,她的尊贵的女儿身分,她的温柔的情感,是太受伤损了。况且叔健这种行为,岂但伤损了她的气节,还蹂躏了她的爱情,这爱情是她所视为生命一般重要的。她是为了叔健,为了他是她的未婚夫,冒多少危机,受多少辛苦,方得以保全的。她虽然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女青年,别无可夸的奇材异能,但她这颗心,如玉之坚、如月之皎、如珊瑚之红、如天使白衣之纯洁,原是很可贵的。她本想有一天郑郑重重地将这颗完全的,无玷的心,赠于叔健,以为定情时珍贵的礼物。谁知道呢,她竟冷笑着接过来随手抛掷了!王尔德童话里有一个故事说:青年诗人挹取自己夜莺啼月般的心血,染红一朵玫瑰花,贡献于他的情人,他的情人却嫌其不如宝石的珍贵,将它丢在大路上。车轮从花上辗过,那一朵可怜的花,化为一片香尘,随风飞去;诗人的心,也随之而碎。现在她的心也碎了! 醒秋虽然好幻想,爱诗和艺术的趣味,但她的思想到底不离实际的范围。她理想中的男子和事实的距离,还不过于悬绝。她知道那些为取媚于爱人,而到悬崖之下取紫罗兰,结果为澎湃洪涛所吞噬;或者跳身如山的火焰中,拾取情人抛进去的戒指的那些男子,都是诗人理想化的人物,事实上是不会有的。但醒秋和一班女同学,无事时戏论选择男子的问题,她理想中最高男性的标准:须有学者冷静的头脑,诗人热烈的性格,同时又有理学家的节操,为爱情固可以赴汤蹈火,牺牲一切;为事业,也可以窒情绝欲,终身不娶。比喻得有趣一点,一个十全的男子:要有春水样的柔情,磐石般的意志,春花似的烂漫,大火般的热烈,长江大河似的气魄,泰岱华岳似的峻严。 男子的性情大都是猛烈的,进取的,自动的,而女子则比较的冷静、保守、被动。男女之互相爱慕,就系于这相反的情性上。男子爱女子的温柔,而女子则慕男子的豪爽。一个男子一味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像贾宝玉型的人物,醒秋在幼年时代不是便认为一无可取么?而且男子向女子只管粘粘搭搭,知进而不知退的用情,也容易引起对方的烦厌而遭失败,醒秋从前之不爱秦风,或者就是因秦风用情的方式不为她所喜。须知女子之所以倾倒于男人者,是要他像个男人,这就是醒秋自幼所拟的男性标准:要有堂堂丈夫的气概,和充分男性的尊严。 不过像醒秋理想的男子,固然可爱,而自己能否相称,也须先问一声,攀高妄想,徒贻人以笑柄,她也是不愿为的。退而求其次而又次者,至少也须合得上“意志坚刚,感情深厚”八字的批评。 她从前将叔健的冷淡,常作意志坚刚的表现,后来听父亲说他拒绝美国女郎的一件事,以为更足证她猜度的不误。她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叔健之淡,或正是爱情能持久的好处,所以对他还存着三分敬意,虽然她对他没甚爱情。 现在叔健给了她这个大大的精神伤害,她似乎认得叔健的真面目了。他并非什么意志坚刚,不过是个天生木强人,天生没有感情的人罢了。你看他对于人生种种乐事,都不感兴味,那末,他将爱情当作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又有什么奇怪呢?他不见得是一个女性憎恶者,但他与女子周旋时,缺乏男子本来的进取勇气,所以对女子从来不敢吐露真心——因为他怕引动了对方的感情,使他无法应付——大凡怯弱的人,总喜作为严冷之态,以掩饰他周章失措的举止,久而久之,习惯成为自然,便变为一副冷心肠,或成为兀傲自大的人了,叔健或者就是这一类型的男子。至于目不邪视等美德,适足证明他是一个不解风趣的鲁男子罢了。女子所爱的男子,却又并非鲁男子之流,喔!女子的心理真不可了解。但这些都还可恕,最可恶者,他不该不体贴女子的心理,说出这种教人难受的话。她以为男子对于女子总须有相当的礼貌——不怕是出于虚伪的——有些事男子可以忍受,而女子却不能忍受,有些话男子听了付之一笑,而女子则会引起伤心,女子的神经较为脆弱,心思较为灵敏,男子是应当注意的。 叔健两次用斩截的话拒绝她的爱情的表示,分明是一种狂妄的举动,是一种故意加于她的侮辱,她愈这样想,愈把叔健恨入骨髓了。而且这事在同学方面,久已传开,人人都知道叔健要到欧洲来和她结婚,现在忽然成了虚话,同学虽未必耻笑于她,她总觉得惭愧,只觉得大大地丢了脸。 她写了一封信,回覆叔健,写完自己一读,竟成了一封极决绝的离婚书。 但在这时候,她的理性,还没有完全失却作用,她怕叔健将她这封信寄给她的家庭,惹起轩然大波,所以她只好将那封信撕了,另写一封。不过无论她怎样的撩定心性,激烈的言辞,仍会像泉水一般,从笔尖喷涌而出,结果那第二封信写成后,又付之字篓。 “我太像个荏弱的女性了,这算得怎样一回事,不理它得了。”她有时失笑着对自己说。理性教她平心静气,将事理考察清楚而后落笔,感情却像一个恶兽似的在她心里乱踢乱咬,发狂般呼喊,要她先把叔健大骂一顿,报复两回的耻辱,然后一刀两段地和他断绝。她也知道在气头上写信,是不会写出好话来的,所以想定一定心再写;可是,不行,这股气决不是这样容易消得了。她在家时曾和姊妹兄弟吵过嘴,在学校时也曾和同学呕过气,无论怎样的委屈,过了几天,就忘记了;和叔健闹意见时,她偏偏不是这样。读书,出去看电影,似乎暂时忘记这灵魂的创痛,但一想到这件事,又觉得心里有芒刺在戳。胸中的野兽被理性的鞭子,制得暂时服帖,一个不留心,又被它狂噬起来。这愤恨如此厉害,真是她平生未有的经验,连她自己都禁不住深为诧异。 她写给叔健的信,写了六七回,撕了六七回,结果是理性略为迁就,感情也略为宁贴,才写了一封极短的信给叔健道: “你的行动,有你的自由,你不愿来欧,我也不便干涉,不过从此我们不要再通信吧,老实说,我同你通信实不感一毫趣味。” 这样一封文不对题的信发出去后,醒秋心里才略为舒畅了一点。 不多时叔健又来信了,他说自问并无开罪之处,何故她要不同他通信?至于欧洲之行,他实不能从命,只有请她原谅。又说中国朋友已替他在上海工厂觅得一个位置,机会不可失,他数日内将即束装东归了,信后附着中国通信的地址。 醒秋已决意不和叔健通信,他之归国与否,她也不在意中。但她自从这次事故发生后,心里更觉烦闷,更为孤寂。以前自觉此身如在茫茫荒岛之中,但海波尽处,仍有灯塔的光,不时闪耀,现在连这点隐约的光明都不见了,海天如墨,她已沉入死的境界里了。 她所预期的事实,不久实现,她的家庭闻叔健回国,竟写信叫她回去。醒秋想趁此机会,解除这项婚约。她写了一封信将叔健冷酷不近人情之处,详细报告于父亲,结尾则表明了她要离婚的意见。 父亲素知醒秋脾气倔强,又因她身在海外,管束有所不到,怕她做出什么与旧家庭冲突事来,所以每次写信给她,总是带着温慰口气;这回却惹起怒火,回信把女儿严厉训饬了一顿。并说离婚之事,有辱门楣,她若不听从家庭命令,他是要强制执行的。即她自己轧死于电车之下,他还要将她的一副残骨,归之夫家的陇墓! 这几句话将醒秋气得几乎发疯,她大骂道:“老顽固,你要做旧礼教的奴隶,我却不能为你牺牲。婚姻自由,天经地义,现在我就实行家庭革命,看你拿什么亲权来压制我?!” 她本想剧烈地反抗她的父亲,争回她的自由。她终身的幸福,关系于此一举,这是万万不可随便放过的。子女为父母牺牲,是东方吃人礼教的意见,她不能服从;而且她还仿佛看见一本外国生物学的书说:只有父母牺牲自己,保全幼者,幼者不能牺牲自己,保全父母,因为这是自然的法律。 但是大姊代母亲写的信,接接连连地来了。母亲并没有呵斥她半句,只是拿极伤心的话,哀求着她。她说:女儿,我愁病交缠,看来是不久于人世的了。你若顾念我,请听从我一句话,与叔健言归于好吧。你以为他不愿到法国来,就算是侮辱你么?那末,你从前的拒嫁呢……叔健不肯来法,原不能算是侮辱她,他的信也没有什么显明的侮辱言辞,醒秋也承认的。但是这种微妙的精神上的创痛,母亲哪能了解?非但母亲不能了解,恐怕连叔健也不了解吧。她还想同母亲抵抗,但一想到她那饱经忧患的病躯,又不禁凄然泪下。 醒秋虽是旧家庭出身的人,但她的头脑经过五四运动的大解放,成了个唯理主义者,前文已曾提过。什么主义,什么学说,她都要先拿来搁上她那理性的天平,称量一下,与理性平衡者从之,否则置之。至于什么权威,什么教条,她一听便先引起莫大的反感,别说接受了。这时代的知识份子都是偏于否定性的,也是充满破坏性的,醒秋自亦不能例外。 不过醒秋是个富于美感的人,文学、绘画、雕刻、建筑的美,她颇能领略,德行之美,她认为更在这些以上。她不是曾在自己日记里写过:“道德之美,原是世界上最高之美;”及孟子“理义之悦我心,如刍豢之悦我口”那些话么?其实理义之悦心,何止刍豢悦口不能譬拟,世界上什么美的东西都不能相比。她虽不敢遽尔相信“人为万物之灵”的那条定理,不过道德观念,她认为恐怕也只有圆颅方趾的种类有,飞走潜跂之类是不足以语此的。她并没有研究过宗教,不信物质世界之处,还有神灵的世界,也不信人有灵魂——马沙修女虽说一个人的灵魂,大过整个的宇宙,她总觉得那不过是宗教家的说法,在她看来,实觉不可思议——不过她却从文学上得知“灵”与“肉”的对峙,“灵”与“肉”的斗争一些话。在文学家写的时候也许只是一些口头禅,醒秋却真的把这两者看成截然不同的事物。她把“肉”当作一切物质的代辞,“灵”当作一切精神的代辞。 物质欲望人与禽兽所同具,而人类则更有要求上进的愿望。这要求上进的愿望,醒秋在为升学问题那场苦斗里已经深切体验过了。人类要求上进的天性,包括高深学问和卓越才能的追求,光华圆满人格的创造,促进文化利济人群事功的建立,醒秋以前也曾分析过,研讨过了。不过人性贤愚不等,后天的教育环境又多不同,秉性善良者加以好的教育环境,他的要求上进之心,得到顺利发展,便成了豪杰圣贤人物,反之则成盗贼小人一流。 处艰难险阻之境而仍不屈不挠,淬厉奋发,终于完成其学问事功与德行者,其可钦佩更在环境优良者之上。 现在舍学问事功专论德行。醒秋认为德行有如真理,是永久存在的。它的意义容或随时代而改变,它的价值则历劫不磨。正如晦明风雨,气候变迁,明月一轮,清光万古! 她对中国旧道德虽多否定,对旧时代的德行人物,却乃给予相当的敬重。她常说以现代眼光和准绳来看过去的人物,决非尚论古人之道。譬如忠孝节义这类道德,女虽嗤笑为封建产物,但对忠孝节义的人,她却从不敢菲薄。她最爱忠贞之德,对历史上的忠臣贞士,每仰慕异常。而异族凭陵,中原板荡之际,一些挺身出来的孤臣义士,赴汤蹈火,百折不挠,挥鲁戈之颓阳,捧虞渊之落日者,则更为喜爱。所以当她读文天祥、史可法、张煌言、郑成功这类英雄的传记,热血每为腾涌,流下来的眼泪,每每沾湿了书页。 她的家庭份子虽只是些平凡人物,但谈到忠贞之德,却也有几个令她起敬的人。 她的祖父不过是满清末代的一位州县官。在浙江各县经历二十多年,虽无特别政声,在那普遍贪污舞弊的空气里,他力自振拔,也算是个起码的循吏。辛亥那年,黄鹤楼头飘起了革命的大旗,满清皇朝倾覆,祖父头上那顶乌纱也随之飞走了,他携带一家大小十几口男女,避入上海租界,租了一幢弄堂房子住了下来。他多年积蓄的宦囊,为了一个钱庄的倒闭而化为乌有,手中虽有点现款,以食指过于繁浩,不免弄到典当度日的地步,生活过得颇为拮据。 民国成立,气象一新,他旧日的同僚,渐渐从隐伏的角落钻了出来,一个个混进了新政府,仍旧做他们的官,捞他们的钱。醒秋的祖父呢,辫子虽然剪去,却立志要做遗老。当他困居上海时,那些旧日同僚每到他家苦口劝他“出山”,并对他说道:像梁节庵、清道人之流,文采风流,照耀当世,做了遗老,将来历史上也许还会留个清名,你我则不过是些风尘俗吏,不会写文章替自己吹嘘,便真的饿死首阳,谁又知道?老兄这么固执,又何苦来?“识时务者为俊杰”,我劝老兄还是随和些好。祖父听这些话,每笑而不答,送客后,他对醒秋的父亲说:这些人满脑子填塞着名利观念,做遗老也以名为条件,得不着名,他们便不愿为,竟不知什么叫做“良心”什么叫做“人格”——祖父也懂得一点新时代流行的名词——未免太可叹了。况且听说这些家伙在新政府做了官以后,贪污如故,鱼肉小民如故,甚或搞得比从前更凶。因为他们总觉得新政府是他们从前“主子”的敌人,对于敌人,可欺骗则欺骗,可拆台则拆台,是用不着讲什么忠实的。共和政府让这些腐败份子混了进去,我看民国的前途,怕难得稳固呢。 祖父的话,后来果然应验。革命成功未久,变故叠生,内部初则有袁世凯帝制自为,继则有北洋军阀的混战;外部则帝国主义者的经济侵略,日益加紧。战火不息,遍地痍伤,民生凋敝,膏血尽而竭,大好的中华民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岌岌不可终日,这难道不是由于腐败势力,未曾彻底涤除,而腐败势力之不能彻底涤除,又由于腐败官僚混入新政府的缘故么? 不过这都是后来之事,祖父并未目击,他自沪返里,未及二年,便因贫病交迫而逝世了。 醒秋记得在故乡时,祖父经常穿着一身粗布短褂裤,灰白的头发和胡子,经常不甚修理,任它长得很长。每日天色微明,全家尚在梦乡,他已独自起身了。他慢慢走到厨房的灶下,自己点火发柴,烧一锅水,洗脸,泡茶,便开始磨墨练字。黄糙的裱心纸,陈旧的报纸,都是他练字的材料。他的字极有工夫,但从来没见他为人写过春联楹对之类,不过借此消磨岁月而已。 有时,旧日同僚写信到乡间邀他出山帮忙,他读过以后,一声不响,将信纸捏成一团,向字篓一扔。祖母为这件事曾同他争论好多次,有时老夫妇为此反目,多日不交一言。 革命以前,醒秋浑噩无知,革命后,她在上海读了些满清入关时罪恶史和历代惨酷的文字狱,对满清皇朝,才开始发生仇恨。但对于她的祖父之忠于故君,却认为值得钦佩。祖父那种沉默寡言,眼光凄黯的“暮年烈士”的印象,镌刻于她心版,永远不能模糊。 她只觉得这是美。到底是怎样个美法,她也说不出个究竟,因为那时她年龄尚轻,学力不足。后来她学了点美学,才知道这是美学上所谓崇高悲壮之美。 她的母亲不也是这一类型的人物么?她对于祖母的竭忠尽命,数十年如一日,不是常人之所难么?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批评她:她没有读过书,心地单纯,自幼桎梏于旧礼教莫由摆脱;甚至我们可以说她的孝行是迫于积威之下,不得不然。但她的妯娌也是同一时代的人,何以偏不向她看齐?况且她除了对公婆的孝以外,还有无数的淑德懿行呢?所以醒秋认她母亲正是属于那排除物质的障碍,达到精神上完全解放的一类人。她的本质原如一块佳璞,自己又朝斯夕斯,琢磋磨砻,终则使得那方美玉,莹洁无疵,宝光透露,成为无价之珍。 在旧时代贤孝女人的典型里,“一代完人”的考语,醒秋的母亲,确可当之而无愧! 就像这样,醒秋对她母亲,天然骨血之爱上,再加上平日对她的崇敬,她们母女的情感,自异乎寻常。现在她面临这样的重大的问题,她当然是要考虑的。 假如母亲的地位换了她的祖母,则醒秋家庭革命的旗子早扯起来了。假如她母亲是寻常庸碌自私的妇女,或对子女惟知溺爱,不明大义的为母者,则醒秋也顾虑不到这么许多。不幸的是她现在家庭革命的对象,偏偏是这样一个母亲,那么,她牺牲母亲呢?还是牺牲自己呢? 有时她想母亲礼教观念虽强,对女儿究竟慈爱,她解除婚约之后,母亲虽暂时不快,将来母女见面,母亲还是会宽恕她的。不过祖母的咕哝,叫母亲怎受得下?这一位家庭里的“慈禧太后”对于这个饱受新思潮影响,满脑子充塞革命观念的醒秋,固毫无办法,对于那多年绝对服从她的媳妇,则仍可控制自如。她是要透过她的关系来压迫孙女的。醒秋又想起了母亲南旋的“预兆”,和摩尔老修女发病之夕的“噩梦”,她又顾虑横生了。 “我终不能为一己的幸福,而害了母亲!我终不能为一己的幸福,而害了母亲!”她喃喃的念着,但羞辱和愤恨,像赤铁似的烙着她的心,愈烙愈痛,她也誓不再嫁叔健。 到后来她忽然想着一条退路了。她说白朗想我信教,我就去信教,信了教之后我就跟着她出家。这于旧家庭名誉无损,而自己却可以免得受以后爱情的魔障。本来情场退步,便是空门,人到心灰意冷时,便想到宗教中寻求安身立命之地,左先生之想出家当教士,父亲从大哥死后,长斋奉佛,不已给了她以很明显的暗示么?而且芳树那几句冷隽的话,又像在她耳边响:“我想获得一种宗教信仰,不然,就堕落于一个恋爱命运中……” 她于是复信于她的父母,仍说了不少怨恨的话。到后来,她说: “解约缓议可也,与叔健言和,则万万不能。儿宁可披纱入道,亦不委身此人,家人若更强迫,或有甚于此者,幸勿后悔!” 过了几天,她忽然自动地对白朗说道:“我现在决心领洗入教了,以后还和你一同去出家。”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