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小的时候我是个非常内向的孩子,以至于我的父母担心我会养成孤僻的性格,费了很大的心思鼓励我走出家门去和其他小朋友嬉戏。那时候,弄堂里的巷子里经常有小朋友放了学在那里跳橡皮筋,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巷子里总会有父母呼唤意犹未尽的孩子回家的声音,而我的父母是从来不需要费这份心的。 童年的我其实并非是寂寞的,我在自己的世界里获得了充分的满足,有很多的连环画册还有小人书,此外就是收听儿童广播剧,再就是每周两次被爷爷带着去听说书和京昆两戏。入了小学以后我懂事的程度略略超出一些同龄人,那时好像已经识了不少字,会了不少算术,算得上是学有余力的孩子了,所以父母考虑让我再去学一样艺术课程。那时候培养孩子学习艺术门类的课程的气氛还是比较稀疏,远没有象现在的父母送孩子去学钢琴、绘画这般蔚然成风。我还算是比较幸运的,父母有一些朋友都在从事艺术工作,酝酿了很久推荐我去学吹长笛,终因我不太有兴趣,未学多久就放弃了。倒是楼下客堂里住了一对老人都喜欢书画给了我父亲一点启示,没费多大的周折我就成了那位徐老先生的小学生,跟着他学习书法和水墨画。 徐老学生是个待人极和蔼且非常有耐心的老人,他给我定下的课程是每天放学后到他那里练字一个半小时,等到父母下班回来,再被父亲带上楼去吃晚饭。练字其实是件挺辛苦的事,从坐姿、手势、用笔到用心、用神、意会等都颇有一套讲究,徐老先生虽然和气,但在这些方面却是不含糊的。好在我也比较听话,一般都尽力照着他的嘱咐去做。从描红开始练,我在最初的记忆里开始铭记上什么叫艰苦和重复。一切都进展得顺顺当当,父母不仅放心而且也安心,遂将我完完全全地交给了徐老先生和徐老太太。 在我和这对老人共处的那些日子里学到的一些为人的道理却是悄无声息地印在脑海里,直至我长大了以后也时常记起。 那时候,年幼的我并不知道徐老先生(那时我只称徐爷爷)是位颇有成就的书法家,他的墨宝在海外展出且被人收藏,怪不得有很多的人经常上门来求字。对于那些谙于书法,或者对此有着非常纯美执著爱好的人,徐老先生总是非常耐心地指导,兴致好的时候也会遂人的心愿送上一幅字,对于那些附庸风雅,或是仅仅为了求一幅字以示炫耀而本人却胸无点墨的人一概是人和礼物一起拒之门外,态度是非常坚决的。 孩提时代的我毕竟没有那份持久的耐心和克制力,有时候练得烦了就偷懒,外表虽然文静内向,可骨子里却依旧有着倔强的个性,而且还经常闯祸,打碎过老人的一个砚台还有一些盛颜料的器皿,那些他视若珍宝的书画集上也染上过我沾着墨汁的小指印。然而这一切从来也没惹过这位老人生气,倒是为了我的马虎和偷懒我挨过他非常严厉的训斥,以至于我掉下了泪才让徐老太太将我搂在怀里哄走了事。老人常说,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没有耐心和吃苦的精神,倘若连练字这样的小事都做不好,那将来长大了只能是个废人。我自挨了训斥以后再也不敢偷懒,老人严厉的目光后那种哀怜的神情触痛了我小小的自尊心,我发狠心要做到最好。 跟着徐老先生学了将近三年,直至搬迁迫不得已才分开。年幼或年少时代的某一个人某个时期的某一些话一旦刻在记忆的底片上就不会褪去,它们对人产生的影响在当时也许只是微弱的,但会绵延下去,随着时光荏苒将愈益浓重,直至在你蓦然回首时让人愈感到那一份至真至纯的难能可贵。人的一生的偌大的底片上就是由这些星星点点构成了图像,点滴成河,直至走向终点时那就是丰厚的回忆了。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