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游于严肃与通俗之间的大文豪:葛兰姆·葛林(GrahamGreene)


  作品数量甚丰、文采多才多艺,是长篇小说家、短篇故事作家、剧作家、也是新闻评论家,文本中总是以政治脉络为背景来铺陈,呈现出道德矛盾与挣扎的主题,这就是葛兰姆·葛林(GrahamGreene)的文坛地位与风格。

  阅历无数,著作等身

  葛林的家族中,可能流着优质作家的血统,他的表哥RobertLouisStevenson,也是享有盛名的小说家(《金银岛》、《变身怪医》)。Stevenson曾十分看好表弟将成为一流的说故事高手,不过,葛林的成就远超过他的期待,因为葛林的笔法多变,悠游跨越于各种小说类型之中;甚至,葛林文本中探讨的议题深度,足以让他超越一流,成为永垂不朽的伟大作家。
  1904年10月2日,葛林生于英格兰的Berkhamsted小城,他毕业于名校剑桥大学后,先后于《诺丁汉日报》(NottinghamJournal)、《伦敦泰晤士报》(LondonTimes)担任记者的工作。1929年,葛林发表了小说《TheManWithin》的处女作,随即离开《伦敦泰晤士报》,转往《观察家报》(Spectator)改任影评和文学编辑。二次大战期间,葛林在英国外交部担任极重要的职位,战后他卸下公职,四处旅行,足迹遍及南美、东欧、非洲、和亚洲,同时以自由投稿人的身分继续发表著作。

  内疚与救赎的拉锯,邪恶对纯真的冲击

  葛林被世人认定为20世纪最重要的卓越作家之一,他所创造的小说世界里,充斥着苦难的考验、人性的冲突、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对抗。不过,葛林的前三部小说并未引起注意,直到1932年的《史坦堡特快车》(StamboulTrain)问世后,他才赢得应有的名声。葛林作品中最著名的标记,就是如恶梦般不断纠缠重复的主题-内疚与救赎的拉锯、邪恶对纯真的影响。这种刻画正邪交融而对立、善恶共存又对峙的文学特质,我们可以在他的小说看到佐证:1938年的《BrightonRock》,主角是一对雌雄少年杀手,男的冷血粗暴,女的却是神圣纯情;1940年的《ThePowerandtheGlory》,描写逃亡的牧师与恶棍之间的冲突斗争;1950年的《TheThirdMan》,RolloMartins必须面对贪图不义之财的商人HarryLime,谁知这奸商竟然是战争爆发前的儿时恩人!
  天主教义的宗教色彩,散发娱乐的阅读享受葛林作品中的另一个特色,是蕴含着宗教色彩,常见以天主教义为中心主题。由于葛林并非天生的天主教徒,他是在处女作发表前两年,才突然转为信仰天主教,因此有人质疑,葛林是否为了取得合理的“执照”而加入天主教派。然而,葛林和G.K.却斯特顿虽同是改信天主教的叛徒,但其立意却完全不同:却斯特顿在信仰危机中,从天主教寻得自由解放的自我快乐;但葛林(或是他笔下的人物)若隐若现地在每部作品中坦露受苦烦恼的经过,而这些挣扎所架构的剧情故事,却为读者带来了阅读上的娱乐效果。

  诺贝尔文学的肯定,推理文坛的重视

  葛林非常在意自己作品的定位。他自己将题材较为严肃的归类于“艺术小说”,其他则界定为“娱乐作品”。有趣的是,这样的认知却因人而异,譬如有些美国评论家把《BrightonRock》视为通俗的娱乐作品,但在英国,它反而是一本广被认定为深奥渊博的严肃小说。葛林虽非正统的推理小说家,但《TwentiethCenturyCrimeandMysteryWriters》却统计列出关于葛林著作的传记、评论集、和书志学文献,至少有31部之多,可见他对推理文学的贡献,决不可等闲视之。葛林晚年长住法国尼斯,1991年4月3日死于瑞士,他生前获奖无数,光是诺贝尔文学奖就提名他21次,可惜总缺了临门一脚,始终未能如愿以偿。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