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令人吃惊的军事同盟要求


(1794年2月1日-3月19日)

  这一回,使团可真没有什么盼头了。长麟拒接特使于1月底自澳门写给他的一封信,原因是他已对北京说了使团已经放洋回国。在离开澳门到回国前的这段时间里只好被迫休假。他们不断互相拜访。他们会见了俄国人和瑞典人。“狮子”号的船长在一位俄国绅士家里甚至还见到“一艘刚抵达这里的法国战舰的舰长,伊拉斯马斯爵士曾在澳门海域追击过这艘战舰”。追击已成为过去;两位对手可以平心静气地围坐一桌交谈往事。
  当英国人与另一些英国人在一起时,他们干些什么呢?见习侍童写道:“这些先生们经常玩板球。”英国人无论在哪里,只要能稍微从事他们的民族体育项目,他们就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所以这也是马戛尔尼向皇帝提出的迫切要求之一。
  中国的春节带来了一些生气。据托马斯的日记记载:“到处都摆满了假花。”还有鞭炮,这是穷人的焰火。“离节日还有好久,他们就早早地放起了鞭炮。”好像在7月14日前的法国孩子一样。家家户户一派节日气氛:“中国人用镀金饰物和彩纸装饰门面”。所有中国人都穿新衣裳:“他们规定那一天要穿第一次穿的新衣裳,穷人则要把这件衣服穿上整整一年。”
  离开广州时马戛尔尼就终止写日记了。托马斯因为在日记里只写些互相邀请的名单而感到厌烦,因此从2月1日起也停写了。
  乾隆在中国春节前的1月25日签发两份诏书。勋爵已离开广州,因此不知道这回事。
  第一份诏书历史学界对它毫不注意。但这份文件里有着十分有意义的材料,因为它披露:英国曾建议与其结盟,共同对付法国!乾隆起草这份诏书的目的是要所有夷人了解和记住天朝的观点。
  这一文件的确原封不动地重复了长麟给皇帝上的奏折里的内容:长麟把英国人的主动要求告诉给皇帝。居住在北京的三位欧洲主要传教士——索得超神父、罗广祥神父与贺清泰神父——都被郑重其事地召到朝廷,听读诏书。皇帝的答复明确而又圆满:“英咭利国或因观与佛兰西人打仗吃亏!希冀天朝救助。殊不知大皇帝抚驭外夷,从无歧视。伊等彼此争斗,互相胜负,天朝惟有置之不问。大皇帝于外夷无分厚薄。”
  神父们回答说:“佛兰西与英咭利人因何打仗,我等实在不知详细。大皇帝统御万国,一视同仁。小邦无分厚薄,我等素有稔悉。”
  难道长麟仅从自己的想象就得出要求军事结盟的结论?对此,我们怀疑。即使朝臣们有癖好只对皇帝讲他爱听的话,他们还不至于凭空捏造出一个皇帝丝毫不曾料到的情报。确实,无论是马戛尔尼,还是斯当东,抑或我们在英国外交部或印度局的档案中能找到的任何一份机密资料都没有影射过这件事。然而,它又不是不足信的。敦达斯曾指示马戛尔尼,要把法国人描绘成贪得无厌的人,他们想霸占印度并准备向中国输出革命。远在使团出访前,即1780年初,在东印度公司的档案中就有了这种设想。这次提议只是把这一设想付诸实现而已。1783年,乔治·施密斯建议缔结一个反法攻守同盟条约。
  我们可以假设,当马戛尔尼了解到有关欧洲与雅各宾共和国冲突的最新消息,又深信长麟是一个友好的对话者,他是可能打出这张牌的。他没有递交书面请求。而与此同时,为了能开设一个商埠、得到一个岛屿,或仅仅为了取得英国人进行体育活动的权利,他可以接连发出几份照会。或许他只想在谈话中探探口气,而长麟却信以为真了。
  马戛尔尼是一个富于想象力的人。他能很快找到使这艘“被虫蛀蚀的军舰”沉没的方法,也能很快找到方法使“西方最强大的国家”和“东方最大的帝国”联合起来对付共同的敌人。如果法国像在絮弗雪时那样恢复了在印度洋的优势,它就会重新产生路易十六在交趾支那的野心;或者,一旦占领葡萄牙,它就要把手伸向澳门(1808年,朱诺占领了葡萄牙,给了英国人占领澳门的借口)。这时中国的港口,甚至中国军队的支持将是十分可贵的。反之,让英国人在东方诸海域为他们充当维持安全的警察,对中国人也是大有好处的。
  乾隆拒绝了这个荒谬的建议:外夷间的争端,只要不来扰乱天朝的秩序就与天朝无关。再说,他再三让人问英国人:你们是否与邻居和睦相处?而英国人总是回答:是的。而在离开帝国的时候,他们却建议中国卷入他们的战争!

  国王借以取胜的最后一句话

  对于皇帝来说,第二份诏书是一个延长号。它是向满族和蒙古亲王、向内阁颁布的诏书。故而也是向皇朝、向它的盟国,并通过它们,向全体中国人——因为它是要公布的——“向现在和将来生活在这个国度里的所有人”颁发的;因为这是一份供编年史用的文件,因此也是提供给历史的文件:
  “贡使于十二月初七日风顺放洋回国。因奉有恩旨,允许再来进贡,其欢欣感激之忱,形于词色,益加恭谨。仰见我皇上抚驭外夷,德威远播,凡国在重洋及岛,无不效悃献琛。现在该使臣等启程回国之时,即预为下届贡忱之计,似此倾心向化,实力从古所未有。”
  热河的仙人掌上的刺都掉了。使团离得越远,官方文书就越给它涂脂抹粉。
  在世界的另一端,与这凯歌遥相呼应的也是洋洋自得的语调。1803年,巴罗坚持认为:“新近派往中国的使团,向一个对英国人几乎一无所知的民族出色地显示了英国的尊严,为未来奠定了获取巨大利益的基础,也为那位设计并执行了这一计划的政治家的才智增添了光彩。”
  启航前的几个星期里,忙于装载东印度公司的船只,集中船队,为未来的部署还要让巴瑞施上尉进一步勘测香港和伶仃的地势。安德逊在结束语中意味深长地说:“葡萄牙驻军部队列队欢迎。要塞的大炮一声接一声,与我们的野战炮的19响礼炮互为应答。”
  英国人在作战的气氛中全上了船。外交沉默了,要由大炮来说话——国王借以取胜的最后一句话。这是路易十四时的大炮上刻的铭言:Ultima ratio regum。
  目前,他们只是放着空炮。还要等多少年呢?马戛尔尼的离开像是在向和平告别。


  ------------------
  素心学苑 收集整理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