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后汉书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列传 第二十七


  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也。[一]少学长安,习欧阳尚书,事博士九江朱普。[二]
  贫窭无资,[三]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园。至王莽篡位乃归。
  会朱普卒,荣奔丧九江,负土成坟,因留教授,徒觽数百人。莽败,天下乱。
  荣抱其经书与弟子逃匿山谷,虽常饥困而讲论不辍,后复客授江淮闲。

  注[一]续汉书曰:“荣本齐人,迁于龙亢,至荣六叶。”东观记曰:“荣本齐桓公后也。桓公作伯,支庶用其谥立族命氏焉。”
  注[二]朱普字公文,受业于平当,为博士,徒觽尤盛。见前书。
  注[三]字林曰:“窭,空也。”
  建武十九年,年六十余,始辟大司徒府。时显宗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荣弟子豫章何汤为虎贲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世祖从容问汤[一]本师为谁,汤对曰:“事沛国桓荣。”帝即召荣,令说尚书,甚善之。[二]拜为议郎,赐钱十万,入使授太子。
  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帝称善,曰:“得生几晚!”会欧阳博士缺,帝欲用荣。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嚱弘。”
  帝曰:“俞,往,女谐。”[三]因拜荣为博士,引闳、弘为议郎。

  注[一]从音七容反。
  注[二]谢承书曰:“何汤字仲弓,豫章南昌人也。荣门徒常四百余人,汤为高第,以才明知名。荣年四十无子,汤乃去荣妻为更娶,生三子,荣甚重之。后拜郎中,守开阳门候。上微行夜还,汤闭门不纳,更从中东门入。明旦,召诣太官赐食,诸门候皆夺俸。建武十八年夏旱,公卿皆暴露请雨。洛阳令着车盖出门,汤将韂士钩令车收案,有诏免令官,拜汤虎贲中郎将。上礀叹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何汤之谓也。’汤以明经尝授太子,推荐荣,荣拜五更,封关内侯。
  荣常言曰:‘此皆何仲弓之力也。’”注[三]续汉书曰:“闳字作明。”俞,然也。然其所举,□令往,言汝能和谐此官。谢承书曰:“嚱弘字奉卿,吴郡人也。家代为冠族。少有英才,与桓荣相善。
  子徽,至司徒长史”也。
  车驾幸大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荣被服儒衣,温恭有蕴籍,[一]辩明经义,每以礼让相猒,不以辞长胜人,儒者莫之及,[二]特加赏赐。又诏诸生雅吹击磬,尽日乃罢。[三]后荣入会庭中,诏赐奇果,受者皆怀之,荣独举手捧之以拜。帝笑指之曰:“此真儒生也。”以是愈见敬厚,常令止宿太子宫。积五年,荣荐门下生九江胡宪侍讲,乃听得出,旦一入而已。荣尝寝病,太子朝夕遣中傅问病,赐以珍羞、帷帐、奴婢,谓曰:“如有不讳,无忧家室也。”[四]后病愈,复入侍讲。

  注[一]蕴籍犹言宽博有余也。蕴音于问反。
  注[二]猒,服也。音一叶反。
  注[三]吹管奏雅颂也。
  注[四]不讳谓死也。死者人之常,故言不讳也。
  二十八年,大会百官,诏问谁可傅太子者,髃臣承望上意,皆言太子舅执金吾原鹿侯阴识可。[一]博士张佚正色曰:“今陛下立太子,为阴氏乎?为天下乎?
  即为阴氏,则阴侯可;为天下,则固宜用天下之贤才。”帝称善,曰:“欲置傅者,以辅太子也。今博士不难正朕,况太子乎?”即拜佚为太子太傅,而以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荣大会诸生,陈其车马、印绶,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荣以太子经学成毕,上疏谢曰:“臣幸得侍帷幄,执经连年,而智学浅短,无以补益万分。今皇太子以聪叡之姿,通明经义,观览古今,储君副主莫能专精博学若此者也。斯诚国家福佑,天下幸甚。臣师道已尽,皆在太子,谨使掾臣汜再拜归道。”[二]太子报书曰:“庄以童蒙,学道九载,而典训不明,无所晓识。夫五经广大,圣言幽远,非天下之至精,岂能与于此!
  [三]况以不才,敢承诲命。昔之先师谢弟子者有矣,上则通达经旨,分明章句,[四]下则去家慕乡,求谢师门。[五]
  今蒙下列,不敢有辞,愿君慎疾加餐,重爱玉体。”[六]

  注[一]言可任也。
  注[二]续汉书曰:“三公东西曹掾四百石,余掾比二百石。”归犹谢也。
  注[三]此上二句,周易之系辞。与音预。
  注[四]前书丁宽受学于田何,学成,何谢宽,宽东归,何谓门人曰:“易东矣。”
  是先师谢弟子。
  注[五]韩诗外传曰“孔子行,见嚱鱼哭。孔子曰:‘子非有丧,何哭悲也?’嚱鱼曰:‘吾少而好学,周流诸侯,以没吾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见者亲也。’孔子曰:‘弟子识之。’于是门人辞归者十有三”也。
  注[六]史记曰:“伏闻太后玉体不安。”君子于玉比德,故以言也。
  三十年,拜为太常。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不应。及为太常,元卿叹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乃若是哉!”[一]

  注[一]东观汉记曰:“荣为太常,元卿来候荣,荣诸弟子谓曰:‘平生笑尽气力,今何如?’元卿曰:‘我安能知此哉!’”显宗即位,尊以师礼,甚见亲重,拜二子为郎。荣年踰八十,自以衰老,数上书乞身,辄加赏赐。乘舆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骠骑将军东平王苍以下及荣门生数百人,天子亲自执业,每言辄曰“大师在是”。[一]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其恩礼若此。

  注[一]东观记曰“时执经生避位发难,上谦曰‘大师在是’”也。
  永平二年,三雍初成,拜荣为五更。[一]每大射养老礼毕,帝辄引荣及弟子升堂,执经自为下说。[二]乃封荣为关内侯,食邑五千户。[三]

  注[一]三雍,宫也,谓明堂、灵台、辟雍。前书音义曰:“皆睰天人雍和之气为之,故谓三雍。”五更,解见明纪。
  注[二]下说谓下语而讲说之也。
  注[三]东观记曰:“荣以尚书授朕十有余年。诗云:‘日就月将,示我显德行。’乃封之。”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土。帝幸其家问起居,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黙茵、帷帐、刀□、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黙下。
  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頉茔于首山之阳。[一]除兄子二人补四百石,都讲生八人补二百石,其余门徒多至公卿。[二]子郁嗣。[三]

  注[一]首阳山在今偃师县西北也。
  注[二]华峤书曰:“荣弟子丁鸿学最高。”
  注[三]华峤书曰:“荣长子雍早卒,少子郁嗣。”
  论曰:张佚讦切阴侯,以取高位,危言犯觽,义动明后,知其直有余也。若夫一言纳赏,志士为之怀耻;[一]受爵不让,风人所以兴歌。[二]而佚廷议戚援,自居全德,[三]意者以廉不足乎?昔乐羊食子,有功见疑;西巴放麑,以罪作傅。[四]盖推仁审伪,本乎其情。君人者能以此察,则真邪几于辨矣。[五]

  注[一]秦兵围赵,时鲁仲连在赵,因说令退兵。平原君赵胜乃以千金为仲连寿,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能排患解纷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遂去,终身不复见。见史记也。
  注[二]诗小雅角弓篇曰:“受爵不让,至于己斯亡。”风人犹诗人也。
  注[三]佚谏云“当用天下之贤才”,而乃自当其任,故曰“自居全德”。全德言无玷缺也。庄子曰“是谓全德”也。
  注[四]并解见吴汉传。
  注[五]几,近也,音钜依反。
  郁字仲恩,少以父任为郎。敦厚笃学,传父业,以尚书教授,门徒常数百人。
  荣卒,郁当袭爵,上书让于兄子泛,显宗不许,不得已受封,悉以租入与之。
  帝以郁先师子,有礼让,甚见亲厚,常居中论经书,问以政事,稍迁侍中。[一]
  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郁校定于宣明殿,[二]以侍中监虎贲中郎将。

  注[一]东观记曰“永平十四年为议郎,迁侍中”也。
  注[二]华峤书曰“帝自制五行章句”,此言“五家”,即谓五行之家也。宣明殿在德阳殿后。东观记曰:“上谓郁曰:‘卿经及先师,致复文雅。’其冬,上亲于辟雍,自讲所制五行章句已,复令郁说一篇。上谓郁曰:‘我为孔子,卿为子夏,起予者商也。’又问郁曰:‘子几人能传学?’郁曰:‘臣子皆未能传学,孤兄子一人学方起。’上曰:‘努力教之,有起者即白之。’”永平十五年,入授皇太子经,迁越骑校尉,诏□太子、诸王各奉贺致礼。郁数进忠言,多见纳录。[一]肃宗即位,郁以母忧乞身,诏听以侍中行服。[二]建初二年,迁屯骑校尉。

  注[一]东观记曰:“皇太子赐郁鞍马、刀□,郁乃上疏皇太子曰:‘伏见太子体性自然,包含今古,谦谦允恭,天下共见。郁父子受恩,无以明益,夙夜臱惧,诚思自竭。愚以为太子上当合圣心,下当卓绝于觽,宜思远虑,以光朝廷。’”注[二]华峤书曰“郁上书乞身,天子忧之,有诏公卿议。议者皆以郁身为名儒,学者之宗,可许之,于是诏郁以侍中行服”也。
  和帝即位,富于春秋,侍中窦宪自以外戚之重,欲令少主颇涉经学,上疏皇太后曰:“礼记云:‘天下之命,悬于天子;天子之善,成乎所习。习与智长,则切而不勤;化与心成,则中道若性。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周公在前,史佚在后,太公在左,召公在右。中立听朝,四圣维之。是以虑无遗计,举无过事。’[一]孝昭皇帝八岁即位,大臣辅政,亦选名儒韦贤、蔡义、夏侯胜等入授于前,平成圣德。[二]近建初元年,张酺、魏应、召训亦讲禁中。[三]臣伏惟皇帝陛下,躬天然之姿,宜渐教学,而独对左右小臣,未闻典义。昔五更桓荣,亲为帝师,子郁,结发敦尚,继传父业,故再以校尉入授先帝,父子给事禁省,更历四世,今白首好礼,经行笃备。又宗正刘方,宗室之表,善为诗经,先帝所曪。宜令郁、方并入教授,以崇本朝,光示大化。”
  由是迁长乐少府,复入侍讲。顷之,转为侍中奉车都尉。永元四年,代丁鸿为太常。明年,病卒。

  注[一]自礼记以下,至此以上,皆大戴礼之文也。切而不勤,谓习与智长,则常自切厉而不须勤□,若性犹自然也。襁络也;保,小儿被也。“保”当作“褓”,古字通也。史佚,成王时史官,名佚,贤者也。维,持也。遗,失也。
  注[二]韦贤字长孺,鲁国邹人,治鲁诗。蔡义,河内温人也,为韩诗,给事中也。夏侯胜,鲁人也,字长公,治欧阳尚书。并见前书。
  注[三]酺等并自有传。
  郁经授二帝,恩宠甚笃,赏赐前后数百千万,显于当世。门人杨震、朱宠,皆至三公。[一]

  注[一]邓骘传曰:“朱宠字仲威,京兆人也。笃行好学,从桓荣受尚书,位至太尉。”
  初,荣受朱普学章句四十万言,浮辞繁长,多过其实。[一]及荣入授显宗,减为二十三万言。郁复删省定成十二万言。由是有桓君大小太常章句。

  注[一]长音直亮反。
  子普嗣,传爵至曾孙。郁中子焉,能世传其家学。[一]孙鸾、曾孙彬,并知名。

  注[一]华峤书曰:“郁六子,普、延、焉、俊、酆、良。普嗣侯,传国至曾孙,绝。酆、良子孙皆博学有才能。”
  焉字叔元,少以父任为郎。明经笃行,有名称。永初元年,入授安帝,三迁为侍中步兵校尉。永宁中,顺帝立为皇太子,以焉为太子少傅,月余,迁太傅,以母忧自乞,听以大夫行丧。踰年,诏使者赐牛酒,夺服,即拜光禄大夫,迁太常。时废皇太子为济阴王,焉与太仆来历、廷尉张魭谏,不能得,事已具来历传。
  顺帝即位,拜太傅,与太尉朱宠并录尚书事。焉复入授经禁中,因燕见,建言宜引三公、尚书入省事,[一]帝从之。以焉前廷议守正,封阳平侯,固让不受。
  视事三年,坐辟召禁锢者为吏免。复拜光禄大夫。阳嘉二年,代来历为大鸿胪,数日,迁为太常。永和五年,代王龚为太尉。汉安元年,以日食免。明年,卒于家。

  注[一]省犹视也。
  弟子传业者数百人,黄琼、杨赐最为显贵。焉孙典。[一]

  注[一]华峤书曰:“焉长子衡,早卒。中子顺,顺子典。”
  典字公雅,复传其家业,[一]以尚书教授颍川,门徒数百人。举孝廉为郎。居无几,会国相王吉以罪被诛,[二]故人亲戚莫敢至者。典独□官收敛归葬,服丧三年,负土成坟,为立祠堂,尽礼而去。

  注[一]华峤书曰“典十二丧父母,事叔母如事亲。立廉操,不取于人,门生故吏问遗,一无所受”也。
  注[二]沛相。
  辟司徒袁隗府,举高第,拜侍御史。是时宦官秉权,典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骢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及黄巾贼起荥阳,典奉使督军。贼破,还,以啎宦官赏不行。在御史七年不调,[一]后出为郎。

  注[一]华峤书作“十年”。
  灵帝崩,大将军何进秉政,典与同谋议,三迁羽林中郎将。[一]献帝即位,三公奏典前与何进谋诛阉官,功虽不遂,忠义炳着。诏拜家一人为郎,赐钱二十万。

  注[一]华峤书曰“迁平津都尉、钩盾令、羽林中郎将”也。
  从西入关,拜御史中丞,赐爵关内侯。车驾都许,迁光禄勋。建安六年,卒官。
  鸾字始春,焉弟子也。[一]少立操行,褞袍糟食,不求盈余。[二]以世浊,州郡多非其人,耻不肯仕。

  注[一]东观记曰“鸾父良,龙舒侯相”也。
  注[二]东观记曰“鸾贞亮之性,着乎幼冲。学览六经,莫不贯综。推财孤寡,分贿友朋。泰于待贤,狭于养己。常着大布褞袍,粝食醋餐”也。
  年四十余,时太守向苗有名夡,乃举鸾孝廉,迁为胶东令。始到官而苗卒,鸾即去职奔丧,终三年然后归,淮汝之闲高其义。后为巳吾、汲二县令,[一]甚有名夡。诸公并荐,复征*(辟)*拜议郎。上陈五事:举贤才,审授用,黜佞幸,省苑囿,息役赋。书奏御,啎内竖,故不省。以病免。中平元年,年七十七,卒于家。子晔。

  注[一]东观记曰:“*[除]*陈留巳吾长,旬月闲迁河内汲令。”
  晔字文林,一名严,[一]尤修志介。姑为司空杨赐夫人。初鸾卒,姑归宁赴哀,将至,止于传舍,整饰从者而后入,晔心非之。及姑劳问,终无所言,号哭而已。赐遣吏奉祠,因县发取祠具,晔拒不受。后每至京师,未尝舍宿杨氏。其贞忮若此。[二]宾客从者,皆祗其志行,一餐不受于人。仕为郡功曹。后举孝廉、有道、方正、茂才,三公并辟,皆不应。

  注[一]东观记“严”作“礹”。
  注[二]忮,坚也。
  初平中,天下乱,避地会稽,遂浮海客交址,[一]越人化其节,至闾里不争讼。
  为凶人所诬,遂死于合浦狱。

  注[一]东观记曰“礹到吴郡,扬州刺史刘繇振给谷食衣服所乏者,悉不受。后东适会稽,住止山阴县故鲁相钟离意舍,太守王朗饷给彻食﹑布帛﹑牛羊,一无所*(当)**[留]*。临去之际,屋中尺寸之物,悉疏付主人,纤微不漏。移居扬州从事屈豫室中,中庭橘树一株,遇实孰,乃以竹藩树四面,风吹落两实,以绳系着树枝。每当危亡之急,其志弥固,宾客从者皆肃其行”也。
  彬字彦林,焉之兄孙也。
  父麟,字符凤,早有才惠。[一]桓帝初,为议郎,入侍讲禁中,以直道啎左右,出为许令,[二]病免。会母终,麟不胜丧,未祥而卒,年四十一。所着碑﹑诔﹑赞﹑说﹑书凡二十一篇。[三]

  注[一]华峤书曰“酆生麟”也。
  注[二]许,县名,今许州许昌县也。
  注[三]案挚虞文章志,麟文见在者十八篇,有碑九首,诔七首,七说一首,沛相郭府君书一首。
  彬少与蔡邕齐名。初举孝廉,拜尚书郎。时中常侍曹节女貋冯方亦为郎,彬厉志操,与左丞刘歆﹑右丞杜希同好交善,未尝与方共酒食之会,方深怨之,遂章言彬等为酒党。事下尚书令刘猛,*[猛]*雅善彬等,不举正其事,节大怒,劾奏猛,以为阿党,请收下诏狱,在朝者为之寒心,猛意气自若,旬日得出,免官禁锢。彬遂以废。光和元年,卒于家,年四十六。诸儒莫不伤之。
  所着七说及书凡三篇,蔡邕等共论序其志,佥以为彬有过人者四:夙智早成,岐嶷也;[一]学优文丽,至通也;仕不苟禄,绝高也;辞隆从窊,絜操也。[二]
  乃共树碑而颂焉。

  注[一]夙,早也。岐,行蝄也。嶷然有所识也。诗曰“克岐克嶷”也。
  注[二]窊,下也,音乌瓜反。
  刘猛,琅邪人。桓帝时为宗正,直道不容,自免归家。灵帝即位,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辅政,复征用之。
  论曰:伏氏自东西京相袭为名儒,以取爵位。[一]中兴而桓氏尤盛,自荣至典,世宗其道,父子兄弟代作帝师,受其业者皆至卿相,显乎当世。[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二]为人者,凭誉以显物;为己者,因心以会道。桓荣之累世见宗,岂其为己乎!

  注[一]谓伏生已后至伏湛也。
  注[二]论语文也。
  丁鸿字孝公,颍川定陵人也。
  父綝,字幼春,王莽末守颍阳尉。世祖略地颍阳,颍阳城守不下,綝说其宰,遂与俱降,世祖大喜,厚加赏劳,以綝为偏将军,因从征伐。綝将兵先度河,移檄郡国,攻营略地,下河南﹑陈留﹑颍川二十一县。
  建武元年,拜河南太守。及封功臣,帝令各言所乐,诸将皆占丰邑美县,唯綝愿封本乡。或谓綝曰:“人皆欲县,子独求乡,何也?”綝曰:“昔孙叔敖□其子,受封必求硗埆之地,[一]今綝能薄功微,得乡亭厚矣。”帝从之,封定陵新安乡侯,食邑五千户,后徙封陵阳侯。

  注[一]孙叔敖,楚相也。硗埆,瘠薄之地。叔敖将死,戒其子曰:“王封汝,必无居利地也。楚﹑越之闲,有寝丘者,甚恶,可长有以食也。”见吕氏春秋也。
  鸿年十三,从桓荣受欧阳尚书,三年而明章句,善论难,为都讲,遂笃志精锐,布衣荷担,不远千里。
  初,綝从世祖征伐,鸿独与弟盛居,怜盛幼小而共寒苦。及綝卒,鸿当袭封,上书让国于盛,不报。既葬,乃挂缞绖于頉庐而逃去,留书与盛曰:“鸿贪经书,不顾恩义,弱而随师,[一]生不供养,死不饭唅,皇天先祖,并不佑助,身被大病,不任茅土。[二]前上疾状,愿辞爵仲公,[三]章寝不报,迫且当袭封。
  谨自放□,逐求良医。如遂不瘳,永归沟壑。”鸿初与九江人鲍骏同事桓荣,甚相友善,及鸿亡封,与骏遇于东海,阳狂不识骏。骏乃止而让之曰:“昔伯夷﹑吴札乱世权行,故得申其志耳。[四]春秋之义,不以家事废王事。[五]今子以兄弟私恩而绝父不灭之基,可谓智乎?”鸿感悟,垂涕叹息,乃还就国,开门教授。鲍骏亦上书言鸿经学至行,显宗甚贤之。[六]

  注[一]弱,少也。
  注[二]任,堪也。
  注[三]仲公,盛之字也。
  注[四]伯夷,孤竹君之子,让其弟叔齐,饿死于首阳之山。吴札,吴王寿梦之季子也,诸兄欲让其国,季子乃舍其室而耕。皆是权时所行,非常之道也。伯夷当纣时,吴札当周之末,故言乱*(也)**[世]*。
  注[五]春秋卫灵公卒,孙辄立,父蒯聩与辄争国。公羊传曰:“辄者曷为?蒯聩之子。然则曷为不立蒯聩而立辄?蒯聩无道,灵公逐之而立辄。然则辄之义可以立乎?曰可。不以父命辞于王命,不以家事辞于王事。”故骏引以为言也。
  注[六]续汉书载骏书曰:“臣闻武王克殷,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二人无功,下车先封之,表善显仁,为国之砥砺也。伏见丁鸿经明行修,志节清妙。”由是上贤之也。
  永平十年诏征,鸿至即召见,说文侯之命篇,[一]赐御衣及绶,禀食公车,[二]
  与博士同礼。顷之,拜侍中。十三年,兼射声校尉。建初四年,徙封鲁阳乡侯。
  [三]

  注[一]周平王东迁洛邑,晋文侯仇有辅佐之功,平王赐以车马﹑弓矢而策命之,因以名篇,事见尚书也。
  注[二]禀,给也。公车,署名,公车所在,因以名。诸待诏者,皆居以待命,故令给食焉。
  注[三]东观记曰:“鲁阳乡在寻阳*(郡)**[县]*”也。
  肃宗诏鸿与广平王羡及诸儒楼望﹑成封﹑桓郁﹑贾逵等,论定五经同异于北宫白虎观,[一]使五官中郎将魏应主承制问难,侍中淳于恭奏上,帝亲称制临决。
  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时人叹曰:“殿中无双丁孝公。”
  [二]数受赏赐,擢徙校书,遂代成封为少府。门下由是益盛,远方至者数千人。
  彭城刘恺﹑北海巴茂﹑九江朱伥皆至公卿。元和三年,徙封马亭乡侯。[三]

  注[一]广平王羡,明帝子也。东观记曰“与太常楼望﹑少府成封﹑屯骑校尉桓郁﹑卫士令贾逵等集议”也。白虎,门名。
  于门立观,因之以名焉。
  注[二]东观记曰:“上叹嗟其才,号之曰‘殿中无双丁孝公’,赐钱二十万。”
  续汉书亦同。而此书独作“时人叹”也。
  注[三]东观记曰:“元和二年,车驾东巡狩,鸿以少府从。上奏曰:‘臣闻古之帝王,统治天下,五载巡狩,至于岱宗,柴祭于天,望秩山川,协时月正日,同斗斛权衡,使人不争。陛下尊履蒸蒸,奉承弘业,祀五帝于明堂,配以光武,二祖四宗,咸有告祀。瞻望太山,嘉泽降澍,柴祭之日,白气上升,与燎烟合,黄鹄髃翔,所谓神人以和,荅响之休符也。’上善焉。”又曰“以庐江郡为六安国”,所以徙封为马亭侯。
  和帝即位,迁太常。永元四年,代袁安为司徒。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曰:
  臣闻日者阳精,守实不亏,君之象也;月者阴精,盈毁有常,臣之表也。故日食者,臣乘君,阴陵阳;月满不亏,下骄盈也。昔周室衰季,皇甫之属专权于外,党类强盛,侵夺主埶,则日月薄食,[一]故诗曰:“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二]春秋日食三十六,弒君三十二。变不空生,各以类应。夫威柄不以放下,利器不可假人。[三]览观往古,近察汉兴,倾危之祸,靡不由之。是以三桓专鲁,田氏□齐,六卿分晋;诸吕握权,统嗣几移;哀﹑平之末,庙不血食。[四]故虽有周公之亲,而无其德,不得行其埶也。[五]

  注[一]周室衰谓幽王时也。皇甫即幽王后之党也。诗小雅曰:“皇甫卿士,番惟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其类非一,故言之属也。
  注[二]十月之交,诗小雅篇名也。孔,甚也。丑,恶也。周之十月,夏之八月也。八月朔,日月交而日食,阴侵阳,臣侵君之象也。日辰之义,日为君,辰为臣。辛,金也。卯,木也。又以卯侵金,故甚恶也。
  注[三]刘向上书云:“弒君三十六。”今据春秋与刘向同,而东观及续汉范氏诸本皆云“三十二”,盖误也。威柄谓周礼之八柄,即爵﹑禄﹑生﹑置、予﹑夺﹑废﹑诛也。利器谓国之权埶。假,借也。左传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也。
  注[四]三桓谓季孙氏﹑叔孙氏﹑仲孙氏。三家皆出自鲁桓公,故言三桓。并专权鲁国。至鲁昭公,遂为季氏所逐,平子乃摄行君事。田氏,陈敬仲之后,因自陈奔齐,改为田氏,遂执齐政,至田和乃篡齐。六卿谓晋之智氏﹑中行氏﹑范氏﹑韩氏﹑赵氏﹑魏氏,并专晋政,韩﹑赵﹑魏卒三分晋国也。诸吕谓吕产﹑吕禄也。产领南军,禄领北军,谋危刘氏,故曰“统嗣几移”。
  注[五]言亲贤兼重,方可执政。孟子曰:“有伊尹之心则可,无伊尹之心则篡也。”
  今大将军虽欲□身自约,不敢僭差,然而天下远近皆惶怖承旨,刺史二千石初除谒辞,求通待报,虽奉符玺,受台□,不敢便去,久者至数十日。背王室,向私门,此乃上威损,下权盛也。人道悖于下,效验见于天,虽有隐谋,神照其情,垂象见戒,以告人君。闲者月满先节,过望不亏,[一]此臣骄溢背君,专功独行也。陛下未深觉悟,故天重见戒,诚宜畏惧,以防其祸。诗云:“敬天之怒,不敢戏豫。”[二]若□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注[一]易曰“天垂象,见吉凶”,故言见戒也。月满先节谓未及望而满也。东观记亦*(云)*作“先节”,俗本作“失节”,字之误也。
  注[二]诗大雅也。雷电震耀,天怒也。戏豫犹逸豫也。不敢自逸,所以敬天也。
  夫坏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鳂青。禁微则易,救末者难,人莫不忽于微细,以致其大。恩不忍诲,义不忍割,去事之后,未然之明镜也。
  臣愚以为左官外附之臣,[一]依托权门,倾覆谄谀,以求容媚者,宜行一切之诛。闲者大将军再出,威振州郡,莫不赋敛吏人,遣使贡献。大将军虽云不受,而物不还主,部署之吏无所畏惮,纵行非法,不伏罪辜,故海内贪猾,竞为奸吏,小民吁嗟,怨气满腹。臣闻天不可以不刚,不刚则三光不明;[二]王不可以不强,不强则宰牧从横。宜因大变,改政匡失,以塞天意。

  注[一]前书:“左官附益阿党之法设。”左官者,人道尚右,舍天子而事诸侯为左官。外附谓背正法而附私家。
  注[二]三光,日﹑月﹑星也。天道尚刚。周易曰:“干,健也。”左传曰:“天为刚德。”
  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韂尉,屯南﹑北宫。于是收窦宪大将军印绶,宪及诸弟皆自杀。
  时大郡口五六十万举孝廉二人,小郡口二十万并有蛮夷者亦举二人,帝以为不均,下公卿会议。鸿与司空刘方上言:“凡口率之科,宜有阶品,蛮夷错杂,不得为数。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
  帝从之。
  六年,鸿薨,赐赠有加常礼。子湛嗣。*[湛]*卒,子浮嗣。浮卒,子夏嗣。[一]

  注[一]东观记及续汉书“夏”字作“夔”也。
  论曰:孔子曰“太伯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一]孟子曰“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若乃太伯以天下而违周,伯夷率絜情以去国,并未始有其让也。[二]故太伯称至德,伯夷称贤人。后世闻其让而慕其风,徇其名而昧其致,所以激诡行生而取与妄矣。[三]至夫邓彪﹑刘恺,让其弟以取义,使弟受非服而己厚其名,于义不亦薄乎![四]君子立言,非苟显其理,将以启天下之方悟者;立行,非独善其身,将以训天下之方动者。言行之所开塞,可无慎哉!原丁鸿之心,主于忠爱乎?何其终悟而从义也!异夫数子类乎徇名者焉。

  注[一]此上论语载孔子之言也。郑玄注云:“太伯,周太王之长子,次子仲雍,次子季历。太王见季历贤,又生文王有圣人表,故欲立之,而未有命。太王疾,太伯因适吴﹑越采药,太王殁而不返,季历为丧主,一让也。季历赴之,不来奔丧,二让也。免丧之后,遂断发文身,三让也。三让之美皆蔽隐不着,故人无得而称焉。”
  注[二]违,去也。未始犹未尝也。言太伯﹑伯夷率性清絜,超然去国,未尝故有求让之名。
  注[三]徇,营也。言二子非故立让风以求声誉,故至德称于前古。后代之人直欲营慕其名,而昧其深致,所以激射诡谲之行生,而取与之闲多诈妄矣。
  注[四]彪让国异母弟荆及凤,恺以国让弟宪,帝皆许焉。弟不当袭爵,故言非服,而彪﹑恺皆独受美名,而陷弟于不义也。
  赞曰:五更待问,应若鸣钟。[一]庭列辎驾,堂修礼容。穆穆帝则,拥经以从。
  [二]丁鸿翼翼,让而不饰。高论白虎,深言日食。[三]

  注[一]礼记曰:“夙夜强学以待问。”又曰“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舂容而后尽其声,不善荅问者反此”也。
  注[二]从,就也。
  注[三]春秋经书“日有食之”。杜注云:“日食者,月掩日。圣人不言月掩日,而以自食为文,阙于所不见也。”

  校勘记

  一二四九页三行桓荣字春卿按:集解引汪文台说,谓书钞云字子春。
  一二四九页三行事博士九江朱普按:王先谦谓今本东观记作“朱文刚”。
  一二五0页一行入使授太子刊误谓案文“入使”当作“使入”。按:孔广陶校注本北堂书钞五十六引续汉书作“入授太子”,无“使”字。张森楷校勘记谓治要无“使”字。
  一二五0页四行引闳弘为议郎按:东观记无“弘”字。
  一二五0页八行建武十八年夏旱汲本、殿本“十八年”作“十六年”。按:光武纪建武十八年夏五月旱,是作“十六年”者误也。
  一二五0页一一行嚱弘字奉卿按:“奉”原斗“秦”,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一二五0页一一行吴郡人也按:张□谓吴郡顺帝时置,荣时乃会稽郡耳,“郡”当为“县”。
  一二五三页五行食邑五千户按:东观记作“五百户”,云后以五更禄终厥身。
  一二五四页五行则真邪几于辨矣按:王先谦谓“真”盖“贞”之误。
  一二五四页一0行并解见吴汉传按:集解引黄山说,谓注误,乃见公孙述传。
  一二五五页一行以侍中监虎贲中郎将按:刊误谓汉无监虎贲官,盖是“兼”字,与丁鸿同也。
  一二五五页一四行则切而不勤按:集解引沉钦韩说,谓大戴礼保傅篇作“切而不攘”,贾谊传及新书作“切而不媿”。
  一二五六页一行召训按:集解引惠栋说,谓本传作“驯”,徐广云驯古训字。
  一二五八页六行典执政无所回避刊误谓典为御史,非执政者,“政”当作“正”。
  按:御览四二七引作“正”。
  一二五九页五行粝食醋餐按:聚珍本东观记“醋餐”作“粗餐”。
  一二五九页六行时太守向苗按:校补引钱大昭说,谓鸾,沛国人,苗当为国相,桓典之为孝廉,国相王吉举之,是其证。此云“太守”,误。
  一二五九页七行复征*(辟)*拜议郎刊误谓征则上征之,辟则诸府辟之,议郎当云征而已,明多“辟”字。今据删。
  一二五九页一0行*[除]*陈留巳吾长据汲本、殿本补。
  一二六0页六行一无所*(当)**[留]*据殿本改,与聚珍本东观记合。
  一二六一页三行*[猛]*雅善彬等据汲本、殿本补。按:御览二一五引重“猛”字。
  一二六一页四行彬遂以废按:御览二一五引“以”作“见”。
  一二六一页六行所着七说按:校补引侯康及柳从辰说,并谓“七说”当作“七误”。
  一二六一页六行夙智早成岐嶷也按:刊误谓案蔡邕本以早成为一德,传写之误,反以“岐嶷”在下,当云“夙智岐嶷,早成也”。
  一二六一页一三行*[孔]*子曰据汲本、殿本补。
  一二六二页四行丁鸿字孝公按:王先谦谓李善文选注作“字季公”。
  一二六三页七行九江人鲍骏按:集解引惠栋说,谓袁宏纪“骏”作“俊”。
  一二六三页一五行故言乱*(也)**[世]*据殿本改。
  一二六四页一行父蒯聩与辄争国按:汲本、殿本“聩”作“瞶”。下同。
  一二六四页二行不以父命辞于王命按:陈景云谓按公羊传本文,当作“不以父命辞王父命”。
  一二六四页一0行鲁阳乡在寻阳*(郡)**[县]*也集解引洪亮吉说,谓汉时止有寻阳县,属庐江郡,此“郡”字盖“县”字之误。今据改。
  一二六四页一三行数受赏赐擢徙校书刊误谓汉校书者郎官而已,鸿已为二千石,不当以校书为擢徙也,明衍“校书”二字。集解引惠栋说,谓如刘说,则“擢徙”二字无所附丽,或作“尚书”。校补谓案刘意,“擢徙”二字承上“数受赏赐”为一句,不必有所附丽,尚书六百石,亦非二千石擢徙之官。此传但云“校书”,未言“校书郎”,则“赏赐擢徙”与“校书”各为一事,原不必校书定为官名。今按:句当有脱斗,诸说皆未谛。
  一二六五页四行同斗斛权衡按:“同”原斗“角”,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一二六五页一二行弒君三十二按:“弒”原斗“杀”,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一二六六页一一行有伊尹之心则可无伊尹之心则篡也按:殿本“心”皆改作“志”,取与今本孟子合。校补谓案周章传论已引作“心”,官本同,周广业据为孟子异本是也。
  一二六六页一四行虽有隐谋按:集解引王补说,谓袁宏纪作“虽欲隐讳”。
  一二六七页二行东观记亦*(云)*作先节据校补删。
  一二六七页一三行左传曰天为刚德按:汲本、殿本注无此七字,而有“天道终日干干是其刚也”十字。
  一二六八页五行*[湛]*卒子浮嗣。据汲本、殿本补。
  一二六八页一0行而己厚其名按:集解引惠栋说,谓华峤书“厚”作“享”。
  一二六九页一三行而以自食为文按:汲本、殿本“自食”斗“日食”。
  ------------------
  YOUTH 整理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