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第三章 立太学


  金吾子被开刀问斩,武帝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他一不愿去皇太后那里请安,二不听俗女的哭叫,三不想接近任何女人,一个人要去上林苑中溜达散心。杨得意知道皇上心中烦闷,便派人将东方朔和卫青都叫过来,陪皇上走走。
  东方朔和卫青都知道,皇上这次为了得到民心,说得更直一些,为了让郭解对他心膺诚服,付出的代价是大了一些。因此二人都不提郭解的事,总说些打猎之类的题外话。
  可是,武帝的心思离不开金吾子,当然也离不开郭解。走着走着,他突然说:“东方爱卿,卫爱卿,你们说,郭解他自请为朕所用,拼搏沙场,朕如何用他为好呢?”
  卫青自从娶了公主之后,为人更加谦让。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回皇上,郭大侠武功盖世,可用作将军,卫青愿听其指挥。”
  武帝显然不同意这个回答,便问东方朔:“东方爱卿,朕等着你的话呢。”
  东方朔想了想,说:“依臣之见,郭大侠武功盖世,单打独斗,罕有能敌;若是指挥千军万马,臣以为他不如卫青。”
  武帝点头称是:“说得好!卫青,朕就让他为你的偏将。”
  卫青却有点为难:“皇上,臣以为偏将职位太微,不如以委以先锋之官。”
  武帝笑了。“先锋?哈哈哈哈!我大汉先锋,老有飞将军李广,少有小英雄霍去病,怎可让一个游侠出任?我看,就免了吧。”
  “这……。”卫青不知如何是好。
  东方朔说道:“依臣看,郭大侠既善独斗,又不好约束,何不命他为游击将军,让其见机行事,也许能立大功?”
  武帝击了一下掌:“好!就让他为游击将军!”

  几个人默然前行,突听到前面有人争论。武帝放慢脚步,细听是谁在此。原来,是霍去病与人争论,听声音比他还小呢。东方朔和卫青知道,另一个是霍光。可武帝并不知道霍光,他突然童心大发,示意东方朔等和他一道,像孩子捉迷藏一样躲在树后,听两个小家伙说话。
  只听霍去病说:“你没跟我去,太可惜啦,多好看啊,大刀一举,‘咔嚓’,人头就滚到了一边。”
  霍光的声音明显更为稚嫩:“我不愿看,杀人,是最残酷的。”
  霍去病说:“可是,皇上有旨,所有皇亲国戚和大臣家的子弟,都是要去看的!”
  “我一不是皇亲国戚,二不是大家子弟,我不看!”
  “可你,是我弟弟啊?”
  “那是我们两个的事。别说你是干哥哥,就是亲哥哥,话说得不对,我也不听!”
  霍去病无奈,但仍不死心:“好。那我问你,皇上让大家子弟都去,想给那些为所欲为的人一点警告,是不是好主意?”
  霍光回答道:“皇上的主意是好,可是还有比这更好的主意。”
  武帝与东方朔等人都一怔,纷纷等待他的下文。
  霍去病当然也很惊奇:“啊?你还有更好的主意?说给我听听,要是好的话,我去告诉皇上!”
  霍光像个大人似的,有板有眼地说:“皇上大义灭亲,实为千古圣君。他让大家子弟前来观斩,也是杀一儆百,以戒来者。可是,这只是个堵的办法。哥哥你想,如果大河决了口子,用土去堵,能堵住吗?”
  “当然堵不住。大禹的爹,叫什么来着?就没堵住。”
  “鲧。鲧堵不住水,他的儿子大禹,就以疏导为主。就治住了水。”霍光俨然是位先生。
  霍去病倒也服气:“好你个小家伙,懂得还真不少。可这些皇亲国戚,怎么疏导呢?”
  霍光说:“让他们读书啊!读书,就是把人引到一条向上的道上去,向善的道上去。从善如流,恶就少了。皇上可以下旨,不读书者不许当官、不能沿袭爵位、更不能封侯。要是金吾子肯读书,怎么会去羡慕游侠,拔剑杀人呢?”
  武帝听到这里,觉得小霍光很不简单。他起身转过树林,快步走到他们中间,大声说:“说得好!小家伙,你是谁啊?”
  霍去病急忙跪下:“启秉皇上,这是我新认的弟弟,他叫霍光。”
  听霍去病说这是皇上,霍光急忙伏地而拜。
  武帝见他很懂礼数,更为惊奇。他说道:“起来,霍光,让朕看看。”
  霍光并不起身,只是抬起头来让武帝看。武帝见他十五六岁,眉清目秀,面红齿白,诚实里面带着秀气,不由心中十分喜欢,脱口便赞道:“好一个文静的少年!你读过多少书?”
  “小子读过诗、书、礼、乐,诸子百家,左传,国语,战国策,孙子兵法……”
  武帝更为惊讶:“好!你不仅读的书多,还能学以致用。当今之世,能指出朕的过失的,不过二人。今天我终于见到了第三个!”
  霍光问道:“皇上,那两个是谁啊?”
  武帝一半提示,一半反问:“一个远在天边,一个近在眼前。你猜得出吗?”
  霍光脱口而出:“皇上,远在天边的,是那个被你贬了官的忠臣汲黯吧!”
  “你倒是什么都知道!那近在眼前的呢?”
  “当然是东方大人啦,我早就认识。”
  武帝心中不禁一乐,他想,那我就索性问问他,汲黯和东方朔有什么不同。这可是朝中许多人可以意会,不能言传的,唯独朕才体会得出。“那你说说,他们两个都能给朕指出过失,可两个人有何不同?”
  霍光这回踌蹰了:“小子不敢说。”
  武帝笑了:“没事,说吧,就是再不好听,朕也恕你无罪。”
  霍光还有些犹豫,霍去病却用手捅他:“说啊!皇上恕你无罪了,快说吧!”
  霍光想了想,慢吞吞地说:“汲黯大人直言不讳,老不给皇上面子,惹得皇上时常大怒。”
  武帝点头称是。“那眼前这位呢?”
  “东方大人老给皇上面子,说得皇上面子上乐呵呵,可,心里却颤悠悠。”
  真是一语中的!武帝面上微微泛红,却哈哈大笑:“哈哈哈哈!你还真行!要是将来你跟着朕,你会怎么样呢?”
  霍光认真地说:“小的不会说笑,只会直言;但小的知道,该说的时候定会说出,不该说的时候决不多说。”
  众人大惊。连东方朔都没想到,小小的霍光,竟会有这么大的主意,这么高的见识。
  武帝走上前来,把霍光拉起,一边仔细地端详,一边说:“好哇!那朕就要看你长大之后,能不能这样伴朕了!”他停了片刻,恍若还有一事。“咦?朕刚才听你说,要让皇亲国戚和大臣的子弟读书。朕何曾不让他们读书?”
  霍光慢慢地摇着头:“皇上,一般人家请个师傅来教读,师傅好的尚可,师傅不好的,死守一经,不知变通,可能会误人子弟呢!”
  “那你让朕怎么办?朕给他们每家请一个好的老师?”
  “皇上,何不办一个官学,把贵室子弟和京城才俊集于一处,请诸家名师,轮流讲习,学子们在一起,能互相促进呢?”
  武帝一想,是个好主意。他把头转向东方朔:“东方爱卿,你说呢?”
  东方朔说:“皇上,臣正为我那两个种惯了地的儿子发愁呢!要是有这么一个学堂,那长安的达官子弟,都能熟读诗书,准会变得大有出息。”
  武帝说:“好,那朕明天就下旨,让公孙弘来操办此事!”
  东方朔却说:“皇上,你要是让公孙弘来办此事,他又该独尊儒术了。”
  武帝有点求情的味道:“就让他这个宰相有点事干吧。独尊儒术有什么不好!童子初学,以儒为要。儒家的学问,顺从为主。朕要的,就是顺民。要是他们什么都学,将来多出几个东方爱卿这样的人来,朕还不烦死啊。”
  众人大笑起来。
  东方朔说:“那,臣就请皇上立一个大学堂,叫做太学。”
  “太学?”武帝想了一下:“好!太者,大且稳妥也。这个名字好!过两年,朕要各郡国侯王都办起郡学,县里乡里办起乡学,我大汉就后继有人,永世昌盛啦!”
  霍光此时,却陷入了深思。
  武帝见状,便问:“霍光,你起来。朕问你,今年几岁啦?”
  “十五岁。”
  “朕有许多博士,可朕有时,看到他们就头疼。朕以为,你才是真正的博士。今天就封你为伴学博士。去病哪?”
  在一边一直没事的霍去病,忙应承说:“小的在。”
  武帝问:“朕封他为伴学博士,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小的明白,皇上是要他陪小的读书。”
  武帝点点头:“你还真的明白。有这么个弟弟,可是你的福气。战场上冲杀时,可别让他去噢?”
  霍光却说:“皇上,战场上我是一定要去的!平时,我陪哥哥读书;打仗时,哥哥教我布阵!”
  武帝点了点头,看了东方朔和卫青一眼,自己情不自禁地说:“真是天赐我大汉人才啊。东方爱卿,卫爱卿,看着他们这样,我都觉得自己老喽!”
  东方朔却说:“皇上,你没老,是臣老了,儿子干儿子都这么大了!”
  武帝乐了:“你也要老?那神仙不就没了?”
  “臣只有老了,才能再去当神仙啊?”
  武帝不干了:“不行,朕不能让你去当神仙,那样朕就太孤独了。”
  东方朔反问:“那李少君,不是老给您服长生不老药吗?”
  武帝悄悄地说:“他那药,说是‘不老’,其实是‘不倒’!不信你试试!”
  东方朔摇摇头,摆摆手,一副推辞的样子:“臣不要,臣老了,不想当‘不倒’翁!”

  未央宫中。朝臣毕集。武帝登位,依旧是公孙弘与大臣立左侧,东方朔与卫青等武官近臣立于右侧。
  武帝不等众臣开口,自己先来个长篇训导,好象是接着上次朝中未尽之事:“本朝自高祖开国以来,就把人才之事,放到重要位置。而人才之道,有强敌在时,以战功为主;长治久安,以贤良为要。朕今与匈奴屡有斩获,卫青等人居功至危。而人才吗,各州所举孝廉,人数虽够了,可名不符实的,也不少。丞相,你看呢?”
  公孙弘马上出列:“皇上,各州所举孝廉,因为未必全是儒生,所以才良莠不齐啊。”
  武帝瞥了他一眼,心想:果然不出东方朔所料,你还是念念不忘儒生。“噢?全是儒生,就能个个是人才啦?”
  公孙弘却不避讳:“臣以为是。”
  武帝说:“近日长安贵胄子弟,违法犯禁者甚多。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民有罪,父母官就要挨板子;天下的官吏治不好,那我这皇上就不称职啊。”
  公孙弘忙跪下:“皇上,您言重了。都是小人这个当丞相的,和众位大臣不好,未能尽职尽责。”
  武帝点点头:“丞相果真是明白人。那你看怎么办呢?”
  公孙弘说:“皇上,公孙弘自领相位以来,没有什么建树。皇上说要教育子弟,教育万民,那可是臣的专长,臣这就办理。”
  东方朔在一边来上两句:“什么大丞相,一个教书匠。”
  众人大笑。
  武帝知道东方朔心中不满,就问:“东方朔,你说什么?”
  “启奏皇上,臣说了,皇上您用的这个大丞相,是一个好的教书匠!”
  武帝却说:“对,朕就是需要一个好的教书匠。没有教书匠,朕怎么让天下有序?丞相,朕就命你在京师,建立太学,将所有皇亲国戚、王公大臣的子弟,都弄到太学中来。而各诸侯郡国,也要仿此做法,建立学堂。从今天起,凡在太学、州学中成绩优等者,方可录用为官。”
  公孙弘再次下跪,“扑通”有声。“皇上圣明!皇上,孔子云:‘君子授学,有教无类’。这‘有教无类’嘛,就是说,不管是贵室子弟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是聪明而有天份,能出得起一点费用的,都可以到太学和学堂中受业。”
  武帝点点头:“好,朕准啦,你就去办吧。”
  东方朔却不善罢甘休:“皇上,臣有二事不明,想问丞相。”
  武帝兴致不高:“那就问吧。”
  东方朔走近公孙弘:“丞相,你说有教无类,平民百姓也可以上学,这可是你做的第一件好事啊。”
  “这……不管几件,是好事就行。”
  “丞相,我问你,你说平民百姓,只要能交得起学费的,都能上学堂。东方朔知道,延师授业,是要出钱的。孔夫子还得要学生提几块腊肉,不然,当先生的不能喝西北风啊!”
  “这就对了,还有什么好问的呢?”
  东方朔来了精神:“丞相,可是,如今这贫民,勉强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可能一辈子都提不出几串腊肉来,你说,他们哪来的钱交学费呢?”
  公孙弘说不出:“这……我可就无能为力了。”
  东方朔穷追不舍:“那你嘴上标榜的‘有教无类’,不就是空话了吗?”
  武帝知道公孙弘不是东方朔的对手,他今天也不想有太多的争论,于是说:“好啦,东方爱卿,你的意思,朕明白了。平民百姓,上学是不容易,丞相可能没有法子,你有没有办法?”
  东方朔说:“陛下,臣这是问丞相啊。”
  武帝说:“我没说嘛,丞相没有法子,这种法子,只有你东方朔才有。不要问丞相了,你说吧。”
  “我要是说了,皇上你可就得照办啊。”
  “对了,朕才照办。”武帝多了个心眼。
  东方朔却迟疑了:“这……,皇上,我还有一个问题,没问完哪。”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问吧。”
  东方朔再度转向公孙弘:“丞相,你嘴上说‘有教无类’,事实上又行不通,不是因为别的,是你自己理解错了。你知道吗?”
  公孙弘心想,我都退到了墙脚,你还逼我?“这……我理解错了?”
  “丞相,你理解错了。这‘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指所有的知识、学问都要教。这才是‘有教无类’。”
  公孙弘抬头向武帝求援:“皇上,你看他这解释……?”
  武帝想了想,知道东方朔又是在防止“独尊儒术”,便答应道:“嗯,东方爱卿说得有理。这人嘛,吃东西,也要五谷杂粮什么都吃才能强壮。这教育子弟嘛,当然也要是学问就教,不然,光知道读书,不知打仗,不知耕种,不知法度,不知理财,都不是良才。朕以为,东方爱卿解释的对,教书的,什么都教,这就叫‘有教无类’!”
  公孙弘却说:“皇上,可臣以为,这独尊儒术……?”
  东方朔一语道破:“你还想独尊儒术?还是‘有教有类’啊!”
  武帝这回觉得东方朔过分了,就站起来说:“哎,东方爱卿,这‘独尊儒术’,已经成了丞相的一块心病。依我看,在我大汉,凡是认字的,就都是儒。不管什么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只要能为朕振兴了汉家,就都是好人家!朕意已定,凡是读书人,从今往后都叫儒,尊儒术就是尊重识文断字的人,就是尊重有学问的人。如此,你就让他‘独尊儒术’吧,让丞相随愿一回!”
  公孙弘:“臣谢皇上大恩!”
  东方朔却四处张望,像在找人。
  武帝问道:“东方爱卿,怎么不说话?你找谁?”
  “臣找太史公,让他记住皇上刚才那些话。”
  “别找了,太史公病重啦。”
  东方朔摇摇头:“那……。”
  武帝倒想起来了,东方朔只管问人家,要他说的还没说呢。“东方爱卿,你今天怎么啦?快说,怎么让没钱的平民百姓,也能上学,你还没说呢!”
  东方朔叹了口气。“咳,皇上,这还不简单?贵家子弟进太学,每月如出钱百铢,现在您就让他们出钱一百一十铢。十个贵家子弟,岂不是多出了一百铢?”
  “那这一百铢做什么?”
  “皇上,您下一道诏书,凡平民之家,有聪明好学之子而又无力求学者,可送到太学应选。凡选中者,免交学资。十个富家子弟多出的钱,养一个贫家子弟,您以为,这公平么?”
  汉武帝高兴了:“好哇!富家子弟,这是九牛一毛!以九牛一毛养一可造之才,公平,太公平啦!”
  东方朔说:“皇上,臣算过,如太学中有三百人,长安就有三十个贫家子弟可入学。如天下数十郡国和州府都这样做,天下可就是有成百上千贫家子弟能入学。皇上,贫家子弟,可多有忍辱负重,刻苦上进的可造之才啊!”
  武帝连连点头:“对!对!贫家子弟,忍辱负重,刻苦上进,可造之才。太好啦。朕准了,丞相,照此办理,不得有误。丞相,你知道吗?这才叫‘有教无类’啊!”
  公孙弘连连点头:“对,对,这才叫‘有教无类’。”他这么跟着说,朝中大臣们都笑了起来。
  汉武帝道:“噢,东方爱卿,朕还不知,原来你还精于算术。”
  东方朔却说:“皇上,臣最不精的,就是算术。臣这一招,是跟一个精于算术的孩子学来的!”
  武帝听说又是一个孩子,急忙问:“噢?有这样的人?他在哪里?”
  “皇上,洛阳有个神童,叫桑弘羊。他自幼随父在齐国经商,齐国人见了的,无不称奇。臣的儿子东方蒲柳进京后,向臣多次讲这个孩子。臣派人将他带到长安,一问便知,果然是非同凡响!臣刚才这一些算法,就是跟他学来的。”
  武帝大喜。“好!朕这就退朝,快,你快把他带到建章宫来,朕要召见他!”

  建章宫内,武帝正与卫青商议再击匈奴事宜。原来匈奴虽经卫青重创,主力损失不少,但经一两年的整休,又渐渐成了气候,开始在边境犯事。武帝以为,如不剿灭其有生力量,将来匈奴会卷土重来。可卫青却以为,战事屡起,国家耗费太大。
  卫青说:“皇上,臣这次再击匈奴,颇有疑虑。”
  武帝问:“如今连郭解都愿归顺朝廷,为我所用,军中添此大将,还有何难之有啊?”
  “皇上,臣不为兵将担忧,而为粮草军需担忧。”
  武帝点点头:“如今库府是紧了一些。可再紧,也不能紧了你们边关。”
  “陛下,上一次出击匈奴,就是军饷不继。如不是速战速决,就会误了大事啊。”
  “上次是筹办粮草之人不力。这次,朕让最能干的人,给你筹集粮草。”
  卫青不知是谁:“这……。”
  武帝说:“朕让张汤征粮,主父偃运粮。有这两个能人,为你督办,还不放心么?”
  卫青辩解道:“陛下,张汤是个干才,可他做事太急,手段太酷,老百姓受不了哇。”
  武帝大笑:“哈哈哈哈!你又要军饷快到,又怕老百姓受不了;卫青,你说,你这个仗,是打,还是不打呢?”
  卫青嗫嚅地:“仗要打,匈奴要灭,要老百姓的事……。”
  武帝站起来,拍了拍卫青的肩膀:“老百姓是朕的子民,让朕来管!你就保证战场上万无一失,把匈奴打败,就行了!我的姐夫,你啥时候学得这么仁慈?传张汤、主父偃二人,速来见朕!”
  卫青摇摇头,欲说还休。
  汉武帝看出了这一点,便问:“卫爱卿,你是不是还有话要说?”
  卫青想了想,很干脆地说:“陛下,近来臣听到传言,说皇上的军国大事都出自内廷。宰相等大臣都是虚有其名,不过是教教书,办办学,传传令,宣宣诏而已。而近臣侍卫,比宰相还管用。”
  “噢?他们说的,指哪些人?”
  “臣和东方兄长,当然是众矢之的。还有,主父偃,加上半个张汤。”卫青说着,因为有自己,就更有些不安。
  不料武帝双手击掌:“这就对了!东方爱卿给朕献的强国之策上,就有这么一说,叫做‘外朝内廷’。
  卫青不解:“什么?外朝内廷?”
  “对!外朝内廷。宰相等人,外边应付一下,做个样子就行了,老百姓种田,用不着他管;工匠制器,他也管不了;军队打仗,他更不行。管了就是添乱,就会滋生弊端,就会渔肉百姓!未央宫便是外朝,外朝嘛,只是摆摆样子,表明朕听从民意,那就行了!真正给朕出谋划策的,是内廷;不是未央宫,而是建章宫。军机大政出于内廷,外朝只是走走形式,这才能令行禁止,机密不失。卫爱卿,这你明白了吗?”
  卫青点点头,又摇摇头:“这都是东方兄长策简上的话?皇上,能让臣看看吗?”
  武帝说:“那哪儿行!卫青,东方爱卿那是献给朕的,‘三千书简,千古一帝’你明白吗?朕活着要看,死了也要带走,后世的人都看不到,怎么会让你看呢?”
  卫青伏地而拜:“陛下!臣不知此事,臣太唐突,臣罪该万死。”
  武帝笑道:“好啦,好啦,起来吧。朕不怪你。你生性好学,为人谦逊,都是难得的品德。东方爱卿的主意,他的活络,你要是能学到一半,那就了不得啦!”
  二人正说着,东方朔带着两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走进来。这两个少年和霍光年纪相仿,个头也差不多高,可长相却与霍光大不相同。其中一个圆圆的脸上两大眼睛一闪一闪,灵气逼人;另一个则是个方脸,一副忠厚老实的样子。
  东方朔说:“皇上,臣将神童桑弘羊带到。”
  武帝看了一眼:“噢?这两个孩子,哪个是啊?”
  “陛下,多了一个,当然是我的大儿子东方蒲柳啦。那天初到长安,您只管拿臣开心,没注意我的儿子。今天请您猜猜看,哪一个是我家的东方蒲柳,哪一个是神童桑弘羊呢?”
  汉武帝看了一下:“哈哈哈哈!这还不容易?这个聪明秀气,应该是你的儿子。……嗯。不对!要这么好猜,你还会让朕猜吗?这个精明的……是桑弘羊,而那个……有点……木答答的,才是你家的蒲柳!”
  “陛下,不见得吧。我的儿子,就得是木答答的?”
  武帝乐了:“哈哈!你的儿子,就该是精明透顶的?想一想吧,你的老婆是什么样子?哈哈哈哈,脸上木答答,(他指了指脑袋)这里可是顶呱呱!”
  “臣谢陛下!陛下不仅对臣知之甚深,对臣的夫人和孩子也是知之甚……。”东方朔下边的话,突然不说了。
  武帝知道他说失了口,便立即接过来:“对,对,我对尊夫人就是知之甚深,知之甚深啊!哈哈哈哈!”
  东方朔面部表情严肃,像个兄长的样子:“陛下,这就不太好了吧。”
  当着两个孩子,倒是无所谓,可有卫青在面前,武帝觉得自己有点失身份。于是他说:“得罪,得罪。这不是朝堂之上,朕开个玩笑。他们都是小孩子,不懂,不懂。尊夫人第一次和朕见面,就把朕的两个爱妃给弄走了,朕深知她,厉害,厉害。脸上木答答,脑袋顶呱呱!”
  东方朔岔开话题:“陛下,我说,这桑弘羊,你还问不问?”
  “问,怎么会不问!?你就是桑弘羊,对不?”
  桑弘羊跪拜:“小民桑弘羊叩见皇上。”
  武帝走上前来:“起来,起来!告诉朕,听说你很会算帐,给朕讲讲,是怎么算的。”
  桑弘羊说:“小民桑弘羊出身洛阳大商之家,长期在随父在齐国经商。九岁时,见父亲做买卖忙,就帮他算帐。如今六年,父亲经商之帐,全由小民来算。”
  “那你父亲买卖做得有多大?”
  “今年以来,家父每日售物平均二百七十六项,进二十万铢;每日买入货物平均一百九十八项,出十八万珠。”
  武帝惊讶了:“齐国竞有人做如此大的买卖?全由你一个算帐?”
  桑弘羊说:“一开始没这么大的生意。小民算着算着,生意也就大了。小民曾请蒲柳大哥帮助记帐,因此认识。”
  武帝点点头:“原来如此。朕正急需理财高手。从今天起,朕就命你们两个为太子太学侍读,到大司农处见识见识。”
  桑弘羊再次跪拜:“臣谢皇上。”
  东方朔推了东方蒲柳一下,“还有你呢,快谢皇上啊!”
  东方蒲柳真的有些木答答。“父亲,我听说太子才两岁,让我们当他的侍读,难道让我们呀呀学语?”
  武帝见这回乐了。他没想到,东方朔的大儿子果然不如桑弘羊聪明。“哈哈哈哈!桑弘羊,你说呢?”
  桑弘羊从容说道:“臣以为,太子侍读是一个见习官职,给臣等一个身份而已。”
  “哈哈哈哈!东方爱卿,没想到,你的儿子,还真的木答答!”武帝一点也不留情面。
  面对这样的儿子,东方朔摇摇头:“咳,臣就是想试试,看他是不是这块料哇!”
  正在此时,张汤、主父偃二人来到庭前。二人老远地就跪下,齐声说:“臣张汤、主父偃参见皇上。”
  武帝道:“好!你们来得正好。卫爱卿刚才还担心军粮之事。朕让你们二人兼领匈奴大军粮草征集和运送之事,不知你们商量好了没有?”
  “臣与主父大人已有了办法,只是……。”张汤向周围看了看,欲言又止。
  武帝说:“哎!这里没有外人。你们快快说来,让朕听听,也让卫爱卿放心!”
  主父偃说:“陛下!臣以为,连年征战,府库将竭。一时弄到如此多的钱粮,要有特殊的办法。臣等拟定了几个方法,可让库府充盈,请皇上选定。”
  武帝很高兴:“几天之内,你们竟想出了好几个方法?能让府库充盈?好!快给朕说说,也让东方爱卿和卫爱卿合计合计。”
  张汤抢着说:“这第一个方法,是让天下有钱的诸侯和郡王,以及豪商大贾,富贵之人,为国分忧。出击匈奴,首先是保护他们的财产不受侵扰。而这些诸侯、郡王和大户,向皇上奉献钱粮,是其份内之事。除了各路诸侯和郡王外,山东河南名商大贾甚多,臣和主父大人以为,让他们献上几百担粮,几十万缗钱或财物,可解一时之需。”
  武帝点点头,又问东方朔:“东方爱卿,你以为此计如何?”
  东方朔说:“好。好计策。只是,如果诸侯和郡王,还有豪商大贾,他们装聋作哑,不愿捐献呢?”
  主父偃说:“问得好!皇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皆为王民。国有征伐,如果诸侯和郡王不能为国分忧,各保自己,那皇上可就有了整治他们的口实。至于处置他们的办法嘛,张汤大人就可以牛刀小试啦。”
  武帝赞同:“对,让他们替朕分忧。不然,削他们的封地!”
  东方朔点头称是。“嗯。诸侯之物,是皇上所赐,他们不动,可以惩治。可是豪商大贾,不为所动,那你们可不能去硬抢吧。”
  主父偃说:“东方大人,难道你不知道,天下之事,既要晓之以义,又要晓之以利?”
  东方朔问道:“怎么个晓之以利法?”
  主父偃说:“对那些率先向朝廷献物纳粮的,可以根据所献多少,特别多的,给他们点官职;少一些的,给个爵位。这些商人,最希罕的不是钱和物,而是名份。如果他们献了钱,能得到官爵,岂不是高兴?皇上,臣敢保证,天下商人会蜂拥而至,朝廷府库马上可以堆积如山!”
  东方朔听了,不以为然:“你这个计策,不是卖官祟爵吗?”
  张汤抢过话来:“哎!东方大人,不要说得那么难听嘛。这不叫卖官祟爵,叫赏官赐爵。商人们先献钱物,朝廷后赏给他们官爵,怎么能说是卖呢?”
  东方朔说:“皇上,臣恐怕这样一做,将来当官的,都是能出钱的,那有才能而没钱的人……。”
  主父偃打断了他的话:“东方大人,有钱,就说明他有本事、有才能。何况,我与张大人商量,献钱物百万缗以上的,才能给个带品的官职;百万以下的,只给一个员外郎什么的爵位或虚名。这些爵位和虚名嘛,不要皇上出一个子儿,也只能管他们自己家的人,何弊之有呢?”
  武帝愈来愈明白他俩的计策,自己所急的,也就是文景之世积攒下来的许多钱粮,将被用尽。“好!诸侯分忧,商人献粮,朕予以赏赐,很好,朕准了!要是他们不这么办,你们有没有对策呢?”
  主父偃说:“皇上,张大人身为廷尉,对天下有势有钱之人,了若指掌。张大人自然有办法对付。”
  武帝说:“嗯,这个,朕相信。张爱卿,不妨说来,让朕和东方爱卿、卫爱卿听听。”
  张汤振振有词:“皇上!天下之财,不在朝廷,就在民间,谁也不能藏着掖着。献粮赐官,是让这些有钱的人,自动向皇上效忠,皇上赏赐他们官爵,他们再感激皇上恩德。这是两好的事。如果他们有人胆敢不来献忠,或怀有欺诈,皇上,张汤敢拿自己这颗人头担保,定将他们的家财查得个水落石出,全部用作国用!”
  武帝大悦。他知道,张汤是个干才。“好!朕有你们两个,就不愁讨伐匈奴,没有钱粮了!朕加封你二人官加一品,张汤兼为军粮统征使,主父偃为副使,半月之内,将粮草军饷筹齐。卫爱卿,你就准备发兵吧!”
  卫青和张汤主父偃一道说:“臣等尊旨。”
  武帝见东方朔不说话,就问:“东方爱卿,你还有什么说的吗?”
  东方朔说:“陛下,臣在敛财理财上,实无能耐。臣以为,陛下既然招来桑弘羊,何不问问他呢?”
  武帝说:“嗨,朕倒忘了,还有个大人物在这儿。桑弘羊,你说说看?”
  桑弘羊听了张汤和主父偃的计策,以为不妥,但他对朝廷知之甚少,不敢多言。何况,他只是个十五岁的孩子呢。皇上问起,他只好答道:“皇上,小臣以为,天下之财可以生,不可以敛。敛财,会致天下生乱;生财,才是富国之道。”
  张汤听了这小孩子的话,乐了:“生财?你以为这财,也能像种庄稼一样,让它从地里生长出来?”
  主父偃也来了劲:“要不然,像女人生孩子,哈哈哈哈!”
  桑弘羊有些不知所措,只好看看东方朔。
  东方朔急忙为他开脱:“张大人,主父大人,人都是父母生的,这钱财,不是生的,是哪儿来的?你们以为一个小孩子,说得可笑?这是天经地义!粮是百姓种出来的,器物是工匠做出,不是你主父偃,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呀。哈哈哈哈!”
  主父偃被他说得面红耳赤。可不是嘛,他主父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便是窦太主和董偃生的?想到这里,他心里就憋气。而张汤也知道,论斗嘴,自己可不是东方朔的对手。如果说财不可生,可它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武帝想,争这个没用,先弄到钱粮再说。于是他说:“东方爱卿,如今边关事急,朕就依了他们二人,以解燃眉之急。桑弘羊,你先在京城熟悉各方情况。你知道吗?东方爱卿曾向朕献了三车书简,那是朕的治国强国之策。朕要你,给朕写出富国富民之策来。行吗?”
  桑弘羊应声答道:“小臣尊旨,定当不负圣望!”

  忽然,外边一阵嚷嚷,原来霍去病带着几个小伙子闯了进来,其中有个和东方朔长相极似的人,瘦削精明的劲儿,更像桑弘羊,他便是东方辛苦。
  卫青问:“去病,怎么回事?”
  霍去病不回答舅舅,竟向武帝秉告:“皇上,臣与几位爱骑马的小兄弟,在太学里,快让闷死啦!”
  武帝说:“又想陪朕打猎啦?不行,上学去!”
  霍去病急着说:“皇上,小的都快憋得喘不出气来!公孙丞相今天亲自到太学授课,讲了两个时辰,就是什么‘诗云:关关睢鸠’、‘子曰:学而时习之’。我的脑袋都大啦!”
  武帝大笑:“哈哈哈哈!手痒痒了,准备去战场吧!”
  霍去病大喜过望:“当真?又要对匈奴开战了?”
  武帝嘴向卫青一呶:“去问问大将军嘛。”
  霍去病这才和舅舅说话:“舅舅,不,大将军,我们马上要出兵,打匈奴么?”
  卫青不情愿地点了点头。
  霍去病跳了起来,抱住卫青:“太好啦!太好啦!”
  东方朔走过来,拉开他。“去病,你觉得,读书不如打仗?”
  “当然啦!干爹,打匈奴,我的刀可以切瓜砍菜!可是,读书写字,我的笔……。”
  东方朔顺着他说:“你的笔,就好比老鳖登台。”
  霍去病找到了话茬:“对,对,老鳖登台,半天,也上不了一个台阶!”
  众人大笑。桑弘羊和东方蒲柳也跟着,笑得特别开心。
  东方朔若有所思,正色地向武帝说:“皇上,臣以为,人当其用。去病读书,要慢慢来。他的这帮小兄弟,应该以习武为主,也可以设个习武的学堂嘛。”
  武帝一听,大为叫好。“好哇。这个主意好!不能只讲诗云子曰,也要讲讲战阵兵法,刀枪棍棒!”
  卫青点点头。
  霍去病却叫了起来:“太好啦!干爹,还是你知道孩儿!皇上,这一阵子,霍光他因建议你设学堂,很是风光;蒲柳兄弟跟着桑弘羊,学算帐,也很风光;可东方辛苦,他们跟着我,本想舞刀弄枪,结果,赶着老鳖进了学堂,最为窝囊!小的们也想做出大事一桩!”
  武帝笑道:“嗬!你也出口成章了,是那个东方辛苦,帮你想好了的吧!”
  霍去病老实交待:“是的,皇上。”
  武帝想看看辛苦子的才情如何,便问:“好,辛苦子,你想鼓捣霍去病,弄出个什么名堂?”
  东方辛苦那对能说话的大眼睛眨了一眨,然后说道:“皇上,我们这帮喜爱打仗的兄弟,想推去病大哥领头,建立一支童子军,到上林苑中练兵习武,请卫大将军和郭大侠,还有我爹,教我们舞剑弄枪!”
  武帝点点头:“好啊!东方爱卿,你这两个儿子,有文有武啊。”
  霍去病抢话说:“启秉皇上,东方干爹又收我霍光弟弟为义子了呢!我们兄弟四人,两文两武!”
  东方朔谦逊地说:“皇上,犬子不当重用。倒是这两个义子,将来都是国之栋梁啊。”
  武帝笑着说:“好。朕就让出上林苑的一块地方,让你们习武。不要叫什么童子军,上林苑是朕的御用林苑,你们也都是朕的御前亲兵,就叫御林军吧!”
  几个孩子欢呼雀跃,辛苦子身上的羽毛为之震颤。
  东方朔却说:“皇上,臣以为,叫御林军甚是合适。可是……”
  “东方爱卿,又有何高见?”武帝知道东方朔还有高招。
  “臣以为,在皇上跟前时,叫御林军。出征在外,叫羽林军更好。箭是羽毛做的,他们也可以身插羽毛,表示与众不同。再者,这些孩子,单个儿的,就叫他们羽林郎,省得他们自以为了不起,将来胡作非为。再说,用“羽”和您的“御”用之物分开,也少去不少麻烦。不知圣意如何?”
  武帝点头称是:“不错,好主意。从今以后,你们都是羽林郎。你们集合在一起,在朕的身边,就是御林军;离开了朕,就是羽林军。不管是御林军,还是羽林军。永远不许打败仗!”
  霍去病等人如战阵之兵,武帝的话音刚落,就大叫道:“御林军!羽林军!永远不打败仗!”

  ------------------
  转载自大唐中文 || http://dtbook.yeah.net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