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都知道凡尔纳是科幻小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但很少有人仔细研究过凡尔纳的创作思路。其实,在凡氏的小说里,与当时的科技现实相比,真正有突破性的创意极少。凡尔纳熟悉当时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然后把它们写得更大、更快、更强,如《海底两万里》中的潜艇,《大炮俱乐部》中的射月大炮,《机器岛》中的机器岛等等。或者,把诸多前沿成果汇总到一个故事里,如《八十天环游地球》。这样便把科学技术的神奇凸现出来。既显得“先锋”、“前卫”,又能为当时还不怎么了解科幻的读者所接受。 凡尔纳科幻小说的这种风格,与后来成为科幻小说主流的美国黄金时代的作品相距很远,反到更接近八十年代以后出现的高科技惊险小说。只不过凡尔纳写的是十九世纪的高科技。 《网魔》,以及系列里后面的几个故事,都是凡尔纳式的科幻小说。小说中涉及的科技成果大多已经存在于专家们的头脑里,或者设计图中,只是尚未转化成实际应用。或者已经应用,但尚未普及。总之,社会大众对它们还不熟悉。与满纸外星风光、异域时空和基因魔怪的科幻小说相比,这种凡尔纳式的科幻小说由于离现实较近,反而更能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而不只是“科幻迷小圈子里的玩赏”(香港科幻作家李伟才语)。这是笔者在创作时坚持的主要原则。毕竟与广大普通读者相比,“纯科幻迷”还是很少的。 《网魔》描写了一个宽带网时期的惊险故事。这个时代距离今天,相信也就是几年之遥,绝大多数读者都将目睹它的驾临。带宽的增加将是互联网技术中决定性的突破,今天的网民们对网络的体验,将在那个时代为之一变。《网魔》中提到的绝大多数技术成果已经成为现实,只是多为“概念性产品”。《网魔》的创作目的,就是要把这些“概念”变成可以感受的细节,并把它们集中在一个故事里,让社会大众,尤其是那些还没有接触网络的,百分之九十五的中国人感受到网络的魔力。除了故事的核心情节取材于互联网外,在许多小细节上都体现了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影响。 网络世界里的东西暇瑜互见,鱼龙混杂。本篇的基调是乐观主义的,尽管它写了一个有点血腥味的“网魔”。如今写网络的小说大致流行两种题材,一种是“聊天室加网恋”,一种是真人化身进入网络世界。两种题材都有游戏化的特征,结果把互联网这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写得象是个游戏平台。当然,这类题材之所以流行,与目前网民年纪普遍较小,缺乏社会体验也有关系。《网魔》力图避免这种倾向,把互联网带给社会的变化和影响变成细节,一点一滴地穿插在核心故事中,构成一个关于网络社会价值的整体印象。写一个全面的“网”,而不是少男少女眼中的“网”。当然,这只是我的创作意图,这种意图是否真的写出来了,以及这样写是否真的有意义,还要由读者评说。 小说总要塑造人物。大凡侦探类的小说,如《福尔摩斯》、《罗宾·柯克》、《波洛探案集》等,主人公都是游侠类的人物,而不是正经八百的警方人员。大概是因为这样写起来条条框框较少的缘故吧。笔者在创作时给自己加上了这个条条框框:以一个职位不低的警官为主人公。主要是想通过杨真这个人物,描写一下我心目中具有时代特征的警员形象:高知识、人情味浓、法制意识强,能熟练地与公众打交道。不知道大家看过小说以后是不是认同杨真这个形象,认同我的看法:和这样的警察打交道是种乐趣。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是一个系列故事的第一集,而这个系列故事的主要背景:高科技犯罪侦查局又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机构,所以本书花了一定篇幅来介绍这个侦查局的机构设置和运行方式的。如果说本书里有什么科幻创意的话,最主要的,还是这个关于高科技犯罪侦查局的设想。不过,这些介绍有可能减慢了情节发展的速度,笔者试来试去,没有找到两全其美的方法,只有把这些遗憾留下来了。 世界各国都力图主动地驾驭这种社会计算机化和信息化的进程,克服计算机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消极因素,更顺利地向高度社会信息化方向迈进。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前言 ------------------ 作者郑军友情提供,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