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第十九章 龙争虎斗 三大宏愿终告成


  一直想主演好莱坞影片,这个机遇又一次来到。与邹文怀飞赴美国,谈妥《龙争虎斗》一片,他不仅是主演,还是与华纳公司平起平坐的合伙人。影片在香港开拍。又几经磨难:编剧易人,临时演员不听调遣,他自己给剧毒的眼镜蛇咬伤……巨片拍成,由此而成为世界性的大明星。

  1972年秋,李小龙完成他的第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猛龙过江》。他不待公映,只作了短暂的休息,便投入《死亡游戏》的摄制。
  当时他还没有拿出《死亡游戏》的剧本。而在还没有故事梗概之前,他的创作冲动来自一个极模糊,场面又极宏大的心愿——那就是让全世界最伟大的武术家和运动家荟萃一堂,同在一部影片中出现,那是多么辉煌且不可思议的情景。
  菲律宾棍王兼美国棒球明星依鲁桑杜(依鲁桑杜在末到大学任教前,曾做过职业棒球运动员)即将来香港访问一事,促成李小龙把这一心愿变成银幕画面。李小龙写信给他,把设想告诉他,请他在港多停留些日子,一道拍摄《死亡游戏》的镜头。
  依鲁桑杜是李小龙在美最早结识的武术界朋友之一,他们的关系是互为师徒。李小龙教他咏春拳,他教李小龙棍法。在洛杉矶武馆,依鲁桑杜曾一度做李小龙的教头助理。
  依鲁桑杜愉快地接受李小龙邀请。在香港,他们筹划了一个星期,然后拍摄了一些零散的,但又最富有刺激的搏斗场面。
  同时,李小龙还把美国职业篮球明星阿布杜尔·贾巴尔(Abul·Jabbar)邀来香港拍片。贾巴尔身材高达7英尺4英寸(约合2.23米),李小龙站在他面前,犹如一个小孩,离贾巴尔的肩头还差5英寸。
  贾巴尔是美国职业篮坛最辉煌的球星,有篮坛五星级上将之称。在美国,篮球是最热门的体育竞技项目,贾巴尔的名气远比李小龙大。
  然而,贾巴尔却是李小龙的学生。在洛杉矶武馆,李小龙曾单独授予他截拳道。贾巴尔虽高大,却非常灵活,弹跳力极好,并且有西洋拳的基础。贾巴尔对李小龙不拘泥任何形式,充分发挥个性技能的武术十分敬佩,他说:“李小龙的截拳道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武道。”
  贾巴尔是洛杉矾湖人队的主力队员,十分繁忙。李小龙—个电报,便把他召来。李小龙在片中与他演对手戏的目的,就是展示他的截拳道,如何抗御和制服比他身材高大并且武艺高超的敌人。

  李小龙与贾巴尔,也只是拍了些零散的镜头。
  《死亡游戏》仅仅开了个头,李小龙便全力以赴投入《龙争虎斗》的筹备拍摄工作中去。
  李小龙还在美国好莱坞仿惶时,曾夸海口立下三大宏愿:一是推广弘扬截拳道,使中国功夫传遍全世界;二是使华语片打进国际市场,让全世界的电影观众认识中国电影;三是在欧美的影片中饰演主角,奠定中国演员的国际地位。
  前两大宏愿,可以说已基本实现。他已成为美国武术界传奇式的英雄,中国功夫早已由美国西部向东部突进,渐成热潮。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在美国本土热门的东西,必然会影响全世界,继而是欧洲的功夫热、拉美的功夫热、澳洲的功夫热。这种世界性的中国功夫热,甚至还反馈到港台澳及东南亚的华人世界,使得对武术有所疏远的华人,再度热衷于古老的中国功夫来。
  李小龙主演的影片,不是第一个打进国际市场的,但他却是第一个最成功地把华语片打进国际市场的先行者。他的《唐山大兄》、《精武门》先在东南亚闹了个满堂红,继而又风靡贝鲁特、罗马、布宜诺斯艾利斯、悉尼等大都市,在美国还创下在港人眼里是天文数字的6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
  1972年底,《猛龙过江》公映,又在港澳台及东南亚掀起李小龙热,并波及全世界。
  李小龙已实现前两大宏愿,就差最后一个宏愿——在欧美影片中担任主角。
  李小龙并不是没碰到过这种机遇。在他履行嘉禾公司的片约之时,就回绝了好莱坞20世纪福斯公司拍摄《无声笛》的计划。李小龙确实是意气用事,仅仅为印度之行与詹姆斯·高宾闹矛盾之事而出一口怨气,为此,他还得罪了老朋友施里芬。
  李小龙不后悔失去这次机遇。他认为机遇还是会有的,不仅仅是好莱坞邀他客串主演电影,他还会成为好莱坞某大公司的长期签约明星,因为他而建立中国功夫片的明星运作机制。
  原本,施里芬最有可能促成李小龙梦想成真,他最熟悉李小龙的功夫及演技,对李小龙也最热心。他为《无声笛》上马而飞赴香港遭李小龙冷遇,且不说他与高宾请人写剧本的两万美元泡了汤,他亲自动笔耗时一年的代价又作何计算?
  因此,李小龙出演的第一部好莱坞影片,不是已有现成剧本的《无声笛》,而是剧本平庸、美国味太浓的中国功夫片《龙争虎斗》。这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尽在情理之中。

  《龙争虎斗》是华纳公司前任副总裁弗烈德·温特杜尔一手促成的。
  温特杜尔曾做过纽约一家夜总会的经理,后加盟华纳公司担任创作副总裁,并担任过《福斯托音乐会》、《神探智擒色情犯》等著名影片的制片人。他看过李小龙演的好莱坞电视剧后大发感慨:“我希望今后所有的惊险片,都要进行类似武术打斗那样的徒手肉搏,那比拿枪狂扫一番要刺激得多。”
  温特杜尔跟李小龙有一些私人交情,他由此而动念为李小龙筹划一部中国式的功夫片。1969年,温特杜尔把自己的构想提交公司高层,结果被否定掉了。这一切,李小龙均蒙在鼓里,温特杜尔是不会把高层的秘密泄露于外人听的。
  后来,李小龙回港发展,红遍半个地球。温特杜尔认为请李小龙主演好莱坞影片的时机已成熟。这时,他遇到一个志同道合者——道具及美术设计家保罗希勒。
  保罗希勒也是来自纽约,曾任纽约大学电影学院的讲师兼舞台美工师。他后来到好莱坞发展,除干美工的老本行,还担任过《驯悍记》一片的制片人。保罗希勒也很欣赏李小龙的电视、电影,并有其独特的见解:
  “从哲学意义上说,功夫片类似于美国西部片,它们所表现的都是一个人有能力控制他们周围的环境。”
  “在我们生活的复杂社会里,人们往往有一种对周围世界无可奈何之感,绝大多数人感到对来自自身以外的压力无法反抗。而在功夫片里,你却看到有那么一个人能够改变和控制周围的环境,这正像在西部片里一样,一个人可以单枪匹马除暴安良,伸张正义。我认为这种追求比某些影片要深刻得多。现今武术界所追寻的东方哲学的本质,以及西方人突然对东方哲学发生兴趣,还有对远东研究的蓬勃发展,都表明这远非一时之时尚。”
  温特杜尔和保罗希勒,分别担任《龙争虎斗》的制片人及助理制片人。
  当温特杜尔和保罗希勒有了拍摄好莱坞第一部中国功夫片的意向后,便一起去拜访金像奖剧作家史达灵·施里芬。
  施里芬表现得很热心,他非常赞同他们的意向,说:早就该为李小龙拍一部中国功夫片。
  但施里芬拒绝合作。香港之行受到的冷遇,使他不可能不会有想法。李小龙因印度之行而对詹姆斯·高宾怀恨在心。李小龙也曾抱怨过施里芬奉行的是中庸之道(这是施里芬从李小龙那儿接受的中国哲学名词),以老好人的面目出现,两边都不得罪,实则好歹、善恶不分。
  施里芬说:我掺合在里面,会使李小龙重新勾起印度之行的旧怨,反而会搅掉你们的计划。施里芬表示,他可提供中国功夫及李小龙截拳道方面的资料。
  温特杜尔和保罗希勒请人写了一部《血与钢》的电影文学剧本。上报华纳公司,很快就得到批准。
  温特杜尔设法与李小龙取得联系。这时,李小龙已开始了《死亡游戏》的拍摄。但他不会放弃他盼望了快10年的主演好莱坞影片的机遇,毅然停止《死亡游戏》,先口头上答应了温特杜尔。
  李小龙在电影事业上,还得依赖于邹文怀。邹文怀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使李小龙上了一个台阶。他把华纳公司邀他主演电影的消息告诉邹文怀。那意思是,他要重返好莱坞,成为好莱坞的职业电影演员。
  不知邹文怀是否担心李小龙远走高飞,一去不回。他提的建议使李小龙非常兴奋。邹文怀说,你现在不只是个职业演员,还是制片公司的老板。现在是他们有求于你,你干嘛不以协和公司的名义与华纳公司合作。影片成功,不仅你出名,你的协和公司也出了名。还有你获的利不只是片酬,还·可按比例分成。
  邹文怀指点迷津,李小龙茅塞顿开,对恩公道:对,如今我的协和,也可跟国际大公司华纳平起平坐,平分秋色了!
  邹文怀作为协和公司的合法合伙人,同李小龙一道飞往美国,同华纳公司商议合作事宜。
  华纳公司对李小龙一行高度保密,但是李小龙的面孔已为美国观众所熟悉,记者盯梢采访。在他们飞抵美国的第二天,消息就刊在洛杉矶的报纸上,在好莱坞引起较大的轰动。
  李小龙是这样回忆的:“啊,不得了!每天都有七八十个电话找我,希望我能有一份差事给他们。”李小龙被美国的传媒炒成东方第一位功夫影星,《血与钢》被炒成好莱坞巨片,许多好莱坞电影圈的人士,都以能与李小龙合作这部巨片的制作为荣。
  好莱坞的大制片公司如美高梅、哥伦比亚、联美等,也都派要员四处活动,竭力把李小龙拉过去,许诺的条件比华纳优惠,但一时泡制不出功夫片剧本。在这种情况下,华纳公司破天荒地采取了屈尊之举,他们不是互提条件,而是华纳公司单方面地全部接受协和公司提出的条件,并且率先在合约上签字。
  若不是因为李小龙,像协和这样的小公司在好莱坞巨头眼里,根本就不算个玩意。
  这是李小龙的胜利,更是邹文怀的成功。
  李小龙与邹文怀,改变了华纳公司单方面制作的初衷,而改为两家合作;制片资金由华纳公司负责,拍摄与制作在香港,这样,协和作为合作方的地位不是可有可无的;剪辑好底片后,英语版的后期制作在华纳公司,国语版则由协和公司负责,票房收入按两种版本进行划分,其它事宜则另附细则,或再商议。
  按照邹文怀的暗示,李小龙没有立刻在合约上签字——尽管华纳公司的做法使他们意外地满意。合约给带回香港,李小龙大笔一挥,使他的第三大宏愿成为伸手可触的现实。
  这部影片的制作资金预算是60万美元(但实际上用了80多万),这在好莱坞属一般标准,但对港台等华语片的公司来说,无疑是一部巨片。这使得依然是空壳的协和公司名声大噪,大有与邵氏、国泰等大公司平分秋色之势。
  该片的英文片名是《ENTER THE DRAGON》,中文片名为《龙争虎斗》。李小龙喜欢以“龙”为片名,一则取自自己的名字,二则象征中国。李小龙对原剧本《血与钢》不甚满意,提了一大堆意见。制片人温特杜尔向李小龙保证,他们会请好莱坞最杰出的电影剧作家改写成电影分镜头剧本。
  温特杜尔对这部影片充满信心,他说:“对武艺来说,这真是无与伦比的美,好象在跳一种致命的芭蕾舞,不管他们之中的敌意,我们无法拒绝经由他们的步伐,领悟到惊心动魄的打斗。”

  1973年元月,华纳公司的人飞赴香港。他们有:制片人温特杜尔、保罗希勒,导演罗勃·高洛斯,演员杰凯利、约翰·萨克逊、安娜姬贝莉等。
  高洛斯是好莱坞著名导演,早年曾两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提名。他是个摄影师出身的导演,他摄影的第一部影片《卡德莱克》就不同凡响,获奥斯卡最佳短片奖的提名。
  高洛斯在《龙争虎斗》封镜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谈感想:
  “拍片时最令我吃惊的是李小龙何以演得那么好。有人曾告诉我:李小龙不需要把戏‘演’出来,他全身都是戏,他只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就行了。是的,他确实使我惊讶不已。他是一个好演员,也是一个超群绝伦的武术师。”
  “你就是花上100万美元,在好莱坞的布景厂里,也难再见到香港那种东方式的情调。那种场面、音响,甚至气味,合起来给予参与拍摄的人一种强烈的、逼真的实感。东方的确是世界上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它包括无尽的奥秘和可能性。”
  尽管高洛斯对李小龙、对香港赞不绝口,但美方人士却适应不了香港的气候与环境,也适应不了李小龙玩命的工作方式和暴躁的作风。
  《龙争虎斗》的拍摄可谓多灾多难。
  嘉禾厂的拍摄条件远比好莱坞差得多。因故事情节主要是在荒僻岛屿上展开,岛上搭建了大规模的外景场地,大部份镜头要在这里拍摄。
  辛苦自不用说,几乎每一个美方人员都染上疾病。港方参加演出的演员有石坚、钟玲玲、茅瑛、杨斯等,他们也叫苦不迭。
  李小龙对人太严了。他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他要求这部影片要超过前三部影片,他为他的每一个动作都苦思苦想,呕心沥血,他吃的苦头、付出的精力自然比任何人都大。同时,他又把对自己的严要求强加于任何人头上,不光是对演员,对灯光、美工、化妆等人员亦是如此,使人不敢马虎,但心存怨言,觉得他在吹毛求疵。
  分镜头剧本与拍摄几乎是同步进行,即边拍边写,依据是整个故事框架和拍摄的实际状况与效果。操刀人是好莱坞的资深电影剧作家米歇尔·艾伦。一开始,李小龙就对他颇不满意,认为他根本不懂中国功夫、中国的风俗习惯。李小龙对他很不恭敬,与他谈论剧情发展及人物对白,不是以商榷的口气,而是在质问。
  那时候,剧组人员看见李小龙喋喋不休地骂艾伦,好像艾伦不是邀请而来的,而是因犯滔天罪行来接受审判的。知情的人,都认为李小龙太过份,而不是太认真。李小龙对艾伦写出的场面片断,不仅仅是挑剔中国功夫之类的常识问题,而是要与他想的完全一样——然而,谁也不知道李小龙肚里是怎么想的,甚至连李小龙也不知道!
  也许,在艾伦一生的创作生涯中,没遇过李小龙这么难侍候的主。他说一些玄之又玄、空之又空的武道哲学,再叫人用具体画面表现出来,并且要形神兼备;他昨天讲的意图,第二天一早就可推翻,甚至马上就可推翻,但责任却要由艾伦担当,谴责艾伦把他的话当耳边风。
  这种情况,艾伦怎能与李小龙共事相处?但他却有股子非得把剧本写好写完的韧性。结果,李小龙声称:不能跟艾伦共事下去!
  李小龙对艾伦的不满,导致与制片人温特杜尔的冲突,李小龙声色俱厉地指责温特杜尔在剧作人选上的严重失策:“他(指艾伦)根本就不懂中国的功夫!什么都不懂!若是我,比他强一千一万倍!你应该知道谁适合写我主演的剧本,你这样做,是存心要把剧本弄得一团糟!”
  这真是无稽之谈,作为投资方的代表制片人,会存心把剧本弄糟么?温特杜尔哭笑不得,又异常地恼怒。为了大局,温特杜尔忍住火气跟李小龙作解释。他承认艾伦是不懂中国功夫,他认为艾伦仍不失为一名杰出的电影剧作家。问题是如何协调好,使艾伦能够有效地按你的意图创作。
  温特杜尔很含蓄地说出这番话,事实上,李小龙古怪多变而又急躁易怒的脾气,谁也无法与他协调好。
  李小龙仍在厉声指责温特杜尔,在这种情况下,艾伦忍不住反驳李小龙,说李小龙作为“武术指导”,而剧本未把中国功夫写得规范传神,武术指导也有不可推卸之责。
  李小龙暴跳如雷,立即宣布炒艾伦的鱿鱼,叫他卷行李回美国去,声称这一辈子再也不愿见到他。
  李小龙没这个权,编剧是受雇于制片人的。温特杜尔为了顾全李小龙的面子,也是为了争吵不再升级,他跟几个美方人士把艾伦劝离片场的宿舍,并且把艾伦的行李也拿走了。
  这事真不好办,米歇尔·艾伦已跟温特杜尔签了协约。再说尚未封镜就打道回府,艾伦的面子往哪搁?温特杜尔跟邹文怀商议后,把艾伦安排到一家高档酒店住下,一切待遇不变,若不再继续《龙争虎斗》,艾伦可干别的。
  温特杜尔仍希望李小龙回心转意,并及时向华纳公司总部汇报了这事。
  李小龙是个喜欢意气用事的人,他一旦知错,会在内心悔恨不迭,并默默地改正。风波暂时平息后,温特杜尔希望李小龙突然问起艾伦来,说怎不见他找我谈本子。
  李小龙没这样,他说:“我来写!”李小龙一头扎进写字间。但没多久,又悻悻出来。他要干的事委实太多,他除了主演兼武术指导,还要越俎代庖管制片、导演、摄影、灯光、道具……等等一切大大小小、已有专人司职的事。
  李小龙总是不相信别人,只相信自己。
  拍摄离不开脚本,停机就意味着浪费大量的资金。在碰头会上,李小龙说原剧本不行,温特杜尔说:“我们会请好莱坞最优秀,也最擅长写动作片的电影剧作家重新创作,比如史达灵·施里芬……等等。”他一连点了五六个人名,看李小龙的反应。李小龙回答说:“我要最好的!”
  李小龙回到住处,在俩人的通话中谈及编剧人选事宜,温特杜尔再一次以暗示的方式推荐施里芬。李小龙仍是那句话:“我要最好的。”
  “李小龙已经不需要施里芬了。”这是俩位制片温特杜尔与保罗希勒共同得出的结论,但他们闹不清李小龙为什么对他们的暗示无动于衷,似乎压根就不知道好莱坞有个金像奖剧作家史达灵·施里芬。也许,李小龙名气太大,忘掉了老朋友;也许,李小龙想证明:没有你施里芬,我李小龙照样能主演好莱坞影片,照样有人为我写出功夫片剧本。
  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李小龙在最后一次通话中,却责怪起温特杜尔没请施里芬来!温特杜尔好气又好笑,实在弄不清李小龙肚里是怎么想的,直觉得他神经有毛病。
  应该说,这是事情的转机,现在唯有施里芬能拯救剧本。他熟悉中国功夫,跟李小龙相处多年,算得上半个中国通,他是李小龙最敬佩的好莱坞剧作家,他们近来的关系只是疏远了,并末破裂。
  华纳公司总部,已有人在做施里芬的工作。施里芬最初怎么都不同意,他苦笑道:“我现在无法讨到李小龙的好。”莲达跟施里芬通了电话,说李小龙现在十分困难,很需要你帮助,也只有你能帮助。莲达的口气真诚恳切,并且近于哀求,施里芬道:“你不用再说了,我马上就动身。”
  施里芬与李小龙在片场见面,没有任何客套,马上就讨论剧本。在工作中,他们也常发生争执,但很快就意见一致。有时,李小龙还会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主动做出让步。这使温特杜尔感到惊喜。也许李小龙已完全恢复理智,他应该知道,他如果把施里芬得罪走,不再会有第二个人赶来香港“擦屁股”。
  米歇尔·艾伦仍住在九龙的酒店,仍暗中参与剧本的创作。因为剧本的前半部是他写的,施里芬在许多问题上仍需跟他商量,尽可使剧本既让李小龙满意,又符合摄制要求。
  一天,李小龙在九龙街头看见悠闲散步的米歇尔·艾伦,李小龙膛目惊诧,正欲追过去问话。
  “被李小龙撵回美国去”的米歇尔·艾伦自知不妙,很快就从李小龙视线下消失。李小龙找到温特杜尔,向他大发雷霆,要他立即买机票让那个“美国佬滚回美国去!”
  艾伦带着一颗破碎的心回美国。他说:“平心而论,李小龙确实是个完美主义者,一切都想弄得好上加好。可我无法忍受他的作风,在我看来,他不仅像个暴君,而且像个疯子。”

  《龙争虎斗》预计在四星期内拍峻,但事实上拍了十星期。困难比想象的要多得多,好莱坞的制片方式在这里寸步难行。
  制片人温特杜尔对此心如火焚,他对外界抱怨道:
  “这里与好莱坞是完全不同的,香港人对什么都说‘行’,但并不是真的‘行’。他们对我们好莱坞的拍片方式一无所知,又不愿从多个角度选取每一个镜头,因此,剪辑时,除了把镜头连接在一起之外,就没有什么事可干了。”
  “我们也不得不放弃现场直接录音的企图,因为那里的人不习惯现场录音,他们总是在拍片时说个不停。想让他们静下来,简直比登天还难。”
  “我指挥不了这些人。有时排定要拍一场宴会的戏,可是居然找不到剧情所需的食物。他们会说:‘有什么你就用什么吧!’而今天道具还在这里,明天便会不翼而飞。”
  “我们拍片的照明灯是租的,但往往第二次再把灯租来时,却不是上次用的那些灯。结果我们不得不把整个镜头全部重拍一遍。在他们看来,灯的颜色每次不同是无关紧要的。”
  “迷信也是一个问题。人家答应租给我们一艘船,可是到用船那天,船主却说不是黄道吉日,天时不利,于是船也就没有了。”
  美方人士抱怨中方,中方人士亦抱怨美方。同做一样的工作,中美双方人员的待遇迥然不同。美方人员是按照好莱坞的标准,中方人员则是香港的标准。这种反差,使得一些中方人士忿忿不平,抱怨说:某某还不如香港的某某做得好,可报酬却是这边的好几倍。又说:美国佬在本土搞种族歧视,还把种族歧视带到香港来了。
  而美方人士亦是有苦难言,在香港拍片,除酬金不变,其他待遇都大大降低了。
  拍戏请了两百多名临时演员,这是一群乌合之众。有人声称是功夫师,实际上一点功夫都没有;还有人德性很不好,见着值钱的东西,就偷偷摸摸带走。
  这也许都是小事,最令人头痛的是绝大部份人不懂表演。在好莱坞情形却两样,能随时叫到训练有素的临时演员,你不需教他们如何动作,他们会表演得让你满意甚至吃惊,因为他们当中,有的是电影戏剧表演专业出来的新秀,有的是来好莱坞寻求发展而末果的职业演员。
  有一次,拍一个大型场面中某演员的特写,而临时演员不知自己该如何动作,有的甚至停下来看这位演员是如何表演的。这时,几乎所有的中美双方工作人员都停下手头的工作,一一教他们该如何动作。
  该拍三个镜头的时间,结果只拍了一个镜头。有时看样片,会发现有一个临时演员站着发呆,或做跟剧情相悖的动作,这个镜头便不得不重来。
  拍摄进度延误,跟李小龙过于认真、过于偏执不无关系。李小龙常跟制片、导演、编剧等发生冲突,他一意孤行,执拗于自己的主张不放。若莲达在场,事情或许会好办许多。但通常的情况是,一切工作都暂停下来,或推倒重来。
  有一次在新界拍外景,所有人员都到位,唯有李小龙没到。大家焦急地等了数个小时,李小龙悠哉悠哉姗姗来迟。大家并末责备他,立即投入拍摄前的准备工作,李小龙却神经质地说:“我头痛,今天不拍!”拂袖而去。导演高洛斯给他气得几乎快哭。
  温特杜尔回忆当时的情形苦不堪言,他说:
  “我不仅是制片人,我还是助理导演、布景设计,然而,实际上却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在我的一生中,我从未如此卖力地工作,也从未如此经常地陷入失控。”
  “我的确认为李小龙很自负,倘若没有莲达,《龙争虎斗》是完不成的,是她使小龙控制住情绪。在洛杉矶时,我和小龙是朋友;而在香港,我们却成了一个巨星与制片人的关系。影片真正开拍后,他变得通情达理起来,这真是万幸。而在每一次开拍前,我们确实有些隔阂。”
  温特杜尔说:我们在洛杉矶关系是非常友好和融洽的,但现在,小龙变得如此出名,如此锋芒毕露,如此暴躁,他是被周围的一切弄得惶惶不可终日了。前后只8个月之间,他在香港这个地方,由一个普通人变成风头最劲的大人物……
  “请不要误解我,我无意说毁他。他是复杂而别具一格的,令人很难了解。他脑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别人难以猜度。唉,他真是一个活生生的‘真人’啊2”
  莲达在《龙争虎斗》的片中担任一个不重要的角色,而在实际拍摄中,她的角色却异常地重要。导演高洛斯说:“如果没有莲达,我们不可想象将会是什么样的情形,或许大家赌气不干,成为好莱坞电影史上的丑闻。”
  李小龙的暴躁与多疑,使他成为一个孤家寡人。没人能与他直接沟通和交流,而莲达就成为沟通大家思想的纽带和桥梁。当李小龙发怒时,没谁能扭转他的意志,而等他火气稍平,往往是莲达说服李小龙,使李小龙接受别人的正确方案,或者坐下来重新商榷。
  莲达常与演职员一起交流,尤其是与那些受过李小龙怨气或对李小龙不满的人谈心,莲达通常是责备自己,以内疚的口气说她在家里末尽到一位妻子的职责,才使得李小龙心情不好,动辄发火。莲达自然还会谈到李小龙的为人,说他脾气虽坏,其实心地不坏,他错待了人,内心总是忏悔,临睡前还向我说个不停。
  大家都尊敬莲达,爱莲达。因为莲达,才使大家对李小龙的对立情绪末演化到势不两立的地步。莲达或许不能彻底抹平大家对李小龙的恶劣印象,但至少有一点:这部由多方人员凑成的摄制机器之所以能不屈不挠运作下去,有莲达的一份功劳。
  保罗希勒说:“莲达是我一生见到的,少有的几位伟大的女性。”
  莲达回忆起《龙争虎斗》的拍摄,有一般不堪回首的无奈感,她没有谈人际间的是是非非,只是谈李小龙,说他那段日子是极紧张极痛苦的,命途多舛,常会有些意想不到的事落在他身上。
  那时候报界常会出现一些揭李小龙隐私的文章,弄得他心烦意乱。又因为李小龙的某些做法非礼或粗暴,使得他与新闻界的关系日益恶化。
  向他挑战的人总是接连不断,他们想借打败李小龙而名扬天下,或者至少把李小龙气得暴跳如雷。李小龙对挑战者一律挂免战牌,这使得公众舆论认为他胆怯。在《龙争虎斗》的片场,李小龙忍无可忍,把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挑战者打得一败涂地。李小龙并无快慰,而又是深深的苦恼。
  《龙争虎斗》中有一幕李小龙遭遇眼镜蛇的戏,李小龙与眼镜蛇周旋、对峙,最后将这凶残灵敏的毒物制伏。在拍摄过程中,李小龙却被眼镜蛇咬了一口,幸好这条眼镜蛇已事先摘除了毒腺。
  该片最严重的事故是李小龙被玻璃扎伤了手。剧中有一幕李小龙与恶棍阿哈拉搏斗的场面,阿哈拉以敲碎的玻璃瓶做锐器向李小龙突刺,李小龙徒手还击。李小龙与演员罗勃沃事先排练过,一切顺利。当时,香港影业还没有采用糖料制的玻璃瓶做道具,而是用真的。在正式拍摄时就出事了,罗勃沃没有掌握好时间,玻璃瓶不是刺向空档,而是直接扎在李小龙手上,手给割开一个好大的口子,鲜血淋淋。
  当时,拍摄已近尾声,李小龙是主角,又是武术指导,结果使拍摄工作几乎停顿下来。李小龙整整养伤一星期,他心焦似火,烦躁不安。
  本来就不顺的摄制工作又再次缓慢下来。

  好事多磨,《龙争虎斗》终于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成功的好莱坞式的中国功夫片。
  该片的故事情节套用深入虎穴查奸锄害的模式。一名姓韩的少林武术的叛徒(由石坚饰),来到一座荒岛上立寨为营,干起贩卖海洛英的不法勾当。警方须查证核实,并将韩缉拿归案。但由于韩严禁任何人携带枪支进入海岛,便只能派徒手功夫高强的间谍才能深入虎穴完成此项艰巨任务。于是,警方来到少林寺,邀请李姓的功夫高手(由李小龙饰)出山。同时,李的师父(由乔宏饰)也有意清理门户,以正佛门戒律,故批准李前去查证锄奸。
  剧情的高潮,是发生在海岛堡垒里的角逐。韩邀请美国的角力专家威廉(由杰凯利饰)、罗伯(由约翰·萨克逊饰)来参加比武竞赛。李拒绝参加竞赛,他不想暴露自己的功夫。此刻,李的妹妹因遭不幸也在海岛上,李打算把妹妹(由莲达饰)拯救出去。岛上有个叫阿哈拉的恶棍(由罗勃沃饰),带领几个韩的门徒,袭击了李的妹妹,迫使他妹妹自杀。李义愤填膺,毅然参加了竞赛。
  温特杜尔是这样叙述这幕戏的:
  李最后证实,这岛屿不仅是巨大贩毒组织总部,还是拘禁少女的地方,这些少女都是用来做‘实验’或贩毒的。李曾抑制他为其妹复仇的欲望。阿哈拉不敌李快捷的双脚。在狂怒之下,阿哈拉抓起两个酒瓶,敲碎它们,用来刺李。李终于别无选择,杀了阿哈拉。
  “这并不是一个以牙还牙的故事。实际上,李被描述成一个非暴力的人。他杀死阿哈拉也是被逼得不得已的情形下而出手的。这是武术界的原则。”
  在片中,李小龙将角色冷漠严峻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电影行家都认为李小龙是个内涵很深、戏路很宽的动作演员。
  在此片中,李小龙展示的功夫亦有颇多新鲜处,李小龙的动作比过去更明快,更潇洒。全片最高潮,是李小龙在地牢里独战群豪,他的拳脚、双节棍;长棍及菲律宾魔杖到达登峰造极的境界。
  在片中,李小龙不仅展示他的功夫,还借剧中人之口弘扬他的截拳道。其中一段对白是,李在少林寺跟一高手比武,轻易击败对手。李的师父赞道:“刚才看你的武艺已进入化境,希望你能身心一致发挥到最高境界。你能解释什么叫武术的最高境界吗?”
  李回答:“就是把技巧隐于无形。”
  此片由中美双方联合摄制,在风格上不甚统一和谐。在中国观众看来,不少地方不伦不类。但恰恰是这些不伦不类的地方,却能为西方观众所接受。
  因此,《龙争虎斗》不仅又一次轰动香港,在欧美亦风靡之至,使李小龙成为世界性的电影明星!可惜李小龙未能再一次品尝成功之喜悦——他于影片公映的前一个月,撒手而去……
  ------------------
  小勤鼠书巢 Luo Hui Jun 扫描校对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