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五、初识奕宁


  安德海又到了奕宁的身边,而奕宁正是后来的咸丰皇帝。

  安德海跟着师傅崔海在寿康宫度过了最初的五个月,一开始他是“小和尚进庙”——人家念经他念经,人家烧香他烧香,他用心地向崔海学习,除了学习他是如何当差的,更重要的是向他学习如何取悦于主子,如何在后宫里站稳脚跟。最终,安德海悟出一个秘诀:在主子面前,你永远是奴才,是一条忠实的狗。
  由于安德海潜心学习,尊敬师傅,从不多问多说,不出半年,便得到了师傅的肯定。一日,崔海与安德海闲谈,安德海早就想知道师傅对自己的看法如何,便试探性地问道:
  “师傅这几日好像夜里睡得不安稳?”
  崔海捶了捶腿,叹息道:
  “老了,不中用了,我这腿疼的老毛病又犯了。”
  “既然师傅身体不适,明日向贵妃娘娘告个假,休息几天吧。”
  “那也好,也该让你一个人单独行事,锻炼锻炼了,贵妃娘娘前几日还向我提起你了。”
  “徒弟不愿离开师傅,徒弟还什么都没学会哩。”
  “哪儿的话,你很用功,很勤快,等瞅个合适的机会我向贵妃娘娘求个情,让你试着干。”
  崔海的这句话正中安德海的下怀,他连忙磕头道谢,他是真心感谢师傅。崔海果然是个忠厚老实之人,他十分地守信用,没过几天,他便瞅准了机会,向康慈皇贵妃推荐安德海。
  “奴才给娘娘请安。”
  每次见到贵妃娘娘,崔海都是规规矩矩的双腿跪安,而每次娘娘都客气地说一句:
  “快起来吧。”
  崔海这日婉转地说出了自己近来身体不适,日渐衰老,恐怕力不从心,想告老还乡,安度晚年。康慈贵妃用惯了崔海,她觉得再也找不到一个比这老奴更贴心的了,不禁有点黯然神伤,悲切地说:
  “照礼该准你还乡养老,可这寿康宫里少了你可不行呀,谁也不能代替你。”
  崔海见火候已到,便趁机说:
  “老奴无用,也没为贵妃娘娘出过什么力,现在有一个人,只在老奴之上,不在老奴之下。”
  康慈贵妃似乎已猜度出他说的是谁,沉吟了一会儿,开口道:
  “谁也不在你之上,你的忠心,你的为人,自从我进宫就没见过哪一个公公比你强。”
  “安德海这个孩子机灵又伶俐,将来肯定比我强。”
  崔海壮了壮胆,还是把想要说出的话说出来了。康慈贵妃并没有多大的反响,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
  “等等再说吧。”
  崔海回来以后,把刚才如何推荐徒弟一事全告诉了安德海,安德海脑子里一直琢磨着康慈贵妃的那句话:
  “等等再说吧。”
  什么意思?是指等师傅回乡后再用自己,还是指等自己长大以后再考虑如何安排自己?安德海虽然表面并不流露出什么,但内心里十分焦急,等,等到什么时候为止?安德海捺不住了,暗地里找到了黄承恩。黄承恩对徒弟安德海在宫中这几个月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起码,他向娘娘推荐的人不是个草包,他也觉得安德海给自己争了面子,所以对徒弟的要求,只要不是太为难他,他都乐意帮忙。
  “师傅吉祥。”
  安德海在宫中过了五个多月,每逢比他高一等的人,他总习惯问安。黄承恩见安德海已上路,便笑眯眯地问:
  “怎么今个儿有空,快把我这个师傅给忘了吧。”
  “怎敢,也不会,师傅的大恩大德终生难忘。”
  “快屋里坐,你好像胖了一些,宫中的生活还习惯吧?”
  黄承恩关切地问长问短,他仿佛真把安德海当成第四个干儿子了。他明白,今天安德海找他绝不是来闲聊,安德海肯定为了某种目的而来。
  “师傅,徒弟在寿康宫那边时刻地惦念着您。只不过平日里要向崔海师傅学习,没时间来看您。”
  安德海比入宫以前会说多了,句句说到你的心坎上来,一定是跟崔海学的。想到这里,黄承恩关切地问:
  “跟着崔师傅一定学了不少东西,崔海是个忠厚人,他待人一向不薄,拜他为师,是你三生有幸。”
  “那自然,崔师傅和师傅您一样,待弟子如亲子。不过,听崔师傅说他准备告老还乡。”
  接着,安德海便把崔师傅如何在康慈贵妃面前竭力推荐自己一事,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并且他也把自己的疑惑全盘托了出来,以征询黄承恩的看法。黄承恩沉吟了片刻,安慰安德海:
  “首先崔海对你的印象不错,其次,康慈贵妃对你也很满意,这是你发展的良好基础,等我挑个时机,在康慈贵妃面前再夸你几句,不怕她不重用你。不过,你也不能太急于求成,特别是不能让崔海看出你的心思,那老东西也鬼的很。”
  安德海道别了黄承恩,悄悄地回到寿康宫,他发现崔海正躺在床上呻吟。原来,崔海年轻时并不在寿康宫听差,他原来是御花园的园丁,经他的手养出的花,朵大色艳,深得早崩的孝淑睿皇后的喜爱。每年春天,孝淑睿皇后总让人去御花园摘一些牡丹、芍药来,摆放在自己的寝宫里,有时牡丹、芍药花一到了寝宫便不那么艳丽可爱了,只好把花匠找来,培植一些土肥,一来二去,皇后觉得这花匠心灵手巧,忠诚老实,便要到自己的身边。有一年冬天,腊梅该怒放了,皇后很想放一盆腊梅在床头上,崔海便冒着大雪去搞腊梅,一不留神,脚下一滑,跌了一跤摔断了腿。整整睡了三个月才养好了这条腿,骨头是接上了,可是每逢阴雨天,这条伤腿就疼痛不止。孝淑睿皇后崩逝后,康慈皇贵妃念在崔海为主人效忠的份子,把他调到了寿康宫。随着年纪的增长,崔海的那条伤腿不但阴雨天疼痛难忍,平日每逢深夜也是一个劲地钻心疼,有时竟疼得浑身发抖,近日来,不但深夜疼,白天里也疼,今天终于支撑不住了,躺在床上打滚。
  安德海找来了大夫,大夫给崔海扎了银针,又开了药方子,
  刚离去。康慈贵妃身边的宫女便来了:
  “贵妃娘娘让崔公公去一趟。”
  说罢,转身走了。崔海听说娘娘让他去,肯定那边有事,便挣扎着爬起来,他刚下床,“扑通”一声摔到了地上,一个老人经这一摔可吃不消了,他淌着豆大的汗珠,努力扶着床沿想站起来,可怎么也站不起来。万般无奈之际,崔海只好让安德海替他跑一趟。
  安德海正愁没机会表现自己,这下可好了,真可谓天赐良机,他一定要抓住这个大好的机会好好地发挥一下自己的才干,也让康慈贵妃对自己有所了解。
  “奴才给娘娘请安,娘娘吉祥。”
  安德海在宫中生活了半年,他现在已经15岁了,比半年前胖了许多,也白了许多,说话办事更是大有长进。
  “免礼平身。”
  “谢娘娘。”
  “你师傅呢?”
  “回娘娘,崔师傅正欲来此,不想腿疼难忍,摔了一跤,他无力支撑,只好躺在床上,望娘娘恕罪。”
  这一番话说的得体又圆滑,不禁让贵妃娘娘暗暗佩服这眼前少年。安德海低眉垂手等待吩嘱。康慈贵妃指着桌上的一盘子鲜菠萝说:
  “这是两广总督差人送来的新鲜玩意儿,你去送给四阿哥、六阿哥他们尝尝,告诉两位阿哥菠萝不能再放了,尽快吃掉它。”
  “庶。”
  安德海捧着菠萝盘退了出去。一路上他都在想先给哪个阿哥送去呢?先送给四阿哥吧,怕娘娘不高兴,因为六阿哥是娘娘所生,天底下哪个做娘的,最疼爱的都是自己的亲生骨肉。那么先送给六阿哥,又不合情理,兄弟之间总有个长幼之分,这可难倒了安德海。他站在岔路口,不知如何是好。
  “对!”自己怎么刚才没想到这一层?安德海拍了拍脑门子,为自己突然冒出个两全其美的主意而洋洋得意。
  他捧着菠萝盘站在御书房的门口,等待着两位阿哥下学出来。这两位皇子,一个叫奕宁,排行老四,人称四阿哥;一个叫奕沂,排行老六,人称六阿哥。他们同父异母,手足之情甚笃,两人都已到了读书的年龄,这便都到御书房受正规教育。不过,他们不是同一个先生教的,但上学和下学是同一时刻。
  安德海没等多久,两位阿哥便从书房里走了出来,他们边说边笑,直冲着安德海走来。他们虽然不认识安德海,但安德海清清楚楚地认识他们,左边的是奕宁,右边的是奕沂,安德海等他们刚一走近自己,便双腿一跪,来了个跪安:
  “奴才给主子请安。”
  他把菠萝盘高高托起,一直托到了头顶。两位阿哥被他这滑稽的动作逗乐了,不约而同地说了句:
  “起来吧,你是谁?”
  “回主子,奴才是寿康宫那边的,名叫安德海,娘娘让奴才给两位主子送菠萝,奴才怕送到寝宫,宫女不懂放坏了,就只好在此等候,亲自交给两位主子。”
  两位阿哥相视而笑,他们是笑母亲的无微不至,还是笑安德海的忠心,或者笑能吃上这新鲜美味的菠萝,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两位阿哥让随身小太监接过菠萝盘子,谁知小太监手一滑,将盘子打翻在地,菠萝叽哩咕噜滚了好远。小太监不知如何是好,安德海连忙将菠萝捡起,左手捧着菠萝,“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右手将自己狠狠地掌了几个嘴巴:
  “奴才该死,奴才该死。”
  “起来吧,算了,也不是什么大事,你回去吧。”
  四阿哥奕宁并不觉得安德海有什么过错,但安德海却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这个太监很忠心。”
  而六阿哥奕沂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这个奴才是条狗。”
  后来,送菠萝一事传到贵妃娘娘的耳里,她也认为安德海太有心计,恐怕日后不好把握他,过了两个月,便把安德海拨到四阿哥奕宁处,唯恐对儿子六阿哥奕沂将来有什么不利。
  康慈贵妃失算了,凡是狗,都是谁给它吃的,它便替谁咬人,狗对主人并不乱咬,而对主人以外的人却往往是狂吠的。后来,安德海得势后的确“咬”过奕沂。
  崔海这次腿疼病犯了,病得可不轻,几天的功夫人就整个变了个模样,憔悴不堪,瘦弱无力,康慈皇贵妃命太医为他诊治,太医回话:崔公公并不是早年断腿之疾复发,而是腿里长了一个大硬块(当时,人们并不知那便是骨癌),致使他无法下路行走。
  据太医推断崔海以后没有下床的可能了。这对崔海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对贵妃娘娘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她为崔海的身体担心。内务府知道了崔海的严重病情,便通知他马上离开寿康宫回乡养老,并一次性地给了崔海50两银子。这位善良、温和的老太监为皇宫卖了一辈子的命,老了被赶出宫门,甚是凄惨。崔海少时离家,至今家中已无亲人,旁系亲属都觉得他是个阉人,不敢收留他,无奈他只好出家为僧。
  与紫禁城仅一墙之隔的兴隆寺,是一座古寺,出宫的老太监多是在此出家,了此残生。寺内,乾隆年间的一通石碑,详细记述了此庙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这座建在北长街的寺庙,始于明朝,传说,起初是明朝大太监王振的“家庙”。一度兴隆寺还储存过军械。这座外表风雨剥蚀的古寺,占地面积很大,从后宅胡同五号院直通庆丰古寺。两座古寺如“兄弟庙”。凡进寺的太监,出宫前必须至少交纳寺里20两银子,这叫“纳坎”。到了清朝末年,在这里出家的太监越来越多,后来,竟然有皇族的人也在此出家,一时间,兴隆寺的香火很旺。这寺里的太监,大多数是无依无靠、无财无势的老太监,也有一些是犯了宫规生怕问罪,携着钱财避到寺里来。出家人是方外人,宫里也不好再追究什么,于是,兴隆寺实际上是出宫太监的“集体宿舍”,不管是出宫太监还是宫中太监,出入都不是太困难。崔海出家后,安德海抽空便常来看师傅,他与兴隆寺的主持、大和尚等人都混得很熟。与其说安德海不忘师恩,不如说他在给自己找一条后路,也许,几十年后,这里便是自己的归宿。但他万万没想到,师傅出家境遇凄凉,自己还不如师傅的下场,他连个全尸也没能得到。
  崔海一出宫,寿康宫这边顿时少了些欢乐气氛,康慈皇贵妃整日闷闷不乐,安德海觉得这正是显示自己本领的时候,便小心翼翼地候在宫外,不敢离开半步。一日,康慈贵妃来了点精神,想上御花园去赏花。这时候正是六月伏天,太阳像一个大火盆扣在天上,天热得空中如一团流火,让人透不过气来。安德海随众太监、宫女们前往,康慈贵妃上了年纪,走起路来,又累又热,直喘不停,安德海马上垂手低语:
  “奴才见主子甚热,不知主子能否赐奴才为主子驱热?”
  康慈贵妃满头大汗,坐在御花园的长亭里,默默地点了点头。安德海拿来一把绢扇,跪在贵妃娘娘的身后,扇了起来。
  “啊,好一阵惬意的凉风。”康慈贵妃顿时觉得凉爽多了,心情也好了一些:
  “安德海,起来吧,站着扇好了。”
  康慈贵妃为人贤淑,心地善良,她见太监跪在地上为她扇
  风,安德海那灰布长衫都湿透了,多少有一点过意不去,便命安德海站起来。但安德海执意跪着扇,
  “回主子,奴才一站起来,这风便往下去了,主子感觉不到凉快。”
  原来,安德海虽年仅15岁,但个儿长得挺高,他要比贵妃娘娘高出一头,再者,娘娘是坐着的,他若站起来,弯着腰扇风,即使不上劲,又得不到应有的效果,他只有跪着扇风。
  康慈贵妃发现安德海少言寡语,心细无比,渐渐地也喜欢上了他,自己准备再认真调教一阵子,便送到四阿哥奕宁那里去。
  道光皇帝一共生了九个儿子,前面三个儿子都夭折了,四皇子奕宁是孝淑睿皇后所生,但孝淑睿皇后已崩逝多年,其实,奕宁是由康慈皇贵妃带过来抚养成人的。虽然康慈贵妃不是奕宁的生母,但她宽厚仁慈,贤淑温和,待四皇子如亲儿子一般,这样一来,四皇子与他的同父异胞的弟弟奕沂共同拥有康慈贵妃一个母亲。兄弟俩的感情很深,奕宁从小就很乖,别的皇子从小都很贪玩,但他文文静静,特别懂事。道光皇帝见这个四阿哥像个女孩子似的爱静不爱动,又念在他没了亲娘,便格外疼爱他。他的弟弟,六皇子奕沂性格和他截然相反,奕沂天资聪慧,口齿伶俐,那小机灵劲儿在兄弟们之上,所以,道光皇帝也很偏爱他,道光这几个儿子之中,奕宁和奕沂一个是他的宝,一个是他的贝,手心手背都是肉,在他的心底也分不清究竟更爱谁。还是两个皇子小的时候,一有空闲,道光皇帝就喜欢到寿康宫去逗两个孩子玩。这日,道光信步走到了寿康宫,康慈贵妃迎了出来,贵妃对皇上的敬多于爱,而皇上对贵妃的爱又多于宠,他们之间有许多话语是不需要说出来的,单凭眼神便能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所谓的默契吧。道光刚下朝,累极了,刚才在朝上为了赈灾之争吵得他头晕脑胀,到了寿康宫他便躺在软榻上歇息,过了一会儿,仍不见他的两个皇儿,便问康慈贵妃:
  “四阿哥和六阿哥呢?”
  “在园子里玩着哩。”
  歇了一会儿,道光觉得有了点精神,便踱出卧室,来到园子里。这寿康宫里有一个不太大的小花园,这时正是阳春三月,百花争艳,五彩缤纷,园子里盛开着牡丹、芍药、一串红、玫瑰等花,花丛中蝴蝶飞来飞去,忙于事务好久没闲情逸志赏花了,今个儿有空,他忽然觉得日子过得太快了,又是一个春天,一切都那么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他在欣赏着、享受着,被这大自然的美所深深陶醉了。
  “给我,快把那只花蝴蝶还给我。”
  “不给,偏不给。”
  两个稚嫩的童声传到了道光皇帝的耳朵里,随着声音,他向花丛中望去,正是他要找的两个宝贝儿子。四阿哥今年五岁,六阿哥比他小一岁。道光皇帝并没有惊动两个孩子,他轻手轻脚地绕到他们的后面,只见六阿哥奕沂手里捂着什么,四阿哥奕宁正伸手去抢。两个孩子你争我抢,争执不下。
  “这蝴蝶是我发现的。”
  奕宁对弟弟挺认真地说着,而奕沂两个小手捂着蝴蝶就是不给。他也在为自己辩解:
  “是你看见的,但是我捉住的,我抓到了它,想怎么着就怎么着。”
  四阿哥几乎要急哭了,恳求弟弟:
  “这花蝴蝶多漂亮呀,放走它吧,你折了它的翅膀,它就飞不起来了,找不到它的阿玛、额娘,多可怜呀。”
  “我偏要折断它的翅膀,看看它没了翅膀是怎么个活法,它都这么大了,应该自己找吃的了,光靠它的阿玛、额娘是不行
  的。”
  这一幕,道光皇帝全看到眼里,他的心中不禁颤了一下:这两个皇儿哟,一个善良而果敢不够,一个果敢而善良不足。这世上的干事万事就是那么令人遗憾,总得不到十全十美。
  道光轻轻地咳了一声,两位阿哥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来。
  “阿玛。”
  “阿玛。”
  两个天真的孩子扑到了道光的怀里,他一手牵着一个进了屋,两个孩子有几天没见到疼爱他们的阿玛了,他们依偎在阿玛的怀里显得格外亲热。四阿哥坐在阿玛的左腿上,六阿哥趴在阿玛的背后,用双手勾着道光的脖子。突然,奕沂发现阿玛又添了不少白发,他用小手指着阿玛的白发说:
  “你这几根白发呀,长在阿玛的头上多难看,还是我把你们连根拔下吧。”
  他刚一动手想摘掉那几根白发,四阿哥奕宁惊叫道:
  “别动它,它长在阿玛的头上,拔了它,阿玛的头要疼的。”
  道光将两个儿子都揽在怀里,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取长补短岂不更好。”
  岁月如梭,光阴差苒,一晃,奕宁和奕沂到了上学的年龄。
  奕宁稍大一点,他便先进了学堂,他的老师是大学士杜受田。这位社先生学识渊博,教导有方,两年下来,奕宁便熟读了四书五经,什么《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他几乎都能讲解得滚瓜烂熟。他的六弟奕沂天资更聪慧,虽然比奕宁启蒙晚半年,但他的接受能力极强,只要老师讲解一遍的文章,他都能倒背如流。道光越来越喜欢,也越来越忧心,喜的是两个最疼爱的皇子饱读诗书,知情达理,忧的是自己也感到很为难,到底立谁为太子?近年来道光日感体力不支,心力推悴,常常批阅奏折时,伏在案几上就睡着了,他心里明白这是衰老的征兆,该认真考虑立太子之事了。
  照理讲,前面三个儿子都死了,这四阿哥奕宁应立为太子,可六皇子奕沂无论是文才、口才、武功都比四皇子要略高一筹,因此道光拿不定主意,多次对四皇子和六皇子进行考察、研究,还是掂不出个轻重来,所以立太子之事只好暂时放一放。
  安德海经过康慈贵妃的半年亲自调教,的确长进多了,宫中的礼节、规矩、习惯他都能运用娴熟,而且做得不温不过,恰到好处,颇得贵妃娘娘的赏识。奕泞的年龄越来越大,他曾几次提出想要一个年纪和他相仿的太监留作使唤,于是安德海顺理成章地跟了奕宁。奕宁虽天资不如六弟奕沂聪明,但他遗传了母亲孝淑睿皇后的美德,即宽宏大量,善于接纳别人的意见,不像老六那样有些固执己见,意气用事。
  安德海到了四阿哥奕宁身边,自己觉得很值得庆幸,四阿哥有得天独厚的资本,这就是他是在世的大阿哥,将来继承皇位的可能性极大。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主要职责就是侍奉好奕宁,让他赏识自己,然后一步步帮助奕宁取得皇位,自己也跟着沾光。原来奕宁身边已有一个比安德海大四五岁的太监,名叫陈亮,此人只知道尽职做事,不懂得辅佐幼主取得宝座,比安德海的心计少多了。安德海恰恰利用了陈亮的这一点,一步步占领并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赢得了奕宁的信任。
  奕宁虽然对政治斗争略显得迟钝,但他有些爱慕虚荣,安德海抓住了他的这一弱处,大作文章。
  一次,奕宁下学回来,躺在软榻上正闭目养神,他又忽然想起什么似的,令宫女拿出一件淡绿色的夹袄,他把夹袄套在长衫的外面比划着,对着大铜镜左照右照,恰巧安德海与陈亮走了进来。奕宁希望有人能欣赏他一番,便说了句:
  “你们看,这件绿夹袄套在我的身上感觉怎么样?”
  陈亮是个老实人,他讲话可不会拐弯,便直言相告:
  “主子穿的是灰长衫,罩上一个绿夹祆可不怎么好看。”
  奕宁听罢,一脸的不高兴,他刚才的兴致全没了。安德海一直在察言观色,他发现了奕宁的脸上情绪变化,马上接了过来:
  “本来嘛,灰长衫不怎么佩绿夹袄,但颜色怎么个配法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看穿在谁的身上。这身衣服若是穿在其他阿哥的身上定是不配,但穿在主子您的身上,我反倒觉得别有一番风度。”
  奕宁见安德海极力赞同自己的观点,便和颜悦色地说:
  “说下去,说下去。”
  安德海见自己拍马屁已初步奏效,便壮了胆,发表了一番“演讲”。
  “主子您是龙种,自然与常人不同,可不能用看凡人的眼光来看您。主子您生在帝王家,眉宇之间流露出一份轩昂的气度,神情姿态高贵典雅,谈吐风韵让人惊慕,单就您这翩翩的风度足以羞花闭月,让人望而赞叹不已。”
  其实,安德海根本就没解释清楚为什么奕宁穿灰长衫配绿夹祆好看,他而是偷换了主题,转到了奉承奕宁之体态上来了。奕宁也不再追问这穿着好不好看,只感到心里乐滋滋的,他希望得到的也无非是别人的奉承,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同时,心里也暗暗地想:
  “这个安德海,可不能小瞧他,此人可不那么简单,不过,只要笼络住这个人,他会卖命为你奔走的。”
  想到这里,奕宁笑了一下:
  “都跪安吧。”
  “庶。”
  从此以后,奕宁便留意观察安德海,安德海自然更加倍小心、用心、专心地侍奉奕宁,这主仆关系十分融洽。
  安德海是腊月初五离开的家,一转眼,是来年的十一月了,算起来他离开汤庄子也快有一年了,安邦太夫妻无时不在想念着儿子,不知儿子在宫中生活得怎么样。这年冬天特别冷,安妻执意要给大儿子做两件棉衣送到京城去,安邦太拗不过她,便由妻子去。安妻用柔柔的新棉花做了一件小夹袄和一条棉裤,央求二叔安邦杰送给安德海。无奈,安邦杰二度进京。他通过安德海的表舅王毅顺找到了黄承恩的家,又央求黄承恩把棉衣送到安德海的手中。
  太监入了宫,必须遵守宫规,但历朝历代的皇宫也不是灭绝人性,不让太监认六亲,内务府是允许太监的亲属们来探望的。
  在黄承恩宫中的小院内,安德海见到了二叔安邦杰,叔侄相见,自然是一番亲热,拉些家常话,叙叙别后情,之后,安德海拿出自己一年来做太监赚来的银饷,执意让二叔带给爹娘补贴家用。其实,太监的银晌并不多,他们的吃穿用度一律是宫里提供的,内务府按月发给他们一些零用钱,一年也不过是十几两银子,但实际上,安德海这一年的收入远远超过这个数。这些银两从何而来?还不是奕宁赏的!皇子们生在宫里,长在宫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哪晓得赚钱的艰辛,他们每月都由内务府发给月银,但他们从不出宫,要银子干嘛?所以根本就不懂得银子的重要,有时高兴起来,便抛给宫女太监们一些银子,看着他们得赏时喜滋滋的样子,奕宁感到十分有趣。安德海会拍马奉承,当然得到的赏银比其他人更多一些。
  安邦杰推辞不过便收了银子,他把嫂子给侄儿做的棉衣拿了出来,交与安德海。安德海手捧着娘亲手做的棉衣,心里好一阵激动。娘的针线活做得又细又密,小夹袄做得不薄不厚,不短不
  长,不胖也不瘦,这全是娘凭着感觉做出来的,竟那么合体,可见,娘是用一颗慈母心凝成了这小夹袄,安德海在心底感激他的母亲。
  宫中太监一年四季都是统一着装的,不允许随便穿着,可这是寒冬腊月,在灰棉袄里面加上一件小夹祆,别人又看不见,也无妨。于是娘做的小夹祆便穿在了安德海的身上,穿着它,安德海觉得暖和多了,这是一种从心坎里往外冒的温暖。
  和一年前安德海入宫时一样,外面纷纷扬扬飘着雪花,外面白茫茫的一片,人们都躺在暖和的屋子里不愿外出。奕宁的老师杜受田见大雪下个不止,便向内务府请示,放了皇子几天假。奕宁自从启蒙以来,几乎天天都在读书中度过,其实,皇家的孩子虽然享受着锦衣玉食,但很少有百姓家孩子的那些乐趣,他们的生活很枯燥。奕宁睡累了便坐一会,坐累了又躺一会,实在无聊。他让安德海给他讲述百姓家的孩子是怎样度过漫长的冬天的,特别是遇到这漫天大雪,不能总在床上躺着吧。安德海被奕宁这一提,倒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给奕宁讲述了自己记忆中最欢乐的一幕:
  “那年我九岁,弟弟安德洋四岁。家里很穷,到了下雪天,还是顿顿吃不饱,天又寒,冻得我俩缩在炕上直抖,爹娘看见了,笑我俩在抖筛子。爹说‘我带你们去抓野兔子’,我俩跟着爹上了后山,雪地里,野兔子找不到吃的,便急得乱窜,很容易逮住它。爹在兔洞边等候,我和弟弟就在雪地里打雪仗。”
  “什么是打雪仗,好玩吗?”
  奕宁饶有兴致地问道,安德海向他解释了什么叫“打雪仗”,安德海刚解释完,奕宁便建议到外面去打雪仗。这个建议把安德海吓了一大跳,这可不成,打雪仗要团起雪团,互相砸去,皇阿哥砸死太监不要紧,可安德海怎么敢砸奕宁,他连忙摆手:
  “使不得,这万万使不得。”
  “恕你无罪。”
  奕宁太寂寞了,为了排遣寂寞,竟也不顾君臣之礼,执意要去打雪仗。安德海拗不过他,便拉来陈亮做个陪伴,万一上头怪罪下来,也有个陪伴。于是,三个少年跑到了雪地里打起雪仗来。开始,两个太监还有点顾忌,奕宁觉得并不开心,只是他砸向太监,陈亮和安德海并不砸他,他扫兴极了,露出了一脸的不高兴。安德海为了讨主子的欢心,也不顾这么多了,抓起一团子雪用力捏了捏,直冲奕宁砸去,奕宁立刻躲闪过去,反击安德海,三个人在雪地里打呀、笑呀、滚呀的,滚得浑身冒汗,打累了,他们回到了屋里,宫女们连忙为奕宁扑打身上的雪。刚才在外面闹呀,叫呀,浑身发热,这会儿回到屋里,屋里炉火正旺,暖洋洋的,安德海觉得热得难捺,便随手脱去了太监服,露出了那件灰棉袄。
  “咦,这件小夹祆可真好看。”
  奕宁被安德海的小夹祆吸引住了,安德海发现了自己的鲁莽,马上脱去夹袄,穿上棉袍,尴尬地站着。他知道在公开场合乱穿便装是犯了宫规的,轻则鞭挞,重则被赶出宫门,所以他紧张了起来。细心的奕宁发现了安德海的失态,马上补充道:
  “这件小夹袄穿在你的身上可合体了,这不是宫中的东西,是从哪儿弄来的?”
  万般无奈,安德海只好讲述了二叔来宫中看望自己一事,并表示自己并不想乱穿便装,穿上小夹袄主要是表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奕宁听罢,发出轻轻地叹息声:
  “有娘多好啊,有人疼,有人爱,我宁愿不要这皇子之称,也想要个亲娘。”
  奕宁是真心话,他的母亲早逝,在他的记忆中,皇额娘很漂
  亮,也很年轻,额娘喜欢穿粉红旗袍,笑起来两个笑靥非常好看。每次见到皇额娘,他都要趴在娘的身上闻啊闻,他总觉得额娘身上有一股特殊的香味,美宁称它为“亲娘香”,他在其他众嫔妃身上再也闻不到这种香味。皇额娘死后,虽然康慈贵妃对自己也很疼爱,但他总觉得他们中间隔了一层什么似的,至少弟弟奕沂躺在贵妃额娘怀里撒娇的时候,自己无动于衷。他生在皇族却羡慕安德海有亲娘疼,人啊,永远有遗憾,人的心里永远得不到满足。
  就这样,安德海在奕宁的身边度过了两三个年头,这些共处的日子,与其说安德海是太监,是个奴才,不如比安德海是奕宁的伙伴,是朋友,奕宁在孤独的岁月里,是安德海给了他一丝慰藉。他对这个奴才多少有些高看几眼,这良好的开端奠定了安德海在皇宫里走一条平坦道路的基础。

  ------------------
  书 路 扫描校对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