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戴安娜王妃葬礼的第二天,激动过后的英国人沉寂下去。当伦敦城的清洁工们捡起枯萎的花朵时,每个人都在抚平自己的伤口。结局是一种苦涩的味道。两个孩子失去了母亲,在这个年纪,他们依旧非常需要她。穆罕默德·阿尔费德失去了儿子,但略微有所安慰的是,他能够在两个小时之内坐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B8号座位上,列位于1900名贵宾之中。电视里直播了查尔斯·斯潘塞刻毒的发言并得到普遍的支持,而王室家族却要忍受来自公众的攻击。在阿尔斯普墓地,已逝的王妃安息在她的孤岛之上,比以前更加孤独。戴安娜坟土未干,论战又重新开始。 首先,《星期日镜报》对穆罕默德·阿尔费德的采访弓!起了轰动,之后,《阴谋》就成了小报们的头版大标题。这位埃及亿万富翁,虽然遭到本国同胞的厌恶,却成为了一个令全埃及义愤填膺的话题的代言人。在开罗,十来本书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维护同一个“肯定的事实”:戴安娜和多边很可能被英国秘密组织杀害,帮凶就是同类法国人,还有,很可能——为什么不呢?——有伊斯兰组织参与其中。据作者声称,王妃是“信仰的牺牲品”。他们说,她正等著有一个孩子,并准备皈依穆斯林教以便和她的情人结婚。 几个月后,一位名叫安东尼·奥赫尔的哲学家,布拉德福德大学的教授否定报界对戴安娜的颂扬——“牺牲的受害者”,并向她这位名人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一场新的激情浪潮又涌现在英国大地上。这只不过是一本发行量为1000册的哲学集体著作上的某一章节:“伪装,社会的多愁善感”。作者解释说,戴安娜的例子极好地说明了“感情帝国主义”的上升趋势,是英国社会没落的征候。哲学家总结说,“在戴安娜的历史中,职责是一个完全缺乏的概念。”并指明她有“幼稚的自我为中心主义”。她象征着“对感情、虚象和自发的赞扬,对理性、事实和自制的低毁。”’‘她在慈善事业方面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她的形象而服务。”他着重指出并严厉抨击戴安娜“得意地展现(她的问题),同时又自哀自怜。”“在治疗的过程中,她越来越要求别人注重她的感情以及感情的表达和实现。如果别人不理睬的话,那好吧……你喊,你大发雷霆,你自己从楼梯上摔下来……”“戴安娜的感情和个人发展上的困扰,”奥赫尔总结说,“可能对君主制、她的婚姻、她的孩子,直至她本人都有所损害。”据作者说,该文章只不过想解释社会的一个现象,白纸黑字地指明许多英国人忽视的问题。但是反击却来势汹涌——冒犯王妃罪,它触动了那些肤浅的“戴安娜狂”的敏感之处,足可以让全英国激动起来。虽然受到围攻、纠缠和辱骂,哲学家还是坚持己见并指出:戴安娜不是圣洁女子。他所引起的失控反应又证明了他一直坚持的观点:英国人朝三暮四,没有主见,掉进大量新闻媒体所控制和不断发展的感伤主义的陷阱里。 车祸事故还不到一年,另一场有关“戴安娜商业”的论战又开始了。为了纪念王妃并继续她的事业,有好几个组织已经成立。“戴安娜纪念基金会”成立于她死后的第四天,其宗旨是为她的慈善活动筹集资金。“The Estate”,即“遗产会”,负责处理她的财产和维护她的形象,由戴安娜的姐姐莎拉领导。还有阿尔斯普,本来是王室用来作为墓地的地方,却让查尔斯·斯潘塞着手改造成为了漂亮的“戴安娜之地”,令他的侄子们非常难过。最后是官方的“纪念委员会”,由托尼·布莱尔的政府为纪念戴安娜而成立。然而,在眼泪、回忆与慈善背后,隐藏着一个绝妙的“生物财源泵”,它的巨额利润吸引着贪婪之心,但据慈善组织说,却迟迟不用于真正的事业中。当慈善同重商主义搀和在一起时,欺诈有时候就不显得那么高明了,如果不是英国报界对于以下两方面——资金的如何使用以及这些组织怎样利用自己声称维护的形象——的披露缺乏透明度的话,这种事也不会发生。有一天威廉和哈里会吃惊地发现他们母亲的签名用又大又圆的字体,被“戴安娜纪念基金会”选来印在弗罗拉黄油盒和一些小卡片上。认识到大英帝国内已经存在某些腐朽东西的人还不止他们…… 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查尔斯和卡米拉尽可能生活在一起而不引起他人的注意。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是高难度的:怎样维持他们的爱情而不损害君主制,不与英国公众极端的敏感相冲突,不让沉浸在对母亲的缅怀中的孩子再遭到打击? 最后一点还不是最难解决的。查尔斯和卡米拉如今公开生活在一起,有时住在伦敦的圣詹姆士官,但是大部分时间在海格鲁夫。当孩子们从学校里回来,卡米拉就躲开,由他们的保姆蒂吉充当母亲,1992年以来一直如此。英国人吃惊地发现威尔士王子还是一个深情而又细心的父亲,事实上他一直是这样的人:因为在他那位惹是生非的妻子的新闻宣传之下,他总显得黯然失色,所以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虽然她与孩子们非常亲密,或者就是因为她的缘故,查尔斯才不愿意粗暴对待他们。在他们小的时候,孩子门经常看到戴安娜哭着喊着提到卡米拉的名字。他们已经见过父亲的情妇,并对她极力排斥。但是,查尔斯不愿意牺牲一切代价把卡米拉硬塞给他们,就好像她是一个擅自闯人家里来取代他们母亲的位置的人。事物自有它自己的发展,当他们成熟的时候就会接受她。卡米拉会慢慢让小王子们听话的。 对于英国人民来说,这同样是时间的问题。戴安娜的死,无疑重重损害了卡米拉的形象。一个50岁的老情妇,表现出坚强的生存欲望,每年她的独特风格都会引人注目,很难面对英国人在他们的心目中勾画出的美丽形象——永远年轻,永远漂亮,永远善良,永远不幸……尤其是照片,更表现得残酷无情:一边是怀抱婴儿的圣母玛利亚,身着晚礼服的美丽明星,带著有机玻璃面具,反对暴力的圣女,一边是一个中年妇女,大口吃着香肠,旁边标有:“卡米拉更喜欢‘国王尺码’的”…… 在英国的家庭里,该话题还会让大家激动不已,分成两帮“赞成戴安娜”派和“赞成卡米拉”派互相争吵。人们避免在饭桌上谈论,就好像法国发生德雷福斯事件时那样。当然,时间会谈化一切。在报纸上,已经有人站起来提出是不是该“忘却和宽恕”了。这正是杰弗里的想法,他在《每日邮报》上写道: “在这个西方国家里,在她生活和我写作的地方,人们非常愿意知道她没有那种自以为是的时髦女郎的魅力;在那些不知道卡米拉为人的英国人眼里,她可能不如她的情敌。但是在我们这里,她受到欢迎。这是一个充满幽默、优雅和友善的女人,一个‘站在猎犬旁边’的狩猎者,一个可爱的女主人,一个王族的朋友。简而言之,我们可以把她称为一个极棒的女孩……”慢慢地,但可以肯定的是,她的端庄,她的勇气,她身上说不出来的东西和良好的出身,卡米拉感动了那些原本对她无好感的人。正如她的一个朋友曾经坦率地告诉她说,在威尔士王子和王妃的争吵达到白热化的阶段,她是整件事中推一保持头脑冷静,言行举止有条不紊的人。她证明了一个女人可以做到保持沉默。与“交战”中的王子夫妇不同,她没有反击,而是想起了吉卜林①的句子: ①英国小说家及诗人,1907年获诺贝尔奖金。——译者注 如果你能等待而不知疲倦, 忍受诽谤而不反过来欺骗他人, 遭人怨恨而不给恨意可乘之机, 既不做出神气的样子,也不讲什么金玉良言…… “姑娘,你要当王后了”,是不是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呢?今天,这个问题令英国人议论纷纷,“王室观望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查尔斯会和卡米拉结婚吗?在当事人眼里,它是个次要问题,这对50来岁的老情人只求能够平平淡淡、相爱一生。对于那些做各种各样的猜想,拼凑各种可能的故事情节的人,这似乎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今天在英国,皇族的婚姻和王位继承依然受到两个基本法律的约束:1701年的《权势集团法》和1772年的《王室婚姻法》。第二个法律规定,任何一个王族的后代没有或者缺少议会两院的同意,不能在25岁之前结婚:正是此项规定造成了玛格丽特的不幸,她在1955年嫁给了离过婚的彼得·汤森德。但是在如今的情况下,这还不太会遭成什么麻烦。相反地,《权势集团法》是一个大的障碍,它规定,如果和信仰天主教的人结婚,就不能得到英国王位,也不能成为英国国教的领导人。然而,卡米拉是个天主教徒——另外还离过婚。查尔斯可以置之不理,甚至按照宗教仪式结婚,就像他的妹妹安妮一样,离婚后又和拉维伦斯再婚,并得到了爱尔兰教会的祝福。但是他的再婚一定会引起基本法的危机,会影响到他将来是否能够登基。王族和平民女子的婚姻结合,并不是英国的传统,正如路易十四和德·曼特依夫人那样——虽然后者没有取得王后头衔,但却是他的合法妻子。正是英国王位和英国国教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然,既然许多人认为这个可怕的《权势集团法》既无实际操作意义,又不能概括全面,我们不防设想废除它:这无疑会让查尔斯从中受益。但是教会与政体相分离必然遭到众多反对一一从英国国教的权势阶层及它的支持者们开始。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的一位老部长泰比特勋爵曾说,这种废除“意味着英国君主制的结束,将其置于罗马的控制之下”。威尔士王子不是没意识到此举会遭到强烈反对——1985年他在罗马只因为希望参加教皇主持的弥撒,就引起了一片抗议声。另外,还有一个历史上的细节在宗教争论中占重要地位:正是因为《权势集团法》,汉诺威王朝——如今的王室才得以延续下来(1714年,从乔治一世开始取代信仰天主教的斯图亚特王朝)。这次“废除国教”使温莎家族的人变成后天的“篡位者”。谁让他们的王权仅仅建立在基督教之上! 从外表看来,这样的斗争在21世纪初似乎会达到极端化。但是在英国,君主制并不是件闹着玩的事,所以问题还是关键性的。纵然英国人有时会冲动和愤怒,甚至拥护共和主义,但是绝大多数人还是爱戴他们的君主,在其中的许多人看来,他们国家的本质与王族不可分离。当他们时不时带着同情的眼光看看海峡之外的国家时,心里还是想:虽然君主制有其不完善之处,但是它的优点也是无法估量的:它让那些政治家们保持一种谦虚,不会自居为国王。首相与女王可以共同施政。纵观一切,还是“原汁原味”的好,既能保持传统,成为民族的骄傲,又能吸引游客,可比那些蹩脚的模仿者和隐藏在共和制后的宫廷阴谋强的多了……“君主制的统治,不在于它有多少权利,而在于它可以制约他人……”1992年在献给女王的影片《伊丽莎白女王》中,安东尼曾这样说。 查尔斯知道王权是多么地巩固而又脆弱。自从维多利亚女王以来,英国君主制就以清教主义和乏味的责任感为特点,然而这两点并不是一直得到遵守,有时甚至离得更远。不用追溯到亨利八世,就说说那位有六个妻子的“蓝胡子”乔治九世好了。19世纪初,他因公开对妻子的不忠而引起各种各样的流言蜚语——他共有18个情妇——但是令他厌恶的妻子卡罗琳也对他不忠。他用尽各种办法以达到离婚的目的。当有人告诉他拿破仑死亡的消息时:“陛下,您最大的敌人已经死了!”他叫起来:“感谢上帝,她真死了吗?”此外,他的三位兄弟也均是抬花惹草的好手,因此,在这个时候,王族的所作所为深深动摇了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维多利亚18岁登上王位,接受她“心爱的艾伯特”的建议,重整旗鼓,树立夫妻与家庭幸福的典范。从此以后,正是靠着“注重形式与不拘礼节,悠然自在与遵规守纪的巧妙结合”,以及“对一切属于英国的事物拥有最高权利的自信”——在查尔斯·哈格罗夫看来,这是英国君主制的特征,维多利亚的后继者们“用混凝土建造”,并不断巩固联系人民与王权近乎神秘的感情纽带。维多利亚女王的儿子,爱德华七世60岁登基,虽然并非一介英材,但是他注重礼节并热衷于赛马运动,这还是赢得了人民的爱戴。1917年,乔治五世放弃萨克斯·库布尔·哥塔这个过于日耳曼化的名字,改名为温莎·爱德华七世,以及在他放弃王位之后即位的二儿子乔治六世都不是杰出的人物。但是,他们在英国人的眼睛里却是体现资产阶级优良美德的典范——有责任感、风格纯朴、信仰宗教、勤劳工作。伊丽莎白二世,带着沉着与冷静,带着汉诺威家族惯有的严肃,将个人生活和公众形象截然分开实行统治。“这让她成为一个非凡的女性,”查尔斯·哈格罗夫写道,“她拥有普通的美德却发挥到了出色的程度,她坚定不移,不在乎自己,她本身就象征着君主制的永恒。” 查尔斯非常清楚,随着一代代的流传,当王族的“外头人”以不良嗜好把君主制和“商业做秀”接合在一起的时候,有些东西就开始变质了。从维多利亚女王起就辛辛苦苦累积起来的好感从此如同太阳下的冰雪一样融化了。纳税人开始自问,是不是应该继续用大量的金钱供养这批无教养又挥霍无度的人……然而,根据1997年9月4日的一项调查——就在王妃死后的第四天,在大多数英国人中,相信君主制有美好的将来和希望它永远存在的人分别占63%和73%。但是他们对于代表他们的人,意见存在分歧,尤其是对查尔斯王子。绝大多数人不愿意看到卡米拉成为王后。 50岁的人了,在这个年纪,许多人已经解决了生活中的众多问题,但是查尔斯还处在“未来继承人”和“未婚夫”的尴尬地位上……他有一天还会当上国王吗?如果会,那又是什么时候?温莎家的女人们身体一向不错,王太后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她夏天的时候已经98岁了,依然手脚利索,眼不花耳不聋。如果伊丽莎白二世也活到这个年纪,这不是不可能的,那么她的儿子在登基的时候就76岁了……这样的前景还值得他放弃和他所爱的女人结婚吗?据有关知情人士说,女王有可能在2002年庆祝金婚的时候退位给威尔士王子:那时她76岁。是该退休的年纪了。查尔斯王子在那之前必须解决一个两难问题:选择娶卡米拉为妻——很可能引起基本法的危机——或者继续让她做“地下夫人”,就像28年以来一直的那样。 在这个存在多个未知数的方程式中,只有两件事是肯定的。查尔斯既不会放弃王位,也不会放弃卡米拉。查尔斯不会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让位给他的大儿子,因为他还想为他的国家服务。虽然他谦逊和缺乏自信,但是作为一个责任感极强的男人,他认为自己还是能够为他的同胞们带来些东西。当然,英国王室的权力只不过是形式上的权力,然而却与王国的政治生活紧密联系。他们每个星期都与第一首相交谈,在那只著名的“红盒子“里每天都塞满了文件,据此他们能够了解政府的主要决定。20多年以来,查尔斯和母亲一起了解国家的信息和秘密。虽然没有正式的权力,但是他知道作为一个明智、有经验的统治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影响力,才能在许多超越枯燥重复的政治生活的问题上,使自己的观点得以长期贯彻。这些问题他一直惦记在心上,比如环境问题和社会政治问题。他没有准备把这样的权力让于一个才20岁的男孩,即使他漂亮的面容已越来越赢得人们的心。“威尔士王子严肃认真而又富于责任感,他可能是自艾伯特亲王以来家族成员中最为庄重的一个”,约翰·梅杰的老部长特里斯坦在1993年这样评价道。这也是托尼·布莱尔及其王子周围大部分人的看法。如果说上帝给了查尔斯生命,那么他一定会成为国王。但是,他也同样不会放弃卡米拉。 1998年11月,威尔士王子将在温莎堡庆祝他的50岁生日。这次,卡米拉在来自欧洲的几百名来宾中作为上宾受到邀请。许多人等著有一天能够正式宣布结婚的消息。可能,但是不一定。 近30年来,卡米拉都在他的生活中占据积极的地位,而戴安娜却扮演着消极的角色。卡米拉,对于查尔斯来说,就是生命。尽管阴郁而伤感,怀疑又悲观,查尔斯还是一个相信生活的人。选择卡米拉,正是他本能地选择了自己的生活伴侣。生活就是一种伟大的自然,充满着欲望那激情而又玄妙的游戏,充满着欢笑,也充满着大叫声。卡米拉懂得纵马奔驰,也会看着花儿成长。她是懂得宽慰和鼓励孩子的母亲,是可以拥有的妻子,可以倾诉的朋友。她可以与他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他怎么能够没有她呢?卡米拉可能永远不会成为王后,但那又有何妨?她会一直占据王子的心。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