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第四节


    大醮会之日,为了逃避得了“乱世帝王心理综合症”的太上皇,一女
  子跳入了冰凉刺骨的龙首渠。

  道会苑原是京都的大花园,方圆百里,是京中公共游乐场。
  本来冷冷清清的道会苑,今日忽然沸腾了,人山人海!
  假山上搭了一个高台,台上高坐三尊神像,左为释迦如来,右为元始天尊,而当中那个头戴冲天冠身穿衰龙袍的其实非神,乃常人也。
  常人非常,是当今皇帝宇文赟;当今皇帝已非皇帝,他不久前已传位给宇文阐太子,自己再升一级太上皇,自称天元皇帝,太上皇才二十岁,皇帝才七岁。这种局面的产生,出于宠臣刘昉、郑泽两人的高见,近来宇文赟闷闷不乐,总觉得朝臣不太尊重他这个皇帝。两个宠臣挖空心思,刘昉以为让皇帝升为太上皇,尊为天元皇帝,威望便与天齐了;郑译则认为这还不够,务必把这个天元皇帝置之于如来、天尊之上,让如来、天尊当这个活人的挟持菩萨,那威望即不可思议了!为了遍告天下,便有今日这个盛大的集会。
  今日是大醮会。由于百姓苦于兵役、苛政,天下庶民十分之一道入寺观为僧为道,所以,六年前周武帝下令罢沙门、道士,勒令还俗,同时禁佛道二教,焚毁经、像,这是因为政治的需要;如今,为了大树特树天元皇帝的圣威,又重新请释迦如来、元始天尊出来帮忙,不仅开两教之禁,还举行了盛大的醮会祭神,这也是政治的需要!
  高台前面还有一个次高的平台,平台正中供奉着观音菩萨和王母娘娘,五个“天皇后”列坐两旁。
  次高平台之前又有一个稍低的平台,正中坐着皇帝宇文阐,两旁列传着文武朝臣。
  这样,广场上人群翘首北望;那平台层层高升,当真也给人崇高庄严的感觉。
  此刻,高台上的内史上大夫郑译宣布天元圣旨:
  大赦天下,改元大象元年。皇帝新居皇宫日正阳宫,天元皇帝所居宫殿号“天台”。今后群臣要见天元皇帝,必须斋戒三日,沐浴方可。士大夫的女儿如要出嫁,必须朝廷过目批准才行!
  大醮开始!
  于是,磬钹齐鸣,笙歌交作。数百名僧道如过江之鲫,穿梭鱼贯,腾挪舞蹈。“他们手摇法器,口诵经文,如痴如醉。
  京师的十来万仕女百姓则如狂如沸!
  从此可以自由当和尚了!
  从此可以自由当尼姑了!
  从此可以自由当道士了!
  老百姓的喜悦是真心的,成佛成仙虽是渺茫,但能自由当和尚、道士,则意味着可以逃命,可以活下去,这,就足够了!
  继而,散乐嚣张,管弦并奏。时而如狼嚎于野,时而似鬼哭于坟,凄厉处伤心动魄,淫荡处蚀骨销魂。突然,一阵颤音如发情的雌猫号叫,尖厉而又刺激,令人不禁打了个寒噤……李德林痛切地思索:难道音乐除了发泄兽性与情欲外,人们的心中已经空空如也了?
  在第三级平台上伴驾的李德林忽然觉得自身是在亡齐的邺都。这音乐他太熟悉了,确是北齐的音乐。他略一思忖,顿然明白:去年郑译派人到亡齐征召齐廷散乐的乐师,今日总算有个出处了。
  他暗自思忖:其实音乐是最能表现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的,古代延陵季子听罢列国的音乐,从而对每个诸侯国的前途。吉凶、祸福一一作出判断,后来的历史证明了他的预言绝非信口雌黄。当前兽性的叫嚣,淫荡的宣泄,没落的哀鸣,绝望的呻吟……可谓货真价实的亡国之音了!
  他与高颎交换了一下眼色,同时发出了一声叹息。
  一阵骤雨般的鼓点淹没了他们的叹息。近千人的鼙鼓队潮水般涌了上来,打鼓者全是姑娘,半裸的姑娘,她们环台蠕动,不断朝台上抛着媚眼,时而挺胸,时而凸臀,时而高高地翘起大腿,作种种性的暗示。能裸的部位她们全裸了,不能裸的部位也在表演中着意加以刺激性的突出。这舞蹈实是在展览无耻。
  天元皇帝以及他的朝臣贪婪地盯着鼙鼓队,双珠凸出,差不多要掉下来了。有的则谈笑风生,唾沫横飞,在议论最下流的话题。
  李德林猜想:这些寻常百姓家的女子大概是心甘情愿作此无耻的表演的。皇帝的好色朝野皆知,她们的勾引举动万一奏效,被皇帝选入宫,哪怕是当个极普通的宫女,那么一生的衣食无愁了,简直情同秀才的中选了,往后再也不愁成为饿殍迭卧路边以苍蝇当被子盖了!
  这时几个太监下了看台,当场点了数十名打鼙鼓的娇娃充实内宫。于是,鼙鼓队受了极大的鼓舞,跳得更加疯狂,扭得更加露骨了……
  李德林忽然想起北齐的一段往事:自父亲去世之后,他一直在家服侍多病的母亲。二十三岁那年春,一个春和日暖的早晨,母亲忽然对他说:公辅儿,你本有名无字,这“公辅”之字是当朝大人物魏收给起的,他说你的识度天才,日后必位至公辅,故字曰“公辅”。儿今名闻天下,再不出仕便是母亲误了你。母亲既有这个心病,你能不医吗?于是,他才走入仕途,先为王爷高氵皆的师友,后举秀才,考为上第,授殿中将军。这时,正当北齐开国,高欢的第二儿子高洋临朝。仅数年之内,他目睹高洋干了三件有史以来出奇的事:一是几乎淫遍了有姿色的宗室之妇;二是发太行山以东二千六百名的寡妇到前线“劳军”;三是屠杀了手无寸铁的先朝王族二十五家三千多人,抛尸漳河之中。当时,送二千六百寡妇去劳军,也是声势浩大的鼙鼓队……这哪是皇帝?明明是禽兽嘛!于是谢病还乡,闭门养德。这是他第一次辞官。后武成帝临朝,政治清明,他又人仕为散骑侍郎、直机密省;天统初,直中书,迁中书舍人,掌诏浩。他眼看齐后主连诛斛律光和兰陵王高长恭两个栋梁之臣,已知国将不国,恰逢丁母忧,因而去职,守丧于博陵老家,成归隐之志。过三年,齐亡。周武帝宇文邕入邺,当天便命令小司马唐道和到他家中宣谕,说:“平齐之利,唯在于尔。”于是,伴驾云阳宫,武帝以鲜卑语对朝臣说:“我闻德林名,是看了齐朝诏书来的。常以为他是天上的人,不料,今日能为我所用!”其时神武公窦毅紧接着说:“臣闻圣主得麒麟凤凰为瑞,但此物虽瑞而不可用;今陛下获德林,远胜麒麟凤凰多矣!”其实,德林也以能逢武帝这般明主深以为幸。不料,时过一年,武帝竟突然英年早逝,换来的却是一个狂悖绝伦的昏君,也就是眼前这个二十一岁的宇文赟!
  命运!人是不能不承认命运的……
  鼙鼓队过后,又是铺天盖地的跑旱船。
  彩扎的旱船之多,数不胜数,几乎盖满了道会苑的整个广场。在威风锣鼓的伴奏下,无数五颜六色的旱船颠簸起伏着,似乎底下真个有潮水疯狂地澎湃着。旱船群的中心是一只宽长一亩许的大渡船,上载文武官员,还有士农工商……那大渡船不住地摇摆着。
  李德林猛然觉得自己便置身于船中。是的,这北周看来也不过是一只大渡船……一个航程极短的过渡朝廷!
  便在此刻,天元皇帝突然站了起来,手往东边人群一指,激动地说:
  “那一个,快……快去找来!”
  诸太监顺着帝之所指,茫然地望东边。
  “还不快去!”天元帝焦急了。
  一个太监困惑地说:“那儿无有女娃,全是男的……”
  “便是那个瓜子脸少年!”天元帝更加着急,指指戳戳道,“她是女扮男装,错不了!快!”
  于是,三个太监急奔下台,排众朝东边的人群扑去。
  那瓜子脸的少年确是女扮男装,她手执一根刻有长孙氏的羽箭;双眼不住地往场上扫瞄,想寻找她日夜思念的那个姓长孙氏的军校。她从邺城不远万里来到北周的都城,在长安帝京已寻找了三个月,仍无着落。今日是京师最大的一次集会,心想要找那个不知名的大恩人只能指望这一遭了。
  她在东边巡视了一遍,不见要找的那人,便沿着禁军的行列逐个检察,边走边看,渐至道会苑的北面,便在这时,她的面前突然出现三个太监。
  “姑娘恭喜,天元皇上看上你了!”一个年长的太监说。
  那姑娘一愣:“我明明是男装啊……”突然害怕了起来,她早闻这个北周的皇帝十分好色,刚才又目睹太监们在场上带走了几十名新宫女,仗着男装以为不会有事,偏又出事了!
  “你是女扮男装,我们皇上一眼就看出来了!”另一个太监说。
  姑娘望一眼身边奔腾的龙首渠,心倒镇定下来。她说:“好,我跟你走就是。不过,我有一问……”
  “姑娘尽管问。”年长的太监笑嘻嘻说。
  姑娘亮出了白羽箭,“看,这箭杆上的记号,这京都可有一个姓长孙的青年……”
  年长的太监答道:“有,好多个,……他叫什么名字?”
  姑娘摇摇头:“他箭法很好……”
  “很好的也有好几个……”
  “他二十多岁……”
  “二十多岁,我倒识得一个。他叫长孙晟,是个神箭手,宫中的司卫上士……”
  “东征齐国时,他去过齐都邺城吗?”
  “去过……不过,他不在京都了,到襄国宣诏……”
  老太监话说半截,那姑娘突然纵身一跃,一头栽进龙首渠中。
  三个太监吓呆了,待回过神来,连忙大喊:“快!救人……快救人哪……”
  时为暮春三月,关中犹寒,龙首渠深且急,济济人群竟无一个见义勇为的人。待禁卫过来,那姑娘早已不知去向了……

  这一天晚上,李德林、高颎、颜之推、颜之仪竟不约而同,都来到了休祥坊元岩家中。
  元岩的口腔内壁被掌裂多处,双颊红肿,说起话来,口齿有些不清。他将四人让人书房,便不言不语地坐在座床上。他对四人枉驾来访,自是感激于怀,但同时也感到气闷,这不仅是因为自已被革职在家,也因为一向志同道合的高颎、李德林那一日于殿上竟然作壁上观,一句也不肯为宇文孝伯、王轨他们说情,实在是见死不救了。
  时在座者均已进入不惑之年,元岩的心思都能感受到,颇为尴尬,真个是坐也不安,去也不宜。
  为了打破僵局,高颎寻思了一阵终于找到了一个话题,他冲着颜之仪的哥哥颜之推说:
  “介兄,你可是真正历尽沧桑了,当此艰难时世,必有真知灼见相教!”
  介,是颜之推的字。他与弟弟之仪早年一同仕梁。二十六年前,西魏(旋为北周)攻陷梁都江陵,生俘梁元帝萧绎。于国破家亡之际,弟弟之仪随大队俘虏来到北周的长安,之推则义不降敌,独携家小投奔了北齐。想不到的则是齐也终被北周所灭,前年他又归顺北周。如今是周朝的御史上士。高颎的话实是能触及他心中的痛处,只得苦笑道:
  “介也如扑火之蛾,能有什么真知灼见!”
  高颎则赞扬道:“介兄于国破之际,独携家小,涉黄河砥柱天险,投奔北齐,时人莫不为之惊叹……”
  颜之推忽然双目闪亮,实有得色。
  高颎又继续说:“听说齐文宣帝还特地召见,让你为中书舍人,侍从左右……”
  颜之推突然脸现忧惨之色,幽幽言道:“便是因为侍从文宣帝左右,凡事看得深切,下愚方知自己是灯蛾投火了……须知,文宣帝乃是北齐开国第一帝,行为却狂悖万端,荒谬绝伦!他将母太后从床上掀倒于地,箭射丈母娘,淫遍了宗亲之妇!这哪里是开国之君?他开的是灭亡之局啊!”
  他说到这里,望着李德林赞叹道:“公辅兄,你当年真是目光如炬,一看情形不对,便辞官引退……”
  他又转望着高颎,说:“昭玄兄,令尊当年也是个高明的人,他毅然去齐归周,这就少当了一次亡国的臣虏!”
  李德林朝颜之推揖道:“国破家亡的事咱们都经受过,这自然是令人难堪的事,但兄弟又想,假如我们能从难堪的事中引出可贵的教训,那就不算是完全的失败者。介兄,你想过梁国灭亡的原因吗?”
  颜之推道:“其时,元帝萧绎已在江陵称帝,八弟萧纪也在四川称帝,王侄梁王认为自己是昭明太子的儿子更可以称帝,但他势单力薄只有投靠西魏指望当儿皇帝一途了。试想,半壁江山,一旦分裂成三国,哪有不亡之理?结果,尉迟迥攻下了四川,于谨、长孙俭打下了江陵,唯有投诚于周的梁王,守荆州弹丸之地,为后梁之主,当一个小小的儿皇帝罢了!你们说,梁亡于什么原因?”
  “亡于不让!”高颎脱口而出,“夫子温良恭俭让以立身处世,梁武帝子孙见利忘义,骨肉相残,自然就灭亡了。依我看,北齐的覆灭也全在缺少谦让精神。整个齐史只不过是高家兄弟叔侄在杀来杀去最后同归于尽!”
  李德林心中大不以为然:哪里仅仅是少了一个“让”字?是什么道德也没有了啊!自汉魏之交一直到现在,五百年了,天下大乱特乱,究其原因,归结起来便是一句话:道德沦丧!道德的瓦解,起于帝王将相,好像下雨,又如破竹,都是由上而下来的。它说到底是普天下人的生存公约,这公约一毁,人欲横流,大家都可以乱来了……这道理又不足为他人道了。
  元岩虽然挨了接,又罢了官,依然忠心不灭,闷闷不乐地说:“你们说的,是君父的事,我们作为臣子的,难道就没有责任了?”
  他想引导大家克己复礼,当个大忠臣。
  李德林笑对元岩道:“君山兄言之不差。你的意思自然是要我们也当个大忠臣,跟着你,当殿为宇文孝伯等人说情……”
  “不是跟着我,这叫同舟共济!”元岩纠正道。
  “是该同舟共济……”颜之仪也附和道。
  “你们说的都对,”李德林笑道,“我本已准备直谏几句,但一转念,怕给后日的史官出难题,便不说了!”
  大家莫名其妙地望着李德林,那意思都是追问:什么难题?
  李德林不慌不忙地说:“今日我们在座的五个人,本来都不是本朝大周的臣子是不是?颜家兄弟是梁国来的;区区与高昭玄又是从齐国来的,而君山兄却是魏朝的旧臣,假如一日之间我等五人都舍命死保宇文孝伯一干人,那么,他日史官一定会搁笔兴叹:大周的旧臣怎地一个也不吭气?全让那些外国归附的人当了忠臣!于是,他们就不得不挖空心思考证:莫非那些直谏的人急于表忠?或是爱出风头?再不然是朝会的时间太短促?”
  颜之仪听到这里沉不住气了:“公辅兄,那一日,大周的旧臣实在是没有一人想犯颜直谏呀!”
  “不错,正是如此!”李德林依然微笑,“不知各位兄台想过没有:原来的周臣为何一个也不吭气?”
  这话的份量很重,对在场的人都是当头一击:本朝的人对事关社稷兴亡变故都冷漠得无动于衷,都“同舟不济”,我们忙个什么呢?大家都不得不陷入沉思了。
  李德林又道:“其实大周本朝官员居多还是想当忠臣的,我们可别误解了他们。”
  元岩激动地问:“那他们因何殿上不发一言?”
  “这……”李德林犹豫了一下才说,“我想,大概他们非常清楚:当今皇上有一块心病,任你怎么说也于事无补。”
  “什么心病?你说!”颜之仪问。
  李德林心想:你怎么傻到这个地步,连皇帝前后左右的事都不留神!梁天正皇帝萧纪与元帝萧绎是叔夺侄位。齐孝昭皇帝高演又是叔杀侄篡位,接着长广王高湛又篡夺了侄儿高百年大位,最后,于国破家亡之际,叔祖高潜又篡了侄孙高恒的皇位,最近新建的陈朝,那陈子华也是杀侄篡位。至于本朝宇文护连杀孝闵与明皇二帝的事更是触目惊心了!这些事件,虽然都没发生在当今皇帝身上,但是,每一桩每一件都如烧红的烙铁,烙在他的心头。这对他的想象,思虑、判断,尤其是处理朝政,会产生何等奥妙的影响?恐怕只有天晓得了!
  “你说,他有何心病?”元岩追问着。
  “是啊,皇帝到底有什么心病?”高颎是明知故问,因为他想印证一下自己的想法。
  李德林暗忖:这心病其实也不易说清,姑且叫作“乱世帝王心理综合症”吧!但这话无论如何不能说出口。只得推说:“其实,我也说不清。不过,他的杀齐王宪,诛宇文孝伯、宇文神举和王轨,以及封自己为太上皇,推出七岁的儿子去当小皇帝,肯定与心病有关!”
  大家再不作声,都暗暗琢磨李德林的话,似是有所发现,忽又朦朦胧胧。
  高颎忽然觉得:帝王才是人间最大的谜,猜得透便逢凶化吉,猜不透确是伴君如伴虎!
  这时,屋外乒乒乓乓一片乱响,大家不免吃了一惊,全都站了起来,都往坏处想:莫非禁军来抄元岩家?这年头,何事不会发生。
  倒是元岩安坐不动,恬然道:“无他,那是墙外抢建‘万善尼寺’,皇上严旨限期完成,所以工匠连夜施工。这事你们不知道?孝闵皇帝被害,元皇后也被宇文护废为尼姑。前不久,皇上想请回这个为尼的伯母,恢复她为孝闵皇后,但她宁愿为尼,也不回宫为后。所以,皇上决定,将她原来修行的尼姑庵,按皇宫的规模,扩建为‘万善尼寺’。”
  大家听罢,都微微点头。所谓元皇后,乃是魏文帝第五女,名胡摩,封晋安公主,下嫁给宇文泰的世子宇文觉。想当初她父女的情怀必然是:讨好宇文泰使他不至夺去大魏江山,再不济,也让女儿当开国之君的皇后,无中取一个有。但人算不如天算,全落空了。所以,看来元胡摩是铁心当尼姑了!想到此,大家都暗暗叹息。这乱世,非但皇帝难当,皇后也是难当得很。
  这时房外走进了两个人,一老一少。大家霍地立起迎迓。那老的名姚僧垣,位居长寿县公、骠骑大将军,其实他是个医生;以医术致此高位者,古今罕见,可见功夫实在非凡。这个名医曾侍候过梁元帝,于谨下江陵时为于遵所得。宇文泰闻此,立即派专使想接回长安,但遭于谨婉言拒绝。他说:“吾衰暮多病,今得此人,欲与之偕老。”宇文泰也无可奈何,请他入宫当太医是不成了,但封他做大官于谨便不好阻挠了。一旦为官,皇家动用时就方便一些。于是,这个姚僧垣的官便愈升愈大了。但官一大,凡人劳动他就不容易了。接着,大家的目光又投注在那少年身上。
  少年名杨勇,是杨坚长子。原来姚僧垣是冲着杨坚的面子来给元岩治伤的。
  “长寿公,”高颎揖道,“今上龙潜东宫时,你常给看病,皇上他早年是否得了心病?”
  姚僧垣一怔:“此事甚秘,你从何得知?”
  大家吃了一惊,微笑地望着李德林。
  那姚僧垣一看,心中即明白了几分,冲着李德林笑道:“原来你也是名医,但医国不医人尔!”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