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狮城舌战》编完了,这是复旦大学辩论队参加新加坡广播局和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1993年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的一个副产品。应该说,对我们整个辩论队来说,这是一个珍贵的副产品。在辩论赛的准备工作刚刚进行的时候,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社长兼副总编辑张德明先生就主动来找我们,说将来要为辩论队的活动、比赛和体会出一本书。他是具有高度的出版敏感性的。当时,我们还不觉得有出一本书的迫切的愿望,因为大家均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紧张的训练中去了。在新加坡取得了决赛的胜利之后,我们返回复旦的校园。有一次,大家坐下来总结这次辩论的过程,大家谈得热泪盈眶,心潮起伏,整整四个月的训练和辩论,其中的酸甜苦辣,我们在辩论中的所得,在整个辩论中人们所给予我们的帮助,已经不是一、二篇文章所能写明白的。大家突然觉得,应该出一本书,好好畅谈一下我们的体会、我们的经历、我们的感受。张德明先生再次主动找到我们,说要出书。与我们一拍即合。于是大家笔走龙蛇,有了这本书。 这本书里所谈的是我们参加辩论的一部分活动和体会,并不是全部,但是足以反映出整个辩论队活动的广阔的空间和复杂的情感世界。本书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整个辩论赛过程的回顾和描述,几篇文章对复旦大学辩论队参加辩论的前前后后、台前台后、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做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描绘;第二部分分析辩论的一般技术性的问题和技巧性的问题,主要是从辩论的理论、知识背景、辩论人格、辩论心理和实战运用等方面来论述的;第三部分是复旦大学辩论队在新加坡参加的三场辩论的辩词和评委的评论;第四部分是附录,主要是辩论规则、大事记、报刊选摘等,以及我们为复赛和决赛准备的正方辩词,虽然我们在复赛和决赛中均抽到了反方,但是我们觉得我们准备的正方的辩词也是有价值的,可以对比来看我队的反方辩词,所以也收在附录中。 在编成这本书之际,我们特别想强调两点: 第一是:我们深深懂得,我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的辩论也有不少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在新加坡和回来以后,有不少人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本书的行文较少谈及我们的不足,这也是本书的一个不足之处。我们在新加坡的时候,每场辩论取胜之后,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回到旅馆里讨论我队的不足之处,直到取得决赛的胜利,我们还是先讨论了不足之处。我们是有自知之明的。我们也深深地明白:辩论在人生中可能只有一次,但是做人却是永恒的。其实,我们从其他队伍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如剑桥大学队深刻的理性思维方式,台湾大学队活跃的强辩风格,悉尼大学队稳健的场上表现,新加坡国立大学队默契的整体配合,马来亚大学队翔实的资料掌握和运用,香港大学队伶俐的反驳能力,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队温文尔雅的风度,等等。我们在与各队的交往中得益匪浅,补足了我队的一些欠缺。一支好的辩论队,一定要善于向对手学习,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辩论场上各队激烈鏖战,各队的优点和优势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是我们学习的良机。可以说,参加辩论赛,领略了各队的风采之后,我们对辩论的理解大大加深了。 第二是:辩论本身是非常复杂的知识性和技巧性的活动,不是我们这几个人和这几篇文章能够穷尽的。我们只是谈了我们的一些看法,也许只是一点皮毛的知识和一孔之见。同时,辩论本身就是一种流动的知识,是一对在千变万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知识。我们所经历和所涉及的只是辩论艺术中很小的一个部分。同时,限于精力,我们没有系统地总结我们所有的体会和感受。这本书,只想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只想与大家分享我们有限的所得。辩论艺术是一个广大的宇空,我们只在其中有限的一隅中飞翔过,因而是绝对不敢谈对整个宇空的把握的。 我们编辑的这本《狮城舌战》是许多人努力的结果,也可以说是许多人汗水浇灌的一枝花蕾。没有辩论赛,就没有《狮城舌战》,关于辩论赛本身,我们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我们已经在书内提及,这里就不再复述。这里仅向对本书的编辑做出贡献的人们表示我们的谢意。我们衷心感谢:复旦大学杨福家校长,他在百忙中为本书写了序言;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张德明先生不仅鼓励我们编写了这本书,而且与我们一起确定了书的大体框架,亲自动笔润色,使本书增色不少;吴山弟先生和王海峰先生花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写出了本书的第一篇大特写,全面回顾了整个辩论赛的过程;张一华先生和王惠华先生为了使本书能够得到高质量的照片,多次与新加坡广播局联系,终于使本书做到了图文并茂;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政治学专业的研究生曾峻、唐豫鹏、赵彦龙、陈炜、李经中、马文运、徐勇等人根据录音和录像整理了现场辩论的文字记录;国际政治系的陈云和陈玉刚也为本书的编辑做了必要的文秘工作;杨淑瑛女士,她为本书有关章节的文字不辞辛苦地做了电脑处理;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和其他同志把本书作为特快件来处理,加班加点,使本书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就能面世。我们也感谢所有为这本书的出版做过贡献的人们。 我们欢迎来自任何方面的批评和建议。新加坡的辩论是结束了,但是我们还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任何善意的批评和建议均将有益于我们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主编者 1993.10 第一编 星洲圆梦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