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第四章 哈桑湖和哈勒欣河战役


  战争悄悄地逼近欧洲,而在远东,日本人也越来越胆大妄为,所以俄国人对于自身边境的安全,愈发忧心忡忡了。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旨在阻止侵略的步骤:在沿陆地边界一带挖壕筑垒;沿江沿海,则为沿岸火炮和自动武器修筑火力阵地;在边境地区修建仓库、机场和公路。苏联对它的远东边界尤为担心。所以在此以前就组建了远东方面军,建立了太平洋舰队。1936年3月,苏联又同蒙古人民共和国签订了互助条约。
  一个时期以来,日本人一直在试探苏联红军的实力,而且往往是超世界其他地方发生危机的时候进行试探。1936年共发生三十三起边界冲突,此后又发生多起。这段时间,苏联似乎专心致志应付欧洲事态(慕尼黑危机和德国的备战)。于是日本决定在满蒙边境对俄国的军力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试探。然而,日本发动的侵略,已远远超出一次试探行动的范围了。日本人在两条战线上作战,是想借此提高日本军队在其他国家心目中的“声威”。此外,日本领导人还希望把苏联同中国隔开,从而切断援助通道。
  1938年夏,苏联红军占领了阿穆尔河中的两个小岛,日本人提出了抗议,并要求他们撤走。克里姆林宫答复说,这些岛屿属于俄国,并援引早年的俄中条约为证。当双方同意谁都不向有争议领土派出军队时,这次事件似乎平息了。可是,两天以后,日本人派出分遣队在两个岛上登陆。7月中旬,苏联派出小股部队登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扎奥泽尔纳亚山和别齐缅纳亚山。后者距太平洋海岸约六英里,距符拉迪沃斯托克九十三英里。红军指挥部担心日军占领这两个高地,从而对波谢特港造成严重威胁,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7月29日,日满军队发动进攻,在哈桑湖地区迅速采取行动。他们充分利用了对守军极为不利的地形条件——交通线很难防守,守军据守的两个山头背后是哈桑湖,同苏联据守的其余地区隔离开来。
  --------
  ①阿穆尔河,即黑龙江。——译者注

  日军刚一行动,远东方面军司令员、苏联元帅布留赫尔使命令驻波谢特地区步兵第40师各部队作好战斗准备,同时从这个师抽出两个加强营派往别齐缅纳亚山和扎奥泽尔纳亚山。很快爆发了激烈战斗。苏联方面于8月初投入了相当多的兵力。布留赫尔把哈桑湖战斗交给远东军区参谋长格奥尔基·什捷伦军长宜接指挥,他本人立即开始策划一次进攻。8月6巳首先对高地进行了轰炸和密集炮轰,然后苏联步兵发动攻击。8月9日,在双方遭到沉重伤亡之后,战斗实际上停止下来,日军放弃了对有争议领土的占领。翌日,日本驻苏大使重光葵来到莫斯科的外交人民委员部,提议进行谈判。
  哈桑湖一战,暴露了苏联远东第1集团军部队动员状况和各级指挥部及参谋工作的种种严重缺点。1938年11月,在伏罗希洛夫指出某些缺陷之后,国防人民委员都总军事委员会采取了一些重大措施来改善远东部队的战备状态,增强了边界安全。
  然而日军并没有因为形势变得对自己不利而罢休。1939年5月,再次爆发了敌对行动。日本人声称,七百名外蒙古牧民侵犯了哈勒欣河边界。苏联历史学家认为,这次战役是对俄国实力的新的试探,同时包藏着日本对苏联后贝加尔地区和远东的领上野心。
  日军为了集结兵力,着手提高哈尔滨一齐齐哈尔一海拉尔铁路线的运输能力,并开始修建一条与蒙古边界平行的从索伦到甘珠尔庙的新铁路。他们决定夺取哈勒欣河东岸的蒙古领土。河东岸这块地区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草原,防守力量薄弱。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边境哨所距边界十二到十八英里,而且附近没有蒙古正规军。根据互助条约驻在蒙古的红军第57特别军的部队,距这块发发可危的地区约三百英里。日军立即投入紧张的训练。4月月中,派遣一支特遣队前往哈勒欣河绘制地形图。5月初,日军飞行员开始在蒙古领空进行侦察飞行。
  1939年5月11日。日军发动进攻。地面都队袭击了边境检查站,空军则轰炸了山峦起伏的边境上的一支警戒部队。到5月14日,大约三百名日本骑兵已前出至哈勒欣河。派去收复边境的蒙古边防部队被敌机打散。苏联政府为履行它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互助条约,命令驻蒙苏军保卫两国边界。
  到5月底,日军指挥部在哈勒欣河东岸集结了一支拥有一千“六百多名步兵、九百名骑兵、一小批装甲车和四十架飞机的兵力。蒙军将其骑兵第6师调到前沿,而苏军则从坦克第11旅调去一个步兵机枪营,加强一个装甲车连、一个工兵连和一个炮兵连。其他蒙军和苏军部队正开往作战地区。
  5月28日,日军发动突击,企图从两翼包抄苏蒙军,从后面实施攻击,切断他们返回哈勒欣河渡口的后路。数量上占优势的日军,开头压得苏蒙军步步后退,但很快就被苏军炮兵部队和一个步兵连挡住了。当晚,苏军步兵第149团乘卡车陆续抵达,旋即投入战斗。战斗持续整整一夜。5月29日晨,苏蒙军队发动反击,激战一整天,把日军赶回边界。两天激战中,击毙了四百名日军官兵。
  --------
  ①《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史》,第1卷,第236页—第238页。——原书注

  6月初,朱可夫抵达前线,接管了部队指挥权。7月的头几天,日军开始集结部队,准备发动一次新攻势。这时候日军兵力约三万八千人,得到一百三十五辆坦克、十辆装甲车和二百二十五架飞机的支援。而保卫哈勒欣河东岸一条四十六英里长的正面的,只有一万二千五百四十一名苏蒙军。苏军的装甲车辆较多,共有一百八十六辆坦克、二百二十六辆装甲车,这给朱可夫提供了一次极好机会,来检验苏联坦克的效能,检验各种战术的效果。
  日军在拥有三倍于苏军的兵力优势的引诱下,企图包围并歼灭哈勒欣河东岸的苏蒙军队。作战计划规定,用一支强大的部队绕到守军左翼,偷渡哈勒欣河,夺占巴英查岗山,从背后实施攻击。这次攻势是7月2日发动的。步兵和坦克得以楔进苏蒙军阵地,一直进抵河边,才被阻止。7月2日夜间,日军陆续偷渡到河西岸,次日晨完成了部队的调动。日军在很快占领下一个目标——巴英查岗山以后,继续向南开进,大有包围东岸苏蒙军之势。
  朱可夫猜到了敌人的图谋,决定发动一次三管齐下的反突击,即:坦克第11旅从北面攻击日军,摩托步兵第24团从西北进攻,而装甲第7旅从南面进攻。苏军的打击非常突然,日军士兵乱作一团。反突击的效果,为一名日军士官所证实。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当时惊慌失措,战马嘶叫,拖着火炮前车四处奔跑,汽车也四处乱窜。”
  日军三面被包围,但仍死守阵地,拼命企图保住巴英查岗山。他们7月4日的反扑救红军空军和炮兵部队所粉碎。当晚,苏蒙军各部队对巴英查岗山发动总攻。第二天下午,日军的抵抗被最后粉碎。敌人开始撤退,并企图撤过哈勒欣河,朱可夫投入坦克部队追击敌人。因为日军修的唯一一座浮桥已被炸毁,许多日军官兵在企图泅水送命时溺死水中。
  日军暂时受挫,开始策划新的行动。经过两个半月作战之后,苏军指挥部认识到,由于兵力不足,只能进行长期的防御战,此外别无他法,到头来取得最后胜利的很可能是日本人。对此,约翰·埃里克森写道:
  看来,唯一的办法是从内陆调来部队,并改组指挥部。朱可夫军长看来是最合适的人选。他被任命为第1集团军群司令员,肩负起彻底打败日军的重任。他对这一任务不能抱任何侥幸心理,只能胜,不能败。大批援兵陆续开来,加强了朱可夫的军队。但是,朱可夫有他自己的风格,正是这种风格使他后来成为非常杰出的人物。他总是等到自己掌握了相当大的优势才发动反攻。按发动反攻那天计算,他的兵力与日军相比的优势是:步兵1.5比1、机枪1.7比1、火炮2比1,飞机也是2比1,而坦克则拥有四倍的优势。8月,苏军拼死拼活地进行对日反攻的准备。到8月18日,朱可夫几乎全部准备就绪了。
  --------
  ①朱可夫写道,他为了进行这次战役所需的物资数量是:炮兵弹药一万八千吨、航空兵弹药六千五百吨、各种燃油、滑油一万五千吨、各种食物四千吨、燃料四千吨,以及其他材料四千吨。这些物资都是沿着一条四百多英里的土路从后方运来的。见朱可夫著《回忆与思考》中文版上册,269页—270页。——原书注

  在柴可夫指挥这次战役的时候,苏联同百方国家的谈判以及与此同时对德国人的试探,也在1939年夏天进入了关键阶段。
  司令部经过改组,全部苏蒙军都归朱可夫军长指挥。此后又为远东苏军调来增援部队,这两件事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鲁斯兰诺夫写道。
  哈勒欣河战役的意义不可低估。当时全世界都在注视着这次战役的结局。它关系到苏联的国际威信,而且这也是在实战条件下检验新武器装备和新战术的难得的机会。朱可夫深知这项任务也是对他的能力的检验。因此他必须能经得起这次检验。
  到8月1日为止,日本人巳调来了步兵第7师和第23师(均为全员)、三个重炮团、三个骑兵团,还有伪满洲国的一个步兵旅。他们的步兵第14旅也从满洲里抵达;他们还把步兵第1师的所有防坦克炮兵连悉数调到哈勒欣河地域。日军还加强了空军力量,并从旅顺要塞派出一支重炮部队。日军总兵力(包括伪满军在内)为七万五千人,装备着三百零四挺重机枪、五百门多人操作的火炮、一百八十二辆坦克、三百到五百架飞机。8月10日,集结起来的各部队组成日军第6集团军,由获洲立兵将军指挥。他们预定,8月24日在日军占领的桥头堡整个43英里的正面发动总攻,并已修好了出击阵地。
  朱可夫开始制订一项作战计划,这个计划是:突击敌军两翼,从南面和北面合围守敌,并在敌接军赶到之前迅速歼灭之。补给问题使局面变得复杂了,因为最近的火车站离前线四百六十多英里。在朱可夫领导下,第1集团军群的领导干部们制订了一个由坦克、大炮、飞机和步兵互相配合的协同作战计划。苏蒙军的任务很明确:准备并实施一次决定性反攻,实现全歼侵犯边界之日军的目标。但是,苏蒙军的兵力不足以实施这一战役,因此把一些新部队从大后方调到了哈勒欣河。其中有步兵第82师和第57师、步兵第152师的一个团、坦克第6旅和空降兵第212旅以及一些炮兵团和通信部队等。飞机数目增加到五百一十五架。这些援军的到来,使苏蒙军指挥部掌握了对日军的数量优势。
  有趣的是(这也显示了朱可夫的特点),朱可夫采取了一些深思熟虑的迷惑敌人的措施:
  为了迷惑敌人,使敌人摸不到苏蒙军的真实意图,广泛使用了假情报。用无线电发送了有关修筑防御工事和询问施工设备状况的假消息。把一架大功率的音响设备运到前方,模拟打桩的声响,造成正在大修防御工事的逼真假象。部队的调动一概在夜间进行。夜间出动轰炸机进行轰炸并使用小口径火器连续进行射击,以掩盖坦克向进攻出发地域集结的嘈杂声。总攻前一连十几天,若干辆已拆除了消音器的坦克,沿着前线不停地来回开动。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日本人越来越对苏蒙军车辆的响声习以为常,这样就会在苏蒙军进攻时完全摸不准方向。为此目的,我军的飞机还不分昼夜不断地出动袭击敌人。
  --------
  ①《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史》,第1卷,第240页—第241页。——原书注

  朱可夫甚至采取了一种别出心裁的做法,就是散发《战士防御须知》小册子,将其投到敌方阵地。他命令施工队不停地修筑防御阵地。把卡车的消音器拆掉,以掩护坦克的调动。飞行员进行特别侦察飞行以侦察地形,同时派出夜间巡逻队摸清敌方阵地的位置。为了帮助他进行监督和联络,朱可夫在参谋部里配备十二名联络军官。在他准备下令发动进攻的时候,他已经把三十五个步兵营、二十个骑兵连、四百九十八辆坦克悄悄部署到出发地域。坦克当中还有一些新式坦克——T-34型的前身。
  为了实施包围计划,朱可夫建立了三个集群,即南部集群、北部集群和中央集群。南部集群编成内有:步兵第57师、坦克第6旅、蒙古骑兵第8师、摩托装甲第8旅、坦克第11旅的两个坦克营、一个自行火炮营、防坦克第37营和一个喷火坦克连。北部集群的编成内有:坦克第11旅、摩托装甲第7旅、步兵第36师第601团、蒙古骑兵第6师和防坦克第87营。中央集群的编成内有:步兵第36师和第82师、步兵机枪第5旅和两个炮兵团。朱可夫的预备队是摩托装甲第9旅和空降兵第212旅。
  日军打算8月24日发动攻势,朱可夫则比日军提前四天,于8月20日抢先动手。这天凌晨5时45分,一百五十架轰炸机对日军防御前沿、对其就近的预备队以及日军炮兵阵地实施了一次大规模空袭。接着在经过炮火准备之后,朱可夫命令部队全线冲击。一名日军士兵的日记证实了这次可怕的突然袭击。他写道:
  “炮弹遮天盖地地打到我们近旁,真可怕。观察所用尽一切办法寻找敌人的炮兵,但毫无结果,因为轰炸机在轰炸、歼击机在扫射。敌人全线获胜。”
  在这次反击中,有一位观察家亲眼目睹了朱可夫所表现的领导能力,后来他向鲁斯兰诺夫作了这样的描述:
  朱可夫命令他的一个师进攻日军坚固筑垒阵地,整个战役的结局取决于这次进攻的胜败。可是,这个师败下阵来,损失惨重,而且被敌方人力压得不能动弹。师长打电话报告情况,并请求新的指示。朱可夫命令他再次发起进攻。过一会儿,朱可夫亲自拿起话筒,要这位师长接电话。当朱可夫得知他还没把部队拉上去时,便问:“你到底能不能开始进攻!”师长小心翼翼地表示没有把握。于是朱可夫说:“我现在解除你的师长职务。叫你的参谋长接电话。”朱可夫又向参谋长提出同样问题。参谋长作了肯定的回答。朱可夫说:“我现在任命你担任师长。”但是参谋长也未能重新发动进攻。当他向朱可夫报告以后,听到了同样的命令:“我解除你的师长职务。等待新师长的到达!”朱可夫派他的一名参谋去指挥这个师,而且派出炮兵加强了这支部队,并给予空中支援。在付出巨大牺牲之后,终于攻克了敌军阵地。他所制订的反攻计划的其余各阶段也都取得了胜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段故事流传很广。作为斯大林的解决问题的能手,他不断地被派往各地去处理重大而紧急的事态。他很快得到了这样的名声:他是一个对下级行动迟缓、犹豫不决或反应迟钝不能容忍的说一不二的指挥员。在那些充满危险的岁月,对于讲客气、拍肩膀那一套,他是无暇顾及的。下面将会看到,Ⅱ·N·巴托夫、Ⅱ·A·别洛夫以及其他一些战友后来都谈到朱可夫对他们的态度是严厉的。
  朱可夫还开始表现出另一种品质。他在强大的压力下,能够保持沉着镇定,同时表现出对战局的发展胸有成竹。美国军事记者理查德·劳特巴奇所描写的朱可夫在哈勒欣河战役中的一次表现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他写道:
  在蒙古草原上一座名叫哈马尔达巴的灰绿色的山岗上,有一座墙壁很厚、而且一大半埋在地市的碉堡。在碉堡里,一群苏联军事记者围坐在一架很旧的铁炉子周围休息。一位体格健壮、肩膀很宽、方头大脸的男人,大步流星走进来,加入了这个非正式集会的圈子。记者们尊敬地向他打招呼,称他“将军同志”。这位将军同志刚刚洗过晨浴就来了,看上去红光满面,精神焕发。他的情绪好极了,一面换衣服,一面同记者交谈。突然,两名红军侦察员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进屋来。他们十分焦急地报告说,日军正在集结大部队,显然是要准备进行一次反突击。记者们马上振作起精神,以为将军同志一定会慷慨激昂、干脆利落、简洁明瞭地下达命令。可是,将军听了这个消息,显出泰然自若的神态。他一边穿制服,一边不动声色地告诉侦察员说,这样一种反突击是完全不可能今日本人已经没有力量发动一次有效的攻击。
  他的话立即使碉堡里的气氛为之一变。侦察员们在纳闷,他们自己的眼睛怎么会看错了呢,而记者们则纳闷自己的耳朵怎么会听错了呢。大家都觉得十二分放心。既然将军说了,那么他说的是决不会错的。
  总攻的第一天,南部集群打了大胜仗。到8月20日,北部集群占领了敌人的前沿阵地,到达坚固筑垒的帕列次高地的山巅,但经过激烈战斗之后,被迫后撤。
  苏蒙军在第一天战果的基础上,继续在日军防线内顽强战斗。在南部集群的地段上,坦克第6旅和摩托装甲第8旅包围了敌军侧翼,8月21日占领了在海拉斯台音河(哈勒欣河的一个支流)南岸活动的日军后方的地域。这一天,南部集群的步兵部队深深楔入敌人主要防御地区,歼灭了敌人就近部署的战术预备队,占领了若于炮兵阵地。但是,战斗打得很艰苦,每个火力点都要强攻夺取,有时候还要出动喷火坦克。苏联飞机特别活跃,积极地支援地面部队。仅8月21日一天,轰炸机就出动二百五十六架次,投下了九十多吨炸弹。
  8月23日,北部集群得到空降兵第212旅的加强,终于粉碎了敌人的抵抗,夺占了帕列次高地。在激烈的肉搏战中,六百名日军士兵毙命,战壕里、掩蔽部里,横七竖八到处都是日军的尸体。
  朱可夫的合围计划只用三天时间就完成了,接着便开始了歼灭被围日军的战斗。8月26日,日军的一次解困企图被打退,主要是靠坦克第6旅打退的。8月27日,日军的突围企图也被粉碎了。空军部队成功地阻止了敌人向作战地区调集新的预备队。仅8月24日和25日两天,苏军飞机出动了二百一十八架次,进行了十次空战,击毁日机七十四架。
  朱可夫是个急性于,他不允许采取将敌人团团围困,迫使其投降的消极办法,而是发动一系列进攻,不断地消灭敌人。南部集群承担主攻任务。它在8月27日发动的进攻,成功地夺取了沙山和绿色高地,扫清了海拉斯台音河南岸。与此同时,从背后和两侧对雷米佐夫高地发动了进攻,但直到8月31日才终于占领了这个地区。
  在这次攻势的最后阶段,朱可夫再次表明他是个足智多谋的将领。海拉斯台青河很浅位而且到处是泥淖,敌军指望它能够保护雷米佐夫高地的南翼。但是,使日军沮丧的是,朱可夫命令工兵部队趁黑夜加固了河床,使苏军坦克部队可以从这个方向发动进攻。一天夜间,苏军坦克突然冲过河来,粉碎了日军防御,并开始巧妙地肃清孤立的抵抗据点。到6月31日晨,侵人蒙古人民共和国领土的日军已经全部被肃清。
  只要对这个地区从5月到9月的整个作战行动进台一次估计,就一定会看到。朱可夫是组织这次反攻和使苏军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主要推动者。事实已经证明,他是一个严格安求部下执行他的命令的指挥员,可是,如果他确信能够达到预定目标,他也能够把严格性同战术灵活性结合起来。他的这种能力,表现在他能够集中具有战术优势的兵力上,表现在他的大胆的、成功的合围计划上,表现在他歼灭被围之敌所采取的进攻性的、但却是随机应变的方法上,表现在他组织诸兵种合成部队的协同作战和正确地调配现代化武器,以及结合实际情况决定进攻手段等方面。凡此种种,其结果乃是苏军的全面胜利。如果苏联方面公布的数字是可信的,那么只要比较一下双方伤亡数字,就能换到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朱可夫作为一个指挥员的才于。在整个战役中,苏军的伤亡是一万人,而日军则损失了五万二千到五万五千人。
  --------
  ①《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史》,第1卷,第241页一第244页。——原书注

  1939年9月15日,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为一方,日本为一方,在莫斯科签订了一项协议,要求9月16日以前停止哈勒欣河地域的一切战斗行动。双方同意交换战俘,并建立一个委员会来确定哈勒欣河地区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满洲之间的边界。日本当局似乎受到一次痛苦的教训,于是双方都采取步骤来维持和平。从1941年4月1日,日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曾企图从中破坏),直到1945年苏联出兵满洲以前,两国一直避免进攻对方。
  打败日本军队以后,苏联人开始大谈特谈苏联已拥有成功地使用步兵、炮兵、装甲兵和空军协同作战的新型军队。日本人不得不承认。“迄今为止,我们不了解苏联已将其摩托化部队装备到何种程度”,而且这一出乎意料的事态发展使他们大为震惊。尤其是这次战役,已向日本人证明。苏联大多数地面部队,特别是炮兵和装甲兵,在火力和机械化程度方面远比日军优越。后勤方面也是引人注目的。日本人对于苏联向距离铁路终点站四百多英里的战场输送并储存作战物资的能力感到十分惊讶。“苏联军队摈弃了沙皇旧军队的因袭守旧的一套作战方法,已经表明它能够依据每次战役的具体情况改变战术”。
  --------
  ①T·H·谢沃斯季亚诺夫著《哈勒欣河事变时期日本军步和外交的失败》,载苏联《历史问题》杂志,1957年8月号,第63页—第64页。——原书注
  ②林三郎著《皇军: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军队》,第15页。——原书注


  另一个出人意料之处是苏联人就地取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先前的战斗中,俄国坦克很容易被日军象投手榴弹那样投出的汽油燃烧瓶击中着火。不久以后,苏联人开始用柴油作燃料,而且在坦克外面罩上铁丝网,这两项措施就使燃烧瓶不大容易击中这些坦克了。但是,俄国军队并没有丧失它传统的著名品质,特别是它的顽强精神。日本人评论说:“苏军比原来预料的还要顽强。”
  尽管朱可夫使用装甲部队打了胜仗,但苏联人发现T-26型和T-28型坦克有某些缺点和缺陷。此后,苏联研究设计了一个新的装甲车辆序列,其中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赫赫有名的T-34型坦克。
  朱可夫经受住了哈勒欣河战役的严峻考验。他和他的部队表现出比预料的还要顽强,而且一些军事理论和装备在实战条件下得到切实的应用。朱可夫回到莫斯科,备受嘉奖和礼遇。斯大林怀着感激的心情,亲自向他表示祝贺,他还荣获了苏联英雄称号。
  H·斯维特利申写道:
  在T·K·朱可夫指挥的这第一次大规模作战行动中,他显示了他的领导能力——组织战役并在短时间内彻底打败一个强大敌人的能力。苏联政府自豪地赞誉朱可夫的成就。1940年6月,苏联人民委员会颁布命令,提前晋升朱可夫为大将军衔。不久,他被任命为苏联最大的军区之———基辅特别军区的司令员。
  可是,朱可夫从远东回到莫斯科也遇到一件使他非常失望的事。长久以来,他一直确信,坦克能够在战场上起独立的作用。同炮兵和摩托化步兵协同作战,坦克能够进行纵深突破,从而能够打乱敌人的部署,冲破它的防御。在哈勒欣河地区,他没有允许他的装甲部队单独作战去夺取孤立的据点,但他的坦克部队在航空火力的支援下,比较深入地突进了日军的防御阵地。他回到莫斯科时,发现红军指挥部要把七个机械化军全部解散,把坦克配属到各个独立步兵营作为支援武器。
  尽管朱可夫和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表示反对,这一决定还是付诸实施了,因为装甲战专家帕夫洛夫以苏联坦克在西班牙表现很糟为依据,说眼斯大林和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相信了坦克在现代战场上不能独立作战的论点。后来,只是在德国坦克部队在西方取得引人注目的战绩,证明装甲部队能够独立作战以后,朱可夫和沙波什尼科夫的观点才被证明是正确的。但这时苏联军事计划人员面临着非常紧迫的任务:必须作出极大的努力来重建大型的坦克集群,因而没有多少时间去解决种种训练问题和为这些新的坦克兵团提供装备的问题。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