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第二十九章 运筹帷幄


        总统指挥百万兵,自古兵机在速攻;
        火炬战役获大捷,欧非战场相呼应。

  美英领导集团推迟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后,罗斯福就召集军政会议,着手制定实施在法属北非登陆的“火炬”计划。
  对美英来说,“霸王”计划与“火炬”计划相比较,无疑后者对他们好处更多一些。如果美、英于1942年在西欧登陆作战,那就要同法西斯军队作殊死的斗争,势必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和牺牲,这是英美所不取的。而北非和西非是法国维希政府的殖民地,这时维希政府同美国有外交关系,在那里登陆风险要小得多。
  一旦占领北非,对英国来说,盟军可以威胁隆美尔的后方,解除埃及之围;把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军队赶出北非,可以确保直布罗陀的安全,恢复地中海航道,维护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进而掠夺这些殖民地,特别是中东的石油;占领北非之后,英国并可北上意大利、巴尔干,进取东南欧,恢复大英帝国的势力范围。因为英帝国摊子太大,实力空虚,顾此失彼,这就决定了它的战略。
  对美国来说,罗斯福最怕德国占领西非、北非,然后东进与从苏联高加索南下的德军会师,进而在印度同日本军队携手;西边从达卡尔通过大西洋中部最短的航道进逼巴西,威胁美国的安全。所以美国急于消除这个威胁。另一方面美国也想控制西非、 北非和地中海,窥伺中东。1942年7月15日,即霍普金斯等赴伦敦前夕,罗斯福对这位心腹交底说,如果进攻西欧的计划不能实现,那么可供考虑的是北非和中东。丘吉尔提出的“火炬”有很大的优点,“它将使我们获得西非,并为最后控制地中海奠定基础”。在这里,美国的目的,就是趁法兰西帝国之危来扩大美国的影响。关于这一点罗斯福的儿子伊利奥特作了很好的记录。
  1942年7月下旬, 美、英两国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开始在伦敦拟制“火炬”的具体作战方案, 经过反复磋商,9月Z0日经罗斯福和丘吉尔最后批准。确定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达尔口达)和阿尔及利亚的奥兰(瓦赫兰)、阿尔及尔三处同时登陆。 参加“火炬”作战的美英远征军共有13个师,650艘军舰和运输船。首批登陆的部队为7个师,共约11万人。此外还有几个空降营将参加这次行动,其任务是占领敌防御纵深内的机场和要地。这次登陆的空中保障,将使用1700架飞机,其中绝大部分都驻守在直布罗陀要塞。
  根据作战计划,前往奥兰和阿尔及尔登陆的部队从英国出发,前往卡萨布兰卡的登陆部队直接从美国出发。参加“火炬”作战的英国运输队应于I0月26日前全部驶离英国的港口。美国的部队则于10月24日从美国的港口乘军舰出航。参加这一战役的英美远征军, 必须在同一时间到达各自的登陆地点。11月5日,艾森豪威尔冒险飞抵直布罗陀,作为美英联合作战部队的总司令,来指挥这次即将开始的登陆战役。
  艾森豪威尔是罗斯福总统的一员爱将,也是总统亲手提拔起来的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二次大战前,艾森豪威尔只是麦克阿瑟手下的一名中校军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调到总参谋部任作战计划处处长。他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与太平洋战争有关的战役。从美国参加战争时起,艾森豪威尔宫运亨通,飞黄腾达。他沉着、稳健、勤奋、果断,每天工作14至18小时。他所领导的作战处被称为全军的“主要神经中枢”,成了罗斯福总统指挥战争的有力助手。总统为了表彰他,授予艾森豪威尔少将军衔,这立即获得参议院的批准。
  为了准备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1942年6月,马歇尔建议艾森豪威尔去伦敦指挥欧洲盟军作战部队,总统立即批准了这一建议。艾森豪威尔回忆说,“从此使他真正地接近了战争”。但他当初最大的希望是指挥一个师,而不是统帅几十万大军。艾森豪威尔抵达伦敦的首要任务,是把美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组成一支能完成重大战斗任务的武装力量。 当他来到伦敦时,由他管辖的有366名将军,许多人的军阶都比他高。
  为了加强盟军的团结,艾森豪威尔很注意搞好与各方面的关系,但他到伦敦不久,就与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艾森豪威尔应邀去听他讲演,在这位将军开始讲话不久,嗜烟的艾森豪威尔抽了几口。报告人立即用愤怒的语调大声喊道:“谁在抽烟?”“我,”艾森豪威尔回答说。“不准在我的会议室里吸烟。”他立即默不作声地把烟掐灭了。事后艾森豪威尔并未因此对这位英国将军产生不好的印象。他说,这是“性格坚毅、精力充沛、具有良好职业修养的人”。艾森豪威尔在“刻苦奉公、遵守纪律方面”为部下作出了榜样。
  在北非登陆是西方盟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次进攻性的战役。它既有战略意义,又有道义上的意义。盟国最初计划于1942年10月在北非登陆,由于艾森豪威尔坚持要作好准备工作而推迟了一个月。“火炬”行动不只是对美英军事政治同盟效率的第一次考验,对艾森豪威尔来说也是严峻的考验。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面临着指挥一个战役,而且是如此大规模的战役。这位总司令焦急万分。“火炬”行动能使他军事上成名,前程远大,而想到可能遭到失败的后果,难免不寒而栗。
  10月底, 差不多拥有800艘舰艇的巨大舰队驶离英国海岸, 这支舰队要航行1900海里。10万名士兵连同坦克、大炮、弹药、装备走上了新的战斗航程。
  10月5日, 载着艾森豪威尔的“飞行堡垒”终于把他送到了直布罗陀。盟军指挥部设在这里。丘吉尔打电报给他说:“直布罗陀的岩壁掌握在你手里,是不会发生危急的。”次日,他们就向“法属北非”发动进攻了。
  “法属北非”,包括法属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端,东与阿尔及利亚为邻,南与西属撒哈拉接壤,西临大西洋,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西班牙相望,是扼地中海入大西洋的门户,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1912年摩洛哥沦为法国的“保护国”,其北部狭长地区和南部的一个地区划为西班牙的“保护地”。阿尔及利亚位于非洲西北部,北临地中海,隔海与西班牙、法国相望,东部与突尼斯、利比亚接壤,南部与尼日尔、马里、毛里塔尼亚交界,西部与西属撒哈拉、摩洛哥相邻,面积约238万平方公里,1830年起沦为法国属地。突尼斯位于非洲北端,北、东临地中海,隔突尼斯海峡与意大利相望,东南与利比亚接壤,西与阿尔及利亚相邻,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1881年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法国投降后, 维希政府在“法属北非”约有20万军队,500架飞机。在法国土伦和法属北非各港口, 尚有4艘战列舰,12艘巡洋舰,40艘驱逐舰,20余艘潜艇和其他船只。维希政府及其法属北非的军政首脑,与美国国务卿赫尔有联系。他们中有些人不愿站在德国一边打仗。魏刚、吉罗、朱安等法军将领,与美国驻阿尔及尔的总领事墨非关系也很密切。 魏刚曾向墨非表示:“假如你仅仅带1个师来,我将向你开枪;假如你带20个师来,我就要拥抱你了!”其态度由此可见。
  为了争取这一战役的顺利进行,美、英两国除在军事上作好充分准备外,还积极开展政治攻势,争取法军归附,企图兵不血刃地占领法属北非。为此,罗斯福总统曾费尽心机。为了从良心和理智两方面向北非的法国人发出最有力的避免流血的呼吁,待组织“心理作战队”随军前进,以便通过各种现有工具——报刊、广播电台、电影院、宣传画等等,来进行反对德国和支持盟军的宣传。
  11月7日, 艾森豪威尔将军根据罗斯福总统的指示,把在法军中“享有盛誉”的吉罗将军接到直布罗陀,想利用他的影响使北非的法国倒向盟国。与此同时,墨非在阿尔及尔与法国军事长官进行密谈,并决定把盟军即将登陆的消息告诉正在那里探视儿子病情的维希政府的武装力量总司令达尔朗,企图取得他的支持。因为他们心里很清楚,由于达尔朗在此,朱安的职权就不可能起作用。一贯忠于贝当的达尔朗认为,如果他支持盟国,希特勒必然要武装占领法国全境,维希政府也将因此而垮台。所以,他只答应用电报请示日当后再定。
  为了争取维希政府和法属非洲各国领导人对“火炬”行动的支持或守中立,罗斯福总统曾分别给维希政府首脑贝当、西班牙头目佛朗哥、葡萄牙总统卡蒙纳将军、阿尔及利亚总督夏泰尔以及摩洛哥的苏丹和突尼斯的统治者发出了字斟句酌的电文,要求他们为盟军提供合作。这些电文要在军队登上海滩的同时发出,美国和英国国内所有的国际无线电台都要同时播出准备了几个星期的相同的节目。艾森豪威尔将军也发了文告,其中的每一个用词,无不是经过华盛顿和伦敦之间反复推敲的,对许多字眼还作了修改,因为显然政治上稍一疏忽都是会断送许多生命的。
  最有意思的,就是草拟致贝当的信的过程。丘吉尔曾提醒罗斯福,贝当“利用自己的名望给我们事业所带来的损害,是任何地位稍次的人物都做不到的。对他不能太仁慈了。”但是,罗斯福总统还是本着以反法西斯大局为重的精神给这位没有骨气的元帅发出了如下一封电报:
  我是以美国元首的名义致电给你——法兰西共和国的元首的。
  当你的政府在1940年签订了停战协定时,我们谁都无法预见到德意志帝国将要强加于法兰西人民身上的那套完整的掠夺行动纲领。
  那套纲领,通过讹诈和抢劫,已经剥夺了法国人民谋生的手段,夺去了他们的储蓄存款。它瘫痪了法国的工业和运输业,洗劫了法国的工厂和农场——这一切都是为了纳粹帝国和法西斯意大利的利益,而在他们政府的统治下,一切爱好自由的民族是无法长期生存的。
  作为法兰西和法兰西人民的一个老朋友,当我想到那痛苦贫乏和最优秀的法国男子背井离乡的景况时,我的愤怒和同情与日俱增。德国没有放过任何机会来挫折你的伟大民族的土气,贬低你们的名誉和地位。
  德意志和意大利对法兰西辛辛苦苦建设的帝国垂涎三尺。今天,他们正想入侵和占领北非,以便实现他们控制和征服那个大陆的全部阴谋。
  我知道你懂得对非洲的这种征服并不会就在那里打住,而会成为德、意两国的前奏曲,进而他们就要威胁征服美洲半球的大块土地,大规模地逐步控制近东和中东并想在远东同一心要控制整个太平洋的日本军事头子携手会师。
  当然,很明显的,入侵和占领法属北非和西非,会构成对美国和美洲所有共和国的安全的最严重的威胁——正如会敲起法兰西帝国的丧钟一样。
  根据我们敌人的意图和计划的一切证据,我因此决定派遣强有力的美国武装部队到北非去,同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的管理机构一道合作,来制止德、意两国在国际上所犯下的罄竹难书的罪案中的这一最新罪行。
  这些不屈不挠的美国军队都配备有足以进行现代战争的大量武器,在我们对共同敌人的协同作战中这种武器将发给你在北非的同胞。
  我现在正把一切情况向北非的法国当局详加说明,呼吁他们为抵御轴心的威胁而同我们进行合作。我的明确目的是支持并援助法国当局和他们的政府机构。这就是这些美国军队眼下要达到的目的。
  我无需告诉你,最终的和更大的目的就是从轴心的枷锁下把法兰西和法兰西帝国解放出来。这样做,我们也就自然地保证了南北美洲的安全。
  我也无需一再向你宣称,美利坚合众国不想占领别人的领土,而且永远记住我们之间的历史性友谊和彼此之间多方的援助。
  我向你并通过你向法兰西人民表达我的深切愿望和信念:我们大家不久都会进入更幸福的日子了。
  不料罗斯福这封I0月15日的电报发出后,竟受到贝当这个不识时务的无耻之徒的敌视。他马上回复说:“我今天晚上接到你的军队侵略北非的消息时,感到不知所措,甚为悲哀。我读了你的电报。你用无以辩解的借口……法兰西和它的‘光荣’存亡攸关。我们受到袭击。我们的天职是保卫自己。这就是我所下的命令。”
  这样,贝当为了所谓维希政府的“光荣”,就与盟军展开了一场不自量力的搏斗。11月8日凌晨,由500多艘军舰和运输船只组成的一支庞大的美英联合舰队,载着10万大军,在大量飞机掩护下,分三路在预定的目标登陆:美国巴顿将军率领的部队攻占卡萨布兰卡,由仇恨德国法西斯的法国贝图亚尔将军组织内应,但因没有截断法国与摩洛哥总统诺盖的秘密电话线,内应未能成功,诺盖和海军将领进行抵抗,战斗到11日才告结束。攻占奥兰的是美国第二军,他们遭到了法军的顽固抵抗,到10日战斗完全停止,盟军占领了奥兰。在阿尔及尔的登陆最为顺利,这是由于法国马斯特将军等五人小组事先组织了一次成功的暴动,把军政要人都逮捕起来,城防瘫痪,盟军登陆时没有遇到什么认真的抵抗。
  为了减少牺牲和尽快稳定局势,在盟军占领阿尔及尔后,罗斯福特邀法国吉罗将军来到这里发表了一篇广播演说,号召北非法军停止抵抗。盟军指挥部又与维希政府的武装部队总司令达尔朗达成停战协定。11月10日,达尔朗发出停火命令。12日,阿尔及尔以西的战斗全部停止了。13日,盟军同以达尔朗为首的法国陆海空军达成了最后协议;法国在北非的军政官员及和平居民与盟军合作,盟军承认达尔朗管理法属北非的行政事务,吉罗将军指挥北非的所有法国军队。接着艾森豪威尔又根据罗斯福总统的指示与法属西非的行政长官布瓦松达成协议,把西非也争取过来了。
  但是,达尔朗这个臭名昭著的附敌分子,继续任用维希官员,包括那些曾同纳粹密切合作而声名狼藉的人。此外,他还继续执行镇压抵抗运动的政策,把阿尔及尔的戴高乐分子关在监狱,封闭了他们的《战斗报》,这就更加激起了法国人民对他的仇恨。自由法国、地下抵抗运动以及英美报刊群起而攻之,强烈谴责反动透顶的达尔朗。1942年12月23日,达尔朗被年轻的戴高乐分子沙佩勒刺杀身亡。此后,吉罗便掌管法属北非的军政事务。
  英、美军队在北非登陆完全出于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意料之外。后来证明,德国最高统帅部差不多直到最后才弄清盟军的意向。面对形势的突变,希特勒最初作出的反应是混乱的。他曾下令立即加强克里特岛的守军,而该地距离新的战场十分遥远。他解释说,采取这项措施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向非洲运送增援部队。他命令秘密警察把魏刚将军和吉罗将军带到维希那里监视起来。他要求伦斯德元帅准备执行占领法国非占领区的“安东计划”,但在他给予新的指示之前,不要越过法国的分界线。
  希特勒在这24小时中,一直沉面于这种想法:力求与法国结成联盟,使它参加对英美的战争, 目前要尽力加强贝当政府反对盟军在北非登陆的决心。11月8日上午,这位老朽不识时务的法国元帅贝当,与美国断绝了外交关系,并表示法国部队将抵抗英、美的入侵。贝当的这些行动助长了希特勒上述想法。纳粹最高统帅部在那个星期天的大事日记上强调说,希特勒一心想达成“与法国的全面合作”。这天晚上,德国驻维希代表尼达向贝当提出一项建议,要求德法结成紧密的联盟。但是,当希特勒听到阿尔及尔发生的一切之后,他又改变了主意。他告诉墨索里尼的外长齐亚诺,他毫不幻想法国会有什么协同作战的愿望,他已决定“全面占领法国,登陆科西嘉岛,在突尼斯建立一个桥头堡”。
  希特勒这一决定,在维希政府内部引起了很大的震动。首先受到威胁的是驻守突尼斯的埃斯特瓦海军上将,他是维希政府一名忠实的走卒。随着事态的急转直下,他的惶恐不安与日俱增。由于他距离西西里和突尼斯东部边境上的敌军较近,因此他的处境比达尔朗或诺盖的处境还要糟。他的高级幕僚的优柔寡断也不下于他。11月9日, 德国空军部队占领了利比亚的扎维亚飞机场。同日,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部队开到突尼斯。当的黎波里塔尼亚的轴心部队由东方开进突尼斯,而盟军部队也由西方直逼突尼斯的时候,埃斯特瓦心情沉重,举棋不定,经过反复思想斗争,最后他带着大部分守军往西投奔吉罗将军去了。但是,在比塞大港,却有三艘鱼雷艇和九艘潜艇向轴心国投降了。
  经过奋力拼搏,希特勒赶在艾森豪威尔之前,拿下了突尼斯。在他和墨索里尼的坚持下,为了守住这个桥头堡,共投入了25万德国和意大利的部队。经过紧张准备, 敌我双方于1943年3月下半月展开厮杀。在盟军方面,这时亚历山大指挥的第十八集团军群, 至少有20个师又4个独立旅,人员和装备齐全。而德、意联军只有14个师又2个旅,人员和装备缺额很大,且又处于亚历山大和蒙哥马利两支大军之间,态势十分不利。3月6日,隆美尔进行了四次大规模进攻,使用了所有的三个德国装甲师。每次进攻都在惨重的损失下被击退。严酷的事实使这个不可一世的“沙漠之狐”认识到,轴心国的军队若再留在非洲,就等于“明显的自杀”。3月9日,隆美尔请他的属下阿尔林将军代理指挥军队后,便返回欧洲养病,并向“元首”要求迅速从北非撤军。结果隆美尔成了希特勒眼中的“悲观主义者”,从而失去了对非洲军团的指挥权。
  现在,蒙哥马利指挥的第八集团军正向前推进,以围攻敌军主要阵地,即马雷特防线。这条防线是法国人在战前防备意大利入侵突尼斯而修筑的一条长达20英里而且组织严密的防御系统。在轴心国方面,敌人正加强固守,他们已在这个隘口修筑了工事,并由希特勒的装甲师和墨索里尼的步兵师占领着。鉴于马雷特阵地的敌人防御力量雄厚,计有两个德国装甲师和六个意大利步兵师防守,并由第十五装甲师作为后备,蒙哥马利决定派一支侧击纵队,以便突破这个隘口,并在敌军主要前线后方站住脚。这样一来,德、意军面临被合围的威胁,不得不北撤马雷特防线的守军,并于4月中旬退至突尼斯北部,终于成了“瓮中之鳖”。
  1943年4月19日, 盟军集中优势兵力发起总攻。英国第八集团军自南向北实施突击,美、英远征军自西向东发起进攻,经过18天的战斗,于5月7日分别攻占了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 25万德、意军队由于没有运输船只可供撤退,便于5月13日宣告投降。至此,盟军在北非已全部肃清德、意军队,从根本上改变了地中海的形势,并为尔后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创造了良好条件。
  北非大捷有力地鼓舞了盟国人民、特别是美国军民的斗志,运筹帷幄的罗斯福总统尤为高兴。他对指挥这一战役的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称赞不已。他在白宫对记者说:“艾森豪威尔将军已经完成了一件多么漂亮、多么艰巨的工作,他现在是多么细心多么巧妙地在指挥着他手下的士兵。我今晚要对你们说——也对他说——我们完全信任他的领导。对他作为一名军人的品格高度奖赏,就是英国政府通过丘吉尔先生在卡萨布兰卡首先提议,由他出任即将来临的伟大的盟军作战行动的最高统帅。”
  谈到法属北非将来的前途,罗斯福用词非常严谨地说:“在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的岁月中,就已建立了那种指导我们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我们整个民主大厦的基石就是政府的权威来自人民和只能来自人民的原则。”
  “我们作战的目的之一,”罗斯福进一步指出,“正如《大西洋宪章》所阐明的,是今天被征服的各国人民将重新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无论在哪里都毋庸置疑:联合国家的坚定不渝的宗旨,就是要恢复各个被征服的民族的神圣权利。”
  关于太平洋战争局势,罗斯福说:“我们不指望浪费时间,慢慢地、一个岛一个岛地越过广阔的太平洋前进,直到最后打败日本。直接通往东京的道路比比皆是。我们对所有这些道路都会加以考虑。”当时的太平洋形势令人欣喜,继中途岛大捷之后,经过多次激烈的战斗,日本大本营又向联合舰队和第八方面军下达从瓜达卡纳尔岛撤退的命令。在瓜岛战役中,日本被击毙1.5万人,病死9000人,另有1000人被俘。罗斯福多次强调,要乘胜前进,向敌人发起更猛烈的冲击。
  为了推动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展,在“火炬”战役期间,罗斯福总统又以病残的身体, 爬山涉水,远渡重洋,在1943年1月14日至23日,前来北非卡萨布兰卡与丘吉尔首相举行了为期8天的会谈, 并在这里会见了戴高乐将军和法国其他有影响的人物。
  从1942年秋冬到1943年初,欧亚战场都出现了有利的形势。苏联经过苦战,于1942年12月至1943年l月, 在斯大林格勒取得了重大胜利;1942年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经过珊瑚海、中途岛和瓜达卡纳尔岛一系列的海战,取得了太平洋战场上的主动权;在北非战场,盟军突破敌人的阿拉曼防线后,又取得登陆突尼斯的巨大成功。在这种情况下,罗斯福希望举行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对今后的战略方针进行商讨。但是斯大林拒绝参加会谈,理由是他要留在国内指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最后阶段,其真正原因则是对美英拒绝就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作出明确保证表示不满。罗斯福、丘吉尔和他们的参谋人员对日后战略的讨论,证明斯大林的疑虑是有根据的。
  会议开始时,丘吉尔重新念了一段他在“火炬”行动和阿拉曼战役胜利结束之后给罗斯福电报中的一段话,因为这是卡萨布兰卡会议要审议的一个最明显的、急迫的目标。
  “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是:第一,攻克地中海的非洲沿岸,在这一带建立海军和空军设施,它们对于开辟一条横贯的军事交通的有效走廊是必要的;第二,利用在非洲沿岸的基地,在最短时间内以有生力量去打击轴心国的下腹部。”
  美英两国的三军参谋长们在罗斯福到达之前已经开了三天会议,并对最后击败突尼斯的德、意法西斯军队之后可能发动的几次战役进行了审议。打算进攻的目标包括撒丁、西西里、克里特、罗得岛、多德卡尼斯群岛和希腊本土。在罗斯福和霍普金斯参加会议之前,就已进行过许多争论,此后因马歇尔一直力促在1943年进攻法国北部,争论更加热烈。在美国,不仅海军极力主张加强太平洋战场,人民也有强烈的对日复仇情绪,舆论中还有一种意见认为美国在欧洲是为拯救英国而战,亚洲战争才真正与美国切身利益有关。经过反复讨论、磋商,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并没有改变以欧洲为主战场的战略总方针,但对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仍未作出明确的保证。
  卡萨布兰卡会议最主要的决策之一是宣布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的原则。这个原则是罗斯福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的。罗斯福根据事先准备的讲稿对记者说:总统和首相对整个世界大战的局势作了分析之后,更加坚定不渝地确信,只有把德国和日本的战争力量彻底消灭干净,世界和平才能到来。这就是说,这次战争的目标可以简单地表述为:要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无条件投降。他们的无条件投降意味着在日后几代时间内,世界和平将有可靠保证。无条件投降并不意味着德国人民的毁灭,也不是要毁灭意大利和日本人民,而是的确意味着要摧毁德国、意大利和日本那种用以征服和奴役他国人民的法西斯势力。
  在卡萨布兰卡的八天中,在罗斯福住的“达累斯沙达”别墅里,有好几家得到骨肉团聚的机会。除罗斯福的大儿子埃利奥特中校之外,还有小儿子小富兰克林·D·罗斯福上尉, 他在大西洋舰队的一艘巡洋舰上服役;有英国特种勤务旅突击队的伦道夫·丘吉尔上尉,还有罗伯特·霍普金斯中士,他们是奉艾森豪威尔的命令从突尼斯前线特来会亲的。美国报纸对此有所批评,说国外有许多不那么幸运的士兵和水手并没有得到特别的假期去会见自己的父亲。但罗斯福并没有过多地理会这种议论,仍广泛地进行联系,对年轻的战士们进行鼓励和慰问。
  1月30日, 罗斯福回到华盛顿不久,斯大林格勒之战就胜利结束了。2月2日,德国第六军团残存的9万人, 包括军团总司令保罗斯元帅和23名将军都当了俘虏。对德国侵略者来说, 历时180天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就这样可悲地结束了。希特勒在顿河、 伏尔加河、斯大林格勒地区的损失共达150万人左右。现在,在许多殷切期望的人们看来,通往胜利之路已经是一条宽广而平坦的康庄大道了。但在美国,对于“无条件投降”这句话的争论却开始了。许多美英宣传专家认为,罗斯福这句话的提出,将迫使德、意、日三国不惜孤注一掷地拼死抵抗,因而无谓地使战争延长并多付出代价。这些评论家认为罗斯福总统公开说出这句话则是一个“弥天大错”。
  罗斯福则坚持认为,同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不能搞妥协,不得让另一个《十四点》提出的“例外条款”再产生出一个希特勒来。罗斯福要使这一始终不渝的宗旨深入美国人民和其他被侵略的各国人民。他还要使德国人深切地感到他们现在的领导人,既不能借助于武力的延续,也不能通过一种动听的合理的新精神的诡计,来给他们赢得一个易于到手的和平。他要确保一旦战争胜利了,这一信念也将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罗斯福从北非回来,明显地老了,对战争的过度操劳,严重地损害了他那病残的身体。为了调换一下工作环境,从1942年夏天起,罗斯福大部分时间在华盛顿以北66英里的马里兰群山中一所名叫“香格里拉”的别墅里办公。这是一所只有四间卧室的简朴山庄,里面有总统专用的浴室,还有一间客人用的浴室。另外,有秘书人员、电话总机、特工人员的篷屋,周围是陆战队的营地。
  这里空气新鲜,环境幽雅。闲时,罗斯福就坐在装有纱窗的小走廊里,观赏卡托克廷山谷的美景。工作累了,他喜欢玩赏自己的集邮,打打单人纸牌,在自己图书堂送来的书籍上签上名字, 或是签上自己姓名的第一个字母F·D·R。照他说,他起初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人们总是借了白宫的书而不归还。他的一位朋友打趣地问他:“总统先生,你认为人家对经过你亲笔签过名的书可能会收敛些吗?”但是总统总相信这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 那一年8月,他把一本书送给他的顾问舍伍德,这是人家送给他的一本老旧的《诗篇》。他通读了这本书,还在某些段落上打了记号。罗斯福作记号的一个地方,其中有第三十几首诗篇的最后一节诗:
  “求你宽容我,使我在去而不返之先,可以力量复原。”
  在“香格里拉”别墅里,罗斯福在起居室或走廊里批阅送来的文件,草拟和发出给马歇尔的函件以及给丘吉尔、斯大林或蒋介石的海底电报。总统同他的统帅部密谋筹划,指挥着太平洋、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战争。他虽然非常劳累辛苦,但不时地收到来自各条战线的胜利消息,他的心情就无比欢快。罗斯福经常对他周围的人说:“我们进行战争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赢得胜利,而更重要的是赢得真正的和平。”正是:总统决胜多奇策,将土争先立战功。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