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8 从新工业的救世主到专制国王


   我宁愿让我的工厂化为灰烬,也不愿让它为战争服务。
   和平主义者和他的“和平船”的失败
   威尔逊总统和福特约定每天读一章《圣经》
   库兹恩斯走了,斗争才刚刚开始。
   道奇兄弟要起诉亨利·福特
   福特使出层出不穷的花招来对付股东们
   父子设下骗局,成立了真正属于福特的专制王国
   必须向福特先生赔偿六美分的精神损失费
   一出水变油的骗局,连福特也上了当。
   离开专制王国的人们

  1914年6月28日,随着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倒在刺客的枪下,7月奥匈帝国进攻塞尔维亚,8月德国、俄国、法国和英国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15年初,《纽约时报》上刊登了亨利·福特发表的慷慨激昂的反战演说:“我个人认为,‘战争’这个词是用穿过每个士兵胸膛的血淋淋的字母拼成的。除了放债人、军火商和恶棍,没有人会需要它……”当然,亨利也忘不了在这样的场合抨击那些他所憎恶的人:“也许,华尔街的那帮人会需要它。”
  “福特先生,听说您和你的全家曾访问过英国,能谈谈您这次旅行的感受和对现在欧洲正在进行的战争的看法吗?”不久,底特律自由通讯社的记者采访了亨利·福特。
  “是的,众所周知,本公司早在1903年就向加拿大出口了第一批60辆汽车,从而走向了世界市场。”福特不愧是一个精明的企业家,“我去英国,是想了解福特汽车在那里的情况,因为我们已经有许多汽车销往那里,英国真是一个美丽的国家……”在谈了这次旅行的一些见闻和感觉之后,亨利把话题一转:“我坚决反对战争,我宁愿把自己的工厂化为灰烬,也不愿让它为战争服务!我将为美国民间发起的‘世界和平运动’提供100万美元的资金。”福特接着又提高了嗓门:“如果能阻止战争,能防止军国主义的瘟疫,我宁愿献出我所拥有的一切。”第二天,他的这番谈话通过自由通讯社传遍了全国各地。
  1915年9月,一向对各种名目的捐献活动抱有反感心理的亨利·福特又发出倡议,号召富人们为了和平而慷慨解囊,建立反战基金。他还建议政府鼓励生产各种农用机械,反对增加军事开支。接着,他宣布把5000台农用机械拖车运往英国,来救济陷入危机的英国农业。到了1915年12月,他终于发起了著名的“和平船行动”。11月23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白宫接见了亨利·福特,以显示他对福特所致力的“和平主义事业”的关心。
  “当战火在欧洲燃起的时候,我们这些远在美洲大陆的人心中真是非常难过,因为有人在炮火中丧生,我们却爱莫能助。”见面落座之后,威尔逊总统感慨说。
  “为了能让我的心灵获得J丝安慰,我已经决定了,从此我将每天仔细阅读一章《圣经》,并且把这个做法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
  亨利·福特连连点头:“总统先生的这个习惯真值得赞扬!回到底特律后,我也每天阅读一章《圣经》!”
  “好极了,那我们就一言为定了!”宾主拊掌大笑。
  但是在接见时,亨利向总统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邀请:他已经租下了奥斯卡二号游轮,准备邀请包括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内的政界和商界的著名人士乘坐这条“和平之船”驶往欧洲,前去那些“已对战争感到厌烦的国家”进行调解,以促使战争尽快结束。威尔逊被福特的这个邀请吓了一跳,他支吾了几句,便“王顾左右而言他”了。
  “威尔逊不是个干大事的人。”走出白宫时,亨利对身边的其他人这样评价说。
  在对新闻界发表了几次热情洋溢的演说和进行了大肆宣传与渲染之后,1915年12月14日,“和平船”奥斯卡二号终于起航了r亨利·福特发了100多张请柬邀请的那些政界要人和商界巨子们无一人前来,就连亨利的两个最好的朋友,托马斯·爱迪生和博物学家约翰·巴勒斯也没有登上这条船。前者以“事务繁忙”为借口,后者干脆地告诉亨利:和平没有希望,去了也是徒劳。
  没有一名政府官员送行,在1.5万民众的欢呼喧闹声中,“和平船”缓缓驶离了码头。亨利的妻子克拉拉站在人群中伤心地哭泣。她担心丈夫乘坐的船会像传说的那样被在海上漂流的水雷炸毁或被交战方的潜艇击沉,所以动员了马奎斯牧师和其他人同她一起劝说亨利不要去。亨利不听。亨利站在船舷,对前来送行的爱迪生大声喊道:“如果你愿意上来,我愿意提供100万美元的赞助!”然而,耳聋的爱迪生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否则老头也许会在最后一刻改变主意。
  “和平船”上共有118名乘客,其中的50多名“和平使者”都是普通的牧师、大学教师,他们乐得有这样一个接受赞助的机会去欧洲人陆旅游;另外的人基本上都是记者。不祥的影子从一开始就笼罩着一和平之船”。由于政治派别和观点的不同,在旅途中,“和平使者”们分成了两派,先是发生口角,接着在船上大打出手。闹得不可开交。看看再三劝说也无济于事,福特只好苦笑着一个人躲到舱里去了。12月18日,“和平船”到达了挪威。可是亨利·福特再也不能继续他的旅程了。在航行途中,一个大浪打在他的身上,使他着了凉,不久就发起烧来。正当他昏昏沉沉地躲在旅馆的房间里休息时,前来观察他是死是活的记者们又带给他两个令人沮丧的消息:一个是这次和平活动的导演兼活动主持人在旅途中得了肺炎,经抢救无效而一命呜呼了;第二个坏消息是当时欧洲大陆正在流行几种可怕的传染病。
  “如果不采取断然措施,那么福特先生的这条命非撂在这儿不可了。”受克拉拉的委托陪同亨利来到欧洲的马奎斯牧师和保镖戴林格劝说亨利打道回府,却遭到了拒绝。
  “我决不回去,你们就让我留在欧洲,大不了我早一点去见我母亲就是了!”
  马奎斯和戴林格却已经下定了决心,他们不由分说,叫人抬起担架,冲破前来阻挡的和平主义者的队伍,把福特塞进汽车,直接开到了码头,送上了返回纽约的轮船。虽然还有一些人继续留在欧洲执行和平使命,但是这次活动的主角却躺在了纽约的饭店里。“‘和平船’行动以失败而告终。
  亨利又沉默了。他常常一个人坐在花园里发呆,偶尔翻弄一本蓝色封面的小册子。这已经是他多年来的习惯了,只是谁也不知道那个小册子到底是什么。福特没有忘记他和威尔逊总统的约定,他命令仆人们在自己家中的每个房间,以及在自己的办公室和旅行提箱里都摆上一本装帧精美的《圣经》、每天抽空间读一章,一直坚持到战争结束。
  “和平船行动”失败后,标榜新闻自由的舆论界当然木会放过铩羽而归的福特,当时许多报纸上登载着这样一幅漫画:一身堂吉诃德式打扮的亨利·福特站在“和平船”上冲向标有“战争”字样的风车巨人。对于那些仇视亨利·福特的人来说,这也是一个难得的讽刺挖苦的机会。对于这一切,福特都默默地承受了。中下阶层的美国人还是宽容的,他们认为亨利的所作所为虽然幼稚,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但是远远强过那些只说不做、花言巧语的政客。所以也有一些报纸为福特抱不平,逐渐地,对福特的同情成了报纸和舆论的主旋律。
  “如果我们闯进欧洲市场,大概至少会需要1000万美元,而我的‘和平船’只花费了不到50万美元,就使亨利·福特的名字传遍了整个欧洲大陆。”这是福特对自己的“和平船行动”的总结,是安慰还是自嘲?只有他知道。总而言之,这次行动是继T型车、五美元工作日制度之后,亨利·福特在美国掀起的另一个小高潮。
  “和平船行动”虽然失败了,但是福特又一次发现了自己在公众当中的影响和地位。这一发现唤起了他心中强烈的表现欲和权力欲。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儿子,一个念头开始在他的心里成长起来:“福特公司应该是我亨利·福特的,应该完全属于福特家的人。”很快,摊牌的时间就到来了。由于福特并没有完全放弃他那天真的和平幻想,1915年10月,他指示手下人,在向顾客出售福特汽车时,随车向顾客赠送一份由公司主办的《福特时报》,上面登载福特本人的一系列反战言论和许多反战文章,特别是对美国准备向英国和法国提供战争贷款和物资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此时恰好英国的巴尔福勋爵来到美国寻找美国对协约国的支持,福特则在文章中喊出了“巴尔福滚蛋”的口号。
  10月11日这天,被丧子之痛折磨得精神恍格的库兹恩斯发现了这份宣传品,他立即来到福特的办公室。
  “你不能发表这样的言论!”库兹恩斯把宣传品放在亨利的办公桌上,气急败坏地说。
  福特只是用眼角扫了一眼桌上的东西,懒洋洋地打了个哈欠:“何以见得呢?”
  “道理很简单,那只是你个人和其他一小部分人的观点,不能代表福特公司。”库兹恩斯脸胀得通红,“作为一个公司,最好少去介入政治上的事情。而且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国家迟早会介入这场战争的!到那时公司怎么办?你怎么办?”库兹恩斯说的不无道理。
  “可是我已经决定了。”此时的亨利已经听不进库兹恩斯的劝告了。
  “我刚才告诉了有关办事人员,让他们把宣传品撤掉。”库兹恩斯显然也是个先斩后奏的主。
  亨利这一下子坐不住了,他腾地站了起来,两眼死死盯住自己的老搭档,开始大叫大嚷起来:“你凭什么在这儿发号施令,是谁给你的权力!?”
  “如果你坚持按自己的方法去做,那么我辞职!”库兹恩斯说。
  “我还是希望你考虑一下。”
  “不用了,我已经考虑好了!”
  “那么好吧,我同意你的辞职。”
  就这样,两个合作了长达12年之久的伙伴正式分手了。
  “老熊终于来了!”福特兴高采烈地说。他当然有理由高兴,因为在整个福特汽车公司,库兹恩斯是唯一一个能使福特产生敬畏的人,有他在,权力欲日渐膨胀的亨利就感到了威胁。更何况,库兹恩斯本来也不是个言听计从的人,这种一山二虎的局面无论如何是不会再维持下去了。1915年10月13日,公司董事会通过了库兹恩斯辞去福特公司副董事长兼财务主管职位的请求。然而,库兹恩斯并未放弃或出售自己的股份,他仍是公司仅次于福特的第二大股东,握有公司11%的股份并保留了董事席位。
  “该轮到道奇兄弟了!”望着在董事会上一言不发的库兹恩斯,福特的心里却在盘算自己的下一个对手。如果说亨利和库兹恩斯还是一对良好的合作伙伴的话,那么道奇兄弟就不同了。在福特的眼里,股东们都是公司的寄生虫或吸血鬼,道奇兄弟更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其实,早在1913年,约翰·道奇就退出了福特汽车公司的董事会,原因很简单,道奇兄弟已经不满足于单单做福特的零部件供应商,而是也想尝试一下成为“汽车贵族”的滋味,所以就在1913年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汽车公司,发展生产中高档汽车。由于他们仍保留福特汽车公司的股份,所以到了年底依然心安理得地接受分红,并用得到的红利去作为自己汽车公司的资金,生产和销售自己的汽车。仅1914年一年,道奇兄弟就从福特汽车公司那儿得到了144万美元,用于自己的新汽车公司。对于这种情况,亨利早就憋了一肚子的火,只不过他觉得机会尚未成熟。
  除了争夺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那些被福特看作是碌碌无为的食利者的股东们还阻碍了福特去实现他个人的另一个新的梦想。这时的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能力已经膨胀到了30万辆,然而,福特对此仍感到不满。1915年7月的一天,福特就带领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来到了位于鲁日河畔的一块有2000多英亩的农田。福特准备把这儿作为实现自己梦想的风水宝地,建一座超大规模的梦幻工厂,发展冶金、煤炭、汽车制造、造船、运输等各项事业,拥有自己的铁矿、煤矿、森林、工厂、运输船队等,建立一个属于他本人、属于福特家族的庞大的经济帝国。而这一切需要巨额资金,从而肯定会受到那些紧盯着年终分红的股东们特别是道奇兄弟的坚决反对。福特在算计着、等待着机会的到来。
  库兹恩斯辞职后不久,1915年11月,亨利·福特就迈出了引人注目的一步,建立了专门开发生产农用拖拉机的“福特父子公司”。在庆祝仪式上,亨利对来宾和新闻界发表演讲,特别强调这家新成立的公司完全属于他和他的家族,与原来的公司毫无关系。福特更用一种轻蔑的语气抨击了金融领域里的那些不劳而获的“食利者”,然后,他自豪地说:“在我们新成立的这家公司,没有股东,没有董事,没有无所事事的工厂主,一句话,没有寄生虫,有的只是生产者。”他的这段讲话矛头所向,路人皆知。
  1916年10月,经过精心的策划,福特向道奇兄弟发动了突然袭击。他以福特公司要扩大生产规模、建立超大型的新生产基地需要资金为由,在董事会上宣布把上年高达6000万元的红利限制在120万元,其余部分将用于新计划项目的建设资金。道奇兄弟先是被这当头一棒弄得手足无措,接着便镇定下来,拉拢了几个股东,对福特展开了反击,一时间,董事会又吵了个天翻地覆。会上,道奇兄弟提出了一个方案:出售属于道奇兄弟的那一部分股票。他们要求福特以35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他们在福特汽车公司的那部分股权。然而这时的亨利·福特早已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亨利认为这个报价简直是在开玩笑,因而不屑一顾。
  “恐怕我要提醒道奇先生,我在公司已经有了51%的股权,所以再多几股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穿着他那久穿不厌的浅灰色西服的亨利把右腿挂在沙发的扶手上,面带讥诮的神情。
  气急败坏的道奇兄弟此时别无选择,11月2日,底特律各大报纸的头版均刊登了一个惊人的消息:道奇兄弟准备起诉亨利·福特。正当这件诉讼案在审理的过程中,1917年2月3日,美国断绝了同德国的外交关系,美国就要正式卷入战争了。然而,战争的进行并没有对这次激烈的权力斗争产生太大的影响。在这一期间,亨利·福特拒绝收购股东们手中的股票,并且以限制分配红利向其他想要来买福特公司股票的“胆大妄为”者提出警告,使他们打消了收购福特公司股票的念头。1919年2月7日,最高法院驳回福特向股东分配红利的理由,并根据公司向法庭提供的1916年公司财产申报单上的数额,判定福特应付清股东1900多万美元的红利和150万美元的利息。正当股东们为这一盼望了三年之久的裁决欢欣鼓舞时,亨利·福特却突然宣布“下野”,决定辞去公司的总裁职务,而且还准备另起炉灶。这下子,股东们不知所措。在召开的董事会上,大小股东们拼命挽留福特的努力遭到了失败,可是总算让亨利保留了在公司董事会的位置,大家选举福特的儿子爱德塞为新的总裁。会议结束后不久,56岁的福特和妻子克拉拉一起在美丽的加利福尼亚海岸度假去了,就好像他真的准备把权力交给儿子,从此寄情于山水之间似的。新闻界为这一系列突然的变故弄得眼花缭乱,汽车行业的厂主大亨们还没有弄清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从加利福尼亚传来消息,福特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畅谈他的“新构思”,他要另建一家新公司,专门生产新一代的大众汽车、价格将比T型车降低一半,而性能却更加完美。消息传出,T型车的销量急剧下降,股东们开始为福特汽车公司的前景担心起来。就在这个时候,一些神秘的经纪人开始出现在这些股东周围,向他们询问出售股票的事宜,股东们当然巴不得出手,于是一笔笔交易就这样达成了。
  “爱德塞,这次你干得棒极了!”在加利福尼亚的一家豪华酒店里,依然穿着浅灰色西服的亨利·福特兴高采烈地放下了电话。原来这次行动是他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与儿子一起设下的一个圈套,目的就是独占福特汽车公司。
  “就属库兹恩斯这个家伙滑头,给他的股价在所有的股东当中是最高的。”亨利打开留声机,伸手拉起了正在沙发上钻研编织的妻子克拉拉,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跳起舞来。
  “如果麦肯森知道了这次收购股权的结果,一定会懊悔死了!”福特得意洋洋地说。
  的确,13年前麦肯森以17.5万美元卖给福特的那些股票如果按这次的成交价格计算的话,价值6400万美元,此时不知这位老兄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以下就是1919年福特公司非家族股东本息结算的一览表。

  股东       投资    股息    卖价
          1903年 1903—1919年 1919年 道奇兄弟     10000    950万   2500万 约翰·安德森    5000   47.5万   1250万 约翰·格雷后人  10500  997.5万   2625万 霍勒斯·拉克姆   5000   47.5万   1250万 詹姆斯·库兹恩斯 10900  1035.5万 2930.9万 罗西塔·库兹恩斯 100    9.5万  26.2万 合计       41500  3942.5万 10582.5万

  总之,这一次福特躲在幕后指挥,让自己的儿子站在台前,策划了这一次行动,花费了1亿多美元,把如日中天的福特汽车公司完全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作为对儿子初战告捷的奖励,福特把公司42%的股权给了爱德塞,3%分给了妻子克拉拉,其余55%则留给了自己。就这样,福特一家三口控制了福特汽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接着,亨利·福特向新闻界宣布,在目前的情况下,另起炉灶设立新的公司“已经没有必要”。后来一家报纸发表文章,指责亨利·福特导演的这出骗局,作者辛辣地指出,因过于垄断而招致全国舆论一致谴责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当时也只不过拥有自己公司28%的股权,文章的最后,把亨利’福特称为“美国最大的暴君”。
  在争夺公司控制权的这次战争中,福特获得了完全的胜利,然而,就在他与股东们的这场斗争进入白熟化的时候,他在新闻舆论界却第一次吃了个大败仗。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916年6月,美国总统威尔逊下令调集国民警卫队平息发生在美墨边境的袭击事件。6月12日,《芝加哥论坛报》的记者电话采访了福特汽车公司的新闻发言人,而这个头脑过于敏感、反战热情高涨的发言人还没有来得及去弄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为了表明福特公司鲜明的反战态度,就对记者说:“凡是参加国民警卫队的公司职员不适全在公司继续任职。”不久,亨利·福特也发表了类似的言论。这一下子可捅了马蜂窝,《芝加哥论坛报》立刻发表了题为《微型爱国主义》的社论,强烈抨击了亨利·福特,认为他是一个“无知的理想主义者”,是一个“国家保护着他的财产,而他却是个典型的无政府主义者,是国家的敌人,不懂得政府的基本准则……”
  读到这些消息,福特坐不住了,因为这正是他在和道奇兄弟等股东摊牌的前夕,他错误的认为,如果不对这些言论展开反击,就会成为他的敌人们进一步攻击他的把柄。所以福特以诽谤罪正式起诉《芝加哥论坛报》,要求得到100万美元的名誉损失赔偿费。其实,多年以来,福特与新闻媒介的关系是非常好的。从制造出第一辆汽车,闻名全国的赛车手,到后来的著名企业家,亨利·福特一步步成为新闻媒介关注的焦点,T型车的出现,五美元工作制以及轰动全国乃至欧洲大陆的“和平船”事件,都使福特成为轰动一时的正面人物。经过这些宣传,出现在美国公众面前的福特是一个朴素、诚恳、勤奋、脚踏实地的人,是一个经常有着天真的想法的理想主义者,一个靠自己的努力不懈奋斗的实干家,一个开明的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一个和平主义者和慈善家。当然,在新闻界也有一些声音对他进行贬低、挖苦和讥讽,甚至利用一切机会来攻击他,只不过在以前还没有形成气候。这一次,气焰嚣张、忘乎所以的福特拿《芝加哥论坛》开刀,就等于是向整个新闻界宣战。这一下子,舆论向背的方向转了。
  1919年5月,在做了两年的周密准备后,法院正式开庭审判这一案件。为了保证审理的“公正性”,案件审理的地点避开了芝加哥和底特律,而是选在了密歇根的一座名叫克莱门的小城。在审理过程中,福特几次出庭,回答对方律师的盘问。在回答问题时,福特还像10年前在纽约对付美国有照汽车制造商协会那样,试图以朴实无华的言辞、充满激情的语调和针锋相对的态度来渡过难关,然而这恰恰中了对方的圈套,对方的律师就是想要把长期以来罩在福特身上的那圈灿烂神秘的光环彻底打掉,把一个知识贫乏、缺乏教养、为人浅薄的亨利·福特展现在世人面前,于是整个审判过程变成了一场对福特的知识测验和人品考察。面对这一切,福特所带来的由63人组成的庞大律师辩护班子费尽心机,向福特“灌输”一些作为美国公民的“基本常识”和作为一位“有声望有地位的企业家”所应具备的知识,然而这种临阵磨枪的行动并没有给福特带来多大的帮助,在对方律师尖酸刁钻的询问面前,亨利穷于应付,弄得焦头烂额,闹出了不少笑话。“福特先生在这场严格的智力测验中没有获得及格证”。后来,《纽约时报》这样概括说。
  “我可能被打败了。”听着听众的一阵阵笑声,再看看自己的律师们尴尬的表情,亨利在心里对自己这样说。由1名巡道工和11名农民组成的陪审团经过10个小时的合议后,最后终于做出了判决:亨利·福特指控《芝加哥论坛报》诽谤中伤福特名誉的罪名成立,该报必须向福特赔偿名誉损失费6美分并负担审理此案的费用,驳回控方提出的必须赔偿100万美元名誉损失费的要求。宣布判决的时候,听众们大都在发笑,因为这一判决结果对于福特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表面上他获得胜利,其实在公众面前,他完全失败了。正如他后来对妻子说的:“我以后再也不想受这份洋罪了。这次判决的结果简直是对我的侮辱,我会对社会进行报复的,让他们等着吧!为了这场官司,双方各自的花费均超过50万美元。
  “决不能允许这种情况再次发生!”老福特狠狠地说。他马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防止今后再度出现类似的被动局面。首先,他进一步拉大了自己和其他人之间的距离,大幅度增加了身边的警卫人员和秘书的数量。其次,他还雇佣了一批精于宣传工作的文人墨客,做自己身边的私人翻译、文字顾问和宣传家,利用各种传媒在社会上塑造自己的新形象。再次,他还着手办起了自己的报纸。这些“御用文人”们替汽车大王卖命工作,很快就摊出了亨利·福特的四本“自传”、一本为福特的好朋友托马斯·爱迪生写的传记和一本用于社会宣传的舞蹈小册子,至于在各种报纸上发表的评论和文章更是数不胜数。如果亨利·福特再次与新闻界展开骂战,那么可以肯定再也不会出现以往一边倒的被动局面了。
  福特在与新闻媒介发生纠纷后在法庭上回答对方律师的质询时曾经说:“我承认我对大多数事情是无知的。”以下发生的这件闹剧就证明了这一点。
  本世纪初,由于汽车业的大发展,汽油发生了危机,燃料的代用品成为科技的最新课题。1916年4月,美国纽约市的记者接到请柬,来到长岛法明代尔村。接待他们的一名男子自我介绍说,他名叫路易斯·埃里克特,发明了一种汽油的廉价代用品,现在来表演给大家看。
  记者们随着埃里克特走到一辆欧产汽车旁边,看到汽油箱是空的,也没有装替补燃料的副油箱。埃里克特请一位记者提一桶水来,然后取出一瓶绿色的液体,让那个记者把绿色液体倒人水中,再把桶里的水倒进汽车的油箱。埃里克特随后让司机发动引擎,汽车发动起来了。埃里克特请每位记者坐上车绕法明代尔村兜了一圈又一圈,表演的事实使记者们都信服了。
  第二天,水代汽油的消息被登在报纸的头版头条上,埃里克特也成了头号新闻人物。很快一个重要客人来到了法明代尔村,这就是汽车大王亨利·福特。他付给埃里克特一张一万美元的支票,作为购买他的专利的预付款。
  埃里克特仍不满足,他把福特向他购买专利的消息大肆宣扬。于是第二个大亨上门了,这是海勒姆·马克沁(著名的马克沁机枪的发明者的儿子)。小马克沁一出手就是100万美金,用来买专利,还准备为埃里克特专门建立一座研究所。于是埃里克特从小马克沁那里拿到了10万美元(其余90万等申请到发明专利权交给秘密配方后再付)。福特被激怒了,埃里克特立即退还了他的支票,福特也无可奈何。过了不久,美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小马克沁忙于发大财的军火工业生产,同意取消与埃里克特原订的协议。于是一位腰缠万贯的银行家约克姆接手了这个“发明”,用10万美元换到了埃里克特交给他的一个密封信袋。埃里克特说秘密在信袋中,但是必须等申请到专利后才能启封。然而,埃里克特并不积极去申请什么专利。约克姆请来著名的私人侦探调查,最后揭开了埃里克特的骗局,那个装所谓“秘方”的信袋,里面只不过是几张战争时发行的国债券。
  约克姆要起诉埃里克特是骗子。埃里克特又说是约克姆违约拆了信袋,就这样拖来拖去直到约克姆死后,埃里克特又继续在社会上行骗。最后,司法当局在检查了埃里克特的银行帐户后,终于以巨额诈骗罪逮捕了埃里克特,判了七年徒刑。
  幸好,小马克沁和倒霉的银行家约克姆在无形中充当了福特的替罪羊,否则,福特在这场骗局中恐怕也损失不菲。
  作为和平主义者的福特很快就发生了质变。1917年2月中旬的一天,亨利·福特来到美国海军部,接待他的是海军部部长助理,年仅35岁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双方致意后,福特便开门见山地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为了实现和平,我愿意让我所有的工厂为战争服务,我愿意为我们的战士制造坦克、飞机和一切可能制造的武器。”
  年轻的部长助理对福特的这番话感到有点惊讶,因为他知道这个和平主义者“宁愿把工厂化为灰烬也不愿生产杀人武器”的著名言论。
  “在我们的国家被迫卷入战争的时候,我首先是一个爱国者。”福特大概也知道对方心中的疑惑,便做了一番解释,然后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方案。
  “我建议生产一种超小型潜艇,这种潜艇只乘坐一人,重量不会超过3吨,驾驶员可以用一根长竿来把炸弹挂在敌人的战舰上。”亨利滔滔不绝地说他的伟大构思。“还要生产一种微型坦克,结构就像我们的T型车一样,只是多了一层铁甲,把车轮改成履带……
  富兰克林·罗斯福显然被福特的设想和表现出来的热情所感动。随着战争的爆发,美国的几乎所有工厂都被纳入了战争轨道,福特公司接到了包括数以千计的卡车、救护车等各种军用汽车、发动机和配件的订货,甚至生产弹药和钢盔。每接受一笔生意或生产出一批产品,福特就会动员全国的差个不多所有新闻媒介,标榜自己决不会从战争中赚一分钱,要把所有军事订货带来的利润在战后还给政府。1918年3月,福特汽车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一笔数额巨大的合同,为美国海军生产一种海军部工程师设计的最新型的反潜驱逐舰——“鹰”。为建立新的生产线,美国政府出资3500万美元资助福特在迪尔本的鲁日河边(也就是福特梦想中的超级工厂所选的地址)建设新的厂房和舰艇生产线。不久,新的厂房和生产线建设完成,福特工人高喊着“一天一只鹰,打败德皇兵”的口号,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一直到1918年11月11日战争宣告结束,海军部向福特定购的112艘舰艇只有一艘在部队里服役。最后,这笔交易以福特向军方交付60艘舰艇宣告结束,至于声称向政府返还接受军事订货的利润则迟迟不见行动。与此同时,福特公司却在大造舆论,宣传福特在战争中不发战争财、不赚血腥钱的爱国壮举。个别阿谀奉承之徒甚至在为福特写的传记中捏造了2900万美元的数字,认为这是福特返还给政府的军用品订货的利润,结果害得美国财政部从部长到普通职员一阵忙乱,到处查这笔巨款的下落,最后当然是一分钱也没查到。一直到1923年,也就是战争结束5年后,迫于舆论界的压力,福特不得不出面解释说:“要准确地估算出这笔钱的数额难度太大,正在进行审计,一旦清算完毕,马上归还。”到了最后,干脆没了下文,至于福特公司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究竟赚人多少钱,则众说纷纭。福特公司宣称纯利润“不到100万元”,可是没有几个人相信这个数字。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美国参加战争的18个月中,福特公司的军用和民用产品所带来的总利润为7800万美元,其中军用品订货所带来的利润应该在3000万美元左右。这一数额到底是多少,恐怕只有福特本人清楚。然而不论这一数额多大,美国政府都没有收到福特退回来的一分钱,这是事实。
  福特越来越难和人相处了,在把福特汽车公司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后,他的个人专断开始极度膨胀,表现欲也越来越强。公司的宣传部门得到指示,今后在公司向外发布的新闻稿中,提到的唯一的人名只能是亨利。福特,不能再出现其他任何人的名字,甚至连出现爱德塞的名字也必须经特别批准才行。公司在向外宣传取得的每一项进展,必须要有“在福特先生的天才指引下“的语句,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最后连福特公司设在密歇根州的农场生产大豆获得了好收成,在巴西的橡胶园质量提高,甚至福特的医院用丹宁酸为烧伤病人治疗等都离不开“福特先生”。
  如果说福特手下的雇员们以前常常被他的一些新奇的想法所困扰的话,那么现在则是被他的坏脾气和独断弄得心惊胆战,更不用说是去向他提出一些意见或建议了。有一次,一位来自外地分公司的销售经理在向他汇报工作时,就产品的一些缺陷提出了意见,并认为如果不改进会影响产品的销路。福特毫不客气地打断他的话:“出去!我不想跟悲观主义者谈话,我想另外找一个乐观的人进来听听他的意见。”
  就在这个走向专制的君王面前,公司失去了以往的生气,没有了以往轻松愉快的合作气氛,而是人人自危,天天提心吊胆,以免大祸临头。一位接受新闻记者采访的工程师就说:在整个高地工厂里,恐怕只有羊羔才能逃得过福特的怒火。也就在老福特的淫威下,新一代的管理人员,不,应该说是暴发户也成长起来,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是索伦森和莱布尔。
  索伦森就是帮助福特在麦肯森的眼皮底下建起了秘密试验车间的那个金色头发的丹麦小伙子,也就是帮助福特创造了生产流水线的工程师之一。由于对福特本人的绝对忠诚,索伦森在公司的地位飞速提高。别人是财大气粗,而索伦森却是位子越高,脾气越大。人们经常可以看见他驱车在厂区愤怒地追赶被他认为不顺眼的工人,或听到他那带有浓重乡音的痛骂工人的声音。然而,不管福特说什么,此公绝对是无条件眼从,毫不含糊。以至于有人讽刺说:如果福特说应该把地球打穿以便使两个半球间的交通更加方便的话,那么索伦森马上会找来人从福特刚才说这番话时所站的地面一直挖下去,直到把地球挖穿或福特本人前来阻止。
  公司的另一个大明星是德国人奥尼斯特·莱布尔,他是福特的办公室经理。当初,是库兹恩斯发现了他,并把他一手提拔上来。而在库氏离开福特公司后,福特就让他接替了原来库兹恩斯的角色。单从外貌上看;莱布尔和库兹恩斯非常相像,都有矮胖的身材,整天阴沉着脸,难得开口说话。在性格上,他可是一个典型的普鲁士人。据说,在家里就餐时,他的8个孩子要在他的口令声里整齐地走到餐桌旁,没有他的命令绝不敢坐下。平时,他也像库兹恩斯一样在公司里转来转去,用挑剔和怀疑的眼光、生硬的语调和态度应付每一个人,特别是想接近福特的人。这就等于在福特和其他人之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而越来越孤僻的福特却对此十分欣赏。尽管莱布尔有时也以生硬和一本正经的态度对待福特本人,福特也还是很欣赏他。
  新陈代谢是自然法则,对于福特公司的元老功臣们来说也是如此。他人眼看着索伦森和莱布尔等人的崛起,看着越来越沉默、越来越难得见到的福特,心中自然明白会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一天。
  第一个遭受到这一命运的是公司的销售经理霍金斯。这个曾经蹲过监狱的人在加入福特汽车公司的这些年里,为公司建立了一张年推销能力将近100万台汽车,雇员达1万多人的高效率的销售网络。然而,由于他经常直言不讳地针对公司的现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成了被清理的第一个公司元老。离开福特汽车公司后,霍金斯马上被聘为通用汽车公司的销售经理,年薪15万美元。
  第二个离开公司的人就是跟随福特最久,也是对他、对公司最忠心、贡献程度不亚于库兹恩斯的哈罗德·威利斯。他们相识是在1902年,从1903年起,威利斯就跟随他。不但和他一起研制出了福特汽车公司的第一种汽车——A型车和后来畅销全国的T型车,而且还为福特设计了著名的福特汽车公司的蓝色椭圆型标志。在福特汽车公司成立时,面对咄咄逼人的麦肯森,为了挽留威利斯这个机械天才,福特曾经许诺将来把自已所得红利的10-30%分给威利斯。然而在这些年里,威利斯拿到手的却只有300万元。气质高雅、风度翩翩的威利斯,有两个像福特那样的清教徒无法容忍的缺点:嗜酒贪杯和风流好色。随着羽翼已丰、大权在握,而公司的事业又蒸蒸日上,福特对自己这个忠实的伙伴越来越不满了。对此毫无察觉的威利斯不仅不稍作收敛,反而公然和福特年轻美貌的私人助理小姐眉来眼去。福特终于下了决心。为了避免和自己的伙伴当面反目,福特采用了另一种方式。根据他的指示,公司开始不给威利斯安排工作,把他挂在那里,福特则远远避开威利斯。最后威利斯不得不辞职。大概是觉得心中有愧吧,福特自己不出面,由莱布尔把一张150万美元的支票交给了威利斯。威利斯后来创办了一家汽车公司,制造出了当时美国最出色的汽车。最后他受聘于克莱斯勒所属的道奇工厂,天才工程师的美誉伴随他一直工作到1940年去世。
  接着,离开福特汽车公司的还有公司副总裁兼财务主管克林根·史密斯,他的错误就是在经济大萧条时试图劝说福特去华尔街向银行家们融资,“他还不如让我自杀呢!”一贯憎恶金融界的福特狠狠地说。公司的社会部部长马奎斯牧师,福特的政治事务发言人、主管人事工作的约翰·李,《福特时报》的主编查尔斯·布朗诺等人也相继离开了公司。1921年,公司解聘管理人员达到了高潮,最多的一天竟然有20多名中层管理人员离开公司。
  在所有离开福特公司的人里,后来对福特打击最大,据说也是让福特唯一后悔不该赶走的一个人就是另一个丹麦人威廉·努森。努森是生产流水线的主要发明者和实践者,他风趣豁达,充满自信。在同炙手可热的索伦森大吵一架后,他听到了自己将要被解聘的消息。“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解雇我,只有我去辞职。”性格倔强的努森说。没等福特召见自己,努森就写好了辞职书,放在福特桌上扬长而去。他后来到了通用汽车公司的雪佛莱分厂,以性能卓越的雪佛莱汽车成为最后把福特汽车公司从汽车霸主的宝座上拉下来的头号功臣。
  那么此时的福特究竟在忙些什么呢?其实,福特的精力此时已不再放到公司的管理上,他把日常管理权交给了索伦森和莱布尔,自己就像那些专制的君王一样,开始于一些在外人看来莫名所以的事情,甚至是惹花拈草的勾当。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