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请向中外观众转达两句话:看过《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这两 部片子后,请把好的地方告诉您的亲戚朋友,请把差的地方直接对我说! 今夜,李翰祥将亲赴京郊外景地,在那里执导一场最精采够节目!也 就是放一把冲天的大火,将那座耗资六十四万元人民币制成的“圆明园” 拍摄实景,化为一片废墟。 “说起西太后,很多人都知道她姓叶赫那拉,但对这四个字却不甚了了。这当然是句满语,但并不完全是姓,正像我们陇西李,赵郡李一样,陇西和赵郡都是地名,李才是正姓。叶赫也是个地名,是在吉林省长白山麓下的一条河,名叫叶赫河。就是现在吉林梨树的所在地。至于说那拉,将它翻译成汉语就是太阳的意思。丁玲有一本小说,名字叫《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西太后的姓氏,正是叶赫河的太阳!” 李翰祥说这番话的时候已经是1982年的年末岁尾。北京的故宫内,在严冬将至的时候天穹阴霾,彤云密布。随着强劲的小北风,不时有雪白的鹅毛雪朵,在三大殿前飘来荡去。太和殿登基大典的重场戏已经拍成了一大半,现在,李翰祥披着一件草绿色的棉大衣,手里捧端着一份简单的快餐盒饭,正在太和殿前那已经落了厚厚一层雪尘的汉白玉丹墀前,向刘晓庆、陈烨、梁家辉等主要演员说戏。 自从8月10日在承德避暑山庄内的烟雨楼开拍《垂帘听政》的第一个镜头,导演李翰祥始终没有回香港去。他在热河夜以继日地指挥着他的摄制组全体人马,进行着十分紧张却又十分愉快的拍摄。有时,李翰祥从早到晚,在异常酷热的盛夏时日里,每天可以拍成四五十个镜头。在一天中不断地变幻着场景,使得职员与演员异常疲惫,到了夜里,别人鼾声大作时,他还在灯下计议着次日的拍摄计划。如此的艰苦熬战,直到9月底10月初,李翰祥赶在湖水封冻之前将《火》、《垂》两片中在热河园林及外八庙中的所有镜头,全部拍竣。然后,李翰祥班师北京。在大雪将来的隆冬时节,李翰祥于11月8日在北京再度开机。这一次他的主要外景地便设在故宫、北海、天坛和颐和园里。此时,李翰祥这位擅拍大场面的影坛高手,将在明、清两代帝王所居住的巍峨紫禁城——故宫里,调集千军万马,昼夜兼程地开拍《火》、《垂》两片中的诸多重大场面:太和殿登基大典、养心殿垂帘听政、神武门皇族出逃和畅音阁听戏等许多重场戏。 李翰祥经过几个月的拍戏接触,他已与刘晓庆、陈烨、梁家辉、项囗等演员在感情交流上达成了非常的默契。那些头一次与学识渊博的李翰祥合作拍戏的演员,也非常喜欢在拍戏的间歇,听李翰祥说戏及纵谈戏里戏外的典故轶闻,从而更加丰富自己的知识,以适合拍成两片的需要。现在,当雪朵纷纷时,李翰祥边吃午饭边与演员们谈起慈禧太后的身世。他娓娓地讲道:“在传说中,大清皇室的祖制,对于姓叶赫那拉的是不备宫闱之选的。就是说姓这个姓氏的,想选妃选后连门儿也没有,原因是开国时的一段传说。清太祖努尔哈赤,杀死了叶赫那拉仅剩下的金台石和贝勒布扬古的时候,布扬古曾经这样大声疾呼:‘我叶赫那拉,就算仅留下一个女人,也会报仇雪恨,亡你的国,灭你的家!’当然,史实也决非像传说那样,努尔哈赤其实并没有将叶赫一族斩尽杀绝。根据《清实录》、《清史稿》和《清列朝后妃传稿》等书的记载,在慈禧太后之前,历朝皇妃嫔中姓叶赫那拉的,除孝慈高皇后之外,还有努尔哈赤的侧妃、皇太极的侧妃、乾隆的舒妃。所以我说,慈禧的被选入宫,只是叶赫那拉氏和爱新觉罗这两个家族之间的历史婚姻关系的继续而已!” 雪越下越大。 太和殿登基大典的雄浑场面继续开拍。 李翰祥伫立在太和殿前那汉白玉丹墀之上,居高临下地俯瞰着空旷寂寥的御道上,忽然蹄声得得地驰进数十匹剽悍的铁骑骏马。旗旗飘闪,鼓瑟震天…… 这里是北京的西苑饭店。李翰祥自从夏天在承德开拍两部历史巨片,当年秋天班师回北京以后,他就将拍片的大本营设在西苑饭店。他的那辆在台湾组建“国联”影业有限公司时便有的银灰色大型工作车,就停在饭店外面的草坪上。一位北京电影杂志的记者B,由李夫人张翠英领进了这辆有名的李氏工作车。李翰祥见有记者来访,急忙关掉了放映机。 出现在记者B面前的李氏工作车,俨然是个灰色的庞然大物。这是一辆长约十五米的大型汽车,车厢部分约为十二米之多。推开一侧的拉门,B可以望见一间宽敞明亮,舒适而又整洁的起居室兼餐室。起居室的左侧,则为李翰祥的工作间,四平方米的空间里布局合理。四壁上放置有大量的图书资料,还有电视机、放映机、胶片库、影片剪接台和几只椅子。这座既有客厅、卧室、洗澡间、炊事间加剪接放映室的工作车,是李翰祥在“国联”时候的小工作车基础上又加改造的。这是李翰祥别开生面的艺术小天地。他每天在这里紧张而有序地生活,一部又一部影片,多年来就是从这里源源不断流向世界各地的。所以,李翰祥对前来采访的记者最先说的话题,便是这辆在祖国内地极为罕见的生活工作车。 李翰祥告诉记者:“改装这样一部车,除了为外景工作的方便,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对影片进行剪接和后期制作。作为一个导演,如果不亲自剪接,就好像是配好料的菜叫别人下锅,买好了的爆竹给别人放一样。剪接是导演的最大乐趣之一,因此样片一到,我必须坐下来亲自剪接。剪接就好比是炒菜,什么佐料都准备好了,这个菜非要自己来炒不可,那才能炒出自己的味道。这就是我要自己剪片的道理。如果佐料很好,让一个不会炒菜的厨师去炒,那么炒的菜就没有肯吃的了!……所以,我在热河开始拍戏以来,便坚持自己来炒菜了!……” 李翰祥在风趣地做了上述开场白以后,就坐下来认真地接受记者的采访。 记者:李导演,您已经拍摄了几十部影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您这次回内地与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合拍历史故事片《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国内外观众都很关心,估计这次会比您以前所拍摄的极受欢迎的《倾国倾城》等清宫历史片将获得更大的成功。能不能请您谈一谈,您是什么时候,怎么样想到拍这两部影片的! 李翰祥:《垂帘听政》在1980年春天,我就打算拍了。剧本几经周折,后来就请了老剧作家杨村彬先生和我合写。在这之后,到1982年春天,与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签了合约。决定拍摄后,我自己又查阅了大量史料,重新编写电影分镜头剧本,请教过清史专家朱家晋、载怡、王道成、吴宝等先生,中央电影局顾问陈播先生,感谢他们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由于材料丰富,大大超过一部影片的容量,所以在取得中国公司同意后,正式把这部影片扩展为两部,即《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 我平时喜欢看历史方面的书,尤其是清史方面的书刊、画报,看得比较多。我常常在想,咱们炎黄子孙为什么在百年来成了“东亚病夫”,丧失国权,丢掉国土?作为一个电影艺术家有责任真实地揭示这段历史,让广大的观众从而增长知识,记取教训。而慈禧太后这个中外皆知的“反面女强人”,如果能够系统而深刻地刻画好,就会产生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拍这两部影片的缘故。 记者:清宫历史片是您喜爱的题材,请您谈谈在拍摄这两部片子时的艺术追求。 李翰祥:我总认为,做人要真实,作品也要真实。一个人也好,一部作品也好,失去了真实,就会变得苍白空洞,没有了生命力。 我拍过不少清宫历史片,我所追求的不是“电影”,而是生活,也就是说,我念念不忘的就是“真实”这两个字。在观众看我的历史影片时,我要让观众真真正正看到当时的社会风貌、生活形态,要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实感。这就是我在艺术上孜孜以求的。当然,限于学识和才力,我做得还很不够,要请各界朋友多多帮助,多多指教。 记者:您早就想在故事发生的原址——故宫、避暑山庄等地方进行实景拍摄,这部影片中有许多场景都是实景实物拍摄的,请您就实景拍摄,谈谈感想。 李翰祥:是的,在故事发生的原土上——故宫、避暑山庄等地方进行实景拍摄,是我梦寐以求的大事情。如今,我的梦境成真,夙愿得偿了。我要在这里,向贵刊的记者,向所有支持过我的女士们、先生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之所以喜欢拍卖景,拍实物,就是因为质感不同,在实景拍实物,给人的感觉是真实的,而不是假的。过去我拍过《倾国倾城》、《瀛台泣血》、《乾隆片集》,那都是在摄影棚里搭出来的,是布景,是后人布置出来的,总有抽象与虚假之感。而拍实景,拍实物,因为样样都是真的,观众看了就大不一样,就会觉得很实在,很具体,很可信,更加生活化——历史的生活化!而且,宫殿的富丽堂皇,各位是知道的,经过摄影机的取景拍摄,可以拍得气势宏大,更加引人入胜。 记者:这次拍摄工作是您与香港其他电影艺术家、电影工作者和内地电影界同行的一次合作,而且还有内地很多单位配合协助和参加拍摄工作,请您谈谈您和香港电影艺术家和内地电影界同行的合作情况。 李翰祥:香港是中国的土地,香港电影界人士与内地电影界的朋友是亲密的同胞兄弟姐妹。我们大家这次有幸合作,很融洽,很愉快,从头到尾都是亲密无间,而且在合作过程中,彼此增加了了解,增进了感情,为今后的继续合作,打下了更好的基础。 记者:以前听说过,这次我们也有机会看到您工作的情况,您的工作非常认真、严谨,在艺术上一丝不苟。而且常常夜以继日地勤奋工作,这些很值得我们学习。请您介绍您的工作和生活。 李翰祥:我的生活就是工作,我的工作也就是生活。在整个拍摄期间,除了选景,在现场拍摄之外,我都在我从香港特制的“工作生活车”中,吃饭、睡觉以外的时间,就是在工作生活车里的剪接台前面剪接样片。虽然相当劳累,可是我觉得很福,真是乐在其中! 记者:这次拍摄中有很多演员,有香港的也有内地的,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请李导演对演员的表演谈谈看法。 李翰祥:由于香港与内地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各自的生活节奏也就不完全一样,这不免会反映在表演上面。不过,内地的电影艺术家如项囗、刘晓庆、陈烨、周洁、王憧、王培、俞立文、王运庭等等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工作勤奋,态度认真,都值得香港朋友们好好学习。 记者:《火烧圆明园》已在拍摄,请您谈谈,对《火烧圆明园》的摄制有什么想法?拍摄完这两部影片后有什么新的打算? 李翰祥:目前,很对不起,我后面的新打算,暂且无可奉告,请原谅我保守这个机密。 记者:听说这两部影片还没有拍完,目前已有许多国外片商订片子,可以想见国内外观众对这两部片子的欢迎。在影片上映前夕,请您对热情的观众说几句话。 李翰祥:多谢所有的热情观众,请向中外观众转达两句话:看过《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这两部片子后,请把好的地方告诉您的亲戚朋友,请把差的地方直接对我说! …… 李翰祥回答了那位记者所问的问题不久,就独自驾车驶往北京的西南郊。他的视野在刹那间变得开阔起来。1983年的春天,京郊广袤的原野已经在和煦春风的吹拂下,变得葱绿而幽远。李翰祥觉得他对那位准备专为《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影片出一本剧照专辑的电影杂志记者,还有些言犹未尽。那是因为他自1982年春夏之交从香港来到北京,与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携手合拍两片以后,他在内地的感受实在太多了。内地各部门对他拍摄两部历史巨片的支持,使李翰祥多次地感动并落泪。因为他此次来北京拍片,与60年代中期带一大批人马去台北组建“国联”片厂时的情景,无疑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照。在台北几年中他亲身品尝到电影制片商们对他的拉拢、利诱、中伤与打击。可是在内地却处处向他伸出友谊的双手。 李翰祥依稀记得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拍片的时候,有一次需要五百余名道人在咸丰皇帝死后,参加外八庙的佛事举丧。当时,李翰祥感到很为难,这在香港或台湾临时想请这么多群众演员都是一时办不到的。可是在承德却很轻而易举地办到了。到了开拍那一天清早,五百多名当地驻军的战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外八庙的拍摄现场,李翰祥出来迎接,只见所有的战士都将军帽脱下来,出现在李翰祥眼前的是五百多位已将头发剃得光光的战士!副导演告诉李翰祥说:这些情愿为拍电影而剃光了头发的战士们,有几位即将返回故乡去结婚娶妻。本来他们是要保持着漂亮的头发,回家去见那娇媚可爱的未婚妻的。然而,当他们知道这是因为拍电影的需要,特别是为一部与香港合拍的历史巨片需要剃光头发的时候,他们毫无怨言地主动剃光头发,赶到拍摄现场来了!李翰祥当时感动得泪花涌动,连说:“天底下哪见过这么好的军队啊!……” 李翰祥在承德拍片的时候,也深刻地感到内地电影演员的身上有一种可贵的精神。当时已获得“百花奖”的刘晓庆,在承德盛夏高温的时节里拍戏,她的头上每天都要顶着二十多斤重的满族头饰,还要根据剧情的要求穿上很厚的皇妃衣袍,脚下是几斤重的盆底高跟鞋,行走十分笨重。在烟波致爽殿里拍戏的时候,天热气闷,小小的房间里又挤满了摄影、照明、场记、化妆、美工、制景等多人。再加上她的头顶上还必须支架数万度的灯具,直逼刘晓庆的温度达四十摄氏度以上。热得她难以忍受,但却从来不叫苦。李翰祥特别感动的是内地的演员,包括明星刘晓庆在内,在参加拍摄《火》、《垂》两片时,不拿一分钱的片酬,这与他从香港带来的大队人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刘晓庆等内地演员不但没有片酬,而且伙食标准也无法与香港演员相比。刘晓庆等内地演员每餐只发一只塑料口袋,内装两只馒头、一根粉肠和一块咸菜,可是香港的摄制人员每餐皆为鱼肉。尽管待遇相差得如此悬殊,但是刘晓庆、陈烨、项囗等内地演员拍起戏来,那种认真刻苦的忘我精神,常令李翰祥暗自敬佩不已…… 眨眼之间,李翰祥的小轿车已经驶进了北京近郊的昌平县境内。这里是十三陵中的长陵与定陵之间的一处盆地。四周群峦起伏,松柏蓊郁。在群山环抱的盆地中,有一片一万三千多平方米的施工现场,正人头攒簇、锤声响亮地鏖战。 “内地的演员没有片酬而只有微薄的工资,却比我们演起戏来还认真。这些为建造拍摄布景的工人们也是如此的勤奋坚强,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精神呢?”大半生在香港、台湾影坛上奔波驰骋的导演李翰祥,此时伫立在距十三陵不远的一处岩坡上,居高临下地俯望着山间盆地上那已经快要竣工的《火烧圆明园》所必备的拍摄现场——圆明园“大水法”工程。李翰祥望着那些在“大水法”工程工地上日夜艰苦奋战的内地工程技术人员和挥动手中大锤,满身汗渍的工人们,他在内心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 李翰祥面对着山坳下已经初见规模的圆明园外景地,难免心潮激荡。两年前的早春三月,还是他刚刚在美国洛杉矶结束《武松》影片补拍打老虎那场戏不久,首次到北京开始对《火》、《垂》两片进入正式开拍前的筹措时,李翰祥最为关注的外景地便是此时已近竣工的圆明园。他记得那也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三月天,北京电影学院的著名美术设计师宋洪荣,陪同李翰祥乘车驶往位于清华园附近的圆明园遗址。李翰祥亲自踏查了空荡荡的旧址,他特别来到已被八国联军烧成一片废墟的“大水法”前面,以忧郁的神情在几根烈火兵燹中幸存的石柱下,拍下了一张张照片。往日那足可以与凡尔赛宫相媲美的“大水法”、“观水法”和“远瀛观”,早已被列强焚毁殆尽。 圆明园管理处和圆明园学会的负责人热情地在这片废墟上,接待了前来选景的香港导演李翰祥。管理处的负责人拿出一幅1936年夏天拍下的照片。那时,在距英法联军放火焚毁圆明园七十余年后,仍然在这片瓦砾堆上可见两座巨大的汉白玉石搭架的两个石拱门。然而,在国民党统治北平期间,大火中仅存的两座汉白玉石拱门也荡然无存了。只留下几根东倒西歪的石柱子,在那蓝天白云下默然无声地矗立着,似在向赶来拍《火烧圆明园》的李翰祥等人倾叙着昔日的不幸。 圆明园管理处的负责人很希望李翰祥将“大水法”、“观水法”、“远瀛观”这些实景,都搭设在这片圆明园的废墟上。因为这样一来不仅在旧地拍摄很有意义,同时也可以在影片拍完以后,为圆明园保留下几处永久性的影点,以供后人观瞻。李翰祥对这种合情合理的设想深表赞许,他又何尝不想将“大水法”等景观建筑在这片曾经遭受到列强们疯狂纵火的旧址上呢?可是后来因为要砍掉四百多棵清代留下来的树木,李翰祥不得不放弃了这一设想。 “宋先生,我看在这里可以建一座圆明园的!”在圆明园旧址建景的计划没有实现后,李翰祥与美术设计师宋洪荣多次乘车在北京的近郊反复寻找可以供他搭设一堂大景的理想地点。坐在车上陷入愁思的李翰祥,在为搭设圆明园外景地屡找难适的时候,很自然地联想起他当年在台北为“国联”搭设仿古一条街的往事。现在,李翰祥感到高兴的是,他可以在北京的近郊尽情地选择可供搭景的地点,再也不会像在台湾那样百般地受到刁难。李翰祥想到这里就烦躁全消,心胸朗然。那一天春阳高照,十三陵水库在阳光下闪耀着粼粼的光斑。京郊的古陵区显得岑寂而安静,偌大的田畴间依稀可闻劳动者田间的吟唱。真是一派阳春美景。李翰祥和美工师宋洪荣沿着通往昌平县的柏油公路驾车疾驰,他们先是沿着十三陵的古陵风驰电掣般地疾驰,后来他们又从永陵直向长陵奔去。蓦然,李翰祥那双因为长期在北京饭店里熬夜,充满血丝的眼睛豁然间一亮!他的面前忽地出现偌大一块平展展的土地,它的四周是嵯峨起伏的青翠山峦,稍远处的岗峦背后便隐隐可以望见古长陵的大殿脊头。 “很好、这地方很好!”李翰祥急忙将小轿车在公路边煞稳,他和宋洪荣走下车来。他们沿着公路边的一条小路爬上岗峦,站在这里李翰祥可以将岗峦下的偌大一片土地尽收眼底。他以一位老电影导演的睿智眼光,从那片足可以供他搭设占地万余平米实景的土地,移向远方山峦间的挺拔苍松,特别是山峦后古陵区金黄色琉璃瓦的殿脊遥遥在望,更为这片土地平添了可供拍摄的契机。李翰祥透过眼镜的镜片,左右环顾,当他将附近的景场一一看过后,忽然一拍巴掌,情不自禁地叹道:“这里是搭景的最佳场地!这里将来可以搭成圆明园,如果当真在拍片时一把大火焚之,也是不会伤及附近农民的!……” 李翰祥和美工师来到了那片空旷的田畴间,在这里有一种空旷无人的感觉。李翰祥将宋洪荣所设计的圆明园图纸在地上展开,他动情地说:“宋先生,19世纪中叶,那时我们中国为什么会有西洋式的建筑呢?什么“大水法”、“观水法”,什么“远瀛观”之类?那是因为乾隆皇帝在几次下江南以后,他要在塞北也建起一座可供他游乐的皇林。这样,他不但请来大批清代杰出的建筑师和民间画师为他设计圆明园,同时,他也请来了两位当时正在中国的外国人。一位是法国的传教士蒋友仁,另一位便是意大利的杰出画家郎士宁!这两个人因为是来自西方,他们所接触的都是古老的西方建筑,所以他们将法国路易十四所建的凡尔赛宫、法国路易七世和亚历山大教皇所建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圣彼得教堂和威尼斯水城中的许多古建筑,都移植到我们祖国的土地上。所以,在乾隆皇所建造的圆明园中,方才到处可见这些中西合壁的建筑群。现在,我们就将在京郊这片土地上,重新建起一堂中国电影史上最为宏大的实景——圆明园!……” 宋洪荣听了李翰祥这番有胆有识的讲话,心情很激动,他展开自己所精心设计的图纸,告诉李翰祥将在哪里建成“大水法”,在哪里建成“远瀛观”,又在哪里建成“观水法”……宋洪荣说:“因为咸丰皇帝和慈禧几场初会的戏都在圆明园大水法中拍摄,所以我想在场景中再加上十几棵桃花。而且在搭景时还要注意水池喷泉的施工,整个场景可由三组六十多只喷头组成,中间的椭圆形水池以大水法的影壁为中心。除两个大喷泉外还有十条铜狗在水中喷水。高十米的喷塔在水池的中央,喷塔从正中的莲花瓣中喷出八股清流。此外,喷塔的四周还有二十四只小喷头分为里外两层,这样可以喷射出桃花样的水流,如果将咸丰和西太后放在这样的背景里幽会,我想未来的影片是会有诗情画意的!……” “很好,确有一种诗情画意!”李翰祥显然对宋洪荣关于未来圆明园的场景设计颇为满意。他对宋洪荣说:“大水法是圆明园的主体,这是必须要精雕细刻的部分。为了加强‘大水法’布景的比例和规模,最好在观水法甫侧再搭架一条由五十六根石柱所组成的长廊。也就是像颐和园长廊那样。我们在拍摄咸丰和慈禧幽会的镜头时,摄影机可以透过一根根的石柱子,拍成大水法、远瀛观的近景。同时也可以拍进远山和长陵的远景,使得未来的画面更有层次感,可以吗?” “当然是可以的。”宋洪荣很高兴地采纳了李翰祥的意见。很快,一张“圆明园”的全景设计图按照导演李翰祥的要求设计出来了。从1981年秋天开始在这片京郊的大地上施工,现在,经过近百名的木工、瓦工、石刻工的精心施工,连夜苦战,一座仿古式的圆明园大型场景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很快就将全部竣工。李翰祥将在这里进行《火烧圆明园》诸多镜头的拍摄。 李翰祥出现在已经搭起的圆明园中。这座耗资六十四万人民币的巨大工程,现在历经一年多的精工细作,已经基本上显出了它雄浑、壮丽、古朴、巍峨的雄姿。大水法那中西合壁的仿古建筑,由工人们用二百多立方米的木料,建起了它的主要框架。为了使那高大的拱门,廊柱上的石雕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在李翰祥的指挥下,工人们采用了木雕镂刻,玻璃钢制型,然后再用雕刻泡沫胶的方法,巧夺天工地制成大大小小一千余块浮雕,镶嵌在石柱与门廊之上。李翰祥来到了已经竣工的“大水法”和“远瀛观”前一看,立刻被眼前瑰丽奇伟的景观惊住了。只见椭圆形的巨大喷水池前,十条钢制的天狗口中,电钮一按,水柱便如注一般地喷射出来。 “好啊,真是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了!”李翰祥难以克制住他内心的兴奋,穿行在工人们中间。他在香港和台湾、日本都拍过大型历史影片,因为他是艺术的大手笔,所以在《西施》、《王昭君》、《倾国倾城》等电影的拍摄过程中,李翰祥为了电影的艺术质量,也曾经不惜工本地大搭其景。在他的从影生涯里,搭过大大小小的无数座唐朝、西汉、三国、明清时代的宫殿,但是,任何一种用于电影拍摄的宫殿,也没有在北京郊区所搭设的这座“万园之园”的投资大,规模宏伟气魄,精雕细刻的仿古建筑几乎可以乱真了。李翰祥忽然发现了一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正在用石凿子精心地搂雕着一块石头,李翰祥急忙来到那人前面。定睛一看,不禁仰面笑了起来,拍拍他的肩头说:“原来是小董师傅啊,那天我对你的批评严重了吧?” “没什么,李导演,谁都知道您对拍电影的道具要求得非常严,所以,我并不怪罪。因为您是位精益求精的人!”在圆明园场景现场当主要雕镂技师的小董,多年来在河北一处烈士陵园搞石头的雕塑。任何一块顽石在小董的手中很快就可以让它变成剔透玲珑的猛虎、狮子和巨龙。不久前《马克·波罗》剧组在中国开拍后,小董曾为忽必烈的行宫精雕过盘龙藻井等精致石器。所以,当李翰祥开拍《火》、《垂》两片,在北京郊外的昌平开辟圆明园“大水法”外景地时,小董作为技师赶来会战。小董以他精湛超人的接雕技术,博得建筑施工人员的青睐。可是,忽然有一天,李翰祥却将他当众责问了一顿。这就是李翰祥今日见了雕塑技师小董,开口就道歉的原因。 原来,一贯对道具要求甚严的李翰祥,在一次亲临圆明园外景地进行视察时,发现小董正坐在那里用斧子精心地楼雕着一块石头。 “哦,很好,远远一看,果真如汉白玉一样。”李翰祥见小董将那块巨大的“石头”刻满云卷,十分逼真。他来到面前,用手将那块巨大的石头一托便轻轻而起。李翰祥立刻沉下脸来,大发其怒地说:“小伙子,这种道具可是千万马虎不得的。因为它光从外表看着像还不行啊,拍戏的时刻,石匠如果用凿子去凿,没有石头的声音怎么行呢?……” 李翰祥发现这块石头上面雕有凤在下龙在上的精巧图案,立刻意识到这块巨大的石头,将在《火烧圆明园》一片的开头部分起着很大的作用。这块石头,是年轻慈禧(玉兰)在剧中刚出场时,望见一位老石匠正在雕镂凤在下、龙在上的图案时,说:“有一天我说得算时,必要刻成凤在上龙在下的图案。”因此,李翰祥格外重视小董所雕接的这块石头,所以才以严肃的口气加以告诫。 “李导演,我所做的道具保险像真的石头,而且如果您用锤子敲凿的话,肯定会有石头的响声。”小董从来没见到如此严格的电影导演,这位年轻的师傅也不简单,敢于当场与有“黑泽明”之称的香港大导演李翰祥顶嘴。小董故弄玄虚地冲着李翰祥一笑,神秘兮兮地说:“这块假石头上有真石头,就在这里面,李导演找找吧!” 李翰祥俯下身来左寻右觅,也不见秘密的所在。 “在这儿,请看!”小董操起锤子,对准那巨石上的某一部位,轻轻一敲,立刻发出了石头的脆响,而且让李翰祥惊愕不已的是,小董几锤击下,“假石”上居然还抖落下真石的石屑。李翰祥看到这里,不禁哈哈大笑,连连向那青年雕刻技工翘指说:“好小伙子,真有你的呀!……”所以,今天李翰祥再次来到圆明园工地上来时,首先向埋头雕镂一只石狮子的小董打招呼。 “好啊,圆明园的大水法已经建成了,我们马上就得开始实景拍摄了!”李翰祥站在巍峨壮观的大水法前,欣然地凝视着十只天狗不停地将雪白的水花喷射出来。在艳丽的阳光辉映之下,那些冲天而起的银白水柱宛若七彩的霓虹,熠熠闪光,煞是好看…… 北京电影制片厂内的“仿古一条街”。 李翰祥导演决定租用这一条街,来拍《火》、《垂》两片中的两场戏,即:咸丰逃承德和菜市口斩肃顺。 李翰祥在初夏的大清早便来到这里。展现在他面前的旧京城街道,宽坦而古朴。数十米长的街道均以青石铺路,街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各种古式的招牌琳琅满目,古色古香。这条古街作为永久性供本厂拍摄的街道,同时也可以对外出租的街景,使李翰祥心头泛起无限的感伤。因为这会使他很自然地回忆起十几年前他在台北曾经苦心孤诣大兴土木所兴建的“仿古一条街”。台北板桥的“一条街”,本来也可以像北影厂的这条长街一样,作为永久性的常用街景存在。但是,还没有等李翰祥将那条仿古街真正地建成,就被台湾“联邦”公司的某些人,将他排挤出岛了。如今李翰祥早已经不知道位于台北市板桥片厂的那条仿古街近况如何,可是那条小街留给他心灵上的伤口却是迄今也难愈合的。 “今天这两场戏一定要拍得有声有色。”李翰祥来到拍摄现场不久,就迫不及待地向制片主任等分配任务,他说:“斩肃顺和咸丰外逃这两场戏,都是大场面。人多,就要求我们必须拍出风格来。特别是咸丰逃出北京街道这场戏,要渲染出仓皇逃遁的悲剧气氛来,仅有七八百名群众演员来扮宫女、太监和围观的百姓还是不够的。为了让场面更加有皇帝临阵脱逃的紧张氛围,还必须搞来几十只鸡、鸭和猪,到开拍时一定要让鸡飞狗跳墙才行啊!……” 这就是李翰祥这个擅拍大场面的导演所必须要求的。制片等工作人员哪敢怠慢,李翰祥一声令下,都紧急出动…… 李翰祥来到北影化妆室。 这是他的一种特殊的习惯,每当重场戏将要开拍以前,李翰祥都要先到化妆室去看几位主要演员的妆化得像不像,精神是否饱满,情绪是否与当日所拍的镜头要求完全一致。 李翰祥来到第一化妆室。只见今天将在菜市口被“斩首”的晚清军机大臣肃顺的扮演者、北影老演员项囗,早已化妆停当,他正坐在临窗的一张椅子上,静静地默读着当日清早他所刚刚接到的《菜市口斩肃顺》的电影分镜头。老演员项囗从前一直是习惯于在开拍数日前就得到可供拍摄的全部电影分镜头本。可是香港的导演李翰祥另有他独特的工作方法,那就是他都是在头一天夜里,在灯下将次日所拍的镜头重新改定,在开拍的当日清早方才分头交到各位演员手中。内地的演员对李翰祥这种执导的新方法一般都不很习惯,但是包括项囗在内的演员,在历经几个月的紧张拍摄之后,都渐渐习惯于这种突然性的分配任务。现在,项囗正抓紧拍摄前的仅有时间认真研究李翰祥所写的分镜头剧本: 菜市口。人头攒动。 肃顺被四个刀斧手拖上木台,两个屠者架住他。 肃顺不服。人群拥向木台。肃顺望见他的两妾含泪站在人群中。肃 顺的嘴动了几下。两妾不敢再看,低下头。刽子手除下刀套,以酒洗刀, 叫道:“跪下,跪下谢恩!”肃顺紧闭双目。 另一个刽子手:“听见没有,跪下!”刽子手将肃顺按倒。两妾恐 惧地望着。刽子手一刀砍去。肃顺人头落地…… “项老,您能挺得住吗?”李翰祥对老演员项囗十分敬重。早在承德的避暑山庄拍戏的时候,年近七旬的项囗带病坚持十六天的紧张拍戏。他白天在二万度的灯光映射下,在烟波致爽殿里长跪不起,有时会足足跪上半天。到了晚间,项囗要住进医院去打吊瓶。后来,项囗的这种精神惊动了承德市长前往医院慰问。李翰祥早在香港时就对项囗心仪已久,因为他早年看过项囗主演的《烈火中永生》、《南征北战》等片。现在项囗以带病之身,在李翰祥所执导的《火》、《垂》两片中将大臣肃顺演得极有深度,一位久经宦海,城府颇深的肃顺被这位老艺术家演得活灵活现。李翰祥关切地来到项囗身边,悄声地询问:“您的身体吃得消吗?” 项囗谦和地笑笑说:“没问题,没问题!” 李翰祥俯身说:“听说阳翰笙先生为您拍新片《垂帘听政》,在百忙中还为您亲笔赋诗,可有此事?” “有的,有的。”项囗见李翰祥如此关切,就信口为他诵读阳翰老为他所作的七律一首: 烟雨楼头思往事, 康乾两代展雄图。 咸丰碌碌慈禧贼, 窃国谋权亦可诛。 李翰祥来到第三化妆室。香港演员梁家辉正在镜前接受化妆师的精心化妆。梁家辉的身旁,围坐着两位电影杂志的记者。梁家辉在化妆的间歇,回答着女记者对他的提问。 梁家辉:“我是个影圈新人。很庆幸随李翰祥先生来内地参加拍摄《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的工作,况且是饰演一代君主。我带着对北京、对清宫的各种猜想来到北京,来到真的故宫,真的热河行宫,真的颐和园中,体味着封建帝王的生活。一切都是真的,实实在在,唯独我这个皇帝是个假的,想来可也挺滑稽。” 记者:“听说李导演当初之所以选中你来饰演咸丰皇帝,是因为你非常像意大利画家郎士宁笔下的奕囗的画像。同时也听说你在来内地拍片时遇到了许多麻烦,是吗?” 梁家辉:“在香港应该说拍电影的机会是有的。但是像这种如此辉煌壮观的场面,严谨的剧本结构,以及强手云集的大型历史影片,恐怕在海内外电影史册上也是不多见的。所以说,有机会参与并作为主演,也是很光荣的。当然,我在拍片的当中有很多的困难,主要演员几乎全是内地的,只有我一人来自香港,所以在语言上就是最大的难关。在拍戏的时候大家讲普通话,唯独我自己讲粤语。大臣和贵妃们谁也听不懂,有时逗得他们捧腹大笑,笑得我实在有些不好意思了。后来,我就下决心来学习普通话,利用拍片的间歇来刻苦学习普通话。由于有大家的帮助,才使我在很短的时间里基本上学说了普通话。我非常敬佩和感谢项老,他是一位内地的老演员,他没有因为我是‘香港来的新仔’而有所轻视。他十分耐心地教我念对白,后来,我才逐步地达到了李翰祥先生所要求的念白水平!……” 北影的仿古街道上,已经是人头攒动了。一轮火红的旭日冉冉地升起来,它照亮了那条被美工师临时装饰起来的菜市口大街。所有的店铺招牌在眨眼转瞬之间,变成了菜市口附近街道的景色。近干名群众演员均已化妆完毕,男女老幼,熙熙攘攘。晚清时处决重要人犯的紧张气氛渐渐形成了。 导演李翰祥和两位摄影师出现在一架能够上下移动的巨大拍片斗车上。面对着脚下那黑鸦鸦的人头,李翰祥将第五十七场分镜头剧本的内容,用最简洁的语言交代给两位摄影师。 第五十七场 菜市口 口外 (特)“菜市口大街”街牌。 (全)街道、房上,站满观斩的人群,水泄不通。(画外) “别挤了,让开!” 清兵推赶人群:“让开……” (近)一张布告(拉)看布告的人群被一群清兵推至墙边。 (全)人群中分开一条路。肃顺关在囚车中押来,人群激 愤。房上的人向肃顺掷脏物。 (特)“别部正堂”、“大理寺”牌子(移)监斩官行入棚内。 (全)囚车在人群中经过。 (近)肃顺头上、脸上落满蛋黄、果皮…… “预备——”李翰祥站在高高的吊车上,远远地望见肃顺的木笼囚车从仿古街的一端出现了。人群立刻向囚车拥来,李翰祥不失时机地将手一挥,叫道:“开拍——!” 北京初夏的傍晚。暮色沉沉。 一辆大型银灰色工作车疾驰在北京通往京郊圆明园外景地的公路上。将去那里拍摄《火烧圆明园》最后一场重点戏——火烧圆明园的香港导演李翰祥,坐在他的那间剪接室里,正在与一位记者闲聊。当那位年轻的记者向李翰祥询问在拍摄完《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两片后,是否有外界所传的那样——拍摄电影《徐悲鸿传》的计划时,李翰祥兴致勃勃,在越来越凉爽的晚风吹拂下,打开了他的话匣子。 李翰祥说:“说到为什么想拍《徐悲鸿传》,那要追溯到1978年。那是我第一次回内地,不是为了拍戏,而是到故乡看看。那时恰巧我导演的《倾国倾城》在北京内部放映,一些过去在北京国立艺专的老同学对这部影片很感兴趣。大家一起回忆当年的学校生活,回忆起难以忘怀的徐悲鸿校长。同学们对我说,你是拍电影的,你最好能把咱们老校长的一生拍出来。对于徐校长我是非常景仰的,能把这位艺术家、教育家的一生般上银幕,作为学生的我当然非常高兴了。我马上找到徐夫人——廖静文先生。那时她的回忆录《徐悲鸿一生》还没有写出来。听说我想拍《徐悲鸿传》,她非常高兴,因为她知道我熟悉徐悲鸿,有条件把这部影片拍好,最后便同意由我来拍。之后,几位熟悉的朋友找到了我,要求给我写剧本,我很高兴。几个月后,他们把写好的剧本寄来了,一看名字我就奇怪了,为什么不叫《徐悲鸿传》?难道徐悲鸿的名字没有号召力?再一看内容,我认为,他们塑造的徐悲鸿和我所知道的徐悲鸿不一样,他们将剧本搞成了徐悲鸿早年的恋爱故事,并没有把这样一位大画家、大教育家,在艺术上的成就、对绘画理论的发展以及他怎样在艰苦的条件下发奋砥砺的成长过程表现出来。基于以上的原因,我就把《徐悲鸿传》先放了下来。后来根据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的建议,我开始着手拍《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 晚风习习吹来。在闷热如火的白天,李翰祥在这辆巨大的工作车里,在高温中将最近一批样片进行了剪接。现在,他觉得忙了一年多的《火》、《垂》两片已经接近了拍摄的尾声,接下来的便是繁忙紧张的后期制作。今夜,李翰祥将亲赴京郊圆明园外景地,他将在那里执导一场最精采的节目!他将在那里放上一把冲天的大火,亲手将那偌大一座耗资六十四万人民币制成的圆明园拍摄实景,化成一片废墟。所以,当他的最后杰作即将完成的时候,李翰祥的心情既紧张又轻松。此刻,他坐在向外景地飞驰的灰色工作车里,向赶来采访火烧圆明园夜景的记者,坦率地纵谈未来的拍摄计划。 李翰祥继续谈道:“在《垂帘听政》的拍摄过程中,有一天我接到廖静文先生打来的电话,说她写的那本关于徐悲鸿的书已写好了,其中有一段还写到我。不久我就收到了这本赠书。当时因为忙,我只翻了翻,便搁下了。后来从东陵拍戏回来,听组里人讲《徐悲鸿一生》这本书写得非常好。在旅途中他们手不释卷看得那样津津有味,促使我连夜看了这本书。书中写了先生作为一个艺术家、教育家艰苦奋斗的一生,包括很多名画的创作过程,也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书中也写了爱情,写了徐先生的理想和他的日常生活。我感到这是我了解的徐悲鸿。我马上找了廖静文,告诉她我拍完《垂帘听政》,将立即动手写剧本。这是我的一个新计划,我希望将来能变成现实……” 工作车在京郊那偌大一片仿古的建筑前缓缓地煞住了。言犹未尽的李翰祥从工作车上走下来,在苍茫如血的暮霭之中,李翰祥望见雄浑壮丽的“大水法”前,十只铜狗正在奋力地喷吐着雪白的水花。在一盏盏水银灯的映射之下,水柱闪射着绚烂的异彩。一大批充当英国侵略军的战士们,早已经化好了妆。工作人员正紧张地忙碌着,做着纵火的准备。为了防止在焚火时火势蔓延,几辆消防车停在外景地附近。摄影机在不同的角度均已架好。在渐渐昏黯下来的天空下,圆明园场地人头攒动,喧声嘈杂。 “翰祥兄,这么大的一堂布景放火将它烧掉,实在是有些可惜呀!”制片主任陪同着几位从香港来观看李翰祥拍摄最后大场面的影界友人,在暮色下沿着一条小路走过来。李翰祥看见走在最前面的就是与他友谊深厚的拜弟胡金铨。现在的胡金铨早已是香港影坛上最有影响的导演之一。他所执导的《大醉侠》、《大地儿女》、《龙门客栈》、《侠女》等影片,不断在国际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其中胡金铨所拍的《侠女》1975年曾获戛纳影展的综合大奖,胡金铨同时又成为首获导演奖殊荣的华裔第一人。1978年胡金铨又成为英国《国际电影年鉴》上所列的世界五大导演之一。此次胡金铨来北京,就是来观赏他引为师长的李翰祥所执导的历史大片《火烧圆明园》中最精采的“火烧”场面的。所以,胡金铨等影界友人已经提前一步来到了圆明园外景地。 “是的,金铨,我好不容易将圆明园这堂外景在京郊搭起来,可谓耗资巨大,煞费苦心啊!”李翰祥将其他港客请让到他的工作车里歇息,自己却独自与胡金铨相偕而行。他们两人沿着“大水法”通往“远瀛观”方向的小路上走来,两旁均是些奔忙的人影。李翰祥将无限留恋的眼光投向那些由木料、硬塑料、石膏等原料,精心接雕的廊柱、拱门,对胡金铨说:“尽管我也对这些仿古的建筑十分留恋,焚烧掉确实是一笔巨大的损失!可是,我李翰祥是为了让未来的影片增加真实性,才不得不忍痛割爱的!如果我对这些仿古建筑不采取真烧真毁,只是象征性地用火烧掉一些模型的话,那便失去了拍摄《火烧圆明园》的真正含意!烧掉六十四万人民币虽然是一种损失,但是大量的拷贝卖出去以后是可以将损失成倍地收回来的。更主要的是,我可以用这一把火为后人留下一部真实可信,形象性的历史教材呀!那才是用几十万人民币所无法买来的,金铨,你说这样做对吗?” “你翰祥兄果真是个大手笔!”胡金铨来到“远瀛观”前面,从这里可以望得见远方“观水法”建筑上正在往房梁上泼洒汽油的工人身影。越来越昏暗的夜幕下,灯火簇簇,人影憧憧。充满大战前的紧张氛围。在胡金铨看来,此地并不是在拍一场电影的镜头,而俨然是一场生生死死的厮杀决斗就逼在眉睫。李翰祥则是这场决斗的主宰和总指挥,只要他轻轻的发一句话,现代人经过几个月日夜苦干、精心施工、巧夺天工的仿古建筑,顷刻间便可以化成灰烬。如果李翰祥情愿他所拍的影片《火烧圆明园》在关键的场景上失真与虚假的话,那么他可以为京郊的大地上留下一座新的人文景观,也可以让更多的旅游者在这里观赏“大水法”和“远瀛观”等建筑中想起大导演李翰祥来。可是,令胡金铨从内心中深深感动的是,李翰祥似乎根本没有想到在京郊留下这座占地一万余平方米的仿古建筑,对他来说会有什么好处。李翰祥所想到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来追求未来影片的历史真实感!胡金铨虽然多次获得过国际上的电影大奖,虽然他所拍摄的电影畅销东南亚,名气日隆,简直可以与他的兄长良师李翰祥媲美或并驾齐驱。可是,在李翰祥行将下令纵火焚烧这偌大一片可以乱真的艺术建筑珍品的时候,胡金铨也暗忖他自愧不如!胡金铨说:“翰祥兄,你回内地拍片这条路走对了,这与当年你拉人马去台湾搞‘国联’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了!祖国各界能够为你提供这么良好的拍片条件,这是在任何其他地方也办不成的!……” 灯光闪烁着,映红了李翰祥兴奋激动的脸膛。他感到胡金铨的话是说到了他的心坎上。李翰祥深沉地颔首说:“金铨你说得对。我想回祖国内地来拍片的愿望,早已非一日了!我们是炎黄子孙,在我李翰祥仅存的时间里,我很想为十亿人民拍几部好影片的!虽然这些贡献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很愿意这样做!……” 胡金铨遥望着远方耸立在漆黑天幕下的燕山余脉,那博大而辽阔的山峦田畴在夜色中无边无垠。相形之下,眼前的“大水法”等建筑又顿时显得十分渺小。他忽然从衣袋里拿出一张香港近日的《××日报》来,对李翰祥说:*翰祥兄,你知道吴思远这个人吗?也就是在邵氏公司当过场记的那个上海人……” “当然知道他。”李翰祥有些诧然,猜不到胡金铨何故在他即将开始拍摄“火烧”大场面的时候,突如其来地向他提起一个与他毫不相关的邵氏公司导演来。李翰祥说:“吴思远是我在台湾办‘国联’的时候进邵氏公司的。我回到邵氏以后,记得他在《龙虎斗》一片中当副导。1971年他就能独立导片了,记得他先导《疯狂杀手》,后来又导演过《廉政风暴》,当时在香港是很有影响的年轻导演。我记得他在1975年后拉出去,自己搞了一家思远影片公司的,拍了《醉拳》、《蛇形刁手》和《李小龙传奇》几部片子,现在好像成了一个制片家了。他如今有什么新片子吗?” “吴思远在台北被人给打伤了!”胡金铨沉痛地蹙蹙眉叹道。 “遭到了歹徒的毒打?他去了台北?”李翰祥大吃一惊。胡金铨忙将那张香港报纸递过来,李翰祥来到“远瀛观”楼下的灯光里一看,报上果然刊登有香港导演吴思远在台北遭歹徒殴打的消息: 6月×日,香港导演吴思远在台北市金钻餐厅前,听到有人喊:‘戴 眼镜、穿红衬衣的’声音后,随即遭到十四五名歹徒的拳打脚踢,施暴围 殴达十五分钟之久。其中一歹徒还亮出了猎刀,阻止他人上前救援。直到 吴思远重伤卧地,他们才呼啸而去。吴思远被当场的友人急送医院抢救。 他血流满面,脑部受震荡,后脑缝了三针,腰部不能动弹,右眼可能有碎 玻璃进入,伤势很重。此事已引起港台电影界人士的极大愤慨。……但是, 因为台北近来多发生这类暴力事件,尽管台港电影界呼吁警方查办凶徒, 都是以不了了之而告终……” “太不像话了,歹徒们为什么如此毒打一个香港去台湾的导演呢?”李翰祥一目十行地将报上的那条新闻看完,胸间立刻升腾起一股怒火。他虽然与被殴打的导演吴思远并无什么私交,但是出于义愤和同情,李翰祥忍不住地怒道:“莫非台北警方当真对这起殴打事件不闻不问了吗?” “这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情。”胡金铨扼腕叹道:“据吴思远本人对报界说,他到台北受歹徒袭击的主要原因是,与他最近拍的影片《龙之忍者》有关。这部片子比他从前拍的几部都好,它是将中国的功夫和日本的忍术结合起来拍的,很有些武功的韵味。《龙之忍者》在日本樱花节场场爆满,台北有一家片厂就向吴思远借该片的武打主角李元霸。吴思远不肯答应,于是才有了这场飞来的横祸!……” “实在是……太令人愤慨了!”李翰祥凝望着远方“大水法”在夜幕下喷射着一股股雪白的水花,他双目进火。在他的印象中台湾的影界这种事情时有发生。他当年在台北办“国联”片厂时所受到的种种不平待遇,足以令他痛断肝肠的。眼前的“大水法”忽然变成了台湾的日月潭。雪白的飞瀑从陡峭的悬崖上倾泄,在幽深的潭水中溅起无数晶莹的水花,就在那碧波千顷的日月潭水中,随波逐流地飘着一具腐烂的男尸。他就是当年在香港影坛上红极一时的著名电影明星白云!他当初由香港到台湾来,本想在演界继续有所发展和建树。遗憾的是因为他年迈老朽,早已失去了往日那英俊小生的魅人风姿,非但没有供他上戏的场地,甚至连生存的机会也没有。李翰祥自那次在台北的一条小街与白云邂逅以后,虽然几经寻找,也始终没有见到染患重疾的白云。几年以后,李翰祥是在香港闻听白云跳入日月潭自杀噩耗的!尤令李翰祥心里发酸的是,像白云这样的著名演员死后,居然连一个到日月潭为他收尸的人也没有!……李翰祥想到这些,面对在内地拍片所受到的种种礼遇,他的双眼立刻湿润了。 “金铨,我将这最后的一组镜头拍得真实,拍得好,这才能对得起内地各界对我李翰祥的关爱!”夜里八时,李翰祥出现在几架摄影机前的高高平台上。他举起手中的报话机,向集聚在圆明园拍摄现场上的演职员及数百名解放军部队战士,大声地下达了实拍的命令:“预备——开拍——!” 李翰祥的话音刚落,“大水法”、“远瀛观”、“观水法”的演职员一齐动手点燃大火。顿时,“圆明园”内一片熊熊的大火燃烧了起来,“英军”在火中闪现,状如幽灵……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