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很多人常常把间谍和特务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特务是指参加特务组织或者接受特务机关的任务,进行刺探情报、暗害、破坏、造谣惑众等反革命活动的分子。 间谍,则是指由外国情报特务机关所派遣或指使的人员,从事窃取、刺探、传送机密情报工作,或者进行颠覆、破坏等活动。间谍往往以各种身份、职业名义为掩护,打入军队和国家的要害部门。 也就是说,间谍是特务;特务不都是间谍——其中那些受外国特务机关派遣的特务叫间谍。 一句话,间谍是在国与国之间进行特务活动。 间谍活动总是跟政治斗争不可分割。 早在2000多年前,间谍活动就已经开始了。 据说,那时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在访问希腊的时候,诱走了王后海伦。 为此,希腊发兵远征特洛伊。 希腊军队围困特洛伊城,前后9年,未能攻下。到了第10年,希腊将领奥德赛向国王献了妙计。 ……希腊军队撤围了,登船而去。特洛伊军队出城追击,在希腊军营里俘获了一匹巨大的木马和一个希腊青年西农。 西农告诉特洛伊人,这匹木马乃是一匹神马,只是因为硕大无比,无法装上木船,这才被希腊军队遗弃在营地。祭司曾预言,如果木马留在特洛伊城,那么就永远百战百胜。 特洛伊人大喜,把木马运进城里。 夜深人静,劳累了一天的特洛伊士兵们正在酣睡。西农悄悄来到木马旁边,敲了敲木马。 木马的肚子时,埋伏着希腊士兵。他们冲了出来,跟城外的希腊军队里应外合,一举攻下了特洛伊城……。 这就是在西方家喻户晓的“特洛伊木马计”。西农和那些藏于木马腹中的希腊士兵,便是最早的间谍。 中国古代也很重视使用间谍,同时又很注意反间谍。春秋末期的孙武,写了著名的《孙子兵法》一书。书中的《用间篇》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关于用间谍、反间谍的理论著作。《用间篇》精辟地论述了间谍的重要作用、间谍的分类、反间谍的方法、怎样正确使用间谍等。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是大家熟悉的:荆坷受燕国太子丹的派遣,前往秦国,假借给秦王政(即秦始皇)献督亢(今河北琢县东南)一带的军事地图,图卷中藏了匕首。“图穷匕见”,荆轲用匕首刺秦王,未中,当即被捕,死罪。荆轲,就是早期的间谍。他以献图为名,进行暗杀之类间谍活动。 春秋时的苏秦,也是著名的间谍。他奉燕国的燕昭王之命,到齐国从事间谍活动,使齐国与邻国不和,疲于战争。后来,苏秦竟然担任齐宰相!苏秦的间谍活动,在燕国联合五国进攻齐国时,终于暴露。苏秦即被处以“车裂”极刑而死。 在《三国演义》中,蒋干受曹操派遣,借他与东吴统帅周瑜有旧,来到东吴从事间谍活动,甚至在周瑜大本营中偷看机密文件——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密信;吴将黄盖诈降曹操,暗地里进行间谍活动……。 古代的间谍活动,受当时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靠“图穷匕见”、“蒋干盗书”之类最原始的方法进行。当今世界上的间谍活动越演越烈。尤其是各间谍机关把最新科学技术用于间谍活动,同时各国又无不以最新科学技术来武装反间谍技术,因此,间谍和反间谍的斗争,远比古代复杂、尖锐、隐蔽。 间谍和反间谍斗争,是一出“静悄悄的闹剧”。如今,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差不多都在演出这类“静悄悄的闹剧”……。 世界上最庞大的间谍组织,要算是前苏联的“克格勃”和美国的“C.I.A”——中央情报局了。只是随着苏联的解体,“克格勃”也随之土崩瓦解。 克格勃是“国家安全委员会”俄文开头字母的中文音译。它是在赫鲁晓夫上台之后,于1954年3月12日成立的。总部设在莫斯科。 克格勃的正式编制谍报人员,便有50万之众。也许,这还是一个大大缩小了的数字。据说,其中有4万多人并不是在苏联的国土上活动。 克格勃分4个局——第一总局,第二总局,第四总局,第五总局。其中第三总局空缺。 第一总局为对外谍报局。 第二总局为国内防谍局。 第四总局为边防总局。 第五总局为秘密警察局。 另外,克格勃还下设7个直属局、6个直属部。 克格勃设有“技术学校”,专门训练间谍。间谍的课目有电报术、摄影术、窃听术、爆破术、密写术、毒杀术、外语,还有格斗、擒拿、射击技术。 克格勃训练间谍,为的是要跨过苏联的国界,进入异国刺探军情。怎样才能使在苏联土生土长的人,摇身一变,成为“外国人”呢? 克格勃挖空心思,在外人莫入的地区,建立起苏联国土上的“异国他乡”——有“美国”城,有“英国”城,有“加拿大”城,也有“中国”城等。城里的建筑、陈设,一概仿照所模拟的国家。在那里,居住着来自这些国家的叛逃分子。间谍在那里长期生活,学习“外国”的语言、生活习惯等等。一直到学得纯熟了,象个“外国”人了,这才“毕业”,被派往国外。 除了克格勃之外、苏联还设有间谍情报机构——‘苏军总参谋部情报总局”,简称“格勒乌” 美国的间谍机构较多,鼎鼎大名的是“中央情报局”,英文缩写“C.I.A”。它是美国最大的间谍机构。 中央情报局成立于1947年7月,总部设在华盛顿。 中央情报局公开的编制人员为16万,实际数字比公开的数字多几倍。它的经费每年为100亿美元。 中央情报局之下,设13个部门。跟克格勃一样,中央情报局的间谍也遍及全球,在各个角落悄悄地干着不可告人的勾当。 中央情报局的头目深知在现代社会中,如果没有高深的文化科学知识,几乎无法进行间谍活动。因此,他们招收时间谍,并非那些亡命之徒、草莽之辈。据报道,中央情报局的成员中,绝大部分是大学毕业生,其中5%还获得过博士学位、成为“博士间谍”!这些大学生,分属于281个专业,其中35%是社会科学,24%是企业管理,20%是数学、物理,11%是工程技术,6%是生物学,4%是军事情报。有1/3的成员懂一种外语,1/7的成员懂3种以上外语。最近几年招收的新谍报人员中,博士占16%,硕士占38%!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之死,一直是一个历史学家们关注的谜。 山本五十六是日本海军联合船队司令官,是偷袭珍珠港的策划者和指挥者。正因为这样,他成了美军的眼中钉、肉中刺。 1943年4月18日,当山本五十六坐着双引擎轰炸机飞往布干维尔岛的时候,飞机失事,山本遇难。日本从飞机残骸中找到他的尸体,发现他的手还紧握着军刀。 山本五十六是怎么死的?是飞机故障,还是遭到暗杀? 一直到1979年,当时亲手击落山本座机的美国空军上校仲马斯·格·朗菲尔发表了回亿录,才披露了山本之死的真相。原来,当美军获知4月18日上午9点45分山本五十六要飞抵布干维尔岛的卡伊里机场,便组织了16架洛克希德闪电式战斗机在半途截击。山本和他的参谋部乘着2架轰炸机,由6架零式战斗机护航。山本办事一向非常准时。那天,他的飞机准时起飞,落进了美军的伏击圈,遭到突然袭击。山本座机被击中坠毁。 山本的行踪是极端机密的,为什么会被美军知道呢? 关键在于美军破译了日军的密码。山本在抵达布干维岛前一天,曾用密电告知了那里的日军指挥官。 密电码,是属于核心机密。为什么密电码如此重要呢?这是因为电报是现代最常用的远距离通讯技术。电报的无线电波是短波,通过大气电离层的反射而传到遥远的地方,我方能收到,敌方也能收到。然而,电报的内容只许我方知道,不能让敌方知道。怎么办呢?那就是采用密电码。这样,敌人即使截获了电波,也无法获知其中的内容,犹如“文盲”看书。目不识丁。 但是,一旦密码被敌方破获,就能译出电报的内容,造成严重泄密。山本五十六之死,就是死于密码泄密! 正因为密码如此重要,它常常成为各国间谍争夺的对象。间谍机关大都培养了一批“密码专家”,专门从事破译敌方密码的工作。另外,也常派出间谍,以各种方式打入敌方,偷取密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特工人员在战场上找到一本烧残的苏联密码,如获至宝。美国情报机关就用这本密码,破译了苏联的许多密码。然而,苏联竟一直未发觉。 1953年,美国法院判处美国科学家罗森堡夫妇死刑,指控他们把制造原子弹的秘密泄露给苏联。这件事轰动了世界。美国在当时是以罗森堡的妻弟、美军机械师林格拉斯为证人,揭发罗森堡夫妇的叛国行径。直到1980年5月,美国《时代》周刊这才披露,原来美方当时是从破译苏联密电码获知罗森堡夫妇情况的,用林格拉斯出庭作证只不过遮人耳目而已。 一般来说,军用的密码是经常变换的。随着电子计算技术的发展,现在有的间谍机关正在用电脑分析敌方的电文,以求破译密码哩。 1972年,当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他的一位待从总是随身拿着一只与众不同的黑皮包。那包里装着一台小型的“语言保密通信机”,专供总统通信之用。尽管它通过短波无线电跟设在世界各地的7个卫星地面站联系,再由地面站转发,但是几乎用不着担心被破译。因为它是通过语言保密通信机发送的,对方是用语言保密通信机接收的。它的核心部分,用的是“数字化声码器”,很难破译。 其实,除了密码电报之外,普通电报之中,也包含着秘密。 据云,1971年9月13日发生的林彪事件,最早被日本情报部门获悉。那是因为日本情报部门对中国的民用明码电报也进行监控。那时,忽然从发自北京的民用电报中,发现很多紧急召回正在探亲士兵的电报。日本情报部门据此断定,北京发生了异常情况。虽说还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异常情况。 1945年,美国驻苏联大使哈里曼收到了苏联赠给的珍贵礼物——雕刻精美的美国囤微。哈里曼把这件象征着美苏友谊的礼物挂在大使馆的书房里。 过了7年之后——1952年,一位美国国务院的保安人员路过莫斯科,住在大使馆里。他发现那个国微里装有窃听器!这件事使美国大为震惊,才算明白那“象征着美苏友谊的礼物”的真正使命。 窃听,早在古代就有了,叫做“隔墙有耳”。不过,古代是靠人耳窃听,目标容易暴露,而且窃听的距离也很有限。 中国的“末代皇后”婉容失宠,被打入冷宫之后,受到严密的监视,包括被窃听。在婉容身边侍奉的周君适,曾写下当时的真实情景: “博仪的妹妹二格格韫和,还有一个姓刘的太监和崔小姐,都是溥仪派来监视婉容的。婉容会见宗室内眷,或陈曾寿进讲时,二格格经常躲在屏门后或窗外窃听。婉容的一言一行,随时通过这个‘尖嘴么姑’报告给博仪知道。婉容左右的人,包括陈曾寿在内,提起‘二格格’,莫不恨之入骨。陈曾寿的长女邦巽、次女邦荃、儿媳毓倩文(亲王的后人,溥仪的侄女)经常入内廷陪伴婉容,陈曾寿再三叮嘱两女、女媳对婉容讲话特别慎重,以防‘二格格’窃听,在博仪面前搬弄是非。有一次,邦荃进见,婉容凝目不语,但以手指书空作‘宫中黑暗’四字”。 现代窃听技术,是随着无线电科学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便互相用窃听器窃听对方的机密谈话。到了现在,窃听器在国外已经非常盛行,成为窃取情报的重要手段。据美国记者透露,在1975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就曾窃听了5万人的电话,窃听的次数达50万次,实际窃听电话次数远不止此。据法国官方估计,1976年在法国各地,大约有30万只窃听器在工作。 窃听装置,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微型发射机,也就是窃听器;另一部分是接收机,用于收听。微型发射机把窃听到的声音,用高频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它的作用类似于电台。接收机的作用则类似于收音机,收听微型发射机发来的讯号。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窃听器越造越小,实现了微型化,更便于隐蔽、伪装。小巧的窃听器,有的隐藏在钢笔、手表、打火机、戒指里,有的“化装”成钮扣、图钉。前苏联克格劲间谍曾把窃听器悄悄装在美国驻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的大使的鞋跟里。不久前,美国甚至制成一种超微型窃听器,可以藏匿在药丸里,在人肚里窃听! 美国还发明一种代号叫“(虫戚)”的窃听器。(虫戚)本是一种软体动物,用腹足牢牢地吸附在海边的岩礁上。“(虫戚)”也具有粘性,可以用汽枪发射,悄然粘附在墙壁上,干着窃听的勾当。’ 有窃听,就有反窃听。在一些重要的机密部门,经常要请电子专家带着仪器来检查,查出那些正发出无线电波的窃听器。有趣的是、有时电子专家刚刚清查了一批窃听器,谁知就在电子专家走后不久,又被悄悄装上了新的窃听器。 法国第七情报处处长勒霍瓦·芬维尔少校,是一位“窃听专家”。他曾公开出版回忆录,坦率地讲述了1964年在法国嘉纳举行“肯尼迪回合”夏季会议时,他怎样策划对美国副国务卿乔治·鲍尔进行窃听以及窃取情报的。他的回忆录写得颇为翔实、精彩,下面摘录一段原文 “我选择了第七处最优秀的成员雅克·凡安去执行这次不同寻常的任务。雅克来到嘉纳进行现场侦察,住进为美国代表、副国务卿乔治·鲍尔准备的房间里。他在这房间里整整待了两天。他对哪块地板发出声音,哪扇橱门‘吱吱’作响都一一作了记录,并把声音的频率也都记了下来。他复制了所有的钥匙,并选定了安装窃听器的位置。 “一般我们总是把窃听器巧妙地安装在窗帘拉杆的尽端,然后用厚实的墙布把它盖住,使探测仪分辨不出是窃听器还是金属挂钩。为小心起见,窃听器只在美国副国务卿抵达嘉纳,在他们的保卫人员检查了房间之后才被秘密安装。这种定向窃听器是我们情报研究所自己设计制造的,安装时它面对开花板。发射波就直接被楼上工作房里的情报人员接收下来。 “我们安放窃听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偷听鲍尔的私人谈话,因为他在电话里是不会谈论重要事情的。我们只是要摸清他的作息时间,掌握他在什么时候、多长时间不在房间里,那样我们就可以潜入他的房内进行秘密搜查。有些文件直接就可以用米诺克斯照相机在房间里拍摄,也有一些必须偷偷地带出房间,拿到秘密情报站进行微缩摄影,然后在国务卿返回房间之前放回原处。 “通常,为配合这类行动,我们有一个设在一辆被伪装成为白色洗染车上的流动情报站。但是这一次,我必须配备最优越的条件来保证行动的顺利进行。我决定利用旅馆的一个房间来作为临时情报站。在那里,我们必须尽快地把胶卷冲洗出来,以便当场检验底片是否合乎理想,是否需要重拍,然后把照片翻印出来,以最快的速度送往巴黎。 “我们的行动小组,包括技术人员在内共有15人左右。都住在上面一层楼。一套房间用来作为监听中心站,一位精通各国语言的谍报员守候在窃听器的扩音器旁。 “在美国副国务卿乔治·鲍尔到达前的24小时,美国保安人员仔细地检查了他的房间。等他们检查完毕,离开房子,一个化装成服务员的情报人员走进屋里在窗帘的拉杆上安放了微型定向窃听器。 “第一天晚上,鲍尔在一群保镖的簇拥下去参加开幕宴会。其他国家的部长们,也一个接一个相继离开了他们的房间,在保驾人员的护送下走出了饭店。我感到欣慰的是没有一个国家认为有必要留人在旅馆值班,他们以为把房门关牢、锁上就行了。这样,当代表们离房去参加‘肯尼迪回合’的漫长会议时,当他们在夜晚去海滩散步、品尝野味或去市长邸宅作客时,我们就潜入他们的房间进行秘密活动,直到守候在门外的侦察人员发出信号说代表们已踏上回来的路程,我们马上离开房间,锁好门回到自己的工作房。 “雅克是专门负责鲍尔的房间的。雅克发觉粗枝大叶的美国人把信件都任意摊在桌子上。他又在房角里看到一个上了锁的文件包。开锁对他来说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当他打开包一看,里面装着各类文件以及华盛顿拍给鲍尔的电报译文,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迭厚厚的稿件。20分钟以后,他离开了房间,把胶卷迅速交到楼上的情报站。不到一个小时,文件被冲洗放大出来,我检查了文件是否清晰,是否需要重拍,然后将原件送往巴黎,送到戴高乐将军那里……。 “开始,固执的戴高乐将军只认为自己已经把欧洲人全部联合起来了,对任何动摇这个信念的消息,他都不相信。不过,当他听了我的汇报,知道这份情报来自美国副国务卿鲍尔那里,再也不能有丝毫的怀疑了。使我感到欣慰的是,戴高乐将军急急忙忙赶往嘉纳,参加会议……”。 法国情报处处长的这一段自白,清楚地说明他们如何进行窃听,窃取机要情报,以至改变了法国首脑对重要国际问题的决策。他们的窃听手段,要比当年清末的“二格格”韫和不知要高明多少。 其实,法国的情报部门窃听别的国家机密,而别的国家的特工又反过来窃听法国的机密。 法国驻莫斯科的大使馆由于屡遭窃听,干脆用有机玻璃建造了一个办公室,悬空吊着。人们在这个办公室里密谈,好几个声音发声器同时发出声音,据说这样可以防止窃听。 除了秘密窃听之外,还有公开的“侦听”。最为轰动的,要算是1983年的“007号班机”事件。 那是在1983年9月1日凌晨3时38分,韩国航空公司的“007号班机”受到苏联战斗机发射的导弹的攻击,在萨哈林以西的海马岛附近被击落。 这是世界罕见的攻击民航班机的事件。消息传出,舆论哗然。 起初,苏联方面“没有承认击落客机”。 就在这时,日本自卫队公布了他们当时‘侦听”苏联空军战斗机与地面空军联系击落“007号班机”时对话录音。从录音中,可以清楚听见苏联战斗机驾驶员在向“007号班机”开火前几秒钟的话音:“瞄准目标!”“瞄准了!”“开火!“打着了!” 在铁证面前,苏联方面不得不承认是他们击落了“007号班机”。当然,他们又反过来揭露“007号班机”上装有低空照相机,偏离正常航道,在苏联上空秘密拍照……。 不过,透过日本自卫队所公布的录音材料,却也说明日本的“侦听”范围是多么广泛,多么精密! 我国国家安全部门曾多次破获外国间谍机关对我国进行窃听活动。 在我国某地人迹罕至的山上,有一堆很不醒目的乱石。如不注意,从旁边走过,也不以为然。但是,它也未能逃脱我侦察人员的眼睛。原来,它的外面,是一个凹凸不平的玻璃钢罩,伪装成乱石堆一般。在玻璃罩内,是一套重达250公斤的“地面电子信号自动截取设备”。它是某国谍报机关空投的,用来窃听附近的我国某军事基地的种种无线电信号。 在我国某处边境,还发现空投的奇怪的“树”。远看,它象一棵热带树。其实,它的树枝,便是经过伪装的天线。这种树叫做“窃听树”,它的“树于”和“根”部,装有窃听设备,可以窃听从附近经过的军车声音,计算出我边防部队调动的时间,数量。 在我国另一边境的电线杆上曾发现长方形的太阳能电池板。边防战士爬上去一看,上面用中文写着“中国气象实验用”。哦,大概是气象科技人员在做什么实验吧?战士们没有把它轻轻放过。经过仔细观察,发觉太阳能电池板的导线连结着电线杆上的一个白瓷瓶。这是在做什么气象实验? 细细一查,弄清了它的真面目:原来,白瓷瓶里装着窃听感应器和窃听发射机!当电线杆上的电话线中有电话、电报、传真信号通过,那窃听感应器便能发生感应,窃取信号。然后,通过窃听发射机发射出去,国境线对面的接收站便收到了情报。不过,窃听感应器、窃听发射机长年累月地工作,用干电池的话,是不行的。怎么办呢?间谍便在电线杆上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利用太阳能供电。当然,太阳能电池板很醒目,容易被人注意。于是,写上“中国气象实验用”字样,遮人耳目……。 窃听器不断射出无线电波,终究容易暴露。间谍们求助于激光,研制“激光窃听器”:当人们在室内谈话时,窗玻璃随声波不断振动。间谍们在远处用一束看不见的激光照在玻璃上,反射到另一处的激光接收机。玻璃不断振动,接收到的激光也就时强时弱,把这强弱变化通过信息转换,便可获知人们在室内的谈话内容。 激光窃听器用的是红外激光,肉眼看不见。激光窃听器的有效窃听距离,达500米。有趣的是,德国有一家公司大批生产激光窃听器,公开登出广告,向各国间谍机关高价兜售。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西方世界便在军队中流传一句名言:“注意!敌人的耳朵在听着你!”如今,这句话在西方世界几乎人人皆知,谁都要提防着“敌人的耳朵”——窃听器! 在法国惊险故事片《沉默的人》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位“作曲家”的五线谱受到警察局的检查,结果发现,在五线谱的一个音符中,查出一份密密麻麻写满了字的情报。 其实,这样的事,在世界各地经常发生。 美国情报局曾截获一个克格勃间谍从美国寄往苏联的信,在邮票背面发现一个小黑点。经放大,看出一排排由5位数字组成的密码。 这种技术,叫做“微缩摄影”或“微缩照片”。平常,你拍了1寸照片,可以放大为2寸、4寸、8寸;同样,也可以缩小为原面积的1/2、1/4、1/8。微缩摄影就是把情报缩小,便于秘密投递。 微缩摄影在照相术发明之后,就有人研究了。1839年,英国人约翰·丹森用显微透镜做微缩试验,第一次把一张报纸那么大的情报,缩成一寸照片那么小。 1860年,英国人大卫·布鲁斯特已能把报纸那么大的情报缩小到象一滴墨水那么小。 在1870~1871年普法战争中,微缩情报得到了第一次实际应用。 当时,巴黎被普鲁士军队团团围困。法国政府便把长达3000页的情报,缩制到几英寸的胶片上,放在小盒里,捆扎在一只鸽子的尾巴上。鸽子从空中飞越了普鲁士军队的防线,来到法国军队那里。于是,法国军队把胶片放大,得到了关于孤城巴黎内的最详尽的情况。 到了今天,摄影术已经非常发达,所以把情报缩小到只有一个音符那么小,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了。人们还在研究,把一个藏书100万册的图书馆内的所有资料,全部微缩,装在一只鞋油盒里带走。 曾经发生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当一个间谍从某园出境时,受到极为严格的检查,从他的行李到衣服口袋都查过了,没有发现什么可疑之处,只得把他放走。谁都未曾注意到,他正在抽着的烟斗里,藏着一卷微缩胶片! 现在,各国间谍都普遍采用微缩技术传递情报,这么一来,给公安人员出了难题:怎样才能搜查到那些只有芝麻那么小的微缩情报呢? 最近,科学家们发现,如果用一种氮激光器射出的波长为3371微米的紫外线激光,照射信件或书刊,那么“躲藏”在里面的微缩胶片会射出明显的荧光,暴露出自己的“面目”! 1978年9月7日,在英国伦敦,一个年近50的男人匆匆忙忙去上班,走在拥挤的人行道上。他的右大腿被一个身材魁梧的人用雨伞刺了一下。那大汉在转眼之间就不见了。 那个男人上班后,感到右大腿很痛,被送到医院。4天之后就死了。 死者名叫格奥尔基·马尔科夫,本是保加利亚的一个剧作家,在1969年访问意大利时叛离了祖国,后来在英国广播公司工作。他常常在广播中抨击保加利亚当局。 由于马尔科夫是被雨伞刺死,于是这一案件便被称为“杀人伞案件”。 奇怪,一个人被伞尖碰了一下,怎么就会丧命呢? 马尔科夫之死,引起了英国警察当局的注意。法医解剖了马尔科夫的尸体,在他的右大腿肌肉中,找到一颗直径为1.7毫米的银光闪闪的小圆珠。经鉴定小圆珠上,有两个微小的孔,小圆珠的中心是空的,容积约为0.4微升。在小孔附近,找到蜡迹。估计两个小孔本来是用蜡封死的,进入人体后,蜡化了,小圆珠里的东西流了出来。 小圆珠里装了什么东西呢? 是有名的毒药氰化钾——‘山萘”吗?按照小圆珠里的容积计算,最多只能容纳0.4毫克以下的毒剂。然而,氰化钾使一个成年人致死,起码要100毫克,比半粒米还大,无法装进那颗小小的圆珠里。另一类跟氰化钾差不多剧毒的药物是砷化物,它的致死量也是100毫克。有机剧毒药“氟代醋酸”和“二甲基汞”,虽然比氰化钾更毒,致死量也要50毫克,无法容纳在小圆珠之中。 是放射性元素吗?不是。经过检查,马尔科夫的血液里,并没有放射性物质。 是细菌或者病毒吗?也不是,因为马尔科夫并没有明显的细菌或病毒中毒的症状。 经过法医们的仔细鉴定,并研究了有关的间谍情报,最后查明小圆珠内装的是剧毒的“蓖麻毒素”(Ricin)。 蓖麻毒素是从蓖麻籽中提取的。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化学生物战研究机构就开始提取蓖麻毒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开始生产这种毒素。后来,苏联获知了有关情报,也着手研究、制造蓖麻毒素。 那颗使马尔科夫致死的小圆珠,是装在一把特殊的雨伞里。这是一把“杀人伞”,内有弹簧、枪管、板机等。一扣板机小圆珠就沿枪管射出,刺人人体。 小圆珠用白金来做,为的是防止蓖麻毒素变质。 除了“杀人伞”之外,间谍们还制造了种种小巧伪装的暗杀武器,如自来水笔、打火机、照相机等。 另外,间谍们还研制了比蓖麻毒素更毒的毒剂。目前已经制成最毒的毒剂,是一种肉毒杆菌产生的毒素。0.1克这种结晶体,足以毒死1700万人!中毒后,使人头晕眼花,呼吸困难,在24小时内丧命。 暗杀马尔科夫一案,据英国警察局调查,是保加利亚受苏联克格勃训练过的秘密警察干的。 随着间谍们所用的毒剂越来越毒,用量越来越少,法医们的化验技术也不断改进。如今,法医们已能从1毫升的尿中,查出几微微克(一微微克等于一万亿分一克)的毒物。 除了用各种毒剂进行谋杀之外,间谍们还采用“致幻剂”使人产生幻觉,不能自制,或者说出真话,或者神经错乱。在日本电影《追捕》中,那位议员就是因致幻剂“中枢神经阻断药AX”中毒而自杀。在古代,人们就已发现,误食墨西哥的裸盖菇或我国云南的小美牛肝蕈和华丽牛肝蕈之类,会产生幻觉。 据统计,全世界已发现的致幻植物有150种,其中有130种分布在西半球。致幻植物能使人产生幻觉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某些特殊的生物碱。在古代,巫师利用致幻植物宣扬迷信,说什么是“神灵附身”;如今,这些致幻植物经科学家们研究,可以提取治疗神经病的药物。 现在间谍使用的致幻剂,大都是用化学方法合成的。间谍趁人不备,把致幻剂掺入茶、酒之中,或者伪装成药片。 如今,如何化验、测定致幻剂,制造相应的解毒剂,已成了公安人员面临的新任务了。 1945年5月7日,德国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终于宣告无条件投降。 5月20日,在德国汉堡附近,英国第二军团抓住了一个形迹可疑的人。此人穿着德国陆军普通士兵制服,胡子刮得光光的,戴着一只黑眼罩。 他被押送到第二军团总部。一位英国陆军上尉一看,觉得此人有点面熟,但又不认识。 上尉开始审讯此人。此人吞吞吐吐,编造了一套谎言。 上尉叫来好几位军官一起辨认,拿掉了此人的黑眼罩,终于认出来了——他,是德国党卫队的首领、希特勒的左右手希姆莱!在德国法西斯覆灭前,他的照片三天两头出现在报纸上。正因为这样,那位上尉从未见到过他,但是也感到有点面熟。不过,过去希姆是留小胡子、穿制服,如今胡子没有了,穿着邋遢的士兵服。 希姆莱是在极为匆忙的情况下出逃的,所以他的“化装”很拙劣,到底被英军上尉认出来了。 化装,本来是演员的基本功,如今已成了间谍学校的基本课,间谍机关制造了各种头套、胡子、眉毛、黑痣和各种服装。间谍可以随机应变,化妆成截然不同的角色,甚至女扮男装、男扮女装。 间谍化装,通常用于以下3种场合: 1、作案——这时往往化装成具有明显特征的人如秃顶、络腮胡子、白发之类,叫人一看记住特征。作案后去掉伪装,溜之大吉。 2、侦察——外出侦察或者接头时,需要化装,不过尽量不要招摇。 3、潜逃——这时尽可能化装成与原来截然不同,面目俱非,以求蒙混过关。 除了化装之外,随着整形外科医学的发展,间谍们把这一新技术用来为间谍工作服务。 整形外科,又叫美容术。它是通过外科手术,变丑为美,变年老为年轻,化胖为瘦。间谍们则利用整形外科技术,为一些重要人物做“改容”手术,以使面目俱非。改容与化装的不同之处:化装是临时性的,改容是永久性的。 1976年,苏联空军中尉别连科不满苏联当局的政策,驾驶着最新式的“米格25”叛逃。美国和日本的飞机专家们,在东京以北60英里的一个飞机库里,拆开了那架“米格25”,获知了苏联的许多军事秘密。 别连科中尉被护送美国。美国参议院立法委员会通过了特别法令,批准别连科在美国的永久居住权。 不过,别连科虽然住在美国,也并不感到安全。苏联的克格勃特务无孔不入。为了确保别连科的安全。美国中央情报局对别连科进行了改容手术,使他的面貌变得认不出来,然后改名换姓,秘密地安排在一个地方隐居。这么一来,苏联克格勃特务想暗害别连科,就颇费周折了。 如今,美国已有数百名“改容师”从事改容营业。改容手术费高昂。他们能把圆脸改成长脸,大眼睛改成小眼睛,鹰勾鼻改成扁平鼻……,手术在秘密状态中进行的。改容师为改容者绝对保密。 在美国,金钱就是一切。一些监狱里释放的罪犯,花高价改容,使别人认不出来,然后变本加厉地进行偷盗,甚至偷到改容师头上去。改容师遭劫,却又不敢声张——他用医术为犯罪分子服务,这本身就已触犯了法律。他,只好忍声吞气,自食其果! 在我国,这几年整容外科发展很快,不少医院都开设了整容门诊部。我国的整容医学,为的是化丑为美,消除一些生理缺陷,使患者转忧为喜,生活愉快。 现在最常用、最普通的整容方法,是用注射器注射硅橡胶。硅橡胶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注入人体后,不会产生不良的副作用。 上海市的一位中学教师,患“右面颊萎缩症”已十来年。每当他走上讲台,面对着学生们投来的目光,总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整容医师在他的右面颊注射了硅橡胶,手术只花了几分钟,就消除了他十多年的精神痛苦。 消息不胫而走。福州两位因鼻梁低凹而感到不快的姑娘,远道赶到上海。才一分钟,注射了硅橡胶,两位姑娘都变得十分俊美,欢天喜地地回去了……。 一个德国纳粹间谍被捕了。在他的住处,搜出许多氨基比林药片和牙签。 审讯开始了。 “你干吗带那么多氨基比林药片?” “我常常偏头痛。那是一种解痛药。” “你干吗带那么多牙签?” “我的牙齿不好。吃了肉,老塞牙缝,要用牙签。” 然而,经过暗地里的观察,他并没有饭后剔牙的习惯,而且偏头痛也没有经常发作。 经牙医检查,他的牙齿长得整齐,不大会“塞肉”。 他,被判处20年徒刑! 为什么呢? 因为法官经过仔细调查:那氨基比林药片,用水冲开以后,便成了一种无色“墨水”。用牙签蘸着,写在纸上,看不见字迹。然而,这样的密写信用特殊的方法处理后,纸上的字便清楚地显示出来。当地查获的好几封密写信,就是用这种方法写的。一核对,正是那纳粹间谍的笔迹……。 密写,是间谍们常用的秘密传递情报的手段。看似白纸,经过显影,便出现字迹,这就是密写。也有的是在白纸上写些无关紧要的话,而显影之后,在行间出现“潜台词”。 密写,最普通的是用米汤水写在纸上,用碘酒一喷,便显出蓝字。如今,这种密写技术,早已老掉牙了。 1974年2月25日,我公安部门在北京东北部西坝河桥下,抓获了某国派遣的间谍分子李××。李××的身上带着一些大头针。 带大头针干嘛? 哦,大头针是空心的,里面装着干的密写剂。原来,大头针是一枝密写笔! 间谍们真是挖空心思,“发明”种种密写工具。 有的间谍身带火柴。这些火柴看似平常,一划就着,可以点燃香烟。然而,把火柴的灰烬用水一泡,那便是一种特殊的密写墨水。因为这些火柴杆,事先用密写药剂浸泡。 还有一种“密写复写纸”,复写之后,字迹看不见。然而,采用特殊的药剂显影,便出现清晰的字迹。 各间谍机关都招收了化学专家。这些专家的才智,花费在墨水瓶里!他们绞尽脑计,利用化学反应。发明了一种又一种密写剂及其相应的显影剂。 如果说密写剂是锁的话,显影剂就是钥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种密写剂,要用一种相应的显影剂才能显示字迹。 对密写剂的要求是,写出来的字迹是无色的; 对显影剂的要求是,能把无色的字迹变为有色。 密写信,常常通过邮局投递。由于字迹无色,不易被人发觉。 然而,反间谍机关长期跟间谍们打交道,对密写剂的种类、成分及其显影规律,也掌握了八九不离十,因此,往往能很快配出开“锁”的“钥匙”。 间谍机关的化学专家们呢?又努力创造新花招,发明新的密写剂,使反间谍机关无法显影。 间谍和反间谍,就这样无休止地展开斗争,如同孙悟空智斗牛魔王一样。 不过,这种斗争,只是在小小的墨水瓶里激烈地进行…… 一个间谍落网了。 在她的身上和行李中,查不出什么可疑的东西。 在她的小巧而精美的手提包里,两块巧克力引起了注意。 一位年轻的反间谍人员拿出了小刀,打算切开检查,立即被他的上司阻止了。 上司拿走了巧克力,在暗室里才打开。 哦,这是带“馅儿”的巧克力! 这“馅儿”不是别的,正是一卷未经冲洗的微型胶卷。 倘若不是上司富有经验,让那位年轻的助手在光天化日之下打开的话,对不起,胶卷曝光了,那就抓不住罪证了。 除了用密写信件传递情报之外,间谍们的花招真不少。反间谍机关把间谍们用来装运情报的东西,戏称“集装箱”。 那巧克力,只不过是“集装箱”中的一种。 肥皂、香烟、热水瓶夹层、衣服夹层、帽沿、鞋跟、罐头……,都曾成为间谍们的“集装箱”。 有的间谍机关甚至制成了外貌与普通硬币一模一样的空心盒子,里面放着微型胶卷。这样,间谍们只消装成买什么东西,在交钱、找钱的一刹那,神不知鬼不觉,一盘微型胶卷就从一个间谍手中交到另一间谍手中。 他们所传递的微型胶卷,往往不冲洗。这样,反间谍人员一不小心,即使查到了微型胶卷,当即全部曝光,等于销毁了罪证。再说,即使微型胶卷是在暗室里被拆出来,可是,这些微型胶卷往往只有特别配方的显影剂才能显影。不掌握这把“钥匙”,还是白搭! 间谍们使用的微型照相机,已经越来越小,最小的直径只有2厘米。这些微型照相机装在手表、伞柄、自来水笔、钱包里。它可以把15×20厘米大小的文件,缩拍到1×1.5毫米。 间谍活动无孔不入,使各国的驻外使馆深感不安。 各国政府和它的驻外使馆之间,除了用长途电话、密码电报联系之外,常常有许多机密文件要往返运送。这些机密文件,显然是间谍们瞩目的。 怎么办呢? 如今,很多国家制造了特殊的“集运箱”,以运送重要的外交文件。 这种“集运箱”叫做“信使箱”。它是钢制的匣子用密码锁锁上。箱内装有自爆装置。 如果不知道密码,用强力开箱,自爆装置便爆炸。把箱内的文件炸得粉碎。 也有的“信使箱”里装的是磁带。磁带上记录着驻外使馆人员汇报工作的话音,或者政府领导对使馆工作发表的谈话。这种“信使箱”装了自动消磁装置,一旦用强力开箱,得到的不过是一卷卷无声磁带——因为自动消磁带装置已把磁带上的声音统统抹去! 1960年5月1日,高空中的一声爆炸,震惊了世界,一架美国高空侦察机飞入苏联内陆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附近,被苏联地对空导弹击中。飞机被击毁,飞行员加里·鲍尔斯在飞机坠落时跳伞,被苏联俘获。 苏联公布了飞机残骸照片和生擒鲍尔斯的照片。 这架飞机,便是在高空中进行间谍活动的U-2飞机。 1960年5月14日,美、苏、英、法4国首脑会议在巴黎召开。赫鲁晓夫努气冲冲地要美国总统艾林豪威尔就“U-2飞机事件”进行道歉,艾森豪威尔不予置理,弄得4国首脑会议不欢而散。 其实,早在1955年,美国凯利·约翰逊便设计了U-2飞机。从1956年起,U-2飞机便在苏联上空进行间谍活动。 美国中央情报局副局长弗农·阿·沃尔斯特在他的回忆录中,曾这样谈及U-2飞机: “在1960年之前,这种飞机已经在苏联上空飞行了将近4年,飞机上装有非常完善的照相机,对苏联内部活动的情况和生产武器的情况拍摄了大量照片。苏联人用雷达和肉眼观察到有飞机飞越他们的领空,但是公开抗议或承认有此事情,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奇耻大辱。于是他们默不作声着手发展地对空导弹来射击U-2飞机。在这近4年里,许多U-2飞机在航程中没有一架受到严重的威胁,而这种侦察飞机已成为日常工作。当然,美国总统是知道整个计划的,而美国政府的高级官员也由于拿到飞行所得的高级情报而了解到一些情况。这种照片使美国人看到铁幕后面的大工厂和军事基地进行活动的第一手材料。” U-2飞机的制造成功,标志着间谍活动从地面上升到高空。地对空导弹击落U-2飞机,意味着高空也成为间谍和反间谍角逐的场所。 U-2飞机,也就是高空侦察机。那个被击落的美国飞行员鲍尔斯曾在他的回忆录《越界飞行》中,很具体地加以描绘: “全机银灰色。机冀是最为触目的。机身长约40英尺。机翼伸展竟达80多英尺。就像巨鸟的翅膀那样,在地面时稍稍下垂,在空气急流中,可以看得出在拍动。 “这就是U-2,基本上是有马力的滑翔机,在滑翔机的壳子里装上喷气机的引擎。不同之点是,它具有的性能,是滑翔机或喷气机从来所未有的。它能飞到以前的飞机从未达到过的高度,而且每次可以保持这一高度数小时。 “U-2起飞,不需要长跑道,1000英尺就够了。爬高快得惊人。 “1955年8月29日,英国空军联队长华尔特·福·吉伯驾驶一架堪培拉式B型喷气轰炸机,创造了飞行高度的国际新纪录,到达65889英尺。我们每天都打破这个纪录,而且每次都可以在比这更高的空中逗留数小时。我们的飞行高度是68000英尺。 “如果下面的天气很好,从这个高度远眺,景色非凡,整个地面就成了一幅巨大的活地图。 “任何其他人从来没有飞得那么高,而我飞了。只有一件事不如意:我不能吹给外界人听……。 U-2飞机上装有高空照相机。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当时是怎样准备发射的,发射场在哪里,宇宙火箭有多高,美国用U-2飞机侦察得清清楚楚。美国中央情报局甚至还把U-2飞机拍摄的苏联卫星发射场照片拿给法国总统戴高乐看! 由于U-2飞机被击落,美国的空中间谍活动才昭然于世。 U-2飞机同样不断在中国上空进行侦察飞行。我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用地对空导弹,分别在1962年9月9日、1963年11月1日、1965年1月10日、1967年9月8日,在我华东及华北地区上空击落了4架美制蒋军U-2型高空侦察机。这些飞机的残骸,如今成为北京军事博物馆的展品。 间谍和反间谍斗争,从地面发展到空中,到高空,如今已发展到太空。 1985年1月25日,美国发射的“发现号”航天飞机,携带了一颗间谍卫星进入太空,用来侦察苏联、亚洲、欧洲的军事活动。 今天,曾经飞入太空的间谍卫星,数以千计。就在你看这本书的时候,在你的头顶上,恐怕就有间谍卫星在飞行! 说起间谍卫星,不能不提及1960年5月14日巴黎“4国首脑会议”开幕那天富有戏剧性的小插曲。 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副局长沃尔特斯以美国代表团翻译的身份,出席了会议。他在回忆录中,以风趣的笔调,记述了赫鲁晓夫向美国总统当面提出抗议时他目击的情景: “当赫鲁晓夫念到稿子中关于美国飞机飞越苏联领空时,他的手直指天花板,似乎此时此刻有一架U-2飞机在我们头顶上飞着。他说:‘我被人飞越了!’ “戴高乐插话说,他也被人飞越了。 “赫鲁晓夫问道:‘是你的美国盟友吗?’ “戴高乐回答说:‘不,是你。昨天,就在你从莫斯科出发之前,你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给我们强烈的印象是它要在法国领空飞越18次,但并没有得到许可。我怎么能相信你们就不会利用卫星上的照相机拍摄法国的照片呢?’ “戴高乐双臂往胸前一交叉,以询问的目光盯着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张口结舌。接着,他的脸上显露出非常愉快的表情。他双手高举过头,清楚地说:‘天晓得我的双手是干于净净的。你不能认为我们会于那种事吧?’ “戴高乐说:‘那么,你们是怎么拍摄那些月球背面的照片的呢?你们还曾振振有词,引以为骄傲地给我们看哩!’ “赫鲁晓夫说:‘噢,只有在那颗卫星上我们安装了照相机。’ “戴高乐说:‘噢,你们只有在那颗卫星上安装了照相机。天晓得,请继续念你的稿子吧。’ “这一番交锋搞得赫鲁晓夫慌了手脚,他在念那冗长的声明时,双手越发颤抖了……”。 这确实是戏剧性的交锋:你在我的领空用U-2飞机侦察,我在你的领空用间谍卫星侦察……。 如今,间谍卫星已成了世界上“公开的秘密”。间谍卫星又叫侦察卫星,装有高分辨率的照相机,在太空中俯摄军事目标。 比起侦察飞机来,侦察卫星有几大优点: 第一,飞得快。侦察卫星的飞行速度,一般可达每小时3万里,比飞机快几十倍。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侦察辽阔的区域; 第二视野大。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侦察卫星比飞机高得多。如果高度为300公里的话,它可以拍摄几千平方公里的范围; 另外,卫星上没有发动机的震动没有大气的干扰,也有利于摄影。 除了拍照之外,侦察卫星也可以用来在太空中”窃听”——截获其他国家通讯卫星中的机密电波,发回本国的地面站记录下来。 现在的侦察卫星,可以拍出墙上的大字标语。有些外国记者甚至认为侦察卫星可以“查明”地面上的士兵是否刚刚刮过胡子。侦察飞机飞得比侦察卫星低,对于细节可以拍得更清楚些。正因为这样,在侦察卫星满天飞的时代,侦察飞机依然经常出动。 跟其他人造地球卫星相比,侦察卫星往往具有这么一些特点: 第一,轨道低。太高了,离地面太远无法侦察; 第二,寿命短。因为轨道低,卫星受到地球的引力也大,飞不了多久,便被吸人大气层坠毁; 第三,数量多。因为寿命短,不得不三天两头发射侦察卫星,以代替那些坠毁了的伙伴。 其实,第三个特点是由第二个特点决定的,第二个特点则由第一个特点决定的,而第一个特点则由侦察卫星的使命所决定的。 有的侦察卫星的寿命,只有几天而已。 尽管美国遮遮掩掩,羞羞答答,从不公布它发射的侦察卫星的数目。然而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据统计,美国从1959年2月28日起,至1962年4月18日,发射了39颗侦察卫星。由于尝到了“甜头”,美国发射侦察卫星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在中东战争期间,有时在一天之内美国连发几颗侦察卫星。 侦察卫星拍摄的照片,可以通过电传,发回地球。但是,你能接收,我也能接收,容易泄密。再说,电传发回的照片清晰度不够高。 怎么办呢? 人们发明了“回收技术”:通过遥控指令,当侦察卫星完成拍摄任务之后,自动把胶卷放人回收舱,返回地球。回收舱能够准确地在预定地点着陆。人们可以从回收舱内取回“太空照片”。现在,凡是具备回收舱的人造卫星,十有八九是侦察卫星。 寂静的太空不平静。如今,它不仅成了各国间谍卫星活动的领域,甚至发生“太空战争”:人们正在筹划用航天飞机接近别国的侦察卫星,用机械手把它“抓获”;也有的在筹划用一种特殊的拦截卫星发射激光,以“杀伤”对方的侦察卫星……。 间谍和反间谍的斗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翻新花样,愈演愈烈。 英国的一家纺织工厂门口,忽然冒出了一家日本饭店。 这家饭店是“夫妻老婆店”,一对日本夫妇又是老板又是服务员。 他们的饭菜经济实惠,服务态度又好,很快就吸引了许多纺织工人。 这对日本夫妇很快就跟工人们混熟了,跟工厂门卫混熟了。有时,还常常进工厂,到车间里给工人送饭……。 这家日本饭店开设了一年之后,尽管生意越来越兴隆,那对日本夫妇似乎还是留恋故乡,终于又回去了。 后来,这家英国纺织工厂的总工程师访问日本,当总工程师听说一家日本纺织厂已经采用他们的纺织新技术,便去访问。 一进厂门,日本厂长夫妇前来迎接。英国纺织厂总工程师觉得面熟,好象在哪儿见过。 对啦,那不正是在厂门口开饭店的日本夫妇吗? 直到这时,英国纺织厂的总工程师才恍然大悟:这对日本夫妇,原来是“工业间谍”!他们借口开饭店,刺探英国纺织新技术……。 一提起间谍,人们的印象中总是以为窃取别国政治、军事机密的。不,如今不少间谍专门从事窃取别国工业生产机密和经济情报,叫做“工业间谍”。 当今,世界上的工业间谍人数众多,活动频繁。法国军事情报机关首脑兰区文就曾经指出:光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用于工业间谍活动的经费预算,就等于法国所有情报机关合在一起的预算! 这话不假。美国报刊也曾这样透露:根据对美国1558家公司进行的调查表明,其中1324家公司公开承认,他们都雇佣了工业间谍,以求在竞争中搞垮对方。有三分之一的公司,拥有自己独立的“工业间谍网”! 美国报刊对工业间谍无孔不入的活动,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 “工业间谍使用最现代化的技术。美国参议院一个委员会进行了一次有关工业间谍活动调查,列举了其中一些超现代化的装备:装在自来水笔和打火机内的录音机;超微型的无线电发报机、传声器、接收器、微型电视摄像机和红外线照明器、高速翻拍机等等。该委员会为此对企业界人士提出忠告,看一看别人送来的花束中有没有藏着电视摄像机或者窃听器;在吞下阿斯匹灵药片之前先把它化开,因为里面可能藏着看不见的微型窃听器,在人肚里把周围的对话发送出去。 许多企业为了自卫和防止工业间谍,设计了机关重重的专门会议厅,同时来往信函都通过数字密码来传递信息。有的时候为了逮住工业间谍,把反情报工作人员装扮成职员,派驻到企业内去……”。 据报道,为了对付工业间谍,美国各大公司雇用了17万6千名看守和反情报工作人员,这么多人相当于美国的14个师! 美国的《幸福》杂志披露:“在美国圣弗兰西斯科湾西南,通常叫做硅谷的半导体工业地区,日本的工业间谍异常活跃。其目的是搜集日本的富士通、日立制作所等生产电脑厂家所需的尖端技术情报。” 日本把美国的工业间谍称为“工业海盗”。美国则把日本的工业间谍称为“虎、虎、虎”——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偷袭珍珠港用的联络暗号叫作“虎、虎、虎”。 许多工业间谍都是大学毕业生,懂几国外语——因为不懂现代科学的人,连充当工业间谍的起码资格都没有! 除了工业间谍之外,体育间谍、文化间谍、科学问谍……,五花八门间谍,刺探各方面的情报。 就拿体育间谍来说,专门了解别国怎样训练运动员的,刺探别国球队临赛前制订的作战方案。在日本东京球场,便曾在队员休息室里发现窃听器……。 外国工业间谍,也把注意的目光投向中国。 别以为我国的工业技术在许多方面还不如国外,其实,我国也有许多在世界上领先的工业部门。那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外国工业间谍早已垂涎三尺!另外,我国对外贸易的情况、经济情报、也是外国工业间谍十分关注的。 特别应当提到的是,有些生产技术,我们自己不以为然,外国资本家却视若珍宝。比如,广州的华南农学院林孔湘教授从事柑桔黄龙病研究40多年,发明一种培育不带病毒的柑桔苗木的方法。在国内,林孔湘教授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受到重视,也没有普遍得到推广。可是,美国得知情报后,立即广泛采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甚至特别通过法律,规定非用林孔湘教授的方法处理的柑桔苗木不得出售! 年已古稀的林孔湘教授在1982年5月11日《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强烈呼吁:“不要轻视自己的科研成果!” 是的,中国的工业、农业、科学研究并非“无密可保”。就连中国制造臭豆腐的技术,也引起外国人的浓厚兴趣! 在间谍无孔不入的今天,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应保守国家机密。不光是军事、政治机密,也包括工业、农业、经济、科研以至体育机密。 如果问,反间谍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 答复是:每一个公民都提高警惕,都加入保护国家机密的行列! ------------------ 转自:中国司法鉴定资讯网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