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外江人呼马骝为猴。据说一百多年以前,香港岛和附近的各小岛上,本有野马骝甚多。十九世纪中叶,到香港来游历的欧洲旅行家,尚有关于这情形的记载。一八六六年,著名的动物学家斯温荷氏曾记载,在香港内的许多小岛上,都可以发现猴类的踪迹。后来他在一八七○年将捕得的香港野生马骝加以研究,说它们是石猴,拟了一种科学上的类名,并加以解释道: 此种石猴可以在香港附近多数的小岛上发现。它们颇似印度种的恒河猴,尾巴特别短。剖腹晒干了的猴干,时常挂在香港和广州药材店的天花板下,猴骨也被当作药料来出售…… 斯温荷氏还给这种野马骝拟定了一个新的学名。说是不仅香港一带有,它们分布的区域颇广,从印度以至中国长江以南都有。 香港一带有野生的马骝,我们从旧时的《新安县志》上也可以得到佐证。新安即今日的宝安,当时的香港岛是属于新安县官富司管辖的。《县志》云: 猴乃猕猿之属,能谐人性,穴处山谷中,千百为群。邑之伶订山、担竿山等处,所产最繁,俗呼马骝。 担竿、伶仃虽在今日香港界外,但据香港大学博物学教授香乐思的记载,直至最近,这些岛上仍有野生的猴类存在。至于在今日的香港岛上,则深水湾、大潭水塘,以至山顶的南面,仍偶然可以发现猴群。不过没有人捉来研究过,因此,不知道它们是否是当年斯温荷等人所见的那些野生石猴的后裔,还是被人豢养而逃逸的其他种类的驯猴。 新界沙田的猴子林,一名马骝山,是香港名胜之一。从前那一带的树林内猴子很多,而且很驯熟,如果有游客在树下拿出食物来,它们会成群从树上跳下来乞食,并不怕人。香港沦陷时期,林木给日本人砍光了,猴群四散,直到近年,在石梨背水塘附近,又形成一个新的猴子林了。 不过,从前马骝山的马骝,乃是经人豢养过放在那里的,并不是香港原有的野马驷。它们栖身在马骝山的历史并不很久。本地人传说是一位住在新界的姓陈的航海客放在那里的;外国人则说是在第一次欧战期间逃聚在那里的。 ------------------ 小草扫校||中国读书网独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