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鸦片战争与江南文物的劫难


  在鸦片战争后期,英帝侵略者以南京为目标,用大量军舰和运载陆军的运输船溯江上驶,沿途焚烧掳掠,一直打到了镇江。由于镇江军民抵抗最烈,使得侵略者吃了大亏,因此在镇江停留很久,焚烧破坏也最甚。等到他们的侵略范围沿江扩展到南京江面,昏庸无能的满清政府已经实行妥协投降。这一场丑恶不名誉的侵略战争,就在南京的城下之盟的耻辱中结束了。南京城在鸦片战争中总算不曾实际遭受侵略者的蹂躏。然而,饶是如此,敌人血污的手仍不曾放过南京,仍在许多地方留下了破坏的罪行。
  南京是我的家乡,镇江是我少时游读之地,对于这两个地方的文物古迹,我一向最为关心,也最为熟悉。近来在灯下读当时侵略者在事后所写的作战和见闻的回忆,其中不少地方留下了破坏当地文物古迹的供状,如镇江的焦山、金山、北固山;南京的明孝陵和琉璃塔,都不曾幸免,使我们明白后来所见到的这些名胜古迹的被毁坏情形,原来也是与这场侵略战争有关的。
  琉璃塔即南京大报恩寺塔,是明永乐所建,金塔里外都以五色琉璃砖瓦砌成,光耀夺目,鬼斧神工,当时有天下第一塔之称。明朝对外贸易很盛,外国客商听到琉璃塔的盛名,乘船到中国来贸易时,专程到南京去观光这座名塔的人很多,口碑所及,许多外国人都知道中国有这样一件“宝物”。琉璃塔后来在太平天国防守天京的战役中,被曾国藩炮轰毁坏了,但在满清道光中叶,仍是相当完整的,因此英国侵略者的军队到达南京上岸后,大家自然不放过参观这座闻名已久的宝塔,同时更不顾一切的剥取塔面的琉璃砖和塔内的金佛作纪念品,以致这座有名的艺术建筑物受到了很大的人为损害。
  一八四四年出版的贝尔拉德的《纳米昔斯号航行作战记》,其中就有关于当时侵略者在南京践踏这些名胜古迹的情形。“纳米昔斯”号是英国当时的一艘新式的铁甲汽轮,亦译作“复仇神”号,曾在澳门香港停泊,后来运兵沿海进入长江参加作战,直抵南京,因此所记载的都是第一手的资料。
  作者贝尔拉德在第三十六章里记载他们抵达南京江面后,等待签订《南京条约》时,大家上岸“游览”南京的名胜古迹情形道:
  
  在南京城外,两处最值得注意的有趣目标,当然,乃是有名的琉璃塔和中国古代王朝的帝王坟墓。对于前者,要想将它的特殊构造和特点加以描摹,给与读者心中一个正确的观念,实在很不容易……
  ……由于它的完整和漂亮,以及建筑材料的质地,它高高的杰出在中国所有其他同类建筑物之上。最特出的是它用来砌面的砖,全是各种不同颜色的瓷砖,敷上了光亮的釉质,以及装饰内部的大量金质偶像。
  这建筑物是八角形的,大约有二百尺高,分为九层。最下一层的圆径是一百二十尺,因此八角的每一面是十五尺。但是这圆径每上一层就缩小若干;不过每一层的高度都是一样的。塔身是建筑在一座坚实的砖石基础上,高出地面大约有十尺。从地面进入塔门,要跨上十二级的石级。塔的表面砌上了有釉的不同颜色的瓷片,主要的是绿色、红色、黄色和白色。但是整座宝塔并非金是用瓷质建成的。每一层有突出的屋檐,其上铺有绿色琉璃瓦,八角的每一角都挂有小铃。
  这座建筑物的效果,从相当的远处望来,由于它的外表特点和新奇,可说值得人惊叹。你如果要上到塔顶,要跨过至少一百九十级的楼梯,经过塔内的每一层,不过有些地方显然已经缺乏修理。塔内的每一层,第一眼看来令人惊异,其实是过于繁琐,缺乏流丽,因为在每一面的墙上,在窗门之间,墙上有小龛,其中放置了无数金色小偶像。
  从塔顶所见到的景象,是值得攀登的麻烦,以及抵消对塔的内部装饰情形所感到的些少不满意的。这一份产业的范围伸延到三十英里的面积,大部分是曾经用业已坍毁的短墙围绕起来的。乡野被山岗和溪谷以及房屋和耕种的田地交错间隔,看起来很美丽。不过,有些地方看起来却很荒凉。但是,这到底是一幅能令人感到很大兴趣的景色,不仅由于所见的田野,更由于置身所在的地点以及这座塔的本身。据说这座塔的建筑,曾经花费了一笔巨款(约七八十万镑),而且继续了十九年才完工。

  以上就是《纳米昔斯号的航行作战记》的作者在当时所见到的南京琉璃塔的现状。由于遗留下来的有关琉璃塔实际情况的资料不多,这一段描写虽然仍有他的误解和偏见,但仍值得拿来同明代一些有关琉璃塔的记载作一个比较。近人张惠衣所辑录的《金陵大报恩寺塔志》,搜集的资料虽多,但都偏重诗文传说,不曾收入后人所见的这样塔的实际情况。
  接着,作者便提到由于有人狂热的搜集纪念品,琉璃塔遭受这些英国侵略者破坏的情形了。
  《纳米昔斯航行作战记》的作者,对于当时在南京登陆的英国侵略军兵士,游览琉璃塔时,为了攫取纪念品,恣意加以破坏的情形,这么记载道:
  
  基于一种并非不自然的欲望,要想攫取一些样品或是纪念品,用来纪念这第一次可能也是最后一次莅临这个帝国的古都,遂使发生了不少剥取、损坏这座建筑物的外部某些部分,以及内部大量金佛的事实。但是,后来管塔的主脑僧人,或是所附属的庙宇的僧人,为了这事所提出的申诉,似乎过于夸大了一些,目的也许想获取一笔可现的赔偿费。这是很明显的,大部分被拿走的样品,事实上乃是由僧人自己卖给游览者的。不过,他们终于为了这事向亨利·砵甸乍爵士提出申诉,由于他的要求,曾采取步骤防止再发生这些暴行,真的,后来为了要向中国人争取更好理解的值得嘉奖的目的,而且要在当时环境下,表示曾采取了公正的措施,有一笔数量相当可观的钱曾付给了庙中的住持,以便用来作为修理装饰这座建筑物之用。这笔钱远远超过了实际损害的价值。

  作者贝尔拉德的这一段记载,一方面无可抵赖的承认,由于那些“游览者”要攫取纪念品,使得琉璃塔的塔面和内部装饰受到了损害;一方面又竭力替他同伴的破坏行为作辩护,说他们抢走的“纪念品”乃是向寺中僧人购买的,又说侵略者的统帅砵甸乍接获申诉后,曾经付出一笔远远超过实际损失价值的赔偿费。
  我们要知道,这些有意的辩解,都是故意蒙蔽真相的记载。根据历来的情形,在我国名胜古迹地点,照例总有小贩设档向游客兜售玩具小饰物,甚或碑帖拓本作纪念品。当时琉璃塔所在地的江南名刹大报恩寺,当然也不会例外。英国侵略者可能曾向寺中的卖物小贩买过一些小件的土产纪念品,若说寺中僧人会将塔中的金佛以及砌在塔面的瓷砖卖给这些外国兵,可说是绝对不会有的事。相反的,他们目睹这庄严宝刹遭受到破坏,不仅敢怒,而且敢言,倒是真的事实。寺中的住持曾向砵甸乍提出抗议,就是最明显的证据。
  至于说砵甸乍曾付出了赔偿,而且说数目远远超过了实际的损失,这也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试想,建于明永乐初年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建成时就有天下第一塔之称,它的被破坏岂是一笔赔偿费就能够抵偿的?而且,砌塔的五色琉璃砖瓦,都是根据整个设计来定烧的,据建塔的史料所载,每一块砖谷按其指定的用途,大小都不同,又岂是有了钱就可以修补的?贝尔拉德并没有说明究竟赔偿了多少,竟说远远超过了实际损坏价值,可知是有意替这种破坏行为文过饰非而已。
  在《纳米昔斯号航行作战记》第二册的卷首,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南京明孝陵的景色,主要的是想画陵前的石人石兽,说明作:“南京的帝王坟墓和雕刻的怪物”,是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军官所作。看了这说明再看这幅插图,就明白作者不仅对中国历史知识的贫乏,而且作画手腕也不甚高明。正如早期所有的外国画家笔下所画的中国建筑物那样,对于宫殿庙宇的屋顶屋檐,以及牌坊亭台楼阁等等,完全抓不到中国艺术建筑的特殊式样,只是想当然的乱画一通,画成一些非驴非马的东西。这个英国军官也不能例外。他将明孝陵的享殿等等都画得像是茅屋,牌坊更像是路边的广告牌一样,完全不曾捉到牌坊的形象和特色。至于神道前的石人石兽,本来是两面相对排成了一长列的,他竟将石人和石兽分成两处来画。高大的石人像是一群巨人游客,石兽散聚在一旁,像是马戏班里的兽苑,更看不出来是雕刻,难怪他要说这是一群怪物了。
  作者贝尔拉德对这幅画很赏识,曾在画中特别加以推荐,说是比任何文字的描写更能将这些雕刻给人以明白的观念。这可以表示作者对于明孝陵的真实景色,也不甚了了。他在画中介绍明孝陵的景色说:
  
  南京另一项值得注意的,令人发生巨大的兴趣的目标物,乃是那座庞大的非常古老的墓园。这地方据说是帝王的坟墓,是属于明朝的。它们都坐落在山坡上,距离南京城主要的城门并不太远,在一条整齐石铺道路的尽头。
  但是,这地方更值得引人注意的,乃是那一条有巨人排列的道路,他们大部分都是用巨型的整块石材雕成,一直通向坟墓。在中国别处地方不曾见过这样的东西,它们看来已经非常古旧。四周的野草长得很高,遮掩了有些被打碎的破片。

  接着他就介绍了前面所说的那幅插画,说画上曾画了一些庞大的马、象、斑马,以及其他的野兽等等。说它们都制作粗糙,而且是随便放置在那里的。又说它们很带有埃及的影响。
  凡此种种,都说明作者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缺乏,而且有些还有可能是胡乱下笔的。南京明孝陵的一些石人石兽,至今还排列整齐,并不像作者所说的那样,是随便放置在那里的。石人是一堆,石兽又是一堆。
  “纳米昔斯”号未抵达南京之前,曾在镇江参加作战。镇江有名的三山:焦山、金山和北固山,自然逃不掉英国侵略军铁蹄的蹂躏。他们在进攻镇江之前,先占领了镇江西门外沿江的金山,并且在金山寺的宝塔上设瞭望哨。但是蹂躏最甚的是北固山,因为他们是由这里登岸攻城的。
  北固山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称。这里的甘露寺,就是小说《三国演义》里所说的刘备招亲的地方。山边有一座铁塔,至今还残存一二级,是我国有名的古文物。这座铁塔在鸦片战争中,曾遭受严重的破坏。当时侵略者甚至主张将铁塔拆卸,逐件盗回英国去。
  在该书第三十六章里,有一节这么写道:
  
  我们在镇江所发现的一种最奇妙的东西,大概要算那座完全用生铁铸制起来的小宝塔。看到这座小宝塔,使我们对于中国古代许多实用艺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有关创造性的推想。有人把这座宝塔叫做郭士立宝塔,因为他是第一个发现这座宝塔的人。
  这座宝塔引起这么多的注意,问题于是辩论起来:有无可能把这座宝塔一件一件拆开来,并把它搬到英国去,作为代表中国古代文明的标本。这座宝塔虽然分为七层,但一共只有三丈高,每层单独自成单位,却分明铸造起来的。大家因此设想,如果决定搬运的话,也不是全然不可能的。
  宝塔系八角形,周围都有浮出外边的装饰品。可惜时间过久,这些装饰品有些看不清楚了。根据塔上镌刻的文字,郭士立先生作出判断,估计这座卓越的建筑物,至少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
  姑不论这座宝塔的年龄是多么大,我们毫无疑问地证明了这一点:就是在把大量的铁铸咸一个坚固的物体和装饰品这方面,在欧洲人采用这种技术以前好几世纪,中国人早就熟悉它了。我们认为这座宝塔,比起我们在战争中所俘获的那些大炮来,是一种更加优美和更有价值的战利品,因此,这座宝塔没有能够拆下来带回英国去,不能不使我们心中感到遗憾。
  (据一九六四年上海出版《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罪行》一书所引用的译文)

  居然要将甘露寺的铁塔拆运回英国去,而且以不能这么做为“遗憾”,这真是十足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口吻!
  这座铁塔所在地的甘露寺和北固山,相传就是《三国演义》里所说的刘备过江到孙权家中来招亲的地方。由于两人游北固山之际,曾信口赞了一句:“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后来在甘露寺山门外登山的石级长廊壁上就嵌有不知是谁题的擘窠大字石刻:“天下第一江山”。
  铁塔就在长廊外的山坡草丛中。年轻时候在镇江念书,假日游北固山,这时铁塔只剩下了两级,总要走过去摩挲一番,因为知道这是一座唐朝遗留下来的铁塔,是有名的古物。对于其他的一切,就不曾去关心,也不知道它何以会损坏成这样的原因,直到后来读了一些有关镇江地方掌故的旧籍,才知道铁塔的被毁,竟与鸦片战争有关。现在证之以《纳米昔斯号航行作战记》所载,他们不啻自己也有了供状。
  丹徒朱士云的《草间日记》,对于这事曾有记载。他的记载,可说与《纳米昔斯号航行作战记》一样,都是当时人的记载,都是第一手的可靠资料。
  朱士云在道光王寅(即道光二十二年,公元一八四二年)七月初一日的日记上,这么记载道:
  
  七月初一日,夷人毁铁塔,夷人西上。甘露寺铁塔,创自李卫公,明代为海风吹折重铸,已数百年物矣。至是夷捉民患毁之,掘深丈余,犹铁也,不得其根柢,乃去其顶,毁其相轮而止。

  这里所说的李卫公,就是唐朝的李德裕。据《丹徒县志》所载:
  
  铁浮屠,唐李德裕造,在天王殿东北、乾符中毁。宋元丰中,裴据复建。明万历癸未童谣:风吹铁宝塔,水淹京口闸。是年塔颓海啸,没人甚多。僧性成功淇重建。

  《纳米昔斯号航行作战记》的作者,曾说他们想拆毁铁塔运回英国去作“战利品”,但是据苏庵道人的《出围城记》所载,英国侵略军毁坏了甘露寺铁塔,是另有不可告人的用意的。《出围城记》说:
  
  六月二十二日,伪提督往江宁所,留夷众,日捉数千人,拉甘露寺铁塔,疑其中有宝也。历久不动乃止。

  又据袁陶愚的《王寅闻见纪略》,其中也说:
  
  是日夷至甘露寺,胁民人数百,使曳铁塔,塔不能倒,仅去其顶。

  无论由于怎样的动机,英国侵略者曾经破坏过镇江甘露寺的唐代铁塔,已是不可否认的铁的事实了。
  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对于镇江有名的名胜,金焦二山的蹂躏,也在《纳米昔斯号航行作战记》中留下了他们自己的供伏。
  在该书第三十五章里,作者这么写道:
  
  焦山在镇江以下不远的地方,那里的航道非常狭窄,因此江流也最急,为使我方船舰能够逆流而行,克服那里的急流和漩涡的阻力,我们不但要很谨慎运用我们行船的技术,有时还要依靠当天的顺风,才能通过。
  焦山是由礁石构成的小岛,因为岛上的洞穴上面到处都种植着树木,乃为这岛构成美丽的风景。山上庙宇很多,用以进行宗教的崇拜。由于过去曾有若干皇帝游过焦山,焦山僧众乃引以自豪,常说这山是皇帝私有的名山。对于金山,作者也有这样的记载:
  同类的描写,也可以同样施之于金山。它坐落在扬子江的稍上处,相近大运河的入口。它的杰出之处,是山顶上有一座宝塔,以及有许多黄瓦的庙宇。有些亭台楼阁的荒凉情形,以及过去曾经用来装饰墙壁的豪华残余,再加上皇帝的那件空座,背上和两侧都装饰着雕刻精美的龙,显示这座小山以及江南这地方在过去所占的地位的重要。可是自从迁都到北京以后,这一切已经怎样显著的衰落了。

  鸦片战争中率军侵略中国的另一个海军军官利洛,在他所著的那部《英军在华作战末期纪事——扬子江战役和南京条约》一书中,也这么记载了金焦二山的情形道:
  
  七月十五日。今天整日停泊,等待开往上游去测量的船回来,我们听到了炮声。晚上测量船回来,他们报告说,他们曾遭到放军一座掩蔽炮台的攻击。这座炮台是用作守卫焦山与扬子江两岸之间的航道的。经“弗菜吉森”号还击后,敌军炮火即被压制下去,我方没有损失。由于海军司令并未下令登陆,我军只是上去拆掉了一些大炮,并没有摧毁炮台。
  七月十八日。我们在清晨四时起航,船旁系了一只纵帆船,一同向上游航行。我们靠着轮船的帮助上驶了一段路,不久就刮起了顺风,因此我们就解开了缆,让轮船回去。由于我们的船吃水浅,我们能够紧靠岸边避开急流迅速航行,未几就看到了焦山。焦山位于运河南端入口处之下的江心。
  ……当我们上驶时,看到左岸的景色从平原转为起伏的田野。点缀着许多表面光滑的小山,周围环绕着许多平原和宽广的山谷。这些山大部分都长着很长的青草,颇适宜于作为畜牧的场所,但我们即使用望远镜看,也找不到一头羊或一头牛。
  焦山的面积等于扬子江一半的宽度,由于该山阻碍了江水的畅泄,流经该处的水流速度乃增加了一倍。焦山是一座圆锥形的石山,它表面一层泥土抚育着丰富的热带植物,它和金山同为皇室的产业。山上的居民乃是和尚,主要的房屋是庙宇,四周点缀着庭园和凉亭。
  在焦山的山脚下,我们看到一座为“弗莱吉森”号击毁的炮台废墟和还在冒着烟的弹药库。从“布郎底”号船上,下去了一队兵士去摧毁已经拆毁的大炮。他们发现其中有一些铜炮,就将这些铜炮运上船去作为战利品。在我们驶过了焦山旁狭窄的水道之后,就到达金、焦两山之间开阔的江面。……我们继续加速航行,不久就开到了金山。岛上筑有许多美丽奇异的宫殿,装饰着金顶的高大宝塔和一排排琉璃瓦顶的庙宇和宫殿,在阳光中闪烁发光。这使我记起很多从来也没有看见过的令人迷离的岛屿图来。金山比焦山小(我们又称焦山为银山),但很玲珑,从我们英国人看来,很像一个玩具店。

  作者接着又记载他们登上金山宝塔的情形。
  
  大家回到船上后,我又奉命随陆军总司令到金山宝塔的顶上去进行侦察,准备明天的登陆。我们在塔顶上,可以俯视全区景色,决定我军作战的地段。

  这里虽没有侵略者怎样破坏这些名胜古迹的记载,但接着就在另一地方露出了马脚。他说:
  
  我们一到司令部里,就看到收拾战利品的人,正在忙于包装赃物,然而数字并不大,只有纹银六万元。在贮藏银子的房间里,我们还有少量的鸦片烟,大小像轮盘赌具上的小珠。外面用蜡密封,还打上印,编上号码。

  在另一部奥特隆尼的《对华作战记》,以及穆瑞的《在华战役记》里,都有类似的记载。他们对于金、焦二山,不仅惊叹景色美丽和建筑宏伟,更视作是进攻镇江城的战略要点,在山顶和塔顶都设瞭望哨。穆瑞更在七月二十日的日记里记载说:
  
  今天一天所经过的两岸,景色都非常美丽,英国国旗在金山宝塔的最高一层上面升了起来。我军派了一队陆战队在金山登陆,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他们被派在那里担任守卫,以防止任何破坏或盗窃。

  侵略者会给被侵略者的财产建筑派兵守卫防止破坏盗窃,这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为了方便自己掠夺的不打自招的供状了。

  ------------------
  小草扫校||中国读书网独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