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改革的深入带来了经济的发展,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经济要持续发展,教育是百年大计,要走科教兴国之路,教改迫在眉睫。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观急的转变,便是基于这样的现实。随着技能时代的到来,人们把“唯有读书高”的个人奋斗方式推到了几千年采应试制度的极限,而不惜任何代价。几乎所有的孩子,其少年时代,总是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怀揣着沉甸甸的心,胆战心惊地等待着校园分数排行榜的公布,敛声屏息地看着父母的脸色。悲喜哀乐,风刀霜剑,梦牵魂萦,死去活来,竟然全是为了“分数”!“优生”有优生的烦恼,“差生”有差生的痛苦,就连甘居中游者,也未能过上太平日子。几乎所有的家长,把对唯一孩子的厚爱,把自己未竟的理想,把自己老年的指望全都押定在“分数”上! 因为人们预感到了改革深化、经济发展时代的到来,人们也感觉到了经济发展时代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当人们看到在80年代末期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一些人大把大招地装钱,一些人因无技术无能力被迫转岗,由生存发展危机而产生的焦虑,使得家长们孤注一掷地把所有的希望倾泻到孩子身上去,具体地说,是倾泻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去。未来的生存发展要靠技能与知识,而技能与知识的大量获得必须要受高等教育。“分数”却是决定你未来走向乃至终身职业地位的唯一“赌具”。于是,尽管有95%的人和能被排斥在“成功”的顶峰之下,可是为了这5%的可能与希望,人们竭尽全力去拼搏。在这种失衡的心态下,孩子们的人格被忽视了,在学校中他们成了分数的代号:“优生”或者“差生”。在家庭中他们成了被严格“保护”的精品动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全部的物质优惠却只为了一个目的:要换回一个好分数。孩子们生活上几乎什么也不缺,却只缺快乐、游戏、天真与心灵的自由。他们的少年时代不再是金色的,他们的心灵中,郁积着被追逐的惊慌与被期待的沉重。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