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朋友的彩笔


  老季,是我在土改期间结识的朋友。我把这些已经为数不多的朋友,称作进城以前的朋友,对他们有一种较深的感情。因为虽不能说都共过患难,但还是共过艰苦的。
  我在饶阳县某村做土改工作时,常到村里的小学校去玩。
  老季,我不清楚,他那时在做什么,也好到学校去。他穿着军装、脾气憨厚,像个农民,好写东西,因此接近。
  进城以后,他是作家,在几家出版社当过编辑,也经受过政治上的坎坷。
  我对他的印象加深,是在文革以后。他不断写一些关于我的文章,在征求我的意见时,我总对他说:
  “不要写成报告文学,更不要写成小说,不要添枝加叶,不要吹捧。”
  老季都同意,态度是很诚实的。但他写出东西来,我一看,总是觉得路子不对头。第一次是他写到我写小说时,我的老伴,如何给我端茶水、送牛奶,如何在夜深时,在我身上加一件衣服。
  那时,我们还都没有老,说话没顾忌,我说:“老季,这些情景,你都看见了吗?怎么有这么多的描写呢?那时,我同老伴,并不住在一处,她也没有这种习惯,虽然她对我很有感情。你这些描写,用到电影、戏剧的表演上去,是很合适的。用到我身上,我就觉得别扭,因为我实际上,没有享受过这种福份。”
  老季只是笑笑完事,也不反驳。我以为我的劝告会奏效,其实不然。
  他不断在报刊上写这类文字,甚至在题为写别人的文章里,也总是写到我,叫人看了以后,不知他到底在写谁。能够叫我心折的,实在不多。另外,大家都老了,我说话,也不能像过去那样直率了。最近一次,我是这样和他谈的:“老季,读了你写的关于我的文章,总有这样一种感觉:说它没有根据吧,根据还是有的;说它真实吧,里面又总有一些地方不那么真实。举个例子吧,比如你在日报写的文章,说我在长仕下乡的时候,与一匹马同住一个屋子,其实,是一匹驴。和马同住一个屋子,是在于村的时候。”
  “有机会,我可以改正。”老季说。
  我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改不改没有关系,我是告诉你当时真实的情况。”
  过了不久,我又在晚报上看到他写的一篇,还是日报上那个内容,故事里讲的还是马,结尾处,马却变作驴。
  我叹息一声:这就是老季改过的文章了,还不如不改。这一改,真成了驴唇不对马嘴。
  我有些后悔和他谈这些琐事了。
  还有,就是他在每篇文章里,都提到我在喝粥,在纵情大笑,并推演到医学上去,说这是我的养生之道。他把稿子投给老年人的刊物。
  我能活到现在,难道是因为喝粥?是因为乐观?是因为会养生?这真有天知道了。
  老季的一片热心,我是领会的。唯有他这种创作方法,我很不同意。他好像也不认真、仔细地去读我的自述。自己的材料写完了,就用别人谈的材料,道听途说。
  就在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里,他还写到:在长仕,我见朋友问尼姑的年纪,就大笑起来。并告诫朋友,尼姑是最忌讳别人问她的年岁的,等等。先不用说,这种作风,非敝人所有,就是这点知识,也是看了他这篇文章才有的,过去并无所知。
  前几天,他陪另一位朋友来看我。那天,我想到自己来日无多,这两位朋友,虽也是因时而交,来往至今,实属不易,动了感情。我说的话很多。其中也说到老季写的这种文章,大大小小,重复的,不重复的,都能发出去,不简单。
  那位朋友说:“老季人缘好。再说,别人也写不出来呀!”
  芸斋曰:庸材劣质,忧患余生。蒙新旧友人不弃,每每以如椽之笔,对单薄之躯,施加重彩,以冀流传。稍知人情,理应感奋。然此交友之道也。如论艺术,当更有议。
  艺术所重,为真实。真实所存,在细节。无细节之真实,即无整体之真实。今有人,常常忽视细节真实,而侈论“大体真实”,此空谈也,伪说也。
  每一时代,有其风尚,人物言论随之。魏晋风度,存于《世说新语》。以后之作,多为模仿,失其精神,强作可人。此无他,非其时代,而强求其人,不可得也。
  今春无事,曾作《读史记记》长文一篇,反复议论此旨,惜季君未曾读,或读之而未得其意也。
  我想得到的,只是一幅朴素的,真实的,恰如其分的炭笔素描。
                        1990年8月23日记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