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文思比之思想,范围有广狭之分。思想包括科学、哲学、宗教及世间万事所引起的问题,文思则仅限于文学写作时所运用的思想而已。 古今论文思者不为不多,大都注意于文思之迟速难易,这也难怪,因为这原是文思比较显明的现象。 文思本是我们头脑的产物,但奇怪的是:它和胎儿之在母腹不同。胎儿在母腹,静悄悄地,经过相当的时月,即长成完全的人形,只等分娩时,挣扎一阵,便呱呱坠地了。文思之在作家脑中,却只是些血团肉块,一定要等到将诞生的时候,作家或借身体各种动作的刺激,或在纸上经过无数推敲琢磨的过程,大忙特忙一阵,大努力特努力一阵,那个宁馨儿,才能成为一个眉目分明,四肢完整的形体,而后才降生人世! 你说这话于理难通吗,事实上却又确实如此。据说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为文下笔便成,有如宿构,叫他竭精殚虑再写一篇,仍不比那下笔即成者好。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每当作文,便上床蒙上被头,呼呼大睡,一觉醒来,文章也成功了,人谓之“腹稿”,其实应名之为“睡稿”、“梦稿”。这两位王先生文思之敏,与其写作的习惯之奇特,在数千年中国文学史上的确找不到第三人,只能说他们生有异禀。既系异禀,则普通文人当然不能与他们相比。 普通文人写文章,一定要磨浓墨,铺平纸,先攒眉凝神一会,才开始下笔。一面写,一面涂抹,写得不惬意时,哧的一声,撕破稿纸,揉成一团,掷在废纸篓里,再从头来。文思不顺利的时候,撕破十几张稿纸是常事。要是这位先生是喜欢喝茶的,浓茶已不知灌下几瓯了,若是他好抽烟的,烟碟里的烟蒂也积上一大堆了。中外文学史上作家写作时特别习惯之多,指不胜屈:有捻秃眉毛的;有走入醋瓮的;有构思时家人为驱走猫犬,婴儿都抱寄别家的;有钻入深草丛中,不怕露湿衣履的;有爬上大树之巅,遐思天外的;有口嚼那硬如铁豆的石莲子而至满口流血的;有在抽屉里堆积烂苹果,频频嗅其异味的;有一日一夜喝上百多杯黑咖啡的;有脱得一丝不挂,狂走室中的……千状百态,难以尽述。倘说文思一开始便可以在脑中孕育成形,则这些作家也不必费上如许的苦思冥索之功了。 或者有人要说写作文章竟有这样的艰难,不写作也罢。当然啦,文章若是容易写作,引车卖浆者随口说的话,都是绝好妙辞了。正因其难,所以文学家才能接受社会尊敬哩。 不过上述这些作家的故事,本来也是高一层的说法。他们原都抱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来写作。他们的文思,说幽邃,便要穿天心,洞月胁;说高,便要飞到九重天上,抚顶弄盘古,推车转天轮;说深,便要到万丈沧波下探骊珠;说雄怪,便要扬摩天巨刃,划开乾坤;说凄艳,便要像杜鹃的啼血,秋坟的鬼唱;说密致,便要像千丝的铁网,百宝的流苏。正因他们对写作具有这样苦心孤诣,所以才能采取世间最美丽的辞藻,来描写天然景物,锻炼最精粹的言语,来传达感情和思想,组织最严密的格局来表现世间的离合悲欢,人情世态。我们只是些普通人,既学他们不到,不如搁开一边,专来谈谈我们自己的事吧。 谈别人又不如谈自己容易,现在就请谈谈我自己的文思形况和写作习惯。我的文思最为迟钝,别人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或日写万字,文不加点,我只有羡慕的份儿,我自己便是一二千字的小文,也要费上两三天的工夫才写得成。未写以前,从来不能在脑里先打就全盘的草稿,一定要一面在纸上写,一面才剥蕉抽茧一般,将文思慢慢自脑中引出。我曾在别的一篇文章里譬喻我的文思好像是一座矿山,必须一铲子一铲子挖下去,始能将那深埋泥土里的矿物取出。铲子未下之前,挖出来的究竟是一铲黄金,还是一铲狗矢,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这话乃是实录。 我写文章若说有特殊习惯那便是爱整洁。我原是一个起居极随便的人,寝室里换下来的衣服,东一件西一件,床铺上,箱背上拖的到处都是。书斋里的书籍杂志堆在桌子上高可隐人。书架上的书,开始插上去时原是以类相从,秩然有序,若干时日以后,便被我搅得七零八落,要想找一本书,往往非检遍全架不行。室中秩序既如此之杂乱,收拾不易,尘灰之厚,又可想而知。到了我要动手写文章的时候,对于自己这间杂乱无章的书室,才开始感觉如芒在背,刻难容忍。先把堆在书桌上的书刊移开,再将文房四宝一件件拂拭清洁,安置在最适当的位置上,收拾书架,工程太大,只有暂缓一步,可是也要弄个眼前光。有时连电气风扇都要拆开,将积在铁页上的灰尘拂尽。诸事妥帖以后,大半天的光阴已耗完了。以后便要泡一壶好清茶,一杯一杯灌下肚去,好像这样才可以催促那埋种在瘠土里的文思的萌发,文思抽芽茁叶以后,茶灌得更勤,往往一个上午要换两次以上的茶叶。有人说茶叶有一种质素,喝多了大有害于身体,但我饮茶已成根深蒂固的习惯,明知有害,也非灌不可。 我写文章既这样费力,那些编辑先生向我索稿,都说知道你忙,不敢多劳动,写篇一二千字的小文应付应付吧,这话每教我苦笑不已。他不知道一二千字之在我和一二万所费光阴和劳力是差不多的。近年以来,我为了患上严重的目疾,不能多读书和写文章,友人劝我雇个书记,要写文章时,不妨口中念诵,由书记笔录。又有友人劝我置一架中文打字机,练得熟了,闭着眼睛也可将文章从机上打出,别说现在只坏了一只眼睛,将来便真的变成了卜子夏、左丘明,也可以成就名山事业呢。我听了连忙摇手谢他们的好意。莫说书记非我们教书匠所能雇,中文打字机也非我们力量所能置备,便真的雇了,置备了,也不是我所能利用的。前面早已声明过,我的文章,就是要用笔在纸上缓缓划着,才划得出来,口诵或按着字键,那就连半个字都不会有了。 不过我写文章常常是开头难,开头一段几百字的文章,非起草稿不可,以后便在稿纸上信笔写下去了。隔上几个月不写,脑子像长满了锈,文思极为蹇涩,写过一两篇后,文思也便像初沦之泉,汩汩而来。因此我宁可写长文而不愿写短文,但于今报纸刊物文字以浓缩为尚,三千字以上的文章,人家便望而生畏,虽不好意思打你回票,久搁则在所难免。我近年很少写文章,大半是为了这个缘故。 多写作有助于文思的启发,也有利于思想的培养,这里又可举一个关于我自己的例子。我本是研究文学的人,一听哲学二字便先头痛,平生不阅一行哲学书。数月前偶与友人辩论真理和原则的问题。友人主张世间没有永久不变的真理,也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原则。这位朋友是受过五四洗礼的人物,五四思想影响我也颇大,而且我过去颇爱读历史,近年兴趣集中于宗教神话的研究。我觉得悠久的历史告诉我,某一时代所认为天经地义不可动摇的信条,时过境迁,即一文不值。宗教和神话研究又告诉我,某一时代最高信仰的对象,经过时间的推移,环境的改换,也会变得干矢橛之不如。但人类的“是非心”、“正义感”、“真理爱”却也与生俱来,这又是什么缘故?本年端午前,某刊物逼着我写一篇“爱国辞人屈原”,我想推究屈原自杀殉国的心理,便把这些话都当作议论的材料。因牵涉到哲学问题,那篇文章写得我好苦,足足写了四五天,才把想说的话大概说出。 第二次,师大学生想出一个专论人生哲学的刊物,又逼着我写文章,而且限定题目,非有关人生哲学不可。在以往,我一定要敬谢不敏,这一回却毫无难色的接受下来,所论还是真理与原则的问题,七八千字的稿子一天半便写成了。我对于刊物上有关哲理的文字向来是揭过不阅,自从写了这两篇文章以后,对于这类文字居然产生阅读的兴趣,而且也居然能领解。我也知道这种现象不过暂时,若干时日过去,又将依然故我,但一个素于哲学无缘的人,竟能如此,自己亦颇诧异,或由于我的思想经过了两番写作的磨练,文学的头脑已改变为哲学的头脑的缘故吧。 原载慈音月刊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