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我家昨天接待了一个学美术的青年人,他要我给他题字,我就写了八个字: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青年人要求解释这八个字的意思。他对这八个字并不感到陌生,但是他要求作进一步的了解。我当时说了许多,也不知道他是否听明白了。 鼓励青年人勇敢进取的精神,我想这无疑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提醒青年人不可骄傲自满,我想这同样是非常必要的。站在我面前的青年人是美术学校今年应届毕业生,我当时直觉地认为有必要把这八个字送给他。 这八个字的出处是唐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它的题目是《戏题画山水图歌》。原诗写道: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 对于这首古诗,尽管别人可以做许多解释,我却认为最重要的是作者告诉我们:从事艺术创作,必须聚精会神,认真严肃,深入客观世界,观察和分析事物的特点,进行艺术的概括和描写。这个道理对于年轻的艺术学徒和成名的艺术大师都是通用的。特别是形象艺术,如绘画、雕塑等的创作,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在这一方面有成就的,没有一个不曾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所谓十日一水,五日一石,这句话当然不能被机械地加以解释,认为艺术创作过程越慢越好。关键是在于如何深入实际生活,观察客观事物,抓住一水一石的本质特征。我们曾经见过齐白石画虾,好象下笔便是,容易得很;殊不知他的每一笔都经过了无数次细心观察,反复练习,到了维妙维肖而后已。从他实际观察到酝酿构思以至下笔落纸,整个过程也许要费很长的时间,远不止十日、五日而已。 同样的道理,也有的山水画家看到一个奇特的景色,马上构成了一个美妙的画面,他迫不及待地要把它画下来。这个过程似乎很短,并不花很多时间;然而,画家笔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勾勒、刻划以及皴、擦、渲、染的技法,实际上却是在长期绘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有时画家为了表现眼前山水的特点,试图改变自己熟习的技法,采用某种新的技法,就往往要花费许多工夫,结果还不一定能够满意,甚至十日、五日也画不成一水、一石哩! 古今中外著名的艺术家,有的创作过程特别困难而费时费力,但其成就往往十分惊人。这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几乎每一幅都是一个新面目,绝无相似之处。这样的创造力不能不令人敬佩。宋代有一位最著名的山水画家,名叫郭熙,他在《林泉高致》一书中说: “凡一景之画,不以大小多少,必须精注以一之,不精则神不专。必神与俱成之,不与俱成则精不明;必严重以肃之,不严则思不深;必恪勤以周之,不恪则景不完。故积惰气而强之者,其迹软懦而不决,此不注精之病也;积昏气而汩之者,其状黯猥而不爽,此神不与俱成之病也;以轻心挑之者,其形脱略而不圆,此不严重之弊也;以慢心忽之者,其体疏率而不齐,此不恪勤之弊也。故不决则失分解法,不爽则失潇酒法,不圆则失体裁法,不齐则失紧慢法,此最作者之大病也。” 这一段话非常精辟,不但说出了山水画创作的关键问题,而且也指出了其他艺术创作的成败关键。他的儿子郭思在这一段后面加注道: “思平昔见先子作一、二图,有一时委下不顾,动经一二十日不向,再三体之,是意不欲,意不俗者岂非所谓情气者乎?……已营之又澈之,已增之又润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复之,每一图必重复始终,如戒严敌,然后毕。……天下之事不论大小,例须如此,而后有成。” 看了郭熙父子的文字,我们不能不佩服古人的创作精神。他们的作品能够流传至今,放出耀眼的光辉,决不是偶然的啊!古今中外还有许多画家、雕刻家等同样的例子,只要我们不自满于已得的成就,而肯虚心学习他们的长处,那末,前人的经验对于我们的艺术创作将永远是有用的。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