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亚历山大


  埃及最大海港、全国第二大城市亚历山大,位于尼罗河口以西一条狭长地带上,西北临地中海,东南靠迈尔尤特湖,东西狭长的城市宛如一位淡汝素裹的少女侧卧在地中海滨,显得异常娴静美丽。因受海洋影响,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海辽阔,沙滩美丽,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古迹众多,四季花开,万木常青,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亚历山大的古称为阿荔散,它的阿拉伯语名称为伊斯堪达利亚。亚历山大建城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征服埃及后,在北临地中海的尼罗河三角洲上建立一座都城,并以自己的名字给城市命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亚历山大城经历了希腊、罗马、拜占庭、阿拉伯帝国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几个时期,自建成到公元641年一直是埃及的首都,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世纪为地中海东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座城市虽几经地震的破坏,公元16世纪起也曾一度衰落,但都得到恢复,并慢慢发展起来,而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和重要的国际航空港。
  当年亚历山大大帝占领埃及后,继续挥师东进,横扫千军如卷席,打败了赫赫有名的波斯帝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先后在西亚、东亚、北非各地建立了数十座城市,均以亚历山大命名,而唯有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最负盛名,这是因为它不仅是一座美丽多姿的海滨城市,而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艺术古城。在亚历山大大帝建立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后,埃及的亚历山大城一跃而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和地中海著名港口,成为欧洲与东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枢纽,从而创造了名垂青史的“亚历山大文化”,即人们常说的“希腊后期文化”,对人类的科学与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视为古代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灯塔便是这一时期科学和文化高度发达的典型代表。
  亚历山大时期,埃及是当时地中海沿岸的最大粮仓,为了便于粮食大量出口,亚历山大大帝下令修建一条长1850米的海上防波堤,将距城北约2公里的法罗斯岛同城市的大陆连为一体,形成区域面积达6平方公里的东西两个天然港湾,供船只停泊和修理之用。为了适应海上贸易集散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需要,于公元前280年在法罗斯岛上动工兴建亚历山大灯塔,前后历时20年。塔高约135米,分为4层,采用右灰岩、花岗岩、白色大理石砌成。底层高60米,呈正方形;
  第二层高30米,为八角形;第三层是圆形“灯”体,由8根圆柱支撑着;顶端安有金属巨镜和建有一个巨大的火盆,金属巨镜白天反射阳光、夜间反射月光为过往船只导航,在没有阳光和月光的时候,火盆里燃起熊熊烈火指引航船进港。亚历山大灯塔是非洲大陆上最古老的一座灯塔,也是世界最早的航海灯塔之一,集中体现了“亚历山大文化”的精髓。然而,十分可惜的是,亚历山大灯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这座古老的灯塔没有保存下来。公元7世纪时灯塔的灯体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公元1100年和1435年两次地震,灯塔被彻底毁坏。昔日亚历山大城的“明珠”,已经沉沦海底几百年了。后来,在城区外按原样复制了一座灯塔,虽然比原来缩小了,但前来凭吊、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以了却亲眼一睹古代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的心愿。
  亚历山大人口约30万,市区高层建筑、超级市场、各式酒楼比比皆是,竞相争辉,繁华热闹。长约26公里的海滨大道被誉为这座城市特色的代表,一面是浩瀚辽阔的地中海海面,一面是现代化建筑错落有致,绿树成荫,花草争艳,景色迷人。海滨大道的东端是蒙塔扎宫(也称夏宫),西端是蒂恩角宫(也称冬宫),两处都是花木丛生的风景区。埃及末代国王法鲁克于1952年在蒂恩角宫被迫签字退位。城南还有著名的庞贝柱和陵墓等多处古迹。海边沙滩绵延30多公里,是游泳、划船和日光浴的好去处。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