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也门古城亚丁,位于阿拉伯半岛的西南端,扼守红海通向印度洋的门户,素有“欧、亚、非三洲海上交通要冲”之称,也是世界著名的港口。与亚丁相距约160公里的曼德海峡,堪称红海咽喉,自古以来就是连结欧洲、亚洲和非洲的“水上走廊”。曼德海峡中的丕林岛地处海路要道,是也门西部海防前哨。阿拉伯海西南部的索科特拉岛,把守着印度洋通向红海和东部非洲的海上交通要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海上进入亚丁,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那光秃秃的、好似刚被熊熊烈火烧焦了似的嶙峋山岩。最早的亚丁城是现在的亚丁半岛东部的“克雷特区”。“克雷特”原意为“火山口”,历史上的亚丁城恰好修建在沙姆桑山的死火山的山口上。亚丁新城位于“老亚丁”西面,靠着深水港湾,随着装卸业务的发展而逐渐建设起来,由于处在火山口附近,因而这座城市又被称为“火山口上的城市”。 亚丁是一座拥有2000年历史的古老城市,最初这里是一个荒凉的渔村。到亚丁观光的游客,至今仍然可以看到当年修建在城市附近山头上的古城堡。根据阿拉伯历史学家们的考证,这些城堡可以追溯到十字军东征时代(公元11到13世纪),这说明亚丁自古便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据说,亚丁城得名于亚丁港,亚丁是阿拉伯语的一个词根,意为“马鞍”,这是因为亚丁湾是由两个死火山熔岩形成的半岛组成的。由于昔日火山的爆发,火山熔岩形成了两个酷似马鞍形的火山口,伸进了印度洋,海水平静温顺地躺在一个近似椭圆形的海湾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亚丁湾形成了一个天然良港,加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上重要的港口之一。古代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一般都要经过亚丁,溯红海而上,经埃及到达地中海各国。在火轮取代帆船的时代,亚丁就成了一个加煤站。近代的亚丁港始建于1888年。20世纪以来,随着内燃机逐渐取代蒸汽机,燃料油逐渐取代煤,世界航海事业迅速得到发展,而亚丁处在欧、亚、非航线上,是离波斯湾大油田最近的国际驰名港口,过往船只都在这里停泊。随着港口不断扩大,亚丁城不断获得新的发展。由此可见,亚丁城不仅得名于亚丁港,而且是随着亚丁港的发展而发展的。 关于“亚丁”一词还有其他几种说法。一说古地理学者称它为“阿丹”,中国的古书《瀛涯胜览》、《星槎胜览》、《明史》中皆有“阿丹”的记载,意为“快乐之地”,是指游人在经过印度洋遥远的航程,在精神上处于疲惫不堪的情况下,来到亚丁后得到休息,漫游名胜古迹,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其快乐的心情是无法形容的。也可以解释为旅行者在远涉印度洋后在亚丁作短暂停留,从而带着快乐的心情开始新的航程。 另一说亚丁来源于阿拉伯的“伊丁”,其意为“乐园”、“天堂”,是指这里风景优美,佳景处处,犹如乐园、天堂一般。 历史上的亚丁城曾经饱经沧桑,多次遭异族人占领。公元前24年,罗马帝国侵占这里。1538年,土耳其帝国占领亚丁。从1839年起,英国殖民者将这里变为殖民地长达一个多世纪。1967年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成立,亚丁被定为首都。 1990年5月22日,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和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宣布统一,成立也门共和国,亚丁城成为亚丁省首府。 亚丁人口约40万,全市由克雷特(老亚丁)、霍尔穆克萨尔、小亚丁和人民城等7个区组成。克雷特区的沙姆桑山与对面小亚丁的白立格山峰峦对峙,形成一个近似椭圆形的海湾,青峰连绵,建筑别致,海面辽阔,海水碧蓝,景色迷人。为了发展旅游业,在霍尔穆克萨尔区附近辟有人工岛休养地,岛上建有别墅式花园房舍,宏伟壮观的现代化的金色海岸旅馆格外引人注目。 据中国古籍记载,公元15世纪初,明朝的三保太监郑和率领的船队,曾经3次访问亚丁(当时称阿丹),这说明中国人民同亚丁城交往的历史是十分久远的。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