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四、晓海的诗在爸爸心中引起震动,他把它送给了向南


  这次批判会给余子期对向南的爱情火上加了油。
  余子期看见向南主动站起来发言,开始是感到惊愕。他目不转睛地看着向南,一字不漏地听完了她的发言。他的心情也就由惊愕转为激动、高兴和感激了。几天的焦待和忧虑一扫而空。当天晚上,他就约程思远一起散步。他像孩子在严厉的家长面前承认错误那样对程思远说:“思远,明天我要去找向南。我的生活和事业不能没有她的帮助。”程思远看着自己的朋友,一句话也不说。他只是用一双手往两颊上搓来搓去,使余子期看不清他脸上的表情是赞成还是反对。等了很久,程思远也说了一句话:“她为人很正直。不过你还是要小心。”余子期真是说不出来的高兴!他开玩笑地对程思远说:“奥勃洛莫夫终于赞成我采取行动了!”
  第二天晚饭后,余子期约向南到长堤上散步。向南来了,但是并没有和他一起走,而是像在长堤上不期而遇,随便搭讪几句。她见面就责备余子期:“你呀!学乖一点了吗?”他对她说:“你的发言我全懂了。诗,我要重写。你的一段话,我都记下来了,我要把它写在诗里。”向南笑笑说:“记我的话有什么用?还是好好把自己写的那些诗记起来吧。给你,这是我这几天准备批判你的发言。”她递给余子期一本工作手册,余子期接过一看,是《不尽长江滚滚流》的章节目录和部分章节的诗句。余子期把本子装进衣袋,看着向南,说不出一句话了。向南对他说:“诗稿又都叫李永利收去了。我只抄了一小半。不过,我还用脑子记了不少,以后慢慢一起凑吧!”说完,她就要离开余子期。余子期深情地叫了一声:“小向!”她站住了,把头转向他,并不回过身子。他对她说:“这个月休假,我要你到我家里来。”向南回避着他的眼光,低声地说:“我现在还不想去串人家。不过,我想看看你的全部诗集,要是你愿意,找人带给我。”余子期点点头,自己先离开了她。
  由于“双抢”,干校把两个月的休假并在一起,所以这一次休假已经是中秋节前夕了。
  余子期一回到家,就动手整理自己的诗集,准备送给向南。他觉得,向南最近变得难以捉摸了。他明明已经完全抓住了她的心,可是松手一看,却又不是。她对他总是若即若离。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会不会是段超群从中作梗呢?他想,真要是这样梗的话,事情就有些麻烦了。因为他知道段超群差不多可以算是向南的“娘家姐姐”,而向南又特别讲究对朋友的忠实和义气。但是,如果是这样,那就坦率地回绝好了,为什么又要看我的全部诗集呢?实在叫人猜不透。余子期不由得在心里叫道:“小鬼呀小鬼,你在搞什么名堂啊!”
  “解放”以来,余子期还没有翻阅过自己的诗集。今天找出来的时候,他发现几本诗集包扎得整整齐齐,上面还扎了两根红色的缎带,打成一个好看的蝴蝶结。他猜想这是晓海干的。打开纸包,又看见一本一本诗集都用油光纸包上了封面,用毛笔描出了书名。晓海如此珍惜他的创作,他感到高兴。如梅过去也这样,现在晓海代替了妈妈,可是没有任何人教她这样做。诗集按写作和出版的年序排列着,最上面的一本也就是他的第一本诗集,是《我们,这么年轻!》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收集了他学诗以来的近百首诗。这些诗,尽管还带着初学写作者的幼稚,但是,每一首都凝聚着他对革命斗争生活的深情。诗里记录的生活是严酷的,也是壮丽的。那里有斗争,有牺牲,也有胜利的喜悦,美好的憧憬,还有诚挚的友谊和爱情。当他把这些小诗收集在一起的时候,他和如梅商量给诗集题上一个什么名字。他们一起想起了在天安门前老首长对他们讲的一句话:“我的头发已经斑白,你们却还这么年轻!”如梅抢先说出自己的意见:“这个题目最好:我们,这么年轻!”他马上表示赞同:“好啊,好!我们,这么年轻!我们的国家,这么年轻!我们的一切,都这么年轻啊!”于是他们一起给老首长写了一封信,请求老首长为诗集题名。回信很快就到了。老首长用几种不同的字体写了几种不同的格式的题名寄给他们,每一张上都是这几个字:“我们,这么年轻!”他们选用了现在封面上的一种,因为这一种无论是字体和格式,都最能体现老首长的风格:苍劲,洒脱。余子期学的也就是他的这种字体。今天,余子期重新拿起这本诗集,看着晓海用心描绘出来的老首长的题字,自然而然地又想起了与老首长在天安门前告别的情景,想起如梅那一双发光的眼睛;也想起了他自己鬓边的白发,想到如梅,一种难言的痛苦和惆怅啃啮着他的心。他无意去细读每一行诗句,也舍不得放下这本诗集,他一页一页仔细地翻着,带着无限的哀思,追寻珍贵的记忆……
  突然,他看到书页里夹着一张学生练习簿上撕下来的纸片,上面写着一行行诗句。看字体,是晓海写的。他以为是晓海抄录别人的诗。但他把纸展开一看,在题目《不要再问了吧!》的下面,写着“晓海X年X月X日”。他感到吃惊,这孩子什么时候学会写诗的呢?自己从来也没有教过她。他一行行读下去,写的竟然是这样的内容:
    不要再问了吧,
    不要再问起我的家庭!
    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啊,
    不要让我想起这些伤心的事情。
    过去,提起爸妈我就心里高兴,
    因为他们是一对老革命。
    今天啊,想起他们,
    我的心就像铅块一样沉重,
    因为他们突然变成了反革命。
    我多么想和家庭划清界线,
    可是我常常梦见妈妈慈爱的面容。
    永远难忘的妈妈啊,
    一直在折磨着我的心灵!
    我多么想和家庭划清界线,
    可是我不忍心让爸爸一个人孤孤零零。
    他不止一次地给我写信呀,
    “现在只有你和我相依为命。”
    不要再问了吧,
    不要再问起我的家庭。
    亲爱的老师们和同学们啊,
    永远不要让我想起这些伤心的事情。

  余子期震撼了。他从椅子上站起来,又跌坐在床上。他感到双眼模糊,心里绞痛。他恨不得把女儿立即搂在怀里,对她说:“我的孩子!我的在忧患中长大的孩子呀!”他把晓海的诗和自己的第一本诗集并排放在自己面前,眼前立即出现两幅鲜明的图画:青年时候的他和童年的女儿。多么不同的两幅图画啊!他痛苦地将拳头向桌上用力一击,大声地对自己说:
  “二十几岁的爸爸常常兴奋得像个孩子,十三岁的女儿却忧伤得像个老人。为什么?为什么啊?”
  他想起晓海的幼年。晓海也曾经无忧无虑地渡过她的幼年。她曾经伸出小手摸着爸爸扎人的胡子,天真地说:“爸爸,我不要胡子,我不要老。不长胡子也能打仗、开机器,是吗?”他笑着回答她说:“是的,是的呀,晓海。我的小宝贝啊,你是永远不会老的!”可是现在,孩子却老了。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他还记得,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的时候,晓海正读二年级。一天,她对爸爸妈妈说:“他们问我你们是不是牛鬼蛇神,我说不是,我的爸爸妈妈都是好人。我说的对吗?”他和如梅肯定地回答了她,她高兴地笑了。那时候,孩子的心里还没有一个“愁”字的。后来,他隔离了。他对如梅说:“对晓海说爸爸出差去了。”他想如梅一定会这样告诉孩子的。可是孩子相信吗?也许不会相信了吧?
  “以后就是如梅的死……这对孩子造成怎样影响呢?”想到这里,他的脑际闪出去年下干校前他来家与女儿相会的场面……
  那是马大海师傅的特别照顾,在下干校前,叫他回家安排安排孩子。他在那天晚上回到家里。当他突然出现在晓海面前的时候,晓海愣住了。停了很久,她才叫了一声“爸爸”。他看着空荡荡的屋子,再看看眼前的女儿,忍不住要放声大哭,但是他终于忍住了。他张开双臂抱住了女儿,尽力用高兴的声调说:“爸爸回来看你了。”不一会儿,荣荣来了。这是一个比晓海大两岁又比晓海老成的女孩。她看看他,又看看晓海,一声不响地退了出去,等她再回来的时候,带进来五六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原来,荣荣去报喜了。这些女孩子是来对晓海表示祝贺的。余子期看着这些孩子,感动地叫了一声:“我的小宝贝们!感谢你们帮助了晓海。”孩子们拘谨地笑笑,站在屋里不说话。静了一会儿,荣荣像大人一样对晓海说:“晓海,跳个舞给你爸爸看吧!”晓海听了,先是愣了愣说:“我不会呀!”可是立即,她又点点头说:“我跳!”她仰起头想了一会儿,抬起胳臂跳起来了。看来晓海这几年是从来没学过跳舞的,因为她跳的还是文化大革命以前在幼儿园里学的那个舞:《听话要听党的话》。孩子们小声地唱着:
    戴花要戴大红花,
    骑马要骑千里马。
    唱歌要唱跃进歌,
    听话要听党的话。

  晓海和着节拍跳着。一边跳,一边用眼睛看着爸爸。他多么想对孩子笑一笑啊!他多么想像以前一样跟晓海一起手舞足蹈啊!可是不行,他越看越觉得心里难过。等到晓海一停住舞步,他就忍不住把她搂过来,摸着她的瘦削的面庞对她说:“孩子,你太瘦了。爸爸给你弄点什么吃的呢?”晓海一头扎到他怀里哭了!荣荣等看到这情景,一个个悄没声地退了出去。他给女儿擦着眼泪说:“孩子呀,别哭!从今以后爸爸和你相依为命了!”
  “可怜的孩子,她已经懂得相依为命的含义了!因为她已经在没有父母的抚爱中跨越了人生最美好的阶段:童年。”想到这里,余子期真是心如刀绞啊!他再次从床上站起来,来回走动。他走近女儿的卧室,在女儿床前站住了。他好像又看见天真烂漫的晓海伸出小手来摸自己的胡子,他好像又听见晓海银铃般的声音:“爸爸,我不要胡子,我不要老!”他长嚎了一声。他想大声发问:是谁伤害了孩子纯洁的心灵?是谁夺去了孩子的童年?是孩子自己吗?是他这个做父亲的吗?他想起了晓京的话:“爸爸,过去我总以为是自己害死了妈妈,……现在,我只恨坏人!”
  “坏人!”余子期想,“十八岁的晓京看到了残害妈妈的坏人,可是又指不出坏人的姓名。可是我呢?我看到了吴畏、李永利。然而,吴畏、李永利的手怎么会伸到我们的生活里来的?他们和我们何冤何仇,要一次一次地加害于我们呢?难道不是有人叫他们干的吗?那么,这又是什么人?又为什么要这样做?你这个做爸爸的不是至今也不能解释吗?”
  此刻,余子期多么希望和朋友谈谈!他把晓海的诗叠起,装进自己的衣袋里,站起身准备出去。
  “可是找谁谈呢?找程思远吗?他的忧愁又何尝少?”余子期终于又停了脚步,重新在写字台前坐下来。“这样的状况不能继续下去了!孩子需要大人的爱抚和家庭的温暖,孩子心灵上的伤口需要医治。”这样想着的时候,余子期不自觉地喊出了一个人的名字:“小向!向南!”此刻,他多么需要向南的帮助啊!他相信,向南一定会使晓海重新成为天真活泼的孩子,向南一定会给他的家庭带来新的生气。他需要她,他的家庭需要她啊!
  余子期不再朝下翻阅自己的诗集了。他迅速地把几本集子包起来,重新扎上那两根红色的缎带,并且用心打成一个蝴蝶结,准备把它送给向南。可是刚刚包好,他又觉得应该给向南写几句话,于是又把纸包解开。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纸,写上“小向”两个字,便又停下了。写什么呢?自己的心意还用写吗?她都知道了呀!于是,他又把信纸揉成一团。他想了想,从衣袋里掏出晓海的那首诗,又看了一遍,然后提笔在诗稿的右上角写上了自己的家庭地址:“长江路132号三楼”。再把它夹在《我们,这么年轻!》的书页里。他想:“这就行了。小鬼会懂得的,一定会懂得的。”
  余子期决定等晓海放学回来,叫她把诗集给向南送去。他把纸包交到晓海手里的时候,晓海睁大眼睛望着爸爸:“给人家看吗?”爸爸对她点点头,她慌乱地说:“不行,爸爸。你没有看过吗?”爸爸对她说:“看过了。”晓海的脸红了,她问:“你没看见里面夹着什么东西吧?”爸爸搂过她的脸亲了亲说:“晓海,什么也没看见。一页一页翻过了,什么也没看见。”晓海松了一口气说:“好,我送去。”她想,“一定是我记错了,那首诗没有夹在里面。爸爸没看见,这就好了。爸爸看见要难过的呀!”
  晓海去给向南送书的时候,向南正坐在窗前又一次细读卢文弟和安志勇的信。卢文弟的那些诚挚的话,她对于个人生活的决断态度,都使向南感到一种自己所缺少的精神力量。一个孩子怯生生地走进来了,向南一见,扑上去亲热地叫道:“哎呀,晓海来了!”晓海有点奇怪地问:“阿姨,你怎么会认识我呢?”向南笑了。她对晓海说:“你和爸长得一个样。脸盘、鼻子、眼睛,都一样,就是嘴巴小了一点,比爸爸秀气。对不对呀,晓海?”晓海也笑了。她对向南说:“爸爸说,姐姐是妈妈的女儿,我是他的女儿。”向南爱怜地拉起晓海的一只羊角辫,对晓海说:“听你爸爸说过了,晓海。”
  “爸爸对你说过我吗?”晓海的眼睛像爸爸一样会发亮。
  “说过了,说过许多许多回了。”向南高兴地回答说。她摸着晓海送来的那包书,把晓海拉着和自己坐在一张椅子上,把自己的头靠在晓海头上。停了好久,她才问:“晓海,要是我到你家里去,你欢迎吗?”
  晓海想也不用想就回答了:“当然欢迎!我最最喜欢家里来客人了。现在家里的客人太少了。本来还有吉老师和我在一起,可是现在她回娘家去了。”
  “你们去看过吉老师吗?”向南对吉雪花充满好感。
  “去过。吉老师说,她不想回来。不回来也好,我讨厌冯文峰。就是我太冷清了。”晓海的回答里充满了忧愁。
  向南对晓海说:“到我这里来玩吧,晓海。我也是一个人,我也冷清啊。今天不走了,在我这里吃饭,好吗?”可是晓海拉下向南的手,看看她腕上的手表,站起来说:“我要回去了。爸爸叫我把书送到就回去。阿姨,你写个信给爸爸吧,就说书收到了。”向南笑笑说:“不用,晓海。”
  “我对爸爸说你想到我们家里来,好吗?”晓海的眼里充满希望,她想带回自己这次“出使”的成果。
  向南对她点点头。
  “你哪天来呢?明天吧?”晓海高兴地催了一句。
  向南拍拍晓海的头说:“脾气也像爸爸!这么急。到时候我自己就去了。”
  送走晓海,向南重新在写字台前坐下来,一层层打开那包书。她刚才不敢在晓海面前解开纸包,因为她想纸包里可能会有信。她一本一本把书拿开,没有信,不觉心里若有所失。还没有来得及翻开第一本诗集,门外闯进来一个人,她连忙又把书盖起来。进来的是王友义的爱人、她的同窗好友方宜静。方宜静的清秀的脸上挂着气,尖尖的鼻子发着亮,一进来就砰地把门关上,好像带着一阵风来的。
  “呀,宜静!好久不见了。今天刮的什么风?”向南连忙招呼,泡茶。
  “什么风!吵架风!跟他生气了。今天在你这里住下不回去了。”方直静满脸委屈地说。
  向南把一杯茶放在宜静面前,笑着说:“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宜静和友义吵架了!”
  方宜静一点也不笑。她红着脸问向南:“你不信吗?”向南看见她确实气得厉害,连忙拉住她认真地说:“宜静,你们从来不生气,为什么今天吵架了呢?”
  “为什么?你去问他!”方宜静苦着脸说,“哪一次他休假回来,我不是想方设法弄给他吃?今天,我四点钟起来排队买到几条黄鱼。回来就洗呀,弄呀。弄完了,我问他:‘今天想吃红烧的,还是糖醋的?’他看也不看我一眼说:‘随便’。好,随便就随便,红烧吧。他喜欢吃点辣,可是我看见他的嘴角有点红,就问他:‘不要放辣了吧!’他把两眼一瞪,手里的书一摔说:‘你有完没完呀!这么婆婆妈妈的!’你看!他就这样待我!”方宜静说到这里,眼圈也红了。
  向南听完方宜静的叙述,却笑了起来。她说:“我当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原来是我们的宜静发嗲友义没有回报。好,我给你出口气。”说着,她站起来拉起方宜静说:“走,去把他叫来,当面问问:你还当什么诗人,投桃报李都不懂吗?”方直静埋怨说:“你真是幸灾乐祸,人家烦死了。”
  “烦!现在有谁心里不烦?”向南重又坐下感慨地说。
  “哪里都烦!”方宜静狠狠说,“学校里乱糟糟,根本不能好好教书。第一批工农兵学员进来了,他们是来上、管、改的,根本用不着我们这些老师!因为有个海外关系,还动不动叫人家拎起来批一批。在家里再碰上这种——唉!”她气得不想再说下去了。
  向南也开不出什么玩笑了。她同情地说:“这真像托尔斯泰所说的,幸福的家庭几乎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你们的家庭烦恼,也是社会生活带来的,互相体谅吧!”
  “我体谅他,他不体谅我啊!他以为我是天生爱围着锅台转的家庭妇女!”方宜静说着竞哭了起来。这时王友义也来了。他也是一副气苦的脸。方宜静见是王友义,嘟着嘴别过脸去不理他。王友义只好自言自语地说:“到法官这里来告状,我只好来受审了!”停了一停,见妻子还不转过脸来,便进一步解释说:“在于校给老余惹了那场祸,窝一肚子气,回到家里想看看他的诗,把心里的闷气压一压,可你就是黄鱼,黄鱼!我吃了黄鱼就高兴了吗?”
  方宜静转过身来,冲着他说:“你心里窝的气到家里来往我身上出吗?你窝气别人心里就不窝气吗?”
  王友义听妻子说这番话,很动感情,就把凳子往妻子身边挪挪说:“宜静,小向不是外人,我们掏出心窝说话,这几年,我们有几天是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过的?在于校说是劳动,实际上和劳改犯差不多。我知道,你在学校里也和我们一样,唉——”他一声长叹,也气得说不下去了。
  向南看着他们夫妻的这一番波折,不禁感叹地说:“过去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如今是斯文夫妻万事愁呀。像你们这样的夫妻还算是幸福的……”
  方宜静对丈夫的气,这时虽然消了。但心里总又觉得不畅快。她也不想再说什么,便搭讪着走到向南的写字台前,掀开盖在桌上的一张纸说:“你在干什么呀?”一看是余子期的诗集,便叫嚷着说:“哎呀,也是余子期的诗!你们什么时候都变成余诗迷了?”
  向南的脸刷地一下红了。她支吾着说:“谈不上什么余诗迷,随便翻翻罢了!”
  方宜静拿起《我们,这么年轻?》翻着说:“书包得这么精致,还不迷?哎呀,还有一首诗,谁写的?”
  向南听说有诗,吓了一跳,想从方宜静手里去夺。一看方宜静手里拿着的是孩子写的字,不是余子期的字体,便连忙缩回手,凑过头去看。王友义也过来一起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三个人的神情一下子都变得沉重了。方宜静叹息说:“余子期的家庭实在不幸,他应该有个新的家,这样对孩子有好处。”王友义看看自己的妻子,又看看向南,然后认真地对向南说:“小向,你别生气。那天我听到你在批判会上的发言,突然想到,你和老余倒是很合适的一灭十。”
  方宜静一听,立即叫起来:“哎呀!你们是不是——?看,这里写着地址,是约会吧?我把你们耽误了。友义,快走!”
  向南红着脸拉住方宜静说:“你总是这么急。不能帮我一起想想吗?我还没有决定呢!人家会怎么看我们呢?”
  王友义点点头说:“我也是想到这一层,才没有对你说呀!”
  方宜静诚挚地说:“小向,什么都不要想。想多了,你就什么决心也下不了。哪个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净听人家的话,自己的日子也不用过了。小向,记得吧,我们在大学的时候对未来的生活想得多么美好啊!有一年中秋,我们几个女同学聚集在一起作诗联句,直到深夜。临回宿舍的时候,你对我说:‘宜静,人家都怕老,可是我怎么一点也不怕呢?我恨不得一下子把一辈子都过完!生活的每一页都将是一幅美好的图画,我想尽早地看到它们啊!可是现在,我们的生活翻到了这一页。这一页写的是什么呢?它常常使我想起朱自清一篇散文里的两句话:‘生命太贱了,生命太贱了!’我们的生命不是太践了吗?现在我们生活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不是都被剥夺了吗?那么,我们还希求什么呢?我们还应该放弃生活中仅留的一点美好的东西吗?去吧,小向,去吧!我和友义马上就走,你去吧!’”
  方宜静说完,真的拉着王友义走了。走到门口,她又回头对向南说:“去理理发,换换衣服吧。马上就去,啊?”
  向南感动地回答说:“宜静放心吧,我去。”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