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婚宴的过去和现在


  哈尔滨人结婚的排场,越来越宏大了。
  过去哈尔滨人结婚的排场也很大,但那种“大”,比之今天的“大”,是小巫见大巫,不可同日而语了。
  过去青年人结婚,给女方一套新衣服,三五百块钱,或者再加上一双新皮鞋,一件新绒衣,就很不错了。相互赠送的礼品,也就是笔记本、钢笔之类的小玩艺儿。那么,女方家给女婿也就是二三百块钱,经济情况好一点的,再给一块上海表。也就是这样了。
  如果要办酒席,更多的人家是在自己的家里办,这样可以省些钱。招待来宾的场地,都是借用一下邻居的房子,再请来一二位厨子,准备好鸡、鸭、鱼、肉、蛋、蔬菜,以及白酒、啤酒之类就行了——当然,这一切花费均由男方负责。迎亲的时候只准备一辆大客车,能力大的,还可以求一辆公家的小轿车去接亲。在结婚典礼上,司仪说一些风趣的话,比如请新郎新娘“介绍介绍恋爱经过”、“新郎新娘交换礼品”等等。婚礼上,通常要请单位的领导同志出面讲讲话以示庄重,同时也是向来宾们暗示,新人一家同领导的关系相处得很好,有后台。接下来,参加婚礼的来宾开始吃、喝,猜拳行令,谈笑风生。席间,自然免不了新郎、新娘由司仪陪同,逐桌地给来宾们敬酒。酒席散后,一些要好的年轻人还要留下来,闹闹洞房,出一些有趣的节目,比如点烟啦,新婚夫妻合吃一块糖啦,雅一点儿的,还要请新郎、新娘同唱一支歌,或者是毛主席语录歌,或者是革命样板戏中的某一选段。更雅的,还会朗诵一两首诗歌。如此,婚礼就算结束了。参加婚礼的人,也要随一些礼份子,5元、10元不等,20元就是多的了,少见的了。那么,更多的人,是每人凑两三块钱买一面大镜子,镜子右侧写着恭贺新婚之类的话。镜子下方则是出钱买镜子的人名,密密麻麻地排两排,估计有一个加强连那么多的人。
  新房的布置,便是在早年看无论怎样的豪华,但与今天相比,都是非常简陋也十分寒酸的:新房里有一张铁床,而铁床又大多是求人用钢管焊的,比较粗糙,再刷上油漆;还要有一张桌子,旧的也可以,重新刷上漆就是了;有两把椅子;新朋好友合赠的那面大镜子;一床新卧具;一套新炊具;一张结婚照片。还有什么?也就这样了。
  当年,哈尔滨约为300多万人口,几乎每个星期天都有结婚的。迎亲的车,都是求单位的。当然不能白求,要给司机一条“大前门”烟、一包糖块、两瓶白酒做为酬谢。司机说不要不要,那仅仅是客气。哈尔滨人都是很聪明的。
  接亲的时候,男方一定要准备“离娘肉”和粉条。粉条是什么意思我不知道,但“离娘肉”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只是女方家不能全留下,要割一半返还回去。另外,接亲的时候,男方家的人还要从女方家“偷”出一两个酒盅和小碟之类。目的是什么这我也说不清楚,问过别人,答案都很离谱,不可信。新娘走的时候,新郎还要给新娘穿鞋。之后,女儿女婿再同岳父岳母告别。一般地,女儿都要哭几声,欢天喜地地走,让亲戚朋友看了不好。
  婚宴的酒席,在今天看也是比较简单的,讲究有“四大件”:鸡、鱼、扣肉和四喜丸子。这四样算是婚宴上的硬菜。软菜有炒花生米、拌凉菜(哈尔滨人特别喜欢吃拌凉菜)、松花蛋、肉炒芹菜、肉炒青椒等等。总之,都是一些家常菜。
  在酒宴的安排上,对娘家客都要特殊一些,而且要照顾得好一些。娘家客的酒席,要比其他来宾的酒席丰盛一些,多一些菜,酒的档次相对也比较高。最后,厨子还给娘家客格外上两个好菜讨赏——这是规矩。娘家的领头人当然知道,便掏出20块钱,高声嚷着:“赏给大师傅的!”
  在这一天里,最让男方家担惊受怕的,不是别的,就是唯恐娘家客人挑理。
  娘家客人在婚宴上挑理,是哈尔滨的一个风俗。客气一点的娘家人,挑的理少一点,意思意思,象征性的,不是真正的挑理。不过也有不客气的、矫情的,那就麻烦了,需要陪好多好多笑脸,说好多好多客气话,才能安抚下去。其实,娘家客人利用婚宴挑理,也是可以理解的。想想看,娘家客也都是一些普通的人,而且劳动者居多,说真的,平常这些人也没什么社会地位,也没有什么风光的场面,也没有人特别拿着你当一回事宠着你。那么今天当上娘家的客人了,身价自然也百倍地提高了,这就不免矫情起来,不该挑的理也挑一挑,不该说的大话也说一说,不该摆的谱也摆一摆。神气得很。当然,换一个场合,他们是没有胆量这么做的。这种情景说起来,也怪让人可怜的。有些做法并不是他们的错。男方家此时此刻唯只有小心翼翼地侍候就是了。绝对不能发火。
  在那个时代结婚的人,如今都是四五十岁的人了。其中有一部分人当了款爷,或者富婆了,更有当上了大公司、大集团,或一些重要部门的头头。他们大多是从苦日子中度过来的,而且,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是有了钱之后,才突然有了委屈感的。因此,对他们那些令人皱眉的奢侈行为,应当有一个历史的理解,这样可能就更科学一些。
  当代哈尔滨人结婚,用“豪华”二字来形容,并不过分。
  新房里,有最大英寸、最先进、功能最全的彩电;有最新式的音响设备;有款式最新的冰箱、冰柜、洗衣机;更有一套名贵的家具;房子要装修,要铺上地毯,要安上吊灯——一切都是星级宾馆的标准。
  在大喜的日子里,要请全市一流的乐队在住宅楼前奏乐造气氛、造声势,并且请全省著名的歌唱家、歌手在婚宴上演唱,请全省著名的喜剧演员、相声演员当司仪。婚礼的请帖都是专门印制的,字是烫金的,非常精美。
  酒席自然不再是过去的那种老套的四大件了,都是高档的菜肴,上档次的酒水,高级香烟和糖果。
  迎亲的车,均以小轿车为主,10辆20辆不等,而且还要有面包车、摩托车,以及大客车组成的迎亲车队。拉新娘的小轿车,是全市最高级的轿车,像“奔驰”,像“劳斯莱斯”等等。请这样的车,要付给司机一两千元的酬金才行。而且,迎亲的车队还配有专门的摄像师和摄影师。浩浩荡荡,从市中心鱼贯而行,煞是风光。
  可能是哈尔滨的人口越来越多的缘故,前去参加婚礼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一二百人之众是普通的景观。甚至有三四百人、五六百人的大场面。
  参加婚礼的人自然也要随礼份子,面额为50元、100元、200元不等。多的上千元,而且上万元的也大有人在。
  婚礼的排场,都是中西结合式的。新郎、新娘穿的礼服和婚纱也都是欧式的打扮。新郎、新娘在西洋乐队的伴奏下,款款地走出来,来宾都鼓掌,交头接耳地议论。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在外国的某部电影里。
  整个结婚典礼仪式都是由司仪操纵的。哈尔滨的司仪也分雅俗两派。俗的司仪在典礼上一定要大出风头,说许许多多的话,而且每说一句,乐队就奏一小段乐曲,然后再说再奏,以此类推(有点像前苏联某部反映十月革命内容的影片)。有的司仪讲的话、逗的闷子,粗俗不堪也庸俗不堪。他们满嘴跑火车,说的、侃的均不着边际,同时还伴有一些很丑很古怪的动作。更有甚者,还自说自唱,或者说说唱唱,让看客啼笑皆非,有乌烟瘴气之感。总之,司仪要在婚礼上耍个暴,累个死,上气不接下气,男女双方的亲家才会满意,付钱的时候才会慷慨一些。就是来宾也觉得这理应是司仪之所为,只有那样要,才热闹,才喜兴。
  在婚宴上,由于来的宾客太多,双方的主婚人和新郎、新娘挨桌去敬酒的事就免了,太麻烦了,而且来宾也不都是重要的客人,便改成由司仪陪着站在宴席前面,说几句客气的话,也就是了。
  送新娘的娘家客由过去只来二三十人,现在一下猛增到百十来人了。这之中缘故,我想,既有利用婚礼进行社会交往的一面,也有借此敛点礼份子钱的想法。这样一来,有些规矩就要变通一下,娘家客的酒席,均由娘家出资负责,男方家的酒席由男方出资负责。如此一分,问题就解决了。小家庭的事和国际大舞台上的事,在逻辑上是一样的。
  豪华婚礼还有一个不可少的环节:专业表演。
  在哈尔滨,许多专业演员、乐手,都非常看重在这种民间的婚礼上的有偿“演出”。一个歌手,在一个星期天,至少要接受两家婚礼的邀请。在婚礼上,唱两到三支歌,就完了,对方要付歌手1000元的报酬。同时还要派车接送等等。那么一个乐手,一个星期天,至少也要挣三四百元,同样也得车接车送,管一顿酒席。主持婚礼的司仪要价也不低,如果是好朋友,好同事,价钱可以少一点,600元足矣,素不相识的至少1000元。如果是著名的演员,价钱还要高,两三千元不等。这样一推算,他们一年的额外收入,自然要比本单位开的工资高出几倍。听说,这也是让哈尔滨的一些文化部门头痛的事。
  坦白地说,作为一个普通工薪阶层的青年人,婚礼要达到前面说的那样的规模与标准,是非常困难的。况且还有一些工厂、企业生产不景气,所谓工薪阶层的收入也在大大地打上折扣,哪里会有如此巨款来支付婚礼的费用呢?但是,让这些年轻人办简单一点儿的婚礼,新房内的设置也一切从简,他们又觉得在亲朋好友面前跌份、栽面儿。尤其是女方,一个黄花闺女凭什么要嫁给一个穷光蛋呢?
  这个城市每天都在经历着爱情,播种着爱情,但爱情的纯度却越来越低了。
  在这个城市里,有许多工薪阶层的妇女,都有意或者无意地告诫自己的女儿,找对象,要找人品好又有钱的人。这种话一经在城市里流通,四五十年的高尚情操教育就受到了空前的挑战了。那些没有钱但人品好、厚道,甚至是劳动模范和先进分子的青年小伙子找对象就困难了。
  在如此标准下寻找到的对象,并结成的婚姻,不牢固的自然也越来越多了。据说,这个城市现在的离婚率是很高的,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即便是都挣固定工资已经结了婚的青年男女,日后若有一方发达了,或从事第二职业,成了款爷或者富婆的,离婚率也逐年多了起来。所谓“商人重利轻别离”已不鲜见。如果双方都成了款爷富婆,也并不意味着牢固。女人抛弃自己丈夫另攀高枝的现象,也大有人在。
  总之,这是一个令没钱人尴尬的年代。我偶然在一份小报上看到一位编辑写的一篇讴歌富人的文章,在文章中,作者直言不讳地称穷人是“穷光蛋”。读起来,真是有点隔世之感了。
  “穷人”,从过去光荣、革命与社会栋梁地位,一下子变成了尴尬的、几乎有些抬不起头来的角色——作为一个“穷人”,无论如何,也没有任何理由以“穷得理直气壮”的派头,雄纠纠、气昂昂地走在街上了。
  当然,从这点看,哈尔滨这个城市还是一个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的城市。向后看干什么,太没劲了。过去许多年,都组织人们向后看,还教唱了一些过去的歌曲,可结果又怎么样呢?
  哈尔滨,毕竟是一喜欢忘却的城市啊。
  ……
  不管怎么说,婚姻大事,已经成了这个城市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头痛的事了。他们工资不高,没有多少钱,或者除去吃饭干脆没钱,向父母施加压力榨取来的钞票很可能是有限的,不够支付那样气派的婚礼的开销。
  怎么办呢?
  何况,这个城市的年轻人都是一些爱做白日梦的朋友。
  如果有人问我这个城市中什么是最脆弱?我会不假思索地说:“婚姻”。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