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哈尔滨是一个年轻的城市,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 在各个方面都很年轻。俗话说“人是年轻的好,城市是老的好”。这种年轻的城市状态,也多多少少导致了这个城市市民的某种自卑感:感觉自己赖以生存的这个城市太年轻了,太嫩了,远不如古长安的西安,古金陵的南京和古燕京的北京,也不如天府之国的成都,高原之都的拉萨,沙漠之国的乌鲁木齐。便是与国内的那些新兴的城市相比,也多有逊色。那些古老的城市都有很长的文明史,很丰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出过那么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过那么多的重大影响。而年轻的哈尔滨呢? 说真的,在这座城市里几乎没有什么古迹可言,似乎产生的历史名人也屈指可数。至于历史的文化积淀更是薄如帛纸,让人一览无余。反倒是一曲《太阳岛上》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到这个城市观光旅游。无奈,太阳岛上也并无古迹可观,岛上的那几处现代化的建筑小品,与全国园林建筑的佳品相比,也略逊一筹。许多外地游客,常常是身置太阳岛,还不得要领地向当地人询问:“打扰了,请问,太阳岛在哪里?”当得知自己已经身置太阳岛上的时候,不禁愕然,也不免大失所望。 由于城市年龄小,自然没有什么古迹可图可点,中外游客似不好求全责备。好在哈尔滨人还可以向外地人介绍一下哈尔滨的“中央大街”;好在这条街是一条纯粹欧洲风格的大街,街道两旁有许多欧式建筑,走在这条街上,甚至能窥视到整个欧洲建筑历史和审美的变化;更好在这条大街上还有一些有名的商家,像秋林公司,马迭尔宾馆,华梅西餐厅,以及一座监狱等等,可以引起一些外地人的兴趣。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以向外地人介绍的呢? 然而,就是这样一条几乎能浓缩哈尔滨百年文明史的大街,现在也每况愈下。这条街上的不少有特点的欧式建筑,出于各种各样的理由被无情地扒掉了,盖上了一些模样新潮、目前还看不出史学价值与审美价值,包括哈尔滨建筑特点的新建筑。而且这些新建筑绝大多数都是一些商家之类。而先前这条街上的那些有史学价值与审美价值并能突出哈尔滨特点的欧式建筑,却又被上天入地的广告牌补丁似地遮个体无完肤,让观者无法得见庐山真面目。 像秋林公司这样的著名欧式建筑,也被一些“涂鸦者”弄得面目皆非,整幢大楼的外墙,被刷上了极其难着的黑灰色。大橱窗上的老式遮阳伞已作古多年了。先前的旋转门也早已无踪无影了。现在,外地人和当地人走到这条街上,闯入你眼帘的是:广告、广告、广告,商店、商店、商店。欧式建筑风格的一切,不仅不再是主导地位,甚至连次要地位也不是了。 我在上海的外滩观看了一次夜景。上海外滩上的欧式建筑,像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一样,鳞次栉比,体现着欧洲建筑艺术的气派和上海人的某种开放精神以及城市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文明水准。那些建筑均被各色的聚光灯打上了好看的颜色,看上去,富丽堂皇,豪华气派,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在那里游玩、照像、休闲…… 我想,这一点,应当值得哈尔滨人深思一下的吧? 我也常常有趣地想,应当将扒掉中央大街上欧式建筑的那些主要责任者,都搞一个塑像,矗立在被扒掉的建筑旁,并在塑像的下面刻绘上被扒掉的原建筑物的图画供后人欣赏,——毕竟是一种文化遗产啊。另外,扒与建,任后人评说,也借此展示一下哈尔滨人的自省精神和豁达的襟怀——当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说说而已,以博一笑。 其实批评这个城市的某些不尽如人意的行为,实际上是爱这城市的缘故。如果我们连爱这个城市的热情都没有了,就谈不上什么批评——爱怎么样怎么样去吧,管它呢。 听说,这种扒城市著名建筑的行为,在全国其他一些城市也有。如此说来,这就不是一个城市的过错了。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