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批评的版本


(代序)

  这一组写《哈尔滨人》的随笔,经历了20天左右的时间,算是写完了。本来打算写更多一点,对哈尔滨的天文、历史变迁以及奇闻轶事、历史大事之类都涉及一些,无奈近旬哈尔滨的气候反常,温度竟比南方还高——体内许多的激情与思绪都被热浪给蒸发掉了,只好写到现在这个样子。
  另外,连续地写“随笔”,完全不似偶然为之那样洒脱,有情绪,一挥而就便是了。连续地写随笔,是一桩苦惶且尴尬的差事,尤其是对一个写小说的人来说就更是如此了。这是开笔之前我所始料不及的。那时节,恰好我刚刚写完了两部长篇小说,打算写另一种轻松的文体调整一下,然后再继续写我的小说,但没想到,竟事与愿违了,不但没得到预想的调整,反而身陷其中不能解脱。好在一切都过去了。
  一个城市经历了一百年,由我来给它写写操行评语,或者分析一下这座城市的素质、文化品格、人文历史之类,这之于我当然是一件意外的事,使我不得不重履一次这座城市的历史之路,我边行边记边想,感而思之,感而书之。在重履的沉迷中,我甚至不愿被做文立说之类的章法限制了,更不愿被当今那种人人皆知的、固定式的评判与美化派的舆论所左右。我想,爱的最高境界是批判的态度。同时,我还有趣地认为,这桩阴差阳错的差事,似乎也含着某种“宿命”的意味。
  若论说起来,这十五六年来,我一直是用小说的形式写这座新兴而年轻的城市的。这一状态无形之中成了我的人生态度和责任了。而且,这种责任一经膨胀起来,亢奋得对一切的功名利禄都不在乎起来。
  另外,这里还要感谢肖复兴先生的推荐——是他,把我推上了可能“挨骂”的位置上的。
  有趣的是,当我意识到自己可能挨骂的时候,全书的写作已临近尾声了,所谓出弦之箭已经收不回来了。而且,与编辑有约在先,就更不好再说不仗义的话了。
  这里我要说的是,我是很爱这个城市的。尽管我还不能称这座城市是我的母亲,但我毕竟是她带大的,“丈夫重知己,万里同一乡”。正惟如此,笔上才坦率、才偏激的——说到底,我也是这个城市的一个小小的子民啊。
  写这座城市,仅仅用十来万字,就难免挂一漏万,或者挂万漏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种状态,又在无形中形成了一个“求缺”的式样,给众多的方家提供了一个补正的机会。
  我爱哈尔滨这座城市——这是我与这座城市的一种缘分。我想,这本书,它更是留给后人对这个城市作历史了解的一个小小的注脚。
  我相信这本《哈尔滨人》多多少少有那么一丁点儿价值,大约也值得一存——哪怕它仅仅是作为一种批评的版本。
  1995年6月25日于哈尔滨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